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雀東南飛賞析社會背景1000字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首最優秀的長篇敘事詩,是樂府民歌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全詩正文357句,計1 785字;小序10句,計53字。歷來被稱為我國的「長詩之聖」。
該詩最早刊於南北朝時代陳朝人徐陵(公元507—583)編的《玉台新詠》,舊題無名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玉台新詠》把該詩放在繁欽、曹丕二人的詩作之間,因而可以推出詩中愛情故事發生的時間,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年間。從詩的語言風格看,它與漢樂府民歌中的《東門行》、《孤兒行》十分相近,因此歷來被認為是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的作品。
秦二世暴虐無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漢朝建立後,吸取秦王朝的教訓,改革舊制度,減徭役,輕賦稅,使社會走向安定,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秩序和制度,統治者注意到了「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重要性,因而特地設立了管理音樂的「樂府」機關,設有「樂府令」(官名)。
到漢武帝時,已經是「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此時是西漢王朝的全盛時期,人民安居樂業,思想活躍,人們興之所至,「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詩歌創作亦隨之發展起來。政府為「觀風俗,知得失」,便指定管理音樂的機關「樂府」,將民間歌謠收集、整理、保存起來。這些歌謠,統名「樂府歌辭」、「樂府詩」或「樂府」。這種新的詩歌體裁,實乃「入樂的詩歌」。由於歷時1000多年,唱腔早已失傳,人們再也無法聽到那曠古久遠悅耳動聽的歌聲了。
到了東漢年代,「樂府」機關方興未艾,人們以多種文藝形式反映社會生活和人民疾苦。
文藝作品是時代的晴雨表,優秀的作品更是時代的產物。由於當時的社會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人們每寫成一文一詩,其中優秀篇章便會在社會上廣為轉抄、傳閱,有文化功底又有著閑情逸致的人,乃為之細心揣摩、加工潤色。《孔雀東南飛》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創作並保存下來的。
由此可見,創作《孔雀東南飛》的年代,其社會環境是比較寬松的,大量漢「樂府」特別是《孔雀東南飛》的問世,正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值得特別要提到的是,這首名詩當初不叫《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由於句子太長太拗口,後來人們便開始使用詩的首句作為題目。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以《孔雀東南飛》為名呢?從古書中搜尋,這首詩在南北朝陳人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宋郭茂倩輯的《樂府詩集》、元左克明輯的《古樂府》、明馮惟訥輯的《古詩記》、清沈德潛編印的《古詩源》,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編輯的詩集里,均題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在道光五年(1825年)和1915年編纂的《懷寧縣志》中,全文收錄的這首長詩,也稱《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作於1921年,在第一編《故事詩的起來》里,作者在10個頁面的篇幅中,反復提到《孔雀東南飛》。在1928年2月出版的《現代評論》第7卷第165期,胡適發表《跋張為騏論〈孔雀東南飛〉》一文,也以《孔雀東南飛》為題。五四時期,為配合反封建的需要,熱血青年將《孔雀東南飛》搬上舞台,人們已不再提《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而是普遍性地以《孔雀東南飛》為名了。在民國年間的中學生課本和那時出版的文學史上,也都以《孔雀東南飛》為名。由此可見,這首長詩以《孔雀東南飛》為名,始於五四運動前後。
有人說長詩以《孔雀東南飛》為名,始於清末,我們還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史料依據。
❷ 蔣經國的孔雀東南飛計劃是怎麼回事,這段歷史怎麼回事
蔣經國的孔雀東南飛計劃是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的故事情節,真實歷史原型是蔣經國的幣制改革計劃。
1948年,國民黨軍事戰場節節失敗,在經濟戰線也瀕臨崩潰。在這種情勢下,蔣經國臨危受命,去執行「撲滅奸商污吏,肅清腐惡勢力,貫徹新經濟政策」的「救國大任」。
可打掉杜月笙兒子之後,杜月笙公開表示,支持蔣經國打老虎,但是有本事就打揚子公司。蔣經國也滿口應承。結果,就是揚子公司,直接導致蔣經國打虎失敗。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蔣經國的「孔雀東南飛」行動命何其滄與方步亭推行幣制改革,目的是從人民手中掠奪黃金白銀外匯,蔣經國密令方孟敖執行「孔雀東南飛」行動,負責將掠奪來的黃金白銀外匯運往台灣。
中共中央為了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和平解放全中國的更多城市,答應傅作義將軍和談要求,讓方孟敖執行新的命令,讓方孟敖及其飛行大隊運走了國民黨在北平金庫的黃金白銀外匯 。
1949年1月,蔣介石宣告「下野」以後,蔣經國陪著父親退居溪口,後來在成都登機飛往台灣。
在台灣他曾歷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台灣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蔣介石病逝以後,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台灣第六任「總統」。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蔣經國病逝以後,台灣成立了「蔣經國治喪委員會」,1988年1月30日舉行了遺體大殮儀式,後將遺體安放於桃園縣大溪鎮。
❸ 孔雀東南飛主要內容
《孔雀東南飛》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1、《孔雀東南飛》
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首次出現於《玉台新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這首敘事詩共356句,1780個字,故事完整,語言樸素,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結構緊湊完整,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漢樂府民歌的傑作。
2、《孔雀東南飛》的結構與大意
托物起興: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蘭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過程發展:夫妻誓別(第7~12段)(無奈別妻)
情節延續:蘭芝抗婚(第13~21段)(賢妻再嫁)
長詩高潮:雙雙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結尾:告誡後人(第32段)
3、《孔雀東南飛》經典句子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若生離別意,白骨無人收。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❹ 寫《孔雀東南飛》的論文需要看那些書
幫不了你,但可以給你些提示。因為這篇文章本人是在七年以前學的,詳細內容忘記了。
1.古語有雲:無後為大。蘭芝即使優秀,但這一條是她被修妻的根本原因。
2.古語有雲:百善孝為先。仲卿是至孝之人,母親說的話,他只有聽命不反抗。天地君親師,是古人的行為規范,敬天敬地敬君王敬雙親敬老師,他們說的話是絕對得遵守的,如不遵守會被視為大逆不道。
3.蘭芝乃知書達理之人,遵「三從四德」(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蘭芝走之前就與仲卿相約永不變心,那段精彩的對白可看出蘭芝的善良,也是為仲卿考慮,暗示了她將要離開家,希望仲卿勿攔。因為她知道仲卿夾在婆婆與她之間非常為難。仲卿為了不修妻,之前多次與婆婆調解未果,母親還百般叼難,仲卿與婆婆已處於僵持地位,蘭芝希望以離家,讓仲卿與婆婆關系緩解。仲卿在蘭芝走時沒攔她,也是出於對蘭芝選擇的尊重。當然,他也是不想和蘭芝分開,所以說好,讓蘭芝回娘家呆幾天,他就接她回家團圓的。
社會背景 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 性格分析 家庭分析
這些方面的書,相同朝代
說實話,做文學分析不好找素材,寫起來會很困難
從找素材,閱讀素材,分析素材,運用素材,素材合適與否,對於論文的幫助。這一系列下來,能堅持下來的不多。一般啊都是去中國知網找有過相似文章的論文寫,方便找素材
❺ 孔雀東南飛的藝術特色
1、個性化的語言
本詩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了眾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一個「故」字,既畫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惡,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自請遺歸,一則不堪焦母虐待,二則深知遺歸之勢已無法挽回,蘭芝也是迫不得已。蘭芝辭別:「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有禮有節,舉止得體。與仲卿大道分手:「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能移」,表現對愛情的忠貞。「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預知兄長會逼迫她,心中無比悲涼、焦慮、痛苦。
再如仲卿:「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度,黃泉共為友。」不僅表現了他和蘭芝篤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棄蘭芝,他不再復娶的態度。「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
焦母的蠻橫無禮,一意孤行,也是聞聲如睹:「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惡語威脅。「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好言誘哄,真是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冷酷無情,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小人只慕富貴,不顧禮義,可恥嘴臉,躍然紙上。
2、鋪陳排比的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到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詩中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❻ 孔雀東南飛是屬於哪本書呢
玉階新詠
❼ 孔雀東南飛的思路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為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繁簡剪裁得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不僅塑造了焦劉夫婦心心相印、堅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頑固和劉兄的蠻橫刻畫得入木三分。
篇尾構思了劉蘭芝和焦仲卿死後雙雙化為鴛鴦的神話,寄託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7)孔雀東南飛的策劃書擴展閱讀:
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
少女劉蘭芝自幼便習女紅,善彈琴,能誦詩書。十七歲嫁給焦仲卿為妻,日夜辛勞,勤於家務,卻不為婆婆所容,於是就去信給正在廬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訴說不堪忍受之苦。
仲卿回來為妻子求情,卻遭母親斥責,並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長跪,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母親大怒。
因仍要趕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請妻子回娘家,暫避一時。蘭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別,類乎休棄,今後恐難再見,便將自己常用的香囊、妝奩等物留給仲卿以作紀念。
雞鳴天亮,蘭芝精心梳妝之後,上堂別過婆婆和小姑,流淚登車而去。此時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見。兩情依依,低頭耳語道:「誓天不相負。」
劉蘭芝被遣回家十餘日,縣令即派媒人來為其子求婚,被蘭芝婉言回絕;又數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門提親,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願與劉家結為百年之好,又被謝絕。這下早惹惱了蘭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
兄命難違,蘭芝被逼迫不過,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邊媒人回報,說劉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過後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馬上四處派人備下金帛彩禮,人馬舟車,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聞知此變,急忙乞假告歸。
第二天,蘭芝整日默默無語,只是和淚裁衣。忽聽得一陣熟悉的馬嘶聲,出門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蘭芝手撫馬鞍,一一訴說原委。
仲卿提及當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約「黃泉下相見」。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後對母親說道:「今天大風吹折了樹木,院子里的蘭花上結滿了嚴霜;孩兒的性命猶如西山的落日,母親今後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長嘆而去。
這一天,迎親的車馬格外熱鬧,新婦已進門。黃昏後人群漸漸散去,夜深沉,萬籟無聲,蘭芝攬裙投水自盡。仲卿得知,徘徊樹下,亦自縊殉情。後兩人合葬於華山旁。
❽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清情節線索,認識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學習本詩在敘事與寫人上的藝術特色。
【知識重點】
一、劉蘭芝、焦仲卿的命運和性格,全詩的主旨。
二、通過人物對話,並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三、偏義復詞、古今字的特點,「相」字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學習難點】
詩中的鋪陳、比、興手法。
【方法指導】
這首樂府詩較長,注意參看注釋弄懂具體詩句的含義,通讀全詩;了解故事梗概進而分析人物,著重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徵及其悲劇的意義;並認識作品在敘事和寫人上的主要藝術手法。
【導讀與簡析】
一、思想內容: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可能從建安以來就在群眾中流傳,經過三百年的口口相,直到六朝才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所以雖然經過文人加工,但民間文學的特點仍很顯著。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劉蘭芝一邊,表明與劉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可將全詩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遺盟誓。(發展,推進矛盾,繼續發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五部分(33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孔雀東南飛》長於敘事,精於敘事,事中寓情,情又生事,情事融為一體,結構藝術非常精妙。本詩在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雙線並行,交遞推進式。詩的一條線索是:以封建家長壓迫與青年男女的反抗為主要矛盾,展示雙方的斗爭,這是主線。
在這條線索中,矛盾兩方面屢次交鋒,斗爭的波瀾迭宕起伏,逐浪推進,直至焦劉以死抗爭,進入悲劇沖突的高潮,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個方面: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吃人的罪惡。另一條線索是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愛情。
這條線雖不像主線那樣濃墨重彩,但也頗費了一些筆墨,可算是本詩的副線,它對主線情節的發展,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動因。劉、焦青年在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淫威下,雙雙「殉情」,深刻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爭取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和反抗精神。
兩條線索雖是並行,但又交遞推進,互相映襯:焦、劉愛情愈是真摯、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長制的專橫、無理;反之,封建家長愈是橫蠻無理,也就愈顯示出他們愛情的深摯珍貴。把有價值的東西徹底毀滅給人看,這悲劇氣氛也就更濃了!
二、人物分析
1、劉蘭芝是美麗、聰明、善良、能乾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會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教育,長幼有序的道德規范,使她對婆母的壓迫、辱罵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讓,但最本質的是堅強的反抗。
2、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也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為了保全與劉蘭芝的愛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對封建制度進行控訴和反抗。
劉蘭芝與焦仲卿為反抗封建家長制與封建禮教,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最後以壯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
三、語句舉要
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開頭這句既是起興,又是作比。詩人因物起興,以孔雀的美麗喻蘭芝。「五里」表示大體的地段。「徘徊」猶豫不前,心懷悱惻。這一句既寫了蘭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詩的主題,畫龍點睛。
2、「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里著意寫蘭芝的裝束,衣履佩飾,姿態容顏的美好。
3、這是一種橫向的鋪陳。這段鋪陳突出的特點是揉合著一連串的比喻「流紈素」、「明月 」、「削蔥根」、「含朱丹」,而且帶有誇張性。
4、「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比喻精彩。這段臨別誓言與上文的「誓天不相負」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連貫。
5、「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重復前文。相同的內容重復出於兩人之口,加強鋪陳的作用。
6、「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義復詞。這句的意思是:我有母親和哥哥逼迫。這是由於特定的語言環境為了完足五字句才這樣安排的。
7、「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以興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
四、藝術特色
1、個性化的語言
本詩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了眾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一個「故」字,既畫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惡,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自請遺歸,一則不堪焦母虐待,二則深知遺歸之勢已無法挽回,蘭芝也是迫不得已。蘭芝辭別:「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有禮有節,舉止得體。
與仲卿大道分手:「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能移」,表現對愛情的忠貞。「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預知兄長會逼迫她,心中無比悲涼、焦慮、痛苦。
再如仲卿:「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度,黃泉共為友。」不僅表現了他和蘭芝篤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棄蘭芝,他不再復娶的態度。「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
焦母的蠻橫無禮,一意孤行,也是聞聲如睹:「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惡語威脅。「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好言誘哄,真是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冷酷無情,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小人只慕富貴,不顧禮義,可恥嘴臉,躍然紙上。
2、鋪陳排比的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由足到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詩中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教材延伸】
一、關於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今天所能見到的樂府詩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這些詩篇不為儒家詩權所束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較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傳達出社會底層人民的心聲,「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孔雀東南飛》是這方面的代表。
二、關於《玉台新詠》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編者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幼聰慧,八歲會寫作,十二歲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長大以後,更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東宮學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魏。後入陳為五兵尚書。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歲。
「玉台」一名的取義,從徐陵序文里看,它的語意應是指說「後庭」。所謂《玉台新詠》,是說這是一部供給後庭歌詠的新詩集。《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最早見於《玉台新詠》。
三、互文手法:
詩中運用了互文手法,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東西」與「左右」互文,即是「東西左右植松柏,種梧桐」。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
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增強了詩歌語言的明快,聲韻的和諧和節奏的優美。
❾ 對孔雀東南飛主題的理解
《孔雀東南飛》的悲劇結局,有它的歷史根源。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有的人認為男女主人公雙雙自殺殉情是消極的、不可取的,因而這首詩的主題思想缺少積極意義,這是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的濃厚的罪惡勢力認識不足,甚至把舊社會當做新社會;有的人認為愛情是至上的,愛情得不到圓滿的解決,就應當用自殺去殉情、去表白、去斗爭,似乎除了「死」別無生路,這種不從社會實際出發的輕生之舉,無疑也是錯誤的,都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
據查考《孔雀東南飛》大致創作於東漢建安年間,是當時人根據廬江郡的一個婚姻悲劇的實事寫成的,一直在民間流傳。為什麼像蘭芝這樣美麗、溫柔,既知書達禮又是勞動能手的女子,竟會受到仲卿母親無理責備終致遣回娘家,這是由於封建社會門第觀念的作崇。蘭芝出自平民家庭,仲卿卻是個衰落了的大家子弟,他的母親卻念念不忘自家是「仕宦於台閣」的大家,看不起蘭芝這個出身民家的女子,歧視她「人賤」,嫌她「無禮節」、「自專由」,一心想為兒子攀附「東家」,逼迫仲卿把蘭芝遣回娘家。那麼,仲卿和蘭芝既然十分恩愛,也曾多次向母親表白、求情,為什麼終於不敢採取更強烈的斗爭而違心地遣回蘭芝呢?小姑對蘭芝也十分同情,為什麼不能在家庭中組成同一陣線來反對專橫無理的焦母呢?這是由於社會門第觀念與封建家長制意識佔了統治地位,同情和反抗起不了什麼作用。蘭芝回到娘家,母親雖然疼愛她、同情她,但哥哥卻是封建意識、門第觀念強烈的人,他和蘭芝的手足之情已完全被封建意識淹沒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母親在家庭的地位不如哥哥,所以蘭芝回到娘家依然十分委屈。這首著名的長詩,充分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門第觀念對青年婚姻幸福破壞的罪惡,對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行了鞭策。另一方面又贊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蘭芝雖然受到焦母的歧視、折磨,但還是忍受折磨、溫柔體貼、勤勞善良、顧全禮節,希望能委曲求全,維持與仲卿的夫婦生活;仲卿雖然禮教觀念嚴重,守禮盡孝,但還是多次向母親表示抗爭,因個性比較懦弱,還是不得不與蘭芝分離。夫妻分別時纏綿悱惻,海誓山盟。仲卿不另娶,蘭芝不再嫁,表示出雖受迫害,而愛情忠貞不渝。但蘭芝因哥哥勢利,強迫她許婚太守之子,她自知無力反抗,便萌發以死殉情之念。詩中竭力渲染太守家為舉辦婚事大力張羅,以襯托蘭芝的忠貞不渝之情。終於在新婚之夜,蘭芝赴水自盡,仲卿也隨後自縊身亡。他們是在經過一切努力之後,最後以自己的生命向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進行最後的斗爭,表明了他們對婚姻愛情幸福追求的強烈願望與至死不渝斗爭精神。他們的悲劇遭遇和對理想的追求,體現著封建統治下廣大青年男女的普遍願望和反抗要求,具有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所以這首詩一直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民間。絕不能把它看成簡單地「以死殉情」。這首詩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特別是蘭芝、仲卿雙雙殉情,更是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傳宗接後的封建意識的沉重打擊。基於這一理解,我在教學時曾請同學對詩中主人公的結局展開設想,同學提出了十多種結局,如夫妻出走,公開向社會揭露焦母的無理迫害,讓蘭芝嫁給太守的兒子使婦女揚眉吐氣,讓仲卿出家當和尚等等,後來我要求同學根據兩條原則:①不能違背歷史真實;②不能歪曲主人公性格,開展研討,結果,還是維持了原詩的結局。經過討論,大家認識到文學作品只是從一個側面來反映社會的矛盾沖突,從而給人以啟示、教育。分析和理解它,不能忽視歷史背景,不能背離文學創作的原則,更不能簡單地仿行,消除了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