❶ 黃炎培思想的感受
「 手腦並用」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貫通於辦學宗旨和教育目的、訓育方針和德育標准、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其內涵要又是服務社會、服務平民,做人第一、敬業樂群,注重實用,注重技能,手腦聯動、做學合一,這一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手腦並用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 核心理念 黃炎培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無可爭辯的開創者。「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職業教育理論並付諸實踐,且取得輝煌的成果的,當數黃炎培先生。」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具有系統性、豐富性、深刻性,乃至可稱「博大精深」。一些學者對這一思想體系有獨到的研究和表述。筆者思忖,在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中,有沒有一個貫通整體的核心理念呢,如果有,並且能夠准確把握它,那麼,我們學習研究、借鑒應用黃炎培職教思想,就抓住了「精髓」和「內核」,就能夠達到「以一率十」、「綱舉目張」的效果。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有一個統攝全局、貫通前後(指理論體系的邏輯的先後,也可指黃炎培創導和推行職業教育數十年時間上的先後)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手腦並用。 至目前,學界一般都將「手腦並用」僅僅作為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方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其實,研讀黃炎培先生的職教文論,可以體悟出,「手腦並用」井非僅僅是教……
❷ 黃炎培是什麼人物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
黃炎培,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號),改字韌之(辛亥年在上海趙鳳昌惜陰堂討論國事會議記錄簽署。後見1915《學生會會報》、1917杭州《教育周報》),一作訒之,,又改任之(署見《學生會會報》),別號觀我生,筆名抱一(見《小說月報》)、同父(見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見龍公《江左十年目睹記》),人稱琺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來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華職業學校設置琺琅科,附設琺琅工場,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口號,以致遭到少數人的譏刺為「琺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緒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鎮內史第,早年父母雙亡。1887年隨外祖父發蒙,接受傳統教育。迫於生計,年未弱冠,即在家鄉任塾師。
1899年時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學﹐選讀外文科﹐受知於中文總教習蔡元培。1902年後又中江南鄉試舉人。
1903年返鄉興辦小學堂。期間,開始接觸嚴譯《天演論》等新學書籍。次年在鄉辦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獄,在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後事息歸國,繼續興辦學校。
1905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先後創辦和主持廣明小學和師范講習所、浦東中學,在愛國學社、城東女學等新教育團體和學堂中任教,並參與發起江蘇學務總會。辛亥革命後,任任為江蘇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後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省教育會副會長,上海申報館旅行記者。1908年與童世亨等共同創辦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為浦東最早的供電設施。
1913年發表《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隨中國游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25個城市52座學校,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
1915年4月,隨農商部「游美實業團」赴美報聘,考察教育,撰寫《旅美隨筆》。黃炎培還到日本、菲律賓、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記錄,並結集出版。他認為辦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開好葯方,做到對症下葯。「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現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從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進行考察。
1917年赴英國考察,同年5月6日,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建中華職業學校。此後數十年時間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1921年被委任教育總長而不肯就職。曾參與起草1922年學制,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和籌辦南京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現河海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創辦《救國通訊》﹐宣傳愛國主義﹔組織上海市民維持會(後改為上海地方協會)﹐支持淞滬會戰。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同年7月應邀訪問延安。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如實介紹延安。
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准備的普通中學。 至1949年前,先後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破「不為官吏」的立身准則,欣然從政。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維鈞的骨灰也安放於此。
(2)策劃書黃炎培擴展閱讀:
1898年,南匯縣周浦鎮有位附貢生王筱雲先生,在黃炎培姑父沈肖韻的書齋里看到黃炎培寫的詩文,贊不絕口,說:「這個青年很有前途!」沈肖韻乘機說:「這個青年正在求婚,你有一個女兒,肯許配給他嗎?」王老先生欣然一諾,遂成好事。
於是,兩家先訂了婚。第二年(1899年)黃炎培考中秀才,而且是松江府第一名。喜報傳來,王老先生高興異常,擇定良辰吉日,讓黃炎培和自己的女兒王糾思小姐拜了天地。黃炎培在屢屢碰壁之後,終於抱得美人歸。
黃炎培一生出了三部詩集,他與姚維鈞婚後出版的《天長集》、《紅桑》都是姚維鈞作序,里邊收入了不少黃、姚唱和的詩。
姚不僅擅詩文,還寫得一手好字。工作之餘,黃姚在院子中鋪上紙墨,邊書寫邊賞評,共同玩味,視為樂趣。姚維鈞待人寬厚,善解人意,書房裡黃炎培前妻王糾思的遺照一直掛著,姚還經常叫自己生的子女向遺照行禮。姚維鈞對黃炎培前妻的子女十分關照,把黃孟復兄弟接回來撫養成人。
❸ 黃炎培的主要事跡
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破「不為官吏」的立身准則,欣然從政。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維鈞的骨灰也安放於此。
曾創辦有「人文圖書館」,1933年,籌建新館,實業家葉鴻英捐款40萬元,改名「鴻英圖書館」。收藏以社會科學、歷史及關於近代史料為主。至1946年,藏有報紙136種、雜志3 604種、圖書5萬余冊。私人藏書豐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晉、唐、宋碑帖數種,名人書畫等,毛澤東曾借過其收藏王羲之書法真跡。
黃炎培對職業教育有深刻的見解,他的"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名言被很多職業教育學校所引用。他的職業教育觀點至今影響很大。
❹ 黃炎培何許人也
『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八個字,是指中間有方孔的銅錢,也就是,如果認為這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事,就應像錢中的方孔那樣方正,應該堅持;然而對人的態度,就應和若春風,也就是要『圓』。但是這里所謂的『圓』卻不是『圓滑』。在原則上必須要像『秋霜』一樣的嚴肅。在待人處事上,則應像『春風』那樣和氣。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這是一首西南聯大的校歌,歌詞調寄《滿江紅》。抗戰時期的特殊作品,終當雪恥,興國興業需要人傑。
黃炎培
黃炎培(1878——1965)
教育家,字任之。江蘇川沙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江蘇教育司司長,曾首創上海中華職業學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總長而不肯就職。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工業部部長,政協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委,第二、三、四屆政協副主席,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等職。二十年代,黃炎培先生曾蒞校考察、講學。
黃炎培是我國現代有名的民主主義戰士,職業教育的積極倡導、教育家。
他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教育與生活聯系。黃炎培在職業指導上的要求就是「幫助個人選擇、預備、決定及增進他的職業」,使他們能夠做到「敬業樂群」和「裕國利民」,教育與勞動結合。黃炎培把「尊重勞動」作為職業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條,把「勞工神聖」「敬業樂群」作為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 注意學和用的聯系。黃炎培反對勞心勞力分離,注意學和用的聯系,主張手腦並用,「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聯系起來」,只有手腦兩部聯合才能產生世界文明。
❺ 黃炎培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改良之道「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結論是採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
黃炎培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後發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標志著以黃炎培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不斷發展、成熟。
反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更多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為重,認為職業教育的要旨有三:「為個人謀生之准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准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准備」。
20年代起,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既強調個人謀生,也重視服務社會;既強調職業技能訓練,也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既強調一技之長,也重視全面發展。更多地探討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律問題。
20年代中後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
即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
至此,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進入30年代後,民族危機加甚,黃炎培積極投身於民族救亡事業,職業教育思潮逐漸消退,但其職業教育思想繼續影響著此後年代中國的職業教育實踐。
❻ 黃炎培的生平
1878年10月1日(清光緒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鎮內史第,早年父母雙亡。1887年隨外祖父發蒙,接受傳統教育。迫於生計,年未弱冠,即在家鄉任塾師。1899年時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學﹐選讀外文科﹐受知於中文總教習蔡元培。1902年後又中江南鄉試舉人。1903年返鄉興辦小學堂。期間,開始接觸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等新學書籍。次年在鄉辦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獄,在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後事息歸國,繼續興辦學校。1905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先後創辦和主持廣明小學和師范講習所、浦東中學,在愛國學社、城東女學等新教育團體和學堂中任教,並參與發起江蘇學務總會。辛亥革命後,任江蘇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後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省教育會副會長,上海申報館旅行記者。1908年與童世亨等共同創辦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為浦東最早的供電設施。1913年發表《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隨中國游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25個城市52座學校,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
1915年4月,隨農商部「游美實業團」赴美報聘,考察教育,撰寫《旅美隨筆》。黃炎培還到日本、菲律賓、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記錄,並結集出版。他認為辦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開好葯方,做到對症下葯。「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現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從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進行考察。1917年赴英國考察,同年5月6日,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建中華職業學校。此後數十年時間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1921年被委任教育總長而不肯就職。曾參與起草1922年學制,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和籌辦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現河海大學)、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上海商科大學(現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創辦《救國通訊》﹐宣傳愛國主義﹔組織上海市民維持會(後改為上海地方協會)﹐支持淞滬會戰。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左圖)為1945年7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宴請國民參政員飯桌上僅4菜1湯。
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同年7月應邀訪問延安。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如實介紹延安。
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准備的普通中學。 至1949年前,先後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破「不為官吏」的立身准則,欣然從政。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維鈞的骨灰也安放於此。
曾創辦有「人文圖書館」,1933年,籌建新館,實業家葉鴻英捐款40萬元,改名「鴻英圖書館」。收藏以社會科學、歷史及關於近代史料為主。至1946年,藏有報紙136種、雜志3 604種、圖書5萬余冊。私人藏書豐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晉、唐、宋碑帖數種,名人書畫等,毛澤東曾借過其收藏王羲之書法真跡。
黃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筆歌墨舞、酣暢淋漓。詩初學溫、李,繼復寢饋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雋永,章調鏗鏘。興到落筆,雖語必工,富於著述。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新大陸之教育》、《東南洋之新教育》、《中國商戰失敗史》(合作)、《中國教育史要》、《黃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海環游記》、《斷腸集》、《蜀道》、《抗戰以來》、《延安歸來》、《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八十年來》、《南洋華僑教育商榷書》、《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中國關稅史料》、《對外貿易史料》、《淞滬抗日史料》,詩集《斷腸集》、《苞
桑集初稿》、《紅桑》等。家鄉故居建有紀念館。
❼ 黃炎培的作品一二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還我北南東。
(抗日戰爭期間自題春聯 )
公朴為民主而死;
民主為公僕而生。
(黃炎培挽李公朴)
聚以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殺乎。
挽李公朴、聞一多
大量容人,小心處事;
正身率物,屈己為群。
(自題 )
死生以之,為中華民主奮斗;
知行合一,是先生教育精神。
(代民盟中央挽陶行知)
向以愛國主義為教育中心,今後當結合國際主義;
向以一般青年為教育對象,今後應特重工農青年。
(題廈門集美鰲園)
毋忘孤苦出身,看諸兒繞膝相依,已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過分,聞到處向隅而泣,試問你獨樂何心。
(自題書齋)
名理孕異夢,髫年抱秋心
(對聯贈喻的痴)
蒿目時艱,痛公等罹難,已成社會國家之悲慘損失;
傷心永別,感吾儕後死,應為團結民主而加倍辛勤。
(黃炎培挽葉挺、王若飛等「四·八」死難烈士 )
生平多蓮幕文章,立功在定國先,惟吳下雲陽尤不朽;
餘事作枌鄉教育,下筆盡驚人語,開江南風氣而非師。
(黃炎培挽鄒芸巢)
學生在學校里座談,暴徒在群眾中擲彈,是誰指使那個兇手;
最高學府何等尊嚴,青年生命何等寶貴,請你捫著自己良心。
( 黃炎培挽昆明「一二·一」慘案遇難烈士 )
幾百青年,三間老屋,如此鞠躬盡瘁,到死方休,為人可以師矣;
廿年朋友,萬方風雲,回憶亡命歸來,望門投止,道義何敢忘乎。
(黃炎培挽原上海城東女校校長楊白氏 )
物則棉鐵,地則江淮,蓋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遠處著眼,近處著手,凡在後生,宜知勉矣;
早歲文章,壯歲經濟,所謂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覺,尚可憾乎。
(黃炎培挽張謇)
四十年交好,到老猶壯,最難赤手成功,萬方衣被,付與兒曹好模範,惟自力乃獲生存,由來富厚場中,幾見飛黃上進;
五千里流亡,相依為命,不意剛腸招禍,永別塵緣,處分家事尚從容,信暴敵必然敗復,料定凱旋門外,會看扶櫬東歸。
(黃炎培挽穆藕初 )
鎖銅煙塵白日昏,端陽風雨叩圜門。長城萬里梅千樹,隨意揮毫見國魂。
(1937年5月5日,黃炎培不顧風險,到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看望國民黨逮捕的「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沙千里、史良、李公朴、王造時,不僅與他們合影,還賦詩一首)
千山萬水我何曾,解放追隨愧此生。雙鬢斑斑知未晚,大群改造作新人。
(1961年,84歲的黃炎培於5月1日參加天安門廣場晚會時)
長征隊伍未身參,解放來歸我自慚,卅六周年建軍節,何曾共苦只共甘。
(1963年8月1日,黃炎培賦詩以紀念八一建軍節)
黃氏後代
黃方剛黃炎培長子,哲學家,梁思成清華同學。美國卡爾登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1901~1944)
黃競武黃炎培次子,革命人士。清華大學畢業,去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獲經濟碩士學位。(1903—1949)
黃萬里黃炎培三子,我國著名水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無頭銜的學界泰斗 真正的學者。(1911—2001)
黃大能黃炎培四子,中華職業教育社名譽副理事長,我國著名水泥混凝土技術專家。(1916— 2010)
黃必信 黃炎培五子,大連工學院電機系講師。(1925—1966)
黃方毅黃炎培六子,美國杜克大學碩士,長年供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從事經濟研究,並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黃自,黃炎培堂兄黃洪培的兒子,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家。(1904—1938)。
黃孟復黃炎培之孫,黃競武之次子,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
黃觀鴻黃炎培之孫,黃萬里長子,天津大學教授。
黃魯淳 黃炎培之孫,黃萬里三子,信息技術專業高級工程師。
黃培英, 黃炎培堂妹,黃炎培的族叔黃士煥(伯文叔)之女,中國30年代知名的絨線編結專家。
❽ 黃炎培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其中有做人要圓,做事要方,取向於錢,外圓內方。。。。。省略的地方忘了。
做人要圓,做事要方,取向於錢,外圓內方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面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兩件事——做事和做人。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哀嘆做人難,難做人。
一、先說方,做事要方,便是說做事就要遵循規矩,遵循法則。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也就是做官絕對要奉守清廉的原則。為商要做到一個「誠」字。做學問信奉耳朵是一個「實」字。
二、做人要圓。這個圓絕對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凌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時候你也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的,這就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如是另樣,凡內心孤獨的人必喜虛張聲勢;內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愛玩弄伎倆;沒有自信的人必會尖酸刻薄,試問這樣的做人又從何談圓?
當然也不乏有人為了某種利益和目的不惜斂聲屏息,不惜八面討好,不惜左右逢「圓」。但這種圓和那種圓絕對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圓」的後面是虛偽和丑惡。
做人圓,那也會有犧牲。有時候要犧牲小我,有時候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還有更多的時候要承受屈辱、誤解,甚至來至親至愛的人的傷害。
能做到「方」「圓」的,同時卻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願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圓,只要有利,不擇手段、什麼都敢幹;做人是方,刁鑽古怪,鋒芒畢露,心狠手辣的話,那這個人一定會糟糕透頂,不能容於天下了。
❾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炎培十分注重從細節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他認為,任何一個擁有良好習慣的人都是從小事情做起的,他很會從一些細微之處來教育孩子。比如一天晚飯後,全家人都在歇息,黃炎培看到幾個孩子正在做游戲,便獨自走到樓上的書房裡,把一個雞毛撣子故意扔在樓梯口,然後對孩子們喊道:「孩子們,趕快上樓來,爸爸有事找你們!」
孩子們聽到喊聲就朝樓上跑來,大女兒先跑過來,見到了地上的雞毛撣子,她怕將其踩壞,便繞了過去跑到爸爸的身邊。小兒子比較活潑,看到地上的雞毛撣子便一大步跨過去,也跑了上來。二女兒過來時,見到他們都已經到了爸爸身邊,就有些著急,一腳將雞毛撣子踢開了。黃炎培的夫人怕孩子們摔倒也跟了過來,便隨手把地上的雞毛撣子撿起來放回了原處。
黃炎培看到此情景,對著面前的孩子嚴肅地說:「剛才那個雞毛撣子在哪裡呀?」
「在地上!」孩子們回答。
「是誰把它撿起來的呢?」
「是媽媽。」
「為什麼你們就不知道把它撿起來呢?」黃炎培接著問。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了。
黃炎培語重心長地說:「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反映出你們的媽媽長期操持家務,養成了勤勞節儉的習慣,可你們卻什麼事情都依賴大人,從不注意自己的修養,我希望你們從現在起學做家務、學會照顧自己,學會把生活中的細節做好,這樣長大後才能做利國利民的大事。」
寫給父母的話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要帶好細節這把傘。為人父母者更要讓孩子懂得:天下的好習慣,都是經過細節的磨礪而習得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給出了恰到好處的評述,他說:「好習慣是在人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資本會不斷地增長,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大功夫。
例如,在學校舉行的短跑比賽中,孩子的鞋帶鬆了、鞋子掉了,他不得不光腳跑完,看到其他孩子都在鬨笑,他一定會尷尬得不得了。在他懊惱不已的時候,父母應該讓他意識到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不過是他忽略了一個細節———上場前沒有系好自己的鞋帶,這樣可以使他認識到細節的重要性。
生活中,因為忽視細節而造成孩子失敗的事例還有很多,父母不能等到孩子失敗了,再去感嘆為何當初不注意細節,而應該防患於未然,從小培養孩子的細節意識,讓孩子養成注重細節的習慣,這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