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煲湯的基本步驟
教你做簡易各式排骨湯
西洋菜排骨湯
材料∶ 排骨一斤、西洋菜一把。 調味料∶ 酒一大匙、鹽一茶匙。
作法∶ 排骨洗凈,先川燙過以去除血水,沖凈泡沫後,加開水十五杯煮開,加酒一大匙,改小火 西洋菜先摘下嫩葉,將梗洗凈,放入排骨中一起煮,嫩葉洗凈備用。 待排骨熟爛時,揀除菜梗,加鹽調味,放入西洋菜葉煮軟即可盛出。
重點提示∶ 這道湯的風味在於排骨久燉後的骨香和西洋菜香,所以排骨不必用太瘦或肉層太厚的部位,粗骨或肋條即可。 西洋菜梗先燉出香味再揀除,然後才放嫩葉,可使湯汁保有菜香,還可吃到翠綠的蔬菜,若一起入鍋,葉片久煮會變黃。
2.蔬菜排骨湯
材料∶ 排骨一斤、高麗菜半顆、蕃茄兩粒。
調味料∶ 麵粉三大匙、鹽半大匙、清水一杯、胡椒粉少許。
作法∶ 排骨先燙過,去除血水後沖凈泡沫撈出,另用開水煮,改小火,先燒半小時。 加入高麗菜與排骨同燒,待軟爛時再放蕃茄。 另用二大 子統 麵粉,微黃時慢慢加清水炒成糊狀,盛入排骨湯內煮滾,再加鹽調味。 待蔬菜排骨軟爛香濃時熄火,盛出,撒胡椒粉少許,即可食用。
重點提示∶ 燒湯的排骨以肋排為佳,肉層雖薄但較瘦,油少,口感嫩,價格亦比小排便宜。 高麗菜要燒得爛才好吃,但不能切太小塊,用手撕成片狀,靠火候煮軟的口感較好
3.排骨酥湯
材料∶ 小排骨十二兩、白蘿卜一條、香菜二棵。 調味料∶ 酒一大匙、醬油一大匙、蕃薯粉半杯。 高湯七腕、鹽一茶匙。
作法∶ 小排骨洗凈,加入調味拌□腌十分鍾再用油炸酥撈出。 白羅卜去皮、切塊,放燉盅內,加入高湯先蒸十分鍾,再放入炸酥的排骨蒸二十分鍾 油鹽調味後即可盛出,食用時加香菜末少許即可。
重點提示∶ 排骨要剁小塊一點,比較容易炸酥,由於炸好還要再蒸,炸時一定要炸久一點。 小排骨先腌入味再沾蕃薯粉炸,若一起腌,蕃薯粉易將調味料吸乾,以至排骨不入味。
4.金針排骨湯
材料∶ 小排十二兩、金針半兩、姜二片。
調味料∶ 酒一大匙、鹽一茶匙。
作法∶ 排骨洗凈、川燙除血水後,沖凈,放入燉盅內,淋酒一大匙,加姜並加開水七腕。蒸二十分鍾。 金針泡軟後,先摘除蒂頭硬結,再每根打結,待排骨熟軟待,放入同蒸。 十分鍾後即可加鹽調味,盛出食用。
重點提示∶ 喜歡吃肉多的,排骨可選用肉層較厚者,但較肥,湯汁略油,肉層薄的排骨較瘦,骨多肉少,各有風味。 金針打結放入,蒸好不會散開,吃起來較脆。
5.苦瓜排骨湯 version1
材料∶ 排骨十二兩、苦瓜一條。
調味料∶ 酒一大匙、鹽一茶匙。
作法∶ 排骨燙過、去除血水後,另用清水加酒一大匙放入燉盅,先蒸二十分鍾。 苦瓜洗凈、剖開、去籽、切大塊,放入排骨內再蒸二十分鍾。 油鹽調味,待熟軟時盛出食用。
重點提示∶ 這道湯也可以直接用爐火煲,但湯汁較濁,用蒸的湯較清爽。 顏色白的苦瓜較嫩,綠色的苦瓜較脆,只要 粒粗大者苦味都會較輕。
6.苦瓜排骨湯 version2
苦瓜500克,排骨400克,蔥段、薑片、紹酒、鹽適量。
作法:
1、將苦瓜去瓜蒂、去瓤,切成塊;排骨洗凈切小塊。
2、鍋中加清水適量,燒開,放入排骨煮去血沫,撈出洗凈。
3、鍋上火,放入排骨、清水,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後放入蔥段、薑片、紹酒,改用小火燒至排骨熟爛,再加入苦瓜同煮約10分鍾,加鹽調味即可。
微波爐做法:放入排骨、清水,先用高火6分鍾將湯燒開,撇去浮沫後放入蔥段、薑片、紹酒,再用中小火20分鍾將排骨燒熟,放入苦瓜後,先用高火3分鍾,再用中小火10分鍾 即可。
重點提示∶ 待排骨熟爛後再放入苦瓜,否則瓜易散碎;用雞粉代替味精,味道更好;此湯具有消暑解熱作用,用微波爐作簡單方便,是夏令佳品。
7.山楂蓮葉排骨湯
[原料/調料]
山楂一兩 新鮮荷葉一角 排骨十二兩 烏梅兩枚 生薏米一兩
[製作流程]
揀選煲湯用的排骨, 洗凈、飛水,斬件;
山楂、烏梅和生薏米分別用清水浸透、洗乾凈;
新鮮荷葉用清水洗乾凈。
先將山楂、排骨、烏梅和生薏米放入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改用中火煲約三小時左右,再放入新鮮荷葉稍滾便可,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注意由於山楂具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蓮葉可以清熱解暑,烏梅生津止渴;生薏米有利去濕作用,再配合滋補營養的排骨,煲成的湯水便具有消暑健胃補益的作
8.排骨蘑菇湯
原 料
大排骨500克, 鮮蘑菇湯100克, 番茄100克。 紹酒15克, 精鹽5克, 味精3克。
製作方法
①將每塊大排骨用刀背拍松,再敲斷骨髓後加紹酒、鹽腌漬15分鍾。
②器皿中加入沸水,放入大排骨,撇去浮沫,加酒,低火25分鍾,加入蘑菇湯,再高火8分鍾,放味精調味並投入番茄片,煮沸即可。
9.黃豆芽排骨豆腐湯
材料:
嫩豆腐1盒。 黃豆芽200克。 小排骨。 青蔥段2支。
調味料 鹽1茶匙。 高湯2杯。 胡椒粉少許。
適宜食用者:
1. 胃火大而長青春痘、膿皰者。
2. 排泄不暢易便秘者。
3. 唇腫脹色絳紅、口臭嚴重,手足浮腫,產後哺乳者。
健康小語: 黃豆芽配豆腐燉排骨湯,營養豐富、口味淡雅,富含蛋白質、纖維素,對脾胃火氣大、消化不良、排泄不暢者很適宜,可促進腸胃蠕動,並清降胃火。可清熱利水,並能助傷疤收口。
10.排骨玉米湯
[原料/調料]
排骨 1斤 玉米 3條 水 8~10杯
鹽 1/3大匙 柴魚味精 1/3大匙 香油 適量
[製作流程]
(1)將排骨洗渜後用熱水氽燾去血水,再撈起洗渜瀝乾備用。玉米洗渜切段備用。
(2)將所有材料及調味料一起放入內鍋,加熱煮沸後改中火煮約5~8分鍾,加蓋後熄火,放入爁燒鍋中,爁約2小時即可打開盛起食用。
2. 煲湯和燉湯的區別是什麼
煲湯和燉湯有以下區別:
1、對原料的處理不同
煲湯不需要對材料做處理,直接將需要材料與清水放進湯煲中即可。
燉湯需要將原料經過焯水和去腥膩的處理,加入輔料和調味料,與清水放入燉盅,蓋上盅蓋。
2、製作方法不同
煲湯是使用直接加熱法,而燉湯是使用隔水加熱法。
煲湯是將原材料與清水放進砂鍋中直接用火加熱,大火燒開轉文火煲3小時左右。做法雖然簡便,但成萊的效果會不如隔水燉法。而且,在煲的過程里,湯汁不斷蒸發,可能需視狀況添加水分。但這樣中途加水必定會影響味道和湯色。所以最好保證一次加入足夠的水。
燉湯把原材料與清水放在砂鍋或燉盅里,蓋上鍋蓋,置於一大鍋內,鍋內的水量低於砂鍋,以水沸時不溢進砂鍋為宜。
3、食用效果不同
燉湯能保住原料的原汁不被流失,是以菜為主,以湯為輔,吃菜喝湯兼顧,而煲湯則是以喝湯為主要目的,其中的食材口感稍微差些。
煲湯這種直接加熱的方式,易使湯汁濃郁,需要材料久煮,易讓湯汁的顏色較混濁,食材也因久煮,形狀多半爛掉,但味道和養分大部分都滲入湯汁里,所以煲湯食用時,很多人都會把湯裡面的料撈起,只喝湯不吃料。
燉湯的隔水加熱法使原料和湯汁的受熱穩定,菜餚鮮香味不易流失,湯汁清澈如水。用來燉湯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比較營養和滋補的。燉出來的肉質比較軟嫩,燉湯原汁原性比煲湯強,所以吃時連料帶湯一起食用完全是享受。
3. 瑪珈煲湯大全
白果中除澱粉、蛋白質、糖類之外,還含有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卜素、鈣、磷、鐵、鉀、鎂等微量元素以及銀杏酸、白果酚、五碳多糖,脂固醇等成分,營養及其豐富。白果能治哮喘、痰嗽、白帶、遺精、淋病、小便頻數等症,補腎也有效。
4. 如何煲湯視頻
http://www.56.com/w11/play_album-aid-6366613_vid-MjI1ODM4MTE.html
5. 煲湯怎麼煲才好喝又營養
【煲湯方法】
1、選料要得當
這是制好鮮湯的關鍵所在。用於制湯的原料,通常為動物性原料,如雞肉、鴨肉、豬瘦肉、豬肘子、豬骨、火腿、板鴨、魚類等。采購時應注意必須鮮味足、異味小、血污少。這類食品含有豐富蛋白質和核苷酸等,家禽肉中能溶解於水的含氮浸出物,是湯鮮味的主要來源。
2、食品要新鮮
新鮮並不是傳統的「肉吃鮮殺,魚吃跳」的時鮮。現在所說的鮮,是指魚、畜、禽殺死後3小時~5小時,此時魚、畜或禽肉的各種酶使蛋白質、脂肪等分解為人體易於吸收的氨基酸、脂肪酸,味道也最好。
3、炊具要選擇
制鮮湯以陳年瓦罐煨煮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其通氣性、吸附性好,還具有傳熱均勻、散熱緩慢等特點。
煨制鮮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湯的滋味鮮醇,食品質地越酥爛。
4、火候要適當
煨湯火候的要訣是大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可使食物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使湯鮮醇味美。只有用小火長時間慢燉,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濃醇。
5、配水要合理
水既是鮮香食品的溶劑,又是傳熱的介質。水溫的變化、用量的多少,對湯的風味有著直接的影響。用水量通常是煨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時應使食品與冷水一起受熱,即不直接用沸水煨湯,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的營養物質緩慢地溢出,最終達到湯色清澈的效果。
6、搭配要適宜
許多食物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營養素起到互補作用,即餐桌上的黃金搭配。如海帶燉肉湯,酸性食品肉與鹼性食品海帶起到組合效應,這在日本的長壽地區是很風行的長壽食品。為使湯的口味純正,一般不用多種動物食品同煨。
注意調味用料投放順序,特別注意熬湯時不宜先放鹽。因鹽會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鮮味不足。通常60℃~80℃溫度易引起部分維生素破壞,而煲湯使食物溫度長時間維持在85℃~100℃。
故在湯中加蔬菜應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C破壞。湯中適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蔥、蒜等調味品,使其別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湯的原味。
7、喝湯時間有講究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有一定的道理。吃飯前,先喝湯,等於給胃腸加潤滑劑,中途不時喝點湯水,有助食物稀釋和攪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時,吃飯前先喝湯,讓胃部分充盈,可減少主食的攝入,避免過多攝入能量。而飯後喝湯,容易引起營養過剩。
8、應該加多少水
研究發現,原料與水分別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湯,湯的色澤、香氣、味道大有不同,結果以1∶1.5時最佳。對湯的營養成分進行測定,此時湯中氨態氮(該成分可代表氨基酸)的含量也最高,甚至高於用水較少時。
這是因為水的加入量過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沒,影響了湯中營養成分的濃度。隨著加水量的增加,湯中氨態氮被稀釋後濃度會有所下降。但是,湯中鈣、鐵的含量以原料與水1:1的比例時為最高。
9、煲湯時間越長越沒營養
通過檢測發現:蹄膀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1小時後明顯增高,之後逐漸降低;草雞肉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0.5小時後逐漸升高,蛋白質加熱1.5小時,脂肪加熱0.75小時可達到最大值;鴨肉的蛋白質在加熱1小時後含量基本不變,脂肪含量在加熱45分鍾時升至最高值。
長時間煲湯並沒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使這三種湯中的營養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雞煲和老鴨煲,煲湯時間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
【小產養護】
小產和坐月子時的養護方法相同,吃的東西也一樣。食物烹調應清淡少油,同時要保證熱量。食物應以高蛋白低脂肪為主,例如黑魚,鯽魚,蝦,黃鱔,鴿子,避免因脂肪攝入過多引起肥胖。
為了食物容易消化,在烹調方法上多採用蒸、燉、燜、煮,不採用煎、炸的方法,另外要充分休息,這才是身體恢復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