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教南北兩派丹法的區別
這個東西真的不知道有么區別,但是如果沒區別,他不可能分成南北兩派
❷ 道教如何傳法
道教繼承傳統諸家氣功功法,予以發展豐富,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氣功入靜法門。道教文獻中所見的氣功方法,多達百數十種,既有靜功,又有動功、動靜功,而以靜功為主。道教氣功靜功入靜法,大略可分為煉神、煉氣、存思、守竅、內丹五大類。 一、煉神類。 此類方法源出老莊,從調心入手,以空虛心念、令契合於虛無之道為修習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齋、定觀、澄心、觀心、坐忘、煉神還虛、煉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於魏晉意的《西升經》,承老莊之說,貴養神而賦養形,闡述了以清靜自心、收心離境、冥思絕虛為要的「養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該經《身心章》雲:「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原出《莊子·刻意》、《齋戒籙》等道書中還以《莊子》中的「心齋」為道教徒所修的齋法之一。「心齋」以除嗜欲、絕思慮為要,符籙道派把這種功夫作為祈神、齋醮之前的必要准備工作。 煉神一類功夫,本與佛教止觀多所相通。南北朝以來,道教在源於老莊的守道、守神說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觀及禪宗禪法,形成一類佛、道融合的煉神之道。《洞玄靈寶定觀經》所說「定觀」,實即佛教「止觀」的改頭換面,泠虛子注雲:「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修習方法,以靜坐冥思為要,若覺念起,即時用內觀覺照之法遣除,「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攝念持心,須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報狂顛,心達寂定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方能漸入靜亦定、動亦定,「處喧無惡,涉事無惱」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唐代名道士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所述「坐忘」之道,本出《莊子》,修習以「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為要,以達「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的靜定之境為成就。入門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步,調心防斷、任、放、縱四種偏執,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為真正定基」。這類「坐忘」法,可謂佛教止觀與老莊坐忘之道融合的產物。被全真道奉為重要經典的《清靜經》,則以「澄心遣欲」為宗,以內觀「心無其心」、外觀「形無其形」、遠觀「物無其物」為遣欲的訣要,以達「寂無所寂」的「重玄」境界為究竟,佛教止觀的氣味更濃。 大蓋唐代所出的《三論元旨》,依「重玄」哲學,分煉神入定的了階次為「攝心歸一」(安定)、「灰心忘一」(滅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階。初以一念攝萬念,「內靜觀心,澄彼紛葩,歸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難收,用「放心遠觀」之法,縱心遠觀四方無極世界,至無可觀處,然後攝歸,從頭至足,觀身體虛假無常。又可心依氣息而觀,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達寂定不動。次「忘心遣觀」,連寂定的心念也泯滅,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雙忘,謂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達真一,心與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達,「悟心真一」,達《莊子》所雲「宇泰定則發天光」的最高境界。《坐忘論》等還把修習者心身隨功夫漸進而生的效應,總結為「五時七候」,五時,指心由動多靜少、靜少動多、動靜相半、靜多動少,漸次達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體漸生變化,由宿疾皆消、身輕心暢,進而返老還童、心悅神安,乃至「延壽千歲」,成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來,道教煉神之道進一步與禪宗之禪融合,提倡明心見性,被稱為內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頓法」。 二、煉氣類。 此類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納食氣、行氣,以調制呼吸為主,有行氣、閉氣、胎息、吐納、服氣、食氣等名目。修習大體分閉息、多入少出、服咽內元氣、服食外氣等法。 閉息,在《抱朴子·釋滯》稱「行炁」,法為從鼻中吸氣,然後閉而不呼,逐漸延長閉息時間,於閉息時默數數,從一數至一百二十,漸增至千。不可閉抑時,從口中微微吐氣出。氣之出入,皆須深細綿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黨齡充入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養性延命錄》亦述此法,謂行氣須於夜半子時至午時天地之炁生時行之,強調「欲學行炁,皆當以漸」,不可勉強閉噎口鼻,急於求成,而致瘡癤等疾。這種行氣法練起來易生弊端,故隋唐以來頗有人反對,如《王說山人服氣新訣》說:「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則疾生。」《胎息精微論》等亦反對強行閉氣。 多少入出的服氣法,以調息令多入少出為要。如《太清調氣經》雲:「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後一吐,須少,每引須多。」《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方法為入五吐一。《太清五老口傳服氣法》為息入後閉停少時,呼時三分氣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時,又有「三五七九氣法」等,皆屬此類。 存服外氣,為存思與服氣的結合,有服五芽、六氣、霧、三氣、紫氣等多種方法。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氣,道教認為外五氣與內五臟五氣相應,面向五方,存服五氣,有補益臟氣、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據《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所說,先面東平坐握固,閉目叩齒三通,存想東方青氣(青芽)入於我口,納氣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氣入己肝臟中,氤氳盤旋,循行諸脈。次存服南方赤氣(丹芽)、中央黃氣(黃芽)、西方白氣(素芽)、北方黑氣(黑芽)。服三氣法,是於日初出時,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氣,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氣九十度,服霧法,為存想有五色雲氣鬱郁然,口納其氣服咽五十度。服紫氣法為存想自己泥丸宮中有紫氣出,勃勃沖天,采服此氣。 存服內元氣法之內元氣,指吐氣時從自己氣海丹田中上升的氣,當此氣升入口中時,閉口連連鼓咽,想其聲汩汩,直入氣海。《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等分其法為進取、淘氣、調氣、咽氣、行氣、煉氣、委氣、閉氣、布氣等十餘訣,其中咽氣指服咽內元氣,行氣指內元氣咽下後,以意領氣,從下丹田後穿夾脊,循脊柱上升至頭頂,然後降下,遍行於毛發、頭面、頸項、手臂、十指、五臟、兩腿、足心,最後想周身病氣瘀血被正氣盪滌,從手足端散出,謂之「散氣」。這種服氣法再發展一步,便走向了內丹。 三、存思類。 存思,略同佛教所謂「觀想」,為持續想像某種形相之意,是符籙派道教主要的修煉方法,源出緯書。道教徒修煉時存思的對象,大體可分為具宗教內容與不具宗教內容者兩類。具宗教內容者,如身內外的神祗、仙境、天宮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經》所述五臟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經》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內三丹田中神真為主,《抱朴子》等名曰「守真一」。另有「三一九宮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認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為存思對象。這類存思法滲透了有神論及飛升出世的宗教內容,但其修煉的過程,從客觀上來看,無疑有氣功的內核。 不具宗教內容的存思法,有內視法、存服日月光華法、服三色氣法、服元氣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如《丹書紫字三五順行經》述內視法為:端坐內視,存想自身中臟腑腸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內見臟腑。《紫度炎光經》所述內視法,為令耳目遙注於百里、千里之外。謂久行之能見聞遠方之事,得遙視遙聽之能。又如《雲笈七簽》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銅錢,赤色九芒,從心中出喉,至口中,復反還於胃。存思良久,吐氣咽津若干次。服月華法為存思腦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咽其光。服元氣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氣郁然而下,如雲如雨,流潤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臟皆受其浸潤,有如流水滲入地中。酥沐法:想像頭頂有酥團融化,流注入腦,下溉心間,周行四肢。以上二法有補益虛損之特效。服三氣、服雲氣、服紫霄等法,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氣、光,有通過想像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竅類。 此類方法以意守丹田為門徑,有「守一」、「胎息」、「存神煉氣」等名目。如唐代孫思邈《存神煉氣銘》雲:「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幻真先生《胎息經注》釋「胎從伏氣中結」雲:「修道者常伏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此類方法,入手門徑與內丹基本相同。 五、內丹。 晚唐以來,內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在身中煉「丹」的系統方法。道教煉養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稱,方法最為周密,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方法先後多達十餘家,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習的次第而言,可分為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三類。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既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如《修真十書·謝張紫陽書》雲:「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但能保持此心,動靜不亂,則自然與道合真。清代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上品丹法,以神入於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乘光』者也。」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以一切時中念念清凈心地、不被欲塵妄念迷亂為要。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煉化精氣,了徹命功。明末伍守陽將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一築基,以煉己還虛、做對境無心的功夫為主。二煉精化炁,稱初關、百日關。三煉炁化神,稱中關、十月關。四煉神還虛。稱九年關。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xiu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於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xiu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體」。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認為女命在乳房,從意守膻中而「煉體」入手。 除靜功外,道教還繼承發展先秦秦漢的導引、按摩術,輔以叩齒、咽津、鳴天鼓等,作為治病健身、益壽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導引、按摩,以動搖肢體為法,最初相當簡單,多摹仿動物的姿勢,如《抱朴子》所言「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亻免}地仰」等,五禽戲、八段錦等,皆屬此類。這類鍛煉方法,多與調息、閉氣、冥思、存想結合,成為氣功動功、動靜功。其動作姿勢,愈演愈繁,如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所述導引法多達數十式,與印度瑜伽體位法頗多相類。服氣、叩齒、鳴天鼓相配合,動靜相兼,成為道教氣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氣功煉養,還往往與辟穀、服餌、房中術相配合。辟穀以進入氣功態為基礎,又被認為是氣功功夫深湛的表現,或被作為進入氣功態的手段。辟穀大多服葯,服氣、內丹等氣功,也多服用葯物以為輔助。道教的各種煉養之道,對房中術皆十分重視,房中術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衛生知識,又有氣功的內容,或被當作氣功的修煉途徑。 道教從養生健身、延壽成仙的宗旨出發,全面繼承發展中華傳統諸家的各種煉養方法,吸收外來佛教、印度教煉養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功養生體系。較之以精神解脫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場的儒家,道教顯然更長於養生,獨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動功、辟穀、服餌、房中等術,具動靜兼備、內外結合的特點。較之以治病為根本宗旨的醫家以及技擊為根本宗旨的武術氣功,道教氣功更富高層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統的理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儒釋道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信條。 道教氣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內容的存思神真一類外,其它方法,從客觀方面看來,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內容,只要修習者不帶有長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視之為氣功。即存思神真、仙境一類方法,也可以發行為不具宗教內容的氣功功法。
❸ 道家修行丹道的程序、方法
丹道修行流派不同方法不同。今依《上品丹法節次》簡述如下:
( 一 ) 煉己存誠。
其要訣為懲忿窒慾、虛寂恆誠;掃除後天之習染,獨露先天之真體;使識神退位,元神呈現;息斷俗緣,退藏於密。丹家收拾身心,凝神定慮,即歸中宮祖竅,養自我本來一點靈光,常應常靜,二年三年,積久益善,促開玄關一竅。
( 二 ) 築基培葯 .
其功法為擇地入圜,身心意不動,收攝精氣神三寶歸於中宮,時時覺照 . 刻刻規中 . 借假修真,以玄關一竅立基斂藏神炁,行抱元守一之訣。此法純熟,更復坐忘內視,行凝神入炁穴之功,活子時至元陽生,勃然機發,於恍惚杳冥之中,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龍生於離,虎生於坎,當虛極靜篤之時,將元神沉於羔穴 . 聽其自呼自吸,采有氣無質之壬水 ( 坎中真陽 ) ,以真意攝入中宮,與離中真陰會合。
( 三 ) 坎離交靖。
其功法要心息相依,身心不動,神羔凝結,於虛極靜篤中,忽覺海底蠕動有光透出,似初三新月 . 或如粟如珠,照在腹部,乃金炁初現之象。而後以真意引葯穿尾間,經夾脊,透玉枕,入泥丸,游九宮,自上腮滴下鵲橋,似醒酗甘露,沿赤道復歸炁穴,行歸復法,為胎息入手功夫。
( 四 ) 采葯歸鼎。
丹家於虛寂杳冥、淵默混沌之際,頓起雷聲如裂帛,丹田火熱,兩腎湯煎,即將葯物聚於海底,以真意引轉尾間,雷聲轟轟透過三關,翁聚泥丸宮。此時月窟風生,絳宮月明,兩眉間內涌圓光,葯物不知不覺由鵲橋下重樓,涼如冰片薄荷,沁人心脾,送歸土釜。此為煉取穀神之法,取坎填離之功。
( 五 ) 周天火候。
丹家循任督運小周天煉葯,自子時至巳時進陽火,應乾之策二百一十六數,除去卯時沐浴三十六策不用,實行一百八十息。自午時至亥時退陰符 . 應坤之策一百四十四數 . 除去酉時沐浴二十四策不用,實行一百二十息。連同沐浴六十息,閏餘二十四息,合計三百八十四息,故日周天息數微微數。丹家須於平時調准,臨爐煉葯之際,只要心息相依,自然運用,不可唱籌量沙,刻意追求。小周天功成,得玉液還丹,補足後天破漏虧損,復歸童真之體。
( 六 ) 乾坤交靖。
丹士行足周天火候,填回先天乾坤之位,於凝神大定之中,勃然機發,玄關一竅大開,頓覺虛靈空朗,進入齊天地、泯人我、混混冥冥的境界。此時先天炁復,凝為大葯,一點落黃庭,遍身酥綿暢快,只覺圓陀陀、光灼灼,如珠在玉盤,為虛靈獨露的金液還丹。
( 七 ) 十月養胎。
神炁凝結為聖胎,又名嬰兒,須洗心滌慮、綿密寂照、常定常覺,如龍養珠,如雞抱卵,暖氣不絕,始得靈胎日漸堅固。十月養胎是大周天煉羔化神功夫,其火候要爐里自溫溫,鎮日玩真空,念不可起,意不可散,十個月如一日,方能神全胎化。十月養胎為入定功夫,如遇丹田火熱,可存想兩眉間有一黑球如碗大,收攝入神室,其熱自退。
(八)移神換鼎。
頭部泥丸宮,又名天谷,乃陽神本宮。靈胎純為先天凝結之陽神,乃人之法身,嬰兒現象,須出其胞,由下田炁穴移至泥丸宮,行煉性之功。陽神能超越時空障礙,透金穿石,隱顯隨心。移神天谷後,丹士應端拱無為、正位居體、寂以定之、慧以鎮之,繼行入定之性功。
( 九 ) 泥丸養慈。
泥丸為全身至清至靈之地,上應太空之鎮星,丹家法天象地,以真心合天心,要居塵出塵,須入塵磨煉,靜以養慧,動以煉慧。法惟冥心寂定,訣在一「誠」字,誠於靜者神自明,誠於動者性自徹,天下無撇不下之凡情,無識不破之物理,乃由誠而明之性功。丹家於此際,靜極生動,定極生慧,開發出人體潛能,得大智慧、大神通。
( 十 ) 還虛合道。
內丹學煉至陽神脫體,未為究竟,軀體仍在,終難脫生死。丹家於具神通後,不可常動不還、用慧神疲,更應於群動之中 . 獨抱靜觀自得之趣,一如得魚而忘荃,行物我無間的還虛功夫。便進一步,粉碎虛空,真幻兩忘,道合自然,神證太虛,與天地同其闔辟循環,渾化與無垠,動與天俱,靜與天游,則為天仙功成。
❹ 道家和道教有什麼區別么講的詳細些吧
道家主要是以老子和莊子的學說為中心的哲學思想,老子喜歡講一些宇宙間的大道理和用無為來治國的政治觀點。莊子則偏重修身養性,從生活中的小事展開長篇大論。。
道教的形成主要在東漢末年,可以追溯到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黃巾軍。他們尊崇道家的先驅,又把漢代流行的煉丹和一些所謂的仙術融入教義,更容易吸引那些讀不懂道德經的勞苦大眾。道教形成的初衷是和朝廷對抗。
❺ 跪求詳細的正一道教丹道的修煉方法,跪謝!詳細!
正一道是師傳
不會對外流傳很詳細的資料
❻ 道教與煉丹術是如何發展的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晚年被稱為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南朝齊梁間丹陽秣陵人(現在的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葯物學家。祖父陶隆,父親陶貞都做過下級官吏。他生平好學,酷愛著述,學問淵博,涉獵頗廣,在文學、宗教、醫葯、經學、天文學、天文歷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對後世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陶弘景隱居後寫了《本草經集注》《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葯總訣》等書。綜觀他的學術成就,不難看出,陶弘景是受南方文化熏陶的學者。
陶弘景「為人員(圓)通謙謹,出外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言無煩舛,有亦隨覺」,這是一種虛懷若谷,思維敏捷,接受極快的天賦。幼年的弘景更是刻苦好學,博聞強識。他十歲讀葛洪《神仙傳》,立志養生。而且他的苦讀精神十分感人,史書評價他「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恥」。陶弘景有如此高的天賦,再加上苦讀的態度,這就是他後來成為大學者的重要條件。少年時的弘景就已經精通書法,並且熟讀醫書,青年時更被當時的宰相肖道成,即後來的齊高帝,喚入宮中,並擔任諸王侍讀。37歲時,他辭掉官職,回到江蘇的茅山隱居,專門致力於煉丹和寫文章。梁武帝早年就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他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弘景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然不做官,但是梁武帝和陶弘景還是書信不斷陶弘景畫像,特別是一些關乎國家的大事,梁武帝都會先問問陶真人的意見。於是就有人稱陶真人是「山中宰相」。
但是陶弘景在晚年的時候為什麼致力於煉丹事業呢?根據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梁武帝肖衍也和漢武帝一樣追求長生不老,於是就讓當時的道教大家陶弘景替他煉丹。一方面是為了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另一方面也是讓百姓大臣們了解,陶真人並不是自己的導師,而是皇帝自己的臣僕。陶弘景最初用不學李少君(李少君是漢武帝時期用仙方取得帝丑封賞的方士)為借口,沒有答應為梁武帝煉丹,但是梁武帝一再用「夢旨」來說服他。無奈他只能答應,而且陶弘景很早前就有打算過隱居的生活,遠離官場是非恩怨,所以陶弘景就順水推舟使用這個機會讓自己隱居山林。陶弘景是個認真的人,不做則已,既然要做,就要認真地做這件事。於是他就移居到茅山積金嶺專心於煉丹事業,在嶺西設立華陽上館和華陽下館,華陽上館用來學習和寫文章用的,下館則用來煉丹。
陶弘景在50至70歲期間,總共經歷了七次煉丹,雖然認真嚴謹,但是他對煉丹這件事始終持懷疑的態度。因此,陶弘景注意了將煉丹中的一些成就如水銀、芒硝、雄黃、食鹽等的療病方,早期化學制葯的方法、技術等等都寫入了他的醫學名著《補闕肘時後百一方》中。這本書體現了陶氏煉丹的一個顯著特點,即他不是執意追求「成仙」的「神丹」,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煉丹的初步合流,促進了原始化學制葯的發展。
陶弘景經歷了20年左右的煉丹生涯,除了對化學制葯有很大的貢獻之外,還對我國古代化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主要是有這么兩個方面:一、在對於水銀(汞)機器合金(汞齊)方面,他指出了人工製造的粗水銀與天然的純水銀的區別。陶弘景說過:「今水銀有生熟。此雲生符陵平者,是出硃砂腹中;亦有別出沙地者,青白色,最勝;出於丹砂者是今燒粗末硃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幾者。」陶弘景更明確地提出,水銀能夠與金、銀兩種金屬形成合金,可以鍍金鍍銀。二、在鉛化合物方面,陶弘景明確地指出,粉錫「即今化鉛所作胡粉」,鉛丹「即金熬鋁所作黃丹也」,都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而陶弘景最大的發現,就是知道關於硝石的鑒別。古人對於硝酸鉀與硫酸鈉往往分辨不清,籠統稱之為「硝石」、「朴硝」、「芒硝」等。陶弘景則找到了區分的辦法,他說用火來燃燒這兩種物質,呈現出紫青色火焰是鉀鹽的特徵,而鈉鹽燃燒的火焰是黃色的。陶弘景檢驗硝石的方法和發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取、鑒別、利用硝石的國家,為之後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陶弘景不僅在化學領域成就很高,他還在金屬加工與機械技術方面為我國做出了貢獻。在金屬方面,他是記載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人。他對刀劍有特殊愛好,著有《古今刀劍錄》,記述自夏商至梁武帝時的著名寶劍的名稱、尺寸、銘文等。他說:「鋼鐵是雜煉生柔作刀鐮者。」「生」是生鐵,「柔」是熟鐵,以生鐵灌入熟鐵「雜煉」的方法,就是灌鋼法。在機械技術方面,陶弘景「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時輪循環,不須守規,而患山澗水易生苔垢,參差不定,是故未立」,這是要向古代計時器裝置這個高難度的機械技術問題挑戰。雖然這個水輪時鍾的計劃沒有成功,但是他的創作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陶弘景還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開創人物。他除了在上述提到的各個方面都成就非凡,而且在葯物養生方面,主要是他對前人養生經驗與思想的匯集、選擇和概括,「為道教最終形成修性與修命並重(養神煉形,形神兼並)、動靜結合、眾術合修的醫學養生模式打下了理論基石。」
❼ 需要一些關於道教丹法的書或資料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為冀望成仙飛升,作為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朴而趨於玄幻,明清之世更近於志怪者言。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為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黃帝內經素問
陰符經
老子(道德經)
莊子(南華經)
周易參同契(魏伯陽)
養性延命錄(陶弘景)
抱朴子(葛洪)
黃庭經(務成子、梁邱子)
道藏
天仙正理直論(伍守陽)
金仙證論(柳華陽)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為人知者眾。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麼成仙成佛的!
修真就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讓自己更了解自己.這就是修真.自己都還不能了解透自己還談什麼成仙成佛!
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存在。大多是列子、莊子、晉代抱朴子的傳人。以煉丹,修行自身為主。煉丹方法可參見東晉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內篇》。修真方法參見《列子》《明鬼篇》、晉《靈飛經》《黃庭經》、唐《聖教序》。據道家十三篇所說,道教修真分玉清、上清、太清三個層次,以引氣入體、練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為四個階段。但如何「引氣」「化神」「煉神」,都是修真人的不傳之秘。修真確實存在,不像小說那麼誇張,但確實存在,可以延壽,有特異功能。
❽ 道教各派都是修煉丹法的嗎
不內煉,符沒有任何意義。任何法術的基礎都是內煉。 專注養生的教派是不存在的,《無上秘要》中說過,養生、導引不是道教修煉的正途,不能超離三界。 不是的,有的教派專注於煉丹,而有的教派在專注於制符,還有的道教教派專注於修身養性,不一而論
不是。 就算是全真派的也有不修內丹的。
❾ 為什麼道教內丹法不外傳
容易走岔路,也就是走火入魔!必須師父考驗後才傳!並不是藏私!藏私的人是練不了內丹的
❿ 關於道教煉丹術的問題!
我國自周秦以來就創始和應用了將葯物加溫升華的這種制葯方法,為世界各國之最早者。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唐代是煉丹術的全盛時期,幾乎歷代皇帝都熱衷於煉丹,而這些皇帝們也大都死於「長生不老丹」。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憲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個,中毒的皇帝還不算。
詳情可以看看 http://ke..com/view/122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