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愛我的家鄉茶陵
我愛我那充滿歡聲笑語的家鄉。
春天,柳樹姐姐脫掉了白連衣裙,換上了綠婚裝。調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腦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潔白的面頰。農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種。我們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鳥彷彿被吸引住了,也放聲歌唱。在那美麗的鄉村裡留下了美好的回聲。
夏天,溪水嘩嘩的流著。我們小孩子在河邊玩耍嬉戲。大人們在樹陰下談天說地。知了在叫著,好象在說:「熱死了熱死了!」小鳥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飛翔。在那美麗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秋天,楓樹姐姐飄落著紅葉,彷彿在迎接豐收的一年。小花准備去和它的哥哥姐姐們告別了。農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在幫助農民伯伯幹活兒。小鳥成群結隊地在和這里的一切告別。在那充滿歡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別聲。
冬天,大雪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我們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樹在風雪中傲然屹立。動物們大多都冬眠了。在這僻靜的冬天裡,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跡。
② 「茶陵」的發音:如何用客家語發音「茶陵」
茶陵
客家話拼音:ca11lin11
茶陵縣,隸屬湖南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陽、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
③ 茶陵縣解放學校怎麼樣
簡介:茶陵縣解放學校始建於1953年,坐落在洣江河畔,縣城中心。校園總面積28177m2,建築面積10258m2,校園綠化率達43%。辦公樓各室實行了網路管理,兩間多媒體教室可容納100多人進行教學活動。科教樓集音、體、美、圖書、鼓樂、少先隊活動等多種功能室於一體。如茵的草坪、似錦的花壇、蔥蘢的香樟、精緻的宣傳窗、溫馨的警示牌,無不彰顯出學校的盎然生機。
注冊資本:101萬人民幣
④ 配茶陵話怎麼設置
這個設置你可以在他的語言裡面找一下,然後點語言點更多設置,然後再點你想要找的一個方言就可以直接翻譯了。
⑤ 急需茶葉宣傳語,店名叫,茶祖印象,茶葉有限公司,產品叫茶祖.三湘紅
上聯天養炎帝造就中華始祖。 下聯地育三湘成就華夏茶王。 標語,上有中華龍 下有三湘紅。
⑥ 關於茶陵詩人李東陽的介紹有哪些
李東陽,湖南茶陵人,是茶陵詩派的領袖。李東陽自小聰明,相傳他四歲就能寫大楷,被稱為神童,並被選送京師進宮表演寫字。由於李東陽太小,跨不過門檻,所以要太監抱他進門。抱他的太監對他說:「神童腳短。」李東陽對曰:「天子門高。」皇上命李東陽寫「龍」「鳳」「龜」「麟」等字,他都寫得很好。皇上見他寫字寫得好,便將他抱起放在膝上,並讓他吃水果,還送給他金元寶。李東陽的父親站立一旁,皇上見了便以此為題出一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對曰:「嫂溺叔援,權也。」溺,落水;權,權宜的辦法。李東陽的對句,出於「四書」,皇上贊道:「真神童也!」
有一次,某客人用李東陽之名作一嵌名上聯:「李東陽氣暖。」
李東陽覺得此上聯出得奇巧,因為作者用拆名擴詞修辭法,把「李東陽」擴展成李樹的東面陽氣格外溫暖。李東陽依據拆名擴詞方法,作一聯語雲:柳下惠風和。
「柳下惠」是春秋魯國大夫,此名可拆解擴展為:柳樹下面惠風和暢。這是嵌名聯,又是用的拆詞法,當然也可以說是「別解」。
友人拜訪李東陽,一進門就敬稱李東陽為「李先生閣下」。在閑聊中,客人出一上聯:「庭前花始放。」
李東陽說:「下聯就是你進門時對我說的話,即:『閣下李先生。』」
李東陽用「閣下」對「庭前」,十分工整,特別是「李先生」,他分開單用,改變了意義,「李」是李樹的「李」,「先」是副詞,表時間的「先」,「生」,是生長的「生」。
⑦ 茶陵最美的地方是什麼地方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處湖南東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25個鄉鎮、農場。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於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農產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薴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岩夜月」等「茶陵八景」。位於城郊的雲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鍾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嶽旅遊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較為發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20個,商業公司60餘家,縣內商賈雲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的商業中心,全縣有採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採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並入湘中電網,並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並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行動電話、自動無線尋呼、郵政速遞特快業務。所轄各鄉鎮均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雲陽開發區、龍下工業小區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提供了理想場所。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眾,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聖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家述、劉道生、周仁傑、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席捲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範縣彪炳於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征戰、力挽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有「茶陵牛」之譽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後被正式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之譽。 茶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體現在稻作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三個方面: 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里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於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穀」;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穀」(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保存較多,並廣為流傳。「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襲。 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於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現,宋、元、明三代南遷於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後,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憤苦讀,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於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後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後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就讀,後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絕大多數曾就讀於書院,中進士後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辦明道、雲崖、西疇與范樂等書院。 紅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於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的重點縣、模範縣。於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並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於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幹部、戰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沖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現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⑧ 茶陵縣有那些名人
請問你是茶陵縣的嗎?我也是茶陵縣的,不過現在在武漢工作.
⑨ 茶陵是什麼地方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處湖南東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25個鄉鎮、農場。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於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農產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薴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岩夜月」等「茶陵八景」。位於城郊的雲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鍾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嶽旅遊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較為發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20個,商業公司60餘家,縣內商賈雲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的商業中心,全縣有採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採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並入湘中電網,並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並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行動電話、自動無線尋呼、郵政速遞特快業務。所轄各鄉鎮均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雲陽開發區、龍下工業小區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提供了理想場所。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眾,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聖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家述、劉道生、周仁傑、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席捲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範縣彪炳於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征戰、力挽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有「茶陵牛」之譽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後被正式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之譽。 茶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體現在稻作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三個方面:
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里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於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穀」;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穀」(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保存較多,並廣為流傳。「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襲。
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於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現,宋、元、明三代南遷於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後,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憤苦讀,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於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後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後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就讀,後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絕大多數曾就讀於書院,中進士後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辦明道、雲崖、西疇與范樂等書院。
紅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於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的重點縣、模範縣。於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並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於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幹部、戰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沖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現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