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雷雨寫一則廣告語
(1)話劇《雷雨》: 驚雷苦雨,演繹人生悲歡離合。 (2)歌舞劇《歌舞青春》: 輕歌曼舞,裝扮校園日月星辰。
② 《雷雨》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
1930年9月,曹禺從天津南開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插入二年級就讀。他從小就喜愛戲劇,曾積極參加劇社演出京劇《打漁殺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話劇。對戲劇的酷愛使他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願望,他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話劇《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
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曹禺選集·後記》)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2)雷雨宣傳目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從天津南開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插入二年級就讀。他從小就喜愛戲劇,曾積極參加劇社演出京劇《打漁殺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話劇。對戲劇的酷愛使他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願望,他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話劇《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
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③ 曹禺《雷雨》的主題、藝術特色、人物形象
主題: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不平等的社會里,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它講述了資產階級周家和城市平民魯家兩個家庭糾結復雜的悲劇故事。
一是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悲劇:二是以魯媽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運、被別人所操控的悲慘境遇。而周、魯兩家復雜的血緣聯系,更是突出、生動地反映了兩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的矛盾。
藝術特色:
1、語言個性鮮明的性格化
作者筆下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非常突出。如第一幕中對魯貴語言的刻畫。那姦猾的笑容,猥瑣的語言,把一個奴才的嘴臉表現地淋漓盡致。在觀眾們內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作者用力刻畫了蘩漪的內心世界。
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
2、語言豐富深刻的精煉美
戲劇由於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戲劇語言必須精煉。戲劇語言的精煉美表現在台詞表達內容上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說,用最經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富、最廣博的內容,做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在《雷雨》中幾乎沒有特別拗口的台詞,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練深刻。而且,台詞里充滿了精妙的停頓和省略,使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完全進入台詞所創設的情景中。
人物形象:
周朴園的專制、冷酷和偽善;周沖的熱情和單純;以及蘩漪對愛情的深摯乃至略顯變態的執著;痛悔著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軟弱的周萍。
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魯媽……還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最後,有錯的、有罪的,無錯的、無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毀滅。
創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從天津南開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插入二年級就讀。他從小就喜愛戲劇,曾積極參加劇社演出京劇《打漁殺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話劇。對戲劇的酷愛使他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願望,他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話劇《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
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④ 《雷雨》的主題是什麼
《雷雨》的主題是揭露地主資產階級腐朽的靈魂和墮落,壓制人性,慘害婦女,殘酷的壓迫剝削工人階級的罪惡,反映了婦女要求人性的覺醒,預示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
相關介紹:
《雷雨》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該劇情節扣人心弦、語言精煉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
(4)雷雨宣傳目的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這部劇作在兩個場景、劇中情節發展不到二十四小時內,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不平等的社會里,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周朴園的專制、冷酷和偽善;周沖的熱情和單純;而周、魯兩家復雜的血緣聯系,更是突出、生動地反映了兩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雷雨
⑤ 雷雨的寫作背景
曹禺1933年創作了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暴露了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揭示了舊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趨勢,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幾十年來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話劇之一。
《雷雨》創作背景:
曹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時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經過幾年醞釀、構思,1933年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序》)
⑥ 曹禺說過,一部《雷雨》,全是巧合。試舉一例,簡要說說巧合在《雷雨》中的作用
雷雨中,魯大海在他爸的工地上工作就是一個巧合,全文有多個巧合,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為文章增添了吸引力,把整個故事用巧合貫穿,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效果。
⑦ 結合作品分析《雷雨》的思想主題……
雷雨主題思想和藝術結構的批判
一、前言
話劇《雷雨》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開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這個劇作在中國文學史上被文學史學家稱為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面旗幟,並把《雷雨》,定為中學與大學的必修課,這就足可證明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為什麼《雷雨》在的文學史上有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為它迎合了某種社會政治集團上與文藝理論的需要和政治上的需要,因此就成為文藝創作的一面旗幟。
下面是文藝理論家和權威冉憶橋先生為《雷雨》寫的評語,這是文藝理論家對《雷雨》最權威的定位。全文如下:
《雷雨》劇作成於1928年,它以1923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社會背景,描寫了一個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悲劇。通過周魯兩家人之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勾勒出現實的社會的階級關系,反映了當時歷史真實的某些方面。作者懷著被壓抑的忿懣和對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象,和地主資產階級專橫、冷酷與偽善,預示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
作品以周朴園為中心,在錯綜復雜的尖銳沖突中展開劇情。全劇八人,各有其獨特的思想感情與經歷,但是他們的命運又於周朴園相牽連。在眾多的矛盾沖突中,周萍、繁漪和四鳳的愛情糾葛是一條明線,周朴園與魯侍萍則是一條暗線。這兩條線索,同時並存,彼此交織,互為影響,交相鉗制,使劇情緊張曲折,引人入勝。
作品大膽的吸取了外國優秀劇作的豐富經驗,成功的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性強、暴發力大的劇作。結構嚴密緊湊,完整集中。人物少,時間斷,場景集中。劇情發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邏輯,又合乎人物性格邏輯,最後高潮出現,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冉憶橋)
概括起來,文藝理論家們對《雷雨》的評價是這樣的:嚴肅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會矛盾,揭地主資產階級腐朽的靈魂和墮落,壓制人性,慘害婦女,殘酷的壓迫剝削工人階級的罪惡見長。主題反映了婦女要求人性的覺醒,預示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結構嚴謹,故事情節曲折,戲劇性強、暴發力大的劇作。結構嚴密緊湊,完整集中。劇情發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邏輯,又合乎人物性格邏輯,最後高潮出現,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
可是在我看來,《雷雨》不過是一個胡編亂造的劇本罷了,理由是很簡單,既然稱《雷雨》是嚴肅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就必須有歷史生活的真實,只有這樣,才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而雷雨恰恰是違背了這個歷史生活的真實。本人並不否定文藝對生活的剪輯、提煉、整理與藝術的加工,但不能違背最基本的事實,不能在邏輯上出現大的矛盾。如果從一個生活的橫斷面,不往深處追究,《雷雨》似乎是看不出什麼破綻的,如果我們往深處追究,用歷史的、發展的、連續的眼光來考查審視《雷雨》,就會發現它有很多牽強與不能自圓其說的邏輯矛盾,這是很多文藝作品的一個通病。具體地說,雷雨劇作的問題如下:
二、周朴園的身份質疑
周朴園是劇作中最主要的人物,劇情就是圍繞著他展開的,然而,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居然經不起推敲,這個劇作還能算上是成功的作品嗎?下面我就對它進行一些剖析:
首先,筆者認為周朴園的身份是不可靠的,我們要追究一下,周朴園到底是個什麼人?他為什麼能夠「叫江堤出險——故意淹死2200個工人,每一個小工扣300塊錢」,隨便處決30個工人而不受追究?既然稱《雷雨》是個現實主義的文藝作品,就要基本尊重史實與生活的真實,然後根據史實再進行藝術加工。在這里我要問的是,以上的歷史事實在那裡?是以誰為原形,以那個具體的事件為雛形來創作劇本的?如果沒有歷史事實,那隻能是信口雌黃,歪曲歷史,唯恐天下不亂的妖言惑眾與煽動了。
周朴園與周萍為什麼都要到三十歲還不結婚?在正常情況下,周撲園與周萍那麼大的歲數不結婚,在封建社會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特別是象周撲園這樣的有錢有勢的鍾鳴鼎食之家,又是信奉儒家文化的封建家庭,三十來歲不結婚,豈非無稽之談嗎?他們家莫非有不結婚的傳統?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儒家訓誡是極為抵觸的。作者把歐洲人的生活模式嫁接到中國封建家庭的生活之中,顯然有牽強附會的成分。
三、周朴園性格上的矛盾之處
周朴園既然能「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2200個工人,每一個小工扣300塊錢」,隨便處決30個工人而面不改色,就說明他非常有膽略,是一個既有賊心又有賊膽的心黑手毒的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也有原型嗎?象這樣的人,絕不會念念不忘地去留戀一個什麼五十來歲的老女人。如果他需要的話,可以在一分鍾之前與之卿卿我我,一分鍾之後又可以把這個女人的心肝五臟扒出來生吃或喂狗,那怕她是如花似玉的風流女子,他是絕對不會手軟的,也是不會後悔的。可是自從侍萍走後,周朴園無日不痛苦地思念之,為了記念侍萍,侍萍曾經住過的房子,二十多年一直保持原樣不變,甚至把窗戶長年關著,也不許別人進這個屋子,這充分地表現出他的痛苦懺悔心情。他見到侍萍後,提出要給侍萍5000塊大洋,以彌補自己心靈上的內疚,這一切一切是多麼有人情味有人性啊!這難道就是那個敢「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2200個工人,每一個小工扣300塊錢」,隨便處決30個工人而面不改色,心黑手毒的周朴園?象周家那樣的人家,殺個人簡直比捻死個螞蟻都容易,居然對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女人有如此之善良之舉,真是不敢讓人相信這是符合事實的。如果是現在的中國人,很可能把她剁成幾十塊,然後放到高壓鍋里一煮,十來個小時後就把她消滅的乾乾凈凈。即便不會有那麼嚴重的後果,也不會再給她5000塊大洋的。要知道5000個大洋是個什概念,在當時,二十塊大洋就可以買一畝好地。沒有看到現在的中國人嗎?為了一千圓錢就可以與父母、兄弟姐妹翻臉;明明是自己該賠償人家錢,卻瞪著眼賴賬,恨不得一下置對方於死地。
四、關於周朴園與繁漪的關系
劇作中周朴園與繁漪的畸形的關系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周朴園在劇作中表現出的性格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敢「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2200個工人,每一個小工扣300塊錢」,隨便處決30個工人而面不改色。另一方面對繁漪的行為又表現出容忍,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如果讓周朴園容忍繁漪的行為,那必須是有條件的,要麼在財產上依靠她,要麼在勢力上依靠她,繁漪的地位必須象公主一樣那麼尊貴,否則周朴園是絕不會容忍她的,無論是從封建家庭的倫理關繫上,還是從周朴園的性格上都是不能容忍的。可是從劇作中,我們看不出繁漪對周家的工廠企業有什麼決定性的作用,也看不出她娘家有什麼勢力,周朴園必須在事業上要依靠她與她的娘家。在劇作中,繁漪完全是家庭婦女的角色,在那個年代,象繁漪這樣的人,好了,周朴園就可以過與他生活下去,如果她不守婦道,周朴園完全可以休掉她,那有她興風作浪的社會與家庭基礎呢?
劇本中能夠說明繁漪在家庭中的超限行為,並能使周朴園妥協屈服的理由就是,周朴園的歲數比繁漪的大,不能滿足繁漪的生理上與的需要。可是劇本中又表明,周朴園的只比繁漪大十來歲,這根本構不成生理上的差異,也不能成為繁漪性不滿足的理由。為什麼說周朴園只比繁漪大十來歲,我們可以根據劇本中的人物和歷史事件推斷出來。劇作中當時的周撲園是五十來歲,而他的兒子魯大海已是23歲,這就是說,周撲園娶繁漪時是27歲——29歲之間,最大不應超過30歲。如果是30歲,劇本中的周撲園應當是53歲,這就比劇本中交代的歲數大出三歲了。我們就算是周是三十歲把侍萍趕出去娶了繁漪,那也只是與周撲園相差十來歲。因為繁漪到周家最起碼應該是18——20歲,特別是作者把繁漪描繪成一個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的女性,設想即使她是個高中畢業生,到周家時也應當是20歲,劇作中當時的繁漪已經是43歲了。男女之間差十來歲,這並不能構成男女之間性生理上太大的差異,中國人不是有這樣一句經驗性的俗話嗎?「男大十,一般齊」。本來男人就比女人性生理年齡段長,在這個意義上,周朴園與繁漪不存在性生理上的差異,繁漪沒有必要亂倫追求所謂的性幸福了。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女性,作者也沒有必要對她的行為大加贊嘆了,因為繁漪的完全是一個勾結兒子發生性行為的盪婦,這在任何社會都是應當受到譴責的。
劇作中沒有交代周撲園有陽萎或性功能不好,不能滿足繁漪的性要求,所以繁漪就有性不滿足的缺憾。也沒有交代周撲園娶繁漪之後,有沾花惹草的嗜好,大肆縱欲,兼補葯餌,倍力行房,傷了元氣,以至於宗筋不舉,失去了完成性活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排除周撲園性功能障礙可能。既然周沒有性功能障礙,繁漪就不會或不應該有性不滿足的遺憾了,也沒有必要再有非分之想了。當然,我不能說一個男人的性功能好了,他的女人就一定不會紅杏出牆,如果是劇作中有這樣的女人出現,有必要對這個女人之所以要紅杏出牆的原委交代清楚,可是《雷雨》沒有作這方面的交代,他所能表示到的就是周撲園比她的歲數大,不能滿足她的性要求?所以她才紅杏出牆,大膽的追求性幸福和人性的解放的,以至於和周萍長期發生性關系。
由於以上原因,《雷雨》劇情構思就是不合理的了,從歷史的真實性考慮,繁漪應當是放盪的女性,她的行為應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可是在曹禺的筆下,繁漪不僅不是個放盪的女性,而是個追求人性解放的女子。作者是抱著對她的無限同情去刻劃她的,這既違反了藝術真實的原則,也背離了文藝的任務是抨擊落後與黑暗,歌頌先進與光明的原則。把美寫成了丑,把善寫成了惡,把一切關系都人為地顛倒過來了,對人類,特別是對中國人的道德淪喪起了推波助濫的作用,這可能就是《雷雨》一大功績吧。
五、從歷史條件看,繁漪應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把繁漪身份定位成個有文化受過西洋式的現代教育女性,這是與史實不符的,因為劇本沒交代繁漪之所以是個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女性。按一般史實的劇情發展,繁漪應當是一個小腳女人,可是劇本里的繁漪卻是個大腳女人,最起碼在劇本里沒有反映出她是個小腳女人,作者也沒有對此做出交代。繁漪如果是個有文化的女子,受的應當是儒家的三從四德的教育,而絕對不會有西洋人追求性幸福的放盪思想教育。因為周撲園娶繁漪的時間是1900年,設當時繁漪的年齡是十八或二十歲,如果繁漪在1900年前十年是在求學,她念的應當是私塾,而絕對不會是洋學堂。要知道,在1900年前,中國的洋學堂是為基督教傳教服務的,一般都是窮人才上這樣的學堂,富人是不會上這樣的學堂的。劇作中的繁漪是個有錢人家的小姐,在1900年前,繁漪是不會上洋學堂的。中國有真正意義上的洋學堂應是在1900年以後,這時有錢的人家才把孩子送到洋學堂受教育,以求孩子有個好的前程,但是,那時上洋學堂的男孩子也是很少的,何況是女子了。就是1900年之後,女性上洋學堂的也是極少數的。盡管劇本把繁漪定位成23—24歲的女人,我還是把她定位成18歲—20歲,如果把她定位成23——24歲,那麼,《雷雨》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因為把繁漪定位成23——24歲,她與周朴園的歲數就差不多了。如果是這樣,繁漪紅杏出牆就更沒有道理了。由上述可知,《雷雨》把繁漪定位成一個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人,是不符合現實主義的文藝學術理論,違反了現實主義文藝忠實於生活邏輯的原則。當然,如果《雷雨》是個通俗文藝作品,不需要忠於生活,可以是「何仙姑走娘家——雲里來,霧里去」胡說八道,我也就不會對雷雨進行批判了。一個受傳統三從四德教育的女人居然放盪到與自己的兒子通姦,這簡直信口雌黃,就是通俗文學也很少有這樣拙劣的構思。
六、周萍與繁漪的關系沒有說服力
周萍接受過文化教育沒有?他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文化教育?是傳統的還是西洋的?如果是傳統的,真不知道他如何見那些整天「之乎者也,滿口禮儀廉恥」的同窗?如果接受的是西洋的文化教育,應當有基督教文化的成分在其中貫穿,而基督教文化對性也是很忌諱的。即便他沖破了基督教文化的束縛,他將如何面對那些同班同學?因為找一個老女人通姦是不光彩的事,上街嫖娼也比與繼母通姦的心理關好過得多,有錢的公子哥上街嫖娼也是正常的事。
周萍為什麼非要和自己的繼母——一個老女人通姦呢?在那個年代,有錢的公子哥那裡不能搞上幾個漂亮的女人呢?上門提親的恐怕是要把門檻踏爛的。象他那樣有錢有勢的人的,只要他願意,恐怕後面能跟上一個連的女人都不過分。一個能故意「叫江堤出險——故意淹死2200個工人,每一個小工扣300塊錢」隨便讓警察開槍處決30個工人而面不改色的人家的勢力,恐怕是權傾天下,財甲天下的人了。就是連當時的中華民國的總統(即便是個很混蛋的總統)也不敢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違,可見周家的權勢之大。就是這樣的大戶人家,其公子哥居然與自己的老繼母通姦,這於情於理都是不通的。
再者,與自己的繼母通姦,條件並不好,隨時隨地都有被發現而身敗名裂的可能。不可理解,周萍為什可能與繁漪保持這樣一種畸形的性生活?他父親的妻子,他的繼母,這個心理關如何過?
還有,周萍是什麼時侯開始通姦的?如果以1923年為時間基點,好象是十年前周蘋就與繁漪有了不正當當關系。那就是說,在周萍16——19歲就與繁漪通姦了,而此時的繁漪應當是30——33歲之間,周朴園則是40—43歲之間。真不明白,一個40來歲的男人怎麼不能滿足一個30多歲的女人的性慾?真是不可理解這種關系。
四鳳與周萍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人,即便四鳳如花似玉,也不足引起周萍的傾倒,因為四鳳是個沒有文化沒有品位的粗人,門不當戶不對。如果周萍是個紈絝子弟,充其量也不過是與她調一下情,把她當成個玩物玩一下,而絕對不會為之傾倒,因為象周家這樣的中國頂尖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大量有錢人家的漂亮有文化有教養的小姐莫不趨之若騖,怎麼能會輪到一個沒有文化沒有品位的粗丫頭讓周萍傾倒呢?在邏輯上說不通。
八、侍萍應不應當被趕出周家?
如果周撲園不是基督教徒,他完全沒有必要考慮繁漪接受不接受侍萍在家庭中存在這個事實的。很顯然,劇中的周朴園並不是什麼基督教徒,娶繁漪把侍萍趕出家門的理由根本不存在。
其次,周朴園也沒有必要把侍萍趕出家門,因為在那個年代是可以納妾,在那個年代,有幾個有錢的人家不納妾的呢?周朴園完全可以把侍萍立成偏房,讓繁漪為正房,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極為正常的社會家庭現象,相信,無論是繁漪和侍萍都能接受這樣的現實的。可是周為什非要把侍萍趕出周家呢?即便把侍萍趕出家門,按中國的傳統習慣,也不會把孩子讓侍萍帶走,因為孩子是周家的人。周朴園完全有能力,或者說毫不費力地把孩子撫養成人,他捨得自己的親生骨肉嗎?如果周朴園貧困了倒,自顧不暇,那倒是有可能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在封建社會棄子,按儒家的教條是一種很大的罪過。再者,把侍萍趕出周家,也應當給侍萍安排一下,而不應當讓她生活無處著落,因為侍萍帶有周朴園的親生骨肉呢。其實安排侍萍不是個什麼困難的事,數百塊大洋就可以解決問題,象周朴園那樣的大戶人家,數百塊大洋只是九牛一毛,周朴園有什麼理由讓侍萍流離失所,生活無著落呢?既然能狠著心把她趕出家門,又有什麼道理苦苦的思念她,並為之痛苦的懺悔來折磨自己呢?
九、侍萍跳河質疑
侍萍在生了魯大海之後被趕出了周家,因為生活無處著落,只好大冬天跳進了蘇州河,報紙上當時還做了報道,說一個女子抱著孩子投河自盡了。這說明是有人看到了,而且當時沒有救出來。如果救出來,報紙應當說明「某女子抱子跳河自盡被救雲雲」。侍萍被救只是偶然的機會,這就是說她沉到水底了,當時人們沒有救上來,在河水中被沖出很遠很遠,也可能是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才被救出來。真不明白一個小腳女人是如何能存活下來的?即便她能存活下來,那麼冷的天,一個剛生下三天的孩子,在水裡溺那麼長的時間能存活下來嗎?恐怕一口水就嗆死他了。即便不嗆死他,大冬天也會凍死的。
十、結束語:
從劇情結構上,《雷雨》漏洞百出;從主題思想上,《雷雨》是贊揚道德墮落,為腐蝕文化思想塗脂抹粉的一曲贊歌,是推動中國人道德墮落號角,今天中國人的道德墮落到如此可怕的程度,與《雷雨》不無關系的。一部帶著濃烈刺鼻臊味的男盜女娼的文藝作品能夠受到中國人青睞,反映了中國人一定歷時時期的道德風貌,說明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道德在墮落,也是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即將崩潰的危險信號。為什麼會造成中國這種社會狀況?因為在《雷雨》出籠的時代,中國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國際上屢受凌辱;內有兵亂與匪亂,人民流離失所,那時的中國正是一個滿身瘡痍的病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和人民失去了自信,一片自悲,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體系也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的。無用質疑,《雷雨》出籠是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應當說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
我們知道,在20世紀開頭三十多年中,中國開展了一場中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大論戰,亦即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一方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激進派,後來這些人成了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代言人。他們以《新青年》為輿論工具,把中國傳統文化都攻擊遍了,老子、孔子等歷代聖賢自然不可免受他們的攻擊,都被稱為妖魔鬼怪,就是「明朝的前後七子八家文派之歸方劉姚」也不能倖免。另一派則是以胡適、丁文江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派」,他們一《每周評論》為工具,提出《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反對八股文和文言文,主張白話文,同時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進行了批判。所謂的保守派,是以《學衡》雜志為代表的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人。《學衡》的宗旨是「昌明國粹,融化新知」。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人都學貫西中,可是在爭論中,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人居然沒有占上風,屢屢受挫,這主要是他們沒有正確理解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致,如果他們真正的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絕不會敗給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的。
不要說他們沒有真正地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今天的人,還是有很多人都不能正確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遠的不說,網上的很多人都不能正確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罵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有人在。
我絕無意說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有意出賣國家利益,他們的問題只是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認識問題,因為那時的人們的認識是很亂的,幾乎莫衷一是,人們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也不奇怪。但是從另一方面說,陳、李等人的所做所為在客觀卻起到了損害中華民族利益的事實。李陳之所以有以上認識,主要還是對中國文化認識不正確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真正地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還是個認識問題。
經過爭論,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認為,中國的什麼都不好,外國人的什麼都是好的,甚至連外國人拉的屎都是香的了。中國落後了,也落後怕了,但是中國人沒有認清中國落後的真正原因,以至於把自己民族最好的東西——傳統的道德文化拋棄掉了,與此同時卻把外國人的垃圾和排泄物都搬到自己家裡頂禮膜拜,這就是《雷雨》之所能出籠,並能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長期生存,並能獲得重要地位原因所在。
其實,西方人最好的就是民主科學,其它的東西沒有任何值得學習的地方。可是中國人學來的恰恰不是民主與科學,大都是人類應當拋棄的糟粕。只要有了民主社會,再加上中國的美好的傳統道德,不需要哪位大爺強調什麼科學,中國的科學自然就會發展起來,中國也會強大起來。
中國人民今天道德的墮落,錯誤的文化宣傳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雷雨》、巴金的《愛情三部曲》、《家》、《春》、《秋》、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藝術上都是一堆堆糟粕,這些糟粕對中國人的道德墮落都起了推波助濫的作用。為了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挽救中國人墮落的道德,使中國人的丟失了的理性和人性恢復,對《雷雨》這樣的毒化國人的靈魂,糟蹋人性的文學作品,必須予以徹底的批判與無情地揭露,並肅清它的流毒。
⑧ 曹禺的《雷雨》主要想表達什麼
在不平等的社會里,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它講述了資產階級周家和城市平民魯家兩個家庭糾結復雜的悲劇故事。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一部話劇,發表於1934年7月《文學季刊》。 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
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朴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
單純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8)雷雨宣傳目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從天津南開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插入二年級就讀。他從小就喜愛戲劇,曾積極參加劇社演出京劇《打漁殺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話劇。對戲劇的酷愛使他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願望,他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話劇《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
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
《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