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澄江宣傳冊

澄江宣傳冊

發布時間:2021-09-29 05:56:00

① 澄江府志的道光

李熙齡等纂修,配抄本。
李熙齡,字芸渠,江西南城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二十六年任澄江府知府。十分熱心編修地方誌,曾首纂陝西《榆林府志》五十卷;道光二十八年續纂《廣南府志》四卷;道光三十年又續纂《普洱府志》二十卷。
《澄江府志》初輯於明弘治時,後修於嘉靖,俱不署纂修人姓名。明隆慶間蔣宏德、董雲漢增修,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張聯箕纂為六卷未梓。康熙五十八年柳正芳修、李應綬纂,增補為十六卷刻印傳世。至道光二十六年李熙齡知澄江府事,即著手續修。「仍取近年所刊通志稿有關於澄江郡者,手而節錄之,其所未備者,更分四屬而采之」(李熙齡《重修澄江府志序》),一年即告成。參加分修的還有江川縣知縣劉邵高,署河陽縣(今澄江縣)知縣高魯,署新興州知州(今玉溪市)繆闐,署路南州(今路南縣)知州李鳳□(原刻本缺字)等。並由各州縣儒學學正、教諭、訓導等多人參與參訂校閱。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書,記事止於同年。後咸豐三年(1853)李熙齡復任時增輯重刊。卷十四《人物》中「鄉賢」郭晉、李之梓、郭錫恩等均記為咸豐三年公舉入祀鄉賢祠。(道光)《澄江府志》配抄本中只有卷首及卷十四兩卷和卷十五的藝文中一冊是原刻本。
全書十六卷,卷首一卷。卷首載雲貴總督李星沅序,雲南巡撫程裃采序,李熙齡序,錄舊志序文九篇。另有凡例,纂修人員題名,目錄。十六卷編次為:卷一地圖、卷二星野(氣候、災祥附)、卷三沿革(建置郡縣府)、卷四疆域(形勢、郵鋪附)、卷五山川(勝景、古跡、寺觀、坊表、亭榭附)、卷六城池(倉儲、關哨、橋梁、堤閘、堰塘、市肆附)、卷七賦役(民賦、屯賦、戶口、鹽法、稅課、經費附)、卷八秩官(武秩、公署、土司、種人附)、卷九學校(文廟、學額、書院、義學附)、卷十風俗(物產附)、卷十一選舉(徵辟、孝廉方正、進士、舉人、拔貢、副貢、文仁宦、武進士、武舉人、武仁宦、封贈、恩蔭附)、卷十二祠祀(壇廟冢墓附)、卷十三名宦(流寓附)、卷十四人物(鄉賢、忠烈孝義、貞節、文行附)、卷十五藝文、卷十六仙釋(方技、雜異附)。
本志雖為續修,但對舊志多有更定,疆域依《嘉靖重修一統志》而定,而附舊志資料於後,對人物、選舉、職官、賦役、經費、水利、橋梁等多有增補,其中戶口一目尤詳,除依舊志記述外,分州、縣詳細記載了道光元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六次戶口統計,是極珍貴的人口資料。當時新興州人口已至二十萬,志中針對這一情況在賦役卷小序中說:「新興土稍沃,而人滿食眾。」已感人口眾多之患,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看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本志大事考簡要清楚,對歷史沿革、州縣建置中有爭議的問題,並錄而加考說,如俞元、勝休、律高、?州、求州之考訂,均錄兩說,「以俟有識者鑒定」(《凡例》)。人物卷收錄較嚴,如署新興州知州繆闐,雖參與修志,但於職官署州下無題名,並在「署州」條下標明治績不著者不錄,寧缺而無一人題名。
府志編修,「詳省志所略,略州縣志所詳。詳略變通,亦稍稍區別矣,要皆有至當,不易者。」(程裃采《重修澄江府志序》)本志取省通志及舊府、州、縣志,另加采訪編次而成,取捨嚴謹,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可供編修地區志借鑒。
書末有郭錫恩跋,記述道光初年蕭柄椿曾纂河陽縣志稿二冊,本志中名宦蕭柄椿條下也有同樣記載。《河陽縣志》初纂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今存抄本。肖修志稿為續修,今不見於著錄,已佚。

② 尋烏澄江祖墳事件

關於澄江「4.5」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況的通報

一、事情的主要經過

3月26日,羅珊鄉華齊村邱氏村民在澄江鎮黃崗村掃墓時,發現其祖墳右下角建有一座新墳,系黃崗村王冬聖、王冬明兄弟父親墳墓。邱氏村民認為:王冬聖兄弟在此建其父親墳墓妨礙他們邱氏的風水,26日晚華齊邱氏村民商議,明天每家每戶去一個人,要求王冬聖27日將其父親地墳搬走,如果不搬走,就將其挖掉。3月27日,邱氏聚集60多人,手持鐮刀、鋤頭來到黃崗村,要求王冬聖馬上將其父親墳墓搬走,王冬聖沒有答應。邱氏村民便不顧在場的縣鄉兩級幹部和政法幹警的勸阻,強行將王冬聖兄弟父親墳墓的碑石、墳頭、墳堂等挖掉,並揚言如果其不在4月5日前將骨灰移走,將再次組織人員挖掉其骨灰。當時,王冬聖兄弟情緒激動,手持鋤頭要去挖邱氏祖墳,被在場的澄江鎮幹部勸阻,後經縣有關部門和鎮村幹部做工作,王冬聖口頭答應不去動邱氏祖墳,並在清明節前將其父親的地墳搬走。

但隨後事情發生變化,在少數村民的煽動下,黃崗村王氏村民認為華齊村邱氏是在欺負他們整個黃崗村王氏,紛紛表示同情、支持王冬聖兄弟,在這種情況下,王冬聖兄弟及王氏村民態度變得強硬,明確表示:一是王冬聖父親地墳不在清明節前搬遷;二是要求依法處理邱氏家族為首人員並賠償損失;三是恢復被損壞地墳原貌。如果不在4月5日前恢復被損壞地墳原貌,將挖掉邱氏祖墳。至此,該起地墳糾紛升級為黃崗村王氏和華齊村邱氏的宗族糾紛。

接到信息報告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召集澄江、羅珊兩個鄉鎮以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專題研究部署,並明確了「依法處理、尊重歷史、尊重風俗、長期化解矛盾」的處置原則。3月31日上午,縣委馬玉福書記、縣政府譚學忠縣長又指示縣委政法委郭賢富書記召開處置工作會,抽調政法幹警、鄉鎮幹部和原籍幹部組成黃崗村工作組、華齊村工作組、調查取證組,進村入戶,全力做好兩個村村民的教育疏導、法律政策宣傳和調查取證處理工作,緩解群眾情緒,引導村民通過調解和司法程序解決問題。

③ 撫仙湖三古

撫仙湖位於雲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華寧三縣交界處,是我國的第二深水湖泊。撫仙湖因湖畔有撫仙石而得名。撫仙石外形似一葫蘆,長軸呈南北向;北部寬敞,南部狹窄。撫仙湖面積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長31.5公里,東西寬11.5公里,湖岸線長度為93公里。撫仙湖總容量為189億立方米,相當於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將雲南全省30多個大小湖泊的總蓄水量全部匯人撫仙湖也不及其半。撫仙湖為我國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湖中有一小島,名為孤山,是殘留酌小斷塊山。湖的南端有一條小河與星雲湖相通,名為隔河。撫仙湖僅有一條小的外泄河,即位於海口的清水河,流人南盤江。

撫仙湖的主要水源補給是降雨和地下水。歷年平均降雨量為951.4毫米。湖區表層水溫的變化為:歷年最高月平均水溫出現於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溫出現於2月份,歷年平均水溫為17.3℃。

撫仙湖屬貧營養型湖泊,水質清澈。透明度一般為4.9~11米,最大達12.5米。

撫仙湖謎一:水下古城

自從1992年耿衛在一次潛水中無意發現撫仙湖水底有類似城牆的石砌建築物後,關於水下建築的種種猜想層出不窮。撫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擁有水怪傳說一樣,頓時成為科考人員、中外遊客、新聞媒體爭相逐夢的地方。2001年,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撫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撫仙湖水下古城一時在全國家喻戶曉。

在澄江有這樣的傳說:澄江的「澄」就是沉沒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沒在撫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獻記載,撫仙湖中曾沉人一座古城,並有順口溜:石龍(撫仙湖中的「石埂子」)對石虎(撫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黃金二萬五;誰解其中謎,可得半個澄江府。當年全球6多人通過直播關注著水下考古,隊員在湖底發現了大面積的石塊堆積,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條,表面依稀有人工雕鑿的痕跡;也有的用石塊鋪砌成平台,石塊間均有類似石灰狀的粘接材料填平。隊員們不僅打撈上一塊帶有刻劃紋痕跡的石板,還從湖底建築牆體中打撈出一隻陶釜。

近日在采訪雲南考古界權威張增棋先生時,他向我推薦了他的最新學術專著《探秘撫仙湖——尋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這本書中,張老對撫仙湖水下建築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時間作了詳細的考證。他認為撫仙湖水下建築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沒的古城址,即東漢時期的俞元古城。沉沒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質結構復雜,使當地湖盆中心及周圍地區呈下降趨勢,導致原在岸邊的建築物隨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為當年水下考古直播現場惟一的雲南專家,李昆聲先生說起兩年前的直播盛況依然涌動著激情,他對撫仙湖水下古城的關注就是從直播的第一個鏡頭開始的。李昆聲先生現在是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雲南大學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教授認為沉沒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對提高撫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處,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為歐洲的旅遊熱點,歷史記載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見證,水下古城也將有同樣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論。沒有結論是好事,不要拘泥於去考證古城究竟是什麼,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學結論,眾說紛紜,就會有高朋滿座、專家雲集寫書;沒有結論就會吸引大家來關注、討論,就會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撫仙湖也就出名了。

撫仙湖周邊文明非常輝煌。撫仙湖最具人文價值的是水下古城,周邊有帽天山、李家山、關索戲,水下地上遙相呼應,所有人文、自然景觀都值得大大炒作,並應以央視直播為契機帶動撫仙湖炒作,有了效應就有人來投資、旅遊。李教授也談到目前對撫仙湖宣傳中的不足,一是綜合考慮弱了點。周邊各個縣對人文自然景觀各吹各擂,整合不夠;在玉溪三湖地區有著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觀,撫仙湖北岸帽天山5.3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撫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舊石器時代遺址——杞麓湖邊通海楊山新石器遺址——星雲湖邊李家山青銅文化——東漢時期水下古城——三國時李恢的傳說——秀山及關索戲,串成了一條完整的文化帶。這一文化帶完全可以請有關專家參與綜合研究,編寫出書,為玉溪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提供咨詢。二是宣傳的連貫性不夠,除了一些大的炒作,還應配套出書出研究成果和畫冊。

謎二: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現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盪漾的撫仙湖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20紀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視線。就在這個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們發現了距今5.3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門類十分豐富,而且動物的軟軀體保護極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動物世界的真實面貌,填補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異度,層次之多與分布之廣,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稱之最,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帽天山被譽為「古生物聖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遺址預選名錄」,是我國首批10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楊應康對澄江的化石頗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聞媒體第一次報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來,他收集著每一篇與澄江化石有關的報道,也參與到對化石的採集、管理與保護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們戲稱為「老化石」。說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楊應康有著剪不斷的情結。剛開始時,他並不懂什麼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種類,但一聽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動,很想參與到與化石有關的工作中去。於是,他1987年開始收集化石,1988年開辦古生物化石展廳,1989年在帽天山設碑。到現在,他去過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確地辨別各種化石,連哪一種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楊應康覺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對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進澄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好處。一些省外甚至國外的專家到澄江來看化石,自然少不了瀏覽澄江的自然風光,神奇美麗的撫仙湖,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最吸引人的資源,而專家就是最好的宣傳平台。
李歌軍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員。他說現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個門類120多個不同的類型,在帽天山登記展示的也有3000多塊。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與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種類更多、保護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之間的關系的重要窗口,僅憑這一點,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矚目的對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卻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澄江對古生物化石群的宣傳還不夠,應該好好地運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這一文化瑰寶,把富有文化氣息的古生物化石轉化為旅遊產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給澄江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傳到千家萬戶。

謎三:李家山青銅器——中國青銅文化的精華

江川縣博物館的劉學義是李家山古墓群發掘的見證人之一。他從事過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對於李家山古墓群的來龍去脈也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說,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雲南省博物館和江川縣文化局的考古專家聯合在李家山進行了為期60天的發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這些文物包括了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兵器、樂器、玉器等,其中國寶級文物牛虎銅案就出土於第24號大墓。這一年劉學義十八九歲,他是隨家鄉江城看熱鬧的人群來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批考古隊員刨了一個深達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銅器時突然歡呼起來,一件構造奇特、銅銹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許多年後,劉學義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銅案。

劉學義在縣文化局編撰江川縣文化志時開始研究李家山青銅文物。1991年12月,省、市、縣三級聯合再次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了為期74天的發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這一年,劉學義以文物管理所所長的身份參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發掘工作。他說,這次發掘帶給他太多的驚喜:李家山沒有金器的論斷被推翻了,47號、51號、68號等幾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飾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於眾;更多精美的青銅器被發掘出來,其中虎牛鹿儲貝器、祭祀儲貝器等堪稱青銅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號大墓時,第一次發現了漆木棺的外槨,而在戰國的墓葬等中級,只有王室成員才能享受漆木外槨內棺的待遇。驚喜之後,劉學義陷入了沉思中,他說,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銅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晉寧石寨山相比毫不遜色,由此可以推斷,李家山可能是歷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幾年,劉學義經常與同事守護著李家山的青銅國寶到全國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國青銅器是世界青銅文化里的精華,而李家山青銅器則是中國青銅文化里的精華,他明白,李家山對玉溪乃至雲南的游游業都是一筆豐富的資源,他一直贊成這樣的構想:把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遺址上建蓋展覽館,在墓坑裡用仿製品恢復原有的文物,供遊人參觀,同時把青銅器上戰爭、狩獵等歷史場面以青銅雕塑的方式復原出來。

如今,年過半百的劉學義還不斷研究、追尋著李家山。

謎四:澄江關索戲——遠古文化的余韻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撫仙湖畔一個偏遠的山凹里。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農民就會放下鋤頭,換上戲裝,戴上面具,就著村子裡簡單的場地演出關索戲。關索戲是儺戲的一種,在演出前要舉行盛大的儀式,演出時帶著面具,是比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戲。關索戲在祈神賜福、驅疫納吉的最為原始的願望下,演繹遠古文化的美麗,因此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

玉溪日報社的記者邢定生進行過多年的民俗研究,對澄江的關索戲也做過專題了解。他說關索戲是儺戲的高級階段,具備儺戲文化構成的要素。但關索戲並不是澄江的本地戲,而是清朝時從曲靖、陸良等地傳進來的。在其他地方漸漸喪失關索戲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時,澄江的關索戲卻生存了下來。1994年,國際儺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澄江召開。澄江的關索戲遇到了這一歷史機遇,得以充分的發掘和保護,成為了雲南儺文化的代表,聲名遠播海內外,受到許多國內外人士的贊譽。

追溯起關索戲在澄江得以流傳的原因,邢定生認為關索戲迎合了人們驅疫避邪的心理,獲得了發展的空間,加上過去雲南信息傳播較慢,地理單元文化比較發達,促使關索戲能在引進之後得到較快的發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傳著李恢之子與關羽之女關銀屏的故事。關羽是忠和義的代表,在西南片區享有大神的美譽,在澄江的影響更為深遠。凡與關家相關的體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關索戲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長的土壤。

關索戲這一有著獨特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價值的戲目怎樣保存下來,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對象。他說過去婚喪嫁娶及重要節日,都要演關索戲。但現在,由於受經濟利益的沖擊,關索戲原有的性質已經變樣,固有的功能已喪失,適合於關索戲生長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關索戲存在的先決條件已喪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帶動不了它的發展,要靠政府來進行保護。所以政府應該重視起來,用現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來。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要加以開發,讓這一戲劇的「活化石」繼續延續下去。面且,充分保護利用關索戲,對澄江旅遊業的發展、文化的建設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保護關索戲,也是在保護一種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撫仙湖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於雲南玉溪。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水鬼的潛水愛好者———耿衛,在撫仙湖潛水時的一個驚人發現,讓撫仙湖顯得更加疑雲重重。他發現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築遺跡,遺跡的規模之大令人稱奇。難道這里真有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話,它又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又是怎麼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發現神秘古建築

耿衛,一個從小就在湖邊長大的年輕人,一名專業潛水員,因為天生水性極好被人稱作「水鬼」。在一次潛水的過程中,撫仙湖東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衛告訴記者:「我第一次潛下去的時候就發現很多壘積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條,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於潛水員特有的敏感,這個現象令耿衛非常奇怪,因為通過多年的潛水觀察,撫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積的泥沙為主,怎麼會在這個區域突然出現大量的散落石塊呢?再接下來的發現更是讓耿衛驚訝不已。

耿衛說:「那些建築都是高台式的,堆積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塊,非常規整,一米二乘一米二,這種方方正正的石頭,隨處可見。」

這些石頭是渾然天成,還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驅使著耿衛決定探個究竟。在進行仔細的觀察後他發現,這些石頭人工痕跡非常明顯。

是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嗎?

在隨後的幾次探測中耿衛認為,從這些靜躺在水底建築石料上附著的厚厚的青苔來看,這些水下建築的年代非常的久遠,那麼這些水下建築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到水裡來的呢?滿腹狐疑的耿衛不由得想到了一個關於撫仙湖的神秘傳說。

在雲南澄江縣,據當地人講,平日天氣晴好、風平浪靜的時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爾可以看到撫仙湖「水下古城」的牆基顯影,但是由於湖水太深,始終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古城的存在。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嗎?這一切成了耿衛心中的一個不解的謎團。為了進一步探明真相,耿衛先後38次潛入該水域進行探測並拍攝了大量的水下錄像,隨後把相關的資料寫成專題報告,向雲南省有關部門和相關的專家作了通報。

水下考古拉開帷幕

一時間人們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水下建築是碼頭、水壩,有的認為是祭祀台、廟宇,還有的則認為是古城……

這一切又為煙波浩渺的撫仙湖披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那麼湖底的「水下遺跡」到底是什麼?如果是傳說中的古城,它又是歷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為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中國水下考古隊正式進駐撫仙湖,一場聲勢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開了帷幕……

是水壩、廟宇還是古城?

撫仙湖地形圖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葫蘆,水下遺址主要在湖的東北部區域,考古隊重點要探測的位置也就是在這里。這次考古除了有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潛到湖底進行勘測之外,還動用了一個專門從事水下探測任務的潛水器「藍鯨」號,對水位較深的區域進行探測。「藍鯨」號潛水器裡面可以乘載4個人,上面裝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最先進的聲納掃描儀,曾經多次執行深海目標的探測與定位的任務。那麼這次考古能否解開撫仙湖下的重重謎團呢?

潛水器進入遺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狀規整的石塊。隨著潛水器的推進,專家們在聲納顯示器上發現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牆。與此同時,考古隊的潛水員在遺址的淺水域發現了一條石板鋪就的類似於街道的建築物。潛水員在通過一段開闊的平地以後,一座氣勢雄偉的帶有台階的高台式建築映入眼簾,踏著布滿青苔的石板拾階而上,這座建築曾經散發出的那種庄嚴、神聖感依然歷歷在目

發現類似金字塔高大建築和羅馬斗獸場圓形建築

2005年年底,耿衛在雲南澄江縣披露了近兩年來水下考古的最新發現,一張張金色的聲納掃描圖顯示出水下城市宏偉的輪廓,令人驚詫。

耿衛介紹說,目前已經探明的古城遺跡面積達2.4平方公里,規模不遜於上世紀70年代的澄江縣城。主要建築共有8個,其中兩個高大階梯狀建築和一座圓形建築最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階梯狀建築共分三層,底部寬60米,第二層寬32米,頂層寬18米,整個建築高為16米,從聲納掃描圖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階非常整齊對稱。

而另一座階梯狀建築氣勢最為恢宏。它上下共五層,第一層底部寬63米,第二層寬48米,三四層倒塌比較嚴重,無法仔細測量,第五層寬27米,整個建築高21米,類似於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層大的台階之間都有小台階相連,其中第一級大台階從底部有一條筆直的小台階直通而上。

此外,在這兩座建築中間還有一條長300多米、寬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狀的石板鋪成,石板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幾何圖案。在另外一片區域里,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別出台階。該建築北面倒塌得比較嚴重,東北面有個缺口,形狀類似於古羅馬的斗獸場。

台階式建築可能是祭台,圓形建築近似古滇青銅器圖案

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耿衛仔細觀察後發現,很多青銅扣飾(一種青銅質地的圓形小飾品)上都有台階式建築的圖案,有的上面還有用於祭祀的桿欄式建築圖案。他認為,這表明祭祀活動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經相當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階式建築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動的遺存。

更令人稱奇的是,刻畫在一些青銅扣飾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圖案,幾乎與水下發現的圓形建築形式一模一樣。青銅器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有十餘人,第二層有三四個人,坐在台階上觀看鬥牛或者其他表演。耿衛認為,水下圓形建築就是扣飾圖案描繪的原型。曾有專家認為,圓形建築是娛樂設施或體育場,耿衛表示不能贊同,「如果是舞台建築,過於奢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關於古滇國的考古成果幾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經興盛500餘年的古滇國沒有發現任何生活建築的遺跡,這更讓耿衛猜測,湖底高大的建築與青銅器上的圖案相似絕非偶然。

石板上「海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礎

在撫仙湖的眾多傳說中,關於海馬的傳說最為離奇。據說這種海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飛,經常在晨霧中出現,霧散後潛入水中,在古縣志中多有記載。

耿衛認為,撫仙湖水位很低的時候,在很淺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們可以看到直徑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狀酷似馬蹄印。在水下建築上,他也發現很多類似的孔洞,有些內部邊緣還有石釘。最初他一度認為這些孔是來連接石板的,後來發現這些圓孔插上木樁,再用繩子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規則的長方形。

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銅器圖案發現,古滇人的建築主要是以桿欄式建築為主。這種桿欄式建築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層懸空,再修牆而形成的建築。耿衛認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長方形,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的基礎。他由此推斷,所謂海馬的腳印就是桿欄式建築用於插立木的基礎,撫仙湖水下古跡一定與古滇文明有著直接的聯系。

規模不遜瑪雅文明,對其研究將成世界性課題

在雲南澄江縣的歷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個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後來在史書上神秘消失,這是很多專家傾向於認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衛卻對「俞元」兩字有獨特的詮釋,他認為,「俞」在古漢語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衛說,「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遺跡相比。撫仙湖水下遺跡的規模絕不遜色。擁有超過21米的高大建築,這在瑪雅文明遺跡中都是不多見的。對它的研究將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困擾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謎團,很可能通過撫仙湖水下古跡揭開。」

古滇文明的由來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率領大軍直撲滇地(現在的雲南地區),征服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正當庄硚准備班師之際,偏偏趕上秦國入侵楚國,切斷了他回國的後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稱王建國,史稱「庄硚王滇」。

到了漢武帝時代,中央王朝把滇國所在區域設為「益州郡」,下轄24個縣,滇王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古滇文明逐漸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於缺少文字記載,關於古滇國的一切,逐漸湮沒無聞,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歷史之謎。

④ 澄江鎮的旅遊資源

澄江有名勝古跡多處,仙人橋、藍榮寨及贛閩粵三省的佛教聖地——雲蓋崬,山高水青,古跡眾多,風景秀麗,每年遊玩或求神拜佛者不下數萬人次。桂嶺的黃畲山是真空教的發祥地,風光優美,泉水清冽,正在興建為旅遊區,設賓館,開采礦泉水。由此往北可到漢仙岩,往南可到青龍岩,都是風景秀麗遊客雲集之處。
贛南客家古村——周田村
客家古村——周田村位於尋烏縣澄江鎮周田村,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有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築。現有保存完好的古驛道、茶亭、方型客家大院、客家學堂等。周田村的客家古建築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較多(15座)。建築設計合理、各種雕刻內容豐富,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汶口古建築群
位於澄江鎮汶口村。藍氏宗祠,建築規模十分宏大,建築體身上的雕刻精美非常,但大部分毀於1997年的火災;邱氏宗祠,為尋烏少共縣委舊址處,屋內保留有少共縣委各辦事機構舊址,在宗祠牆壁上留存的幾十條紅軍宣傳口號、標語清晰可見,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仙人橋
仙人橋位於澄江鎮周田村,由於地質運動和風化的作用,在山體的懸崖壁上形成的一條長約100米左右的天然石道,從山腳和遠處看猶如一座通往仙境的仙人橋而得名。沿崖壁往上有一小型寺廟「一心堂」。
吊子石
位於澄江周田村,是平地上突兀而起,屬丹霞地貌的單個象形山體,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⑤ 為什麼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的巨大古生物群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挑戰


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科研項目,通過對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紀大爆發』的整體輪廓,證實幾乎所有的動物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澄江動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雲南省澄江縣首次發現而得名,是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3億年)的一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群,不僅動物類型多,而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軟體構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遠古海洋生命的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
「三位科學家說,『澄江動物群的地質年代正處於「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它讓我們如實地看到5.3億年前動物群的真實面貌,各種各樣的動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迅速起源,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幾乎都已出現,而不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慢慢變來的。』」
如果如這三位科學家所言,各個動物門類「不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慢慢變來的」,那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的言下之意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演化而來的(「演化」和「進化」在生物學上為同義詞,都是英文evolution的翻譯,下面依據一般習慣用「進化」),但是語焉不詳,記者又未做補充,於是在一些人聽來,竟然就是在否定動物是進化而來的。一家著名網站在轉載這則報道時,用的標題赫然就是「澄江動物群證實幾乎所有動物並非演化而來」,去掉了「慢慢」兩字,非同小可,等於是完全否定了進化論,於是由生物進化的速度快慢之爭,變成了生物進化的有無之爭了。《科技日報》有關報道的題目乾脆就叫「澄江動物群揭寒武紀之謎中國學者挑戰進化論」!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則是「寒武紀大爆發挑戰達爾文」,不僅大眾媒體、基督教的宣傳品這么說,而且某些專家的文章也這么說,例如陳均遠《寒武紀大爆發和多細胞動物構型方案的起源》一文中,有一小節的題目就叫做「挑戰達爾文」,聲稱達爾文「關於生命演化的各種解釋,事實上都處於科學假說階段」。
達爾文進化論到現在是否還只是「科學假說」?它是否面臨著生物學新發現的挑戰呢?我們得看看達爾文進化究竟說的是什麼。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一,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這一點,早已被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實驗所證實,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實驗室、野外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所以,這是一個科學事實,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圓的」、「物質由原子組成」一樣。在今天,除了極其個別的由於宗教信仰偏見而無視事實的人,實際上已無生物學家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
二,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所以,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三,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的存在,是已被無數觀察和實驗所證實的,所以,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但是,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自然選擇的使用范圍並不象達爾文設想的那麼廣泛。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即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的機制,對於非適應性的進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機制。也就是說,不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所有的進化現象。考慮到適應性進化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現象,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也是成立的。
四,漸變論: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在達爾文在世時以及死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大部分生物學家,特別是古生物學家,都相信生物進化是能夠出現躍變的,認為新的形態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躍變,而不是微小的變異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緩慢而逐漸地累積下來的。包括赫胥黎在內的一些古生物學家由於強調生物化石的不連續性,而持這種觀點。在遺傳學誕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早期遺傳學家們由於強調遺傳性狀的不連續性,也普遍接受躍變論。在20世紀40年代,「現代綜合」學說將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成功地結合起來,漸變論逐漸佔了優勢。但是近二、三十年來,古生物學和進化發育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生物進化過程很可能是漸變和躍變兩種模式都存在的,躍變論又有抬頭的趨勢。不過,進化論所說的躍變,除了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形(例如植物經雜交出現新種),並非是指在一代或數代之間發生的進化,而可能經歷了數千年、數萬年乃至數百萬年,只不過以地質年代來衡量顯得很短暫而已。
寒武紀大爆發挑戰的就是漸變論,但是並不能否證漸變論。它即使成立,也不過表明進化有時候是能夠以躍變的方式進行的,並不能否認進化在其他時候是以漸變的方式進行的。寒武紀大爆發更不會挑戰進化論。幾乎所有動物的「門」都在寒武紀早期出現,絕不意味著這些動物祖先不是進化而來的,更不意味著它們之後沒有發生進化。神創論者在介紹寒武紀大爆發時,試圖給人這種印象: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同時突然出現的,以後只有滅絕而沒有進化。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第一,在寒武紀之前,動物已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自五十年代以來,古生物學家已在世界各地三十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寒武紀之前的多細胞生物乃至動物,數量最多、最為聞名的在四個地方:澳大利亞的埃迪亞加拉山(Ediacara Hill)(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埃迪亞加拉紀(Ediacarian))、加拿大紐芬蘭的錯誤點(Mistake Point)、俄羅斯的白海海岸和納米比亞。此外還有中國甕安動物群,據稱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實體化石動物群。這些寒武紀之前的多細胞生物包括軟珊瑚、海蜇、蠕蟲和其他稀奇古怪的生物。對這些多細胞生物是否是寒武紀動物的直接祖先,以前有爭議,因為在1995年之前從這些多細胞生物到寒武紀動物還存在一段地質空白,所以有專家主張這些早期多細胞生物全部滅絕,在寒武紀又再來一次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在1995年,在納米比亞火山灰層中出現了大量的寒武紀之前的多細胞生物,恰好補上了這段空白,所以,現在已很少有專家懷疑前寒武紀的多細胞生物和寒武紀的動物沒有相承關系。第二,寒武紀的動物並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持續了幾百萬年,這在進化史上當然是短時間,但對神創論來說,卻是長得不可思議。第三,「幾乎所有動物的門」在寒武紀地層出現並不等於「幾乎所有動物的種」在那時候都已出現。事實上,寒武紀的動物一般地只是那個門的原始物種,以後幾乎全都滅絕了,後來的物種是進化來的。比如,寒武紀只存在少數幾種原始的脊索動物,而豐富多彩的脊椎動物各類群,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都是在寒武紀之後從原始脊索動物逐漸進化來的。現代脊椎動物各物種更都有了幾億年的進化史。
為什麼幾乎所有動物的門會在較短的時間(數百萬年!)內進化出來,生物學家們提出了不少的解釋,目前被較為廣泛接受的是Hox基因調控理論。Hox基因是一種「同源異形」基因,是動物形態藍圖的設計師,在發育過程中控制身體各部分形成的位置。如果同源異形基因發生突變,會使動物某一部位的器官變成其他部位的器官,叫做同源異形。比如,讓某個同源異形基因發生突變,能使果蠅的身體到處長眼睛,在該長眼睛的地方長出翅膀,或者在該長觸角的地方長出了腳。Hox基因在所有的脊椎動物和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中都存在,調控的機理也相似,這表明它可能是最古老的基因之一,在最早的動物祖先中就已存在。Hox的突變一開始時在胚胎早期引起的變化不大,但隨著組織、器官的分化定型,突變的影響逐步被放大,導致身體結構發生重大的改變。這可以解釋寒武紀物種大爆發。那時候基因結構、發育過程都較簡單,Hox的基因突變容易被保留,結果導致了身體結構的多姿多彩。
達爾文進化論在經過修正後,到現在仍然是生物進化論的主流學說,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為什麼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能聽到達爾文進化論遭受挑戰、被質疑乃至被否定的說法呢?這有宗教因素,也有思想、文化因素(許多不信基督教的人文學者也不喜歡達爾文進化論的機械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還有科學家的心理因素。一些科學家為了強調自己研究的課題的重要性,會有意無意地誇大其研究成果的價值,甚至有的人明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又巴不得一腳把巨人踢倒以顯示自己的偉大。這就要求我們,對驚人的說法要格外保持警惕,不要輕信。

⑥ 澄江生物群是否推翻達爾文進化論

寒武紀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是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寒武紀之前的地層的動物化石較少,而在寒武紀的地層中,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動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學家甚至認為動物各門的祖先在這個時期都已出現,稱為「寒武紀物種大爆發」。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紀動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發現的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1984年,在雲南澄江

發現的寒武紀動物群,可與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相媲美,日益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寒武紀物種大爆發歷來是神創論者反對進化論的一個理由。自從澄江動物群被發現並引起轟動後,經過一些媒體誇大其詞的宣揚和某些傳教士的有意歪曲,「進化論解釋不了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論調在華人當中也頗為流行。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雲南大學侯先光和西北大學舒德干主持的「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已被發現20年的澄江動物群一時又成為新聞話題。這些報道大同小異,其中新華社的報道是這么說的:

「地球上的生命何時大量出現?『寒武紀大爆發』究竟產生了什麼?中國科學院、雲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陳均遠、侯先光和舒德干歷時20年,共同完成了『澄江動

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科研項目,通過對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紀大爆發』的整體輪廓,證實幾乎所有的動物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澄江動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雲南省澄江縣首次發現而得名,是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3億年)的一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群,不僅動物類型多,而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軟體構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遠古海洋生命的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

「三位科學家說,『澄江動物群的地質年代正處於「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它讓我們如實地看到5.3億年前動物群的真實面貌,各種各樣的動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迅速起源,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幾乎都已出現,而不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慢慢變來的。』」

如果如這三位科學家所言,各個動物門類「不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慢慢變來的」,那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的言下之意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演化而來的(「演化」和「進化」在生物學上為同義詞,都是英文evolution的翻譯,下面依據一般習慣用「進化」),但是語焉不詳,記者又未做補充,於是在一些人聽來,竟然就是在否定動物是進化而來的。一家著名網站在轉載這則報道時,用的標題赫然就是「澄江動物群證實幾乎所有動物並非演化而來」,去掉了「慢慢」兩字,非同小可,等於是完全否定了進化論,於是由生物進化的速度快慢之爭,變成了生物進化的有無之爭了。《科技日報》有關報道的題目乾脆就叫「澄江動物群揭寒武紀之謎中國學者挑戰進化論」!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則是「寒武紀大爆發挑戰達爾文」,不僅大眾媒體、基督教的宣傳品這么說,而且某些專家的文章也這么說,例如陳均遠《寒武紀大爆發和多細胞動物構型方案的起源》一文中,有一小節的題目就叫做「挑戰達爾文」,聲稱達爾文「關於生命演化的各種解釋,事實上都處於科學假說階段」。

達爾文進化論到現在是否還只是「科學假說」?它是否面臨著生物學新發現的挑戰呢?我們得看看達爾文進化究竟說的是什麼。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一,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這一點,早已被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實驗所證實,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實驗室、野外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所以,這是一個科學事實,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圓的」、「物質由原子組成」一樣。在今天,除了極其個別的由於宗教信仰偏見而無視事實的人,實際上已無生物學家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

二,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所以,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三,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的存在,是已被無數觀察和實驗所證實的,所以,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但是,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自然選擇的使用范圍並不象達爾文設想的那麼廣泛。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即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的機制,對於非適應性的進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機制。也就是說,不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所有的進化現象。考慮到適應性進化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現象,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也是成立的。

四,漸變論: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在達爾文在世時以及死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大部分生物學家,特別是古生物學家,都相信生物進化是能夠出現躍變的,認為新的形態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躍變,而不是微小的變異

⑦ 澄江澄海醫院男科澄江澄海醫院有男科嗎

都叫男科醫院會沒有男科?很明顯這是個專科醫院,同時我還知道你十有八九是這家醫院搞宣傳的,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知名度。
私人醫院都活不長的,別掙扎了。

⑧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館在哪

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內撫仙湖東岸的山地丘陵區。距省會昆明63公里,距澄江縣城11公里。經十多年的採集和發掘,埋藏面積約為18平方公里。帽天山、馬鞍山、啰哩山、大坡頭等地為澄江動物群的集中區域。由於澄江動物群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動物化石寶庫,被國際古生物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澄江已被譽為"世界古生物聖地"。1997年5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11月又被中共雲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3月還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全球地質遺址預選名錄〉"代表地球的主要歷史階段,並包括生命紀錄的突出模式"。

澄江動物群是中國科學院原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侯先光,於1984年7月在澄江帽天山西坡首先發現的。繼後,我國南京、西安、昆明、北京等地的古生物學家先後對澄江動物群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採集。經過17年來對已採到的達三萬余塊澄江動物化石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後,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果。澄江動物群主要由多門類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組成,門類相當豐富,保存非常精美,發現的動物群達40多個門類,180餘種動物,其中不僅有大量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而且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珍稀動物,以及形形色色的形態奇特,現在還難以歸入任何已知動物門的化石。

同時,澄江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脊索動物,幾乎所有的現存動物門,還有許多現在已經滅絕的動物類群,都可以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它們各自的代表。因此,澄江動物群對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的解剖構造、功能形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埋藏條件和保存方式提供了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可靠依據。

澄江動物群發現至今,經過我國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或跨國研究,成果豐碩,已在國內外著名的刊物發表科學論文130餘篇,研究專著十餘部。為適應紛至沓來的青少年和普通大眾了解澄江動物群,澄江動物化石辦公室與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曾共同編著普及讀物〈遠古生命探秘〉,但已被參觀者購完。現根據參觀者的要求,由澄江動物化石辦公室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采寫,又編印了〈澄江動物群--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小冊子重點介紹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澄江動物群的成果,澄江動物群發現的重大意義及詳細介紹澄江動物群的屬種,讓參觀、考察者從中了解澄江動物群從發現至今的概貌。

⑨ 江陰文化

●文化事業:城鄉互動繁榮發展
●文化產業:激活文化生產力

●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味與內涵

未來的城市發展已走向以文化論輸贏。江陰在經濟優化轉型發展的進程中,推動興起了文化建設的新高潮,一個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全民文化素養良好、文化事業蓬勃繁榮、文化產業激活創新、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江陰正在漸行漸近。

今年4月以來,每周五晚上,城區18個點都會准時推出文藝演出、展覽、講故事、書市、電影、棋類培訓、體育比賽、文化沙龍等8大板塊20項活動,傳統戲曲與現代歌舞融匯一體,專業演出與自我才藝表演交相登台,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歡樂夜晚·品味幸福"夜晚文化活動正成為江陰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江陰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非禁即入"的原則,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種途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一步調動了各方面參與夜晚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廣電集團、法爾勝集團等主辦的陳剛小提琴作品演奏會、奧斯卡電影經典音樂演奏會等高雅藝術活動,提升了夜晚文化活動的品位,而"大家唱唱唱"、"小戲周周演"等活動,滿足了市民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激發了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增強了文化活動的持久力。同時,"歡樂夜晚·品味幸福"夜晚文化活動的品牌影響力開始逐漸向農村延伸,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因地制宜,紛紛推出了各具風味的夜晚文化"農家菜",點亮了鄉村的夜晚,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上半年,"幸福進萬家·文化歡樂行"工程共送戲下鄉55場,送影1442場,送書62511冊,送展55次,"送文化下鄉"與"農村小戲進城"實現了雙向互動。我市還成功舉辦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五月歌會、第十二屆讀書節等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品位。由我市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歌曲《竹鄉謠》獲全國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圍獎,並與《蓮鄉小曲》同獲省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市委宣傳部也榮獲無錫市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獎。

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今年6月,江陰與國內知名影視企業合作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江陰要塞》舉行了開機儀式,這標志著江陰開始積極拓展影視文化新領域,《江陰要塞》預計在明年"十一"前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向建國60周年獻禮。同時,《幸福生活》和《上官雲珠》兩部電視連續劇也在籌拍之中。江陰正在調動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和力量,大力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充分釋放文化生產力。以江蘇江陰軟體園、江蘇江陰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依託,數字動漫、廣告設計、數字傳輸等創意產業蓬勃興起。目前,由深圳市靈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中國(江陰)國際創意港項目、由北京金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金一文化設計之都"項目相繼在臨港新城落戶,金灣國際文化廣場已於今年3月15日正式開工,江陰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在努力向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邁進。

今年6月初,江陰全面啟動了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確保要在2010年建成高質量、不含水份、人民群眾認可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特別加強了對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築、古鎮、古村落的普查,同時加快規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春節前,集中展示了243位江陰名人的名人館建成開放,加大了對江陰名人的整理、研究、宣傳力度,以名人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作為農耕時代蠶桑文化的一個縮影,於去年年底動工修繕的長涇蠶種場將於今年年底全面竣工,修繕後其不但將展示出鄉土建築的原有風貌,還將成為全市首個蠶桑文化博物館。今年以來,江陰還陸續完成吳文藻、冰心故居修建,建立冰心圖書館,同時,啟動了"澄江福地"建設、巨贊紀念館修繕工程,打造了一批彰顯城市文化特徵的新亮點,努力使經濟建設與遺產保護實現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閱讀全文

與澄江宣傳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勞務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529
教師隊伍梯次發展培訓方案 瀏覽:768
公司隨手拍攝影大賽策劃方案 瀏覽:926
公司開年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202
有趣的動手策劃方案 瀏覽:886
設備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613
夏季健身促銷活動 瀏覽:959
北京好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1
2018紀檢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96
2018年餐飲促銷活動案例 瀏覽:549
培訓項目開展實施方案 瀏覽:578
電子商務專業的特色 瀏覽:236
幼師專業發展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12
委員提案培訓方案 瀏覽:534
b2c電子商務平台的功能架構研究 瀏覽:491
徒步活動策劃方案流程表 瀏覽:386
居委會隊伍培訓方案 瀏覽:858
貴州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勢 瀏覽:902
電子商務會計影響 瀏覽:898
杭州心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