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江灣鎮宣傳

江灣鎮宣傳

發布時間:2021-09-27 11:02:37

1. 陳汝惠的人物生平

陳汝惠於1917年1月17日出生,上海寶山人。10歲喪父,家境貧寒,由其母及比他大10歲的長兄陳伯吹撫養長大。陳伯吹小學畢業後即輟學當學徒,供弟弟汝惠讀小學。
1921年,陳伯吹靠半工半讀,畢業於縣立甲級師范講習所,即從事教育工作。1932年,弟弟汝惠在省立上海中學鄉師畢業,和哥哥一樣擔任小學教師,同時插班就讀於上海建國中學高等師范學校。兄弟二人學業成績優良,以教育為終身職業。
1934年起,陳汝惠任上海立德中學初中語文教師。在5年內,以家教、小教、中教等半工半讀方式及超等獎學金修完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系課程。他愛好文學,業余時間遍覽世界文學名著,並受其兄伯吹影響、開始寫作。 1937年淞滬抗戰後,中國軍隊西撤,上海租界淪為「孤島」。然而上海市民的愛國熱情卻日益高漲,文化教育界利用報刊。課堂宣傳抗日救亡。陳汝惠也在課堂上教育學生不忘救國,又以筆代刀,向《申報·自由談》、《譯報·前哨》、《文匯報·學林》等投寄雜文《勛章與閹羊》等,還寫了《我們的新生活》等兒童文學作品,分別由中華書局、北新書局出版。
1940年10月1日,顧冷觀主編的《小說月報》創刊(陸守倫發行),周楞伽、陳伯吹、秦瘦鷗、阿英等應邀撰稿。由於陳伯吹的推薦,陳汝惠將長達6萬字的中篇小說《女難》分三期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小說描寫中學教師林田身在「孤島」,心向內地,卻受到難以抵擋的浪漫愛情的糾纏,又因有負正義的感召而深感內疚和無奈,最後終於跳出愛情漩渦,擺脫心靈動盪,堅守自己的崗位。這篇愛情小說沒有曲折的故事,也少有動人的情節,僅是男女青年的日常交往和感情起伏,然而細膩的心理描寫,復雜而深刻的思想交流、尤其是富有哲理的對話和作者內心敘述,是當時文學作品中極為少見的。發表後,受到「孤島」青年的喜愛,陳汝惠因此在上海文壇上顯露頭角。
接著陳汝惠又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淡水》,寫男女大學生為了探索人生,因志趣多異而發生悲歡離合的故事。這篇作品比《女難》更含蓄,男主人公的名字換成尤明,卻又點明是《女難》的作者、似乎就是陳汝惠自己。這不是對讀者故弄玄虛,而是作者借小說人物對自己靈魂展開了剖析,點出了「孤島」的青年何去何從。結尾處暗示了方向:「因為他們忘記了希望,忘記了年青,而且有太多的幻想,太多的回憶,太多的虛無的嘆息……」他們只焦急水箱里沒有了「淡水」,沒有發現自己正在「淡水」中行進。「淡水是要發現的,甚至製造的。」寓意為在任何地方都能實現偉大的理想。
1941年6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了重大轉折,中國抗戰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上海人民在黑暗中企盼光明,在深淵里冀求希望。陳汝惠感到自己再也不能在《淡水》中安生,也不願成為《女難》里彷徨的男主人公。他要沖破「孤島」沉悶的氣氛,他要向讀者吶喊,吹響抗戰的號角。他將朋友們從內地傳來的中國空軍抗日的英雄事跡構思成小說《死的勝利》,並在中國空軍節完成。
小說描寫內地空軍基地的三名空軍飛行員奉命去轟炸日軍,遇到敵機,一場激戰後,有人犧牲了,但戰斗勝利了。這是用生命奪取的勝利。主人公在臨死時想起朋友的話:「我們去殺人是要叫此後沒有人再會被殺……是要叫愛永遠在人類的命運里光耀著。」作者已經將《女難》中糾纏的「小愛」變成了偉大的人類之愛。這是「孤島」時期少有的正面描寫抗日戰爭的小說,也是陳汝惠創作生涯中新的飛躍。
之後,他又發表了《小雨》、《捕珠手》、《鬥牛士》以及《共死生之》等作品,充分反映了他抗日愛國的熱情。
陳汝惠除了教書、寫作外,還秘密地參加抗日愛國活動。他是一位有才氣、有學問又帶有些神秘色彩的作家。 抗戰勝利後,陳汝惠由地下而公開活動,從一個作家變成愛國組織負責宣傳的領導人。他起草並組織印發了《告上海市民書》,當時百萬上海市民爭相傳閱。
陳汝惠為了抗日,曾在1941年初參加了三民主義青年團。其實,陳汝惠從「孤島」時期起,就在異常艱險的環境中從事地下抗日活動,勝利後他一度擔任了三青團的要職。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獨裁專制,使他很快地就退出了三青團,並公開登報聲明。
之後,他擔任上海《正言報》教育版編輯、主筆,發表大量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時事隨筆、雜文。國民黨上海市當局派特務干涉,宣稱「在報社內隱藏共產黨」,下令接管,陳汝惠與錢今昔等人被迫離開。
至此,陳妝惠決心摒棄名利,仍回到教育聖地。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在僻靜的江灣鎮邊創辦江灣中學。初創時,四周農田,雞啼蛙鳴,校舍數幢,設施簡陋。但陳汝惠卻遍聘名師來任教。孔另境、朱滋禮、錢今昔、汪刃鋒、豐村等皆翩然而至。長兄陳伯吹又為其推薦了一些中共地下黨員擔任教務主任、訓育主任等要職,教師中也有一些地下黨員和民主人士。當時的江灣中學,既是一所有教育質量的新型中學,同時又是一座隱伏的民主堡壘。 解放後,陳汝惠因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的推薦到廈門大學任教。他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還擔任廈大華僑函授部副主任等職務,編寫教材,撰寫文章。他教導三個兒子要熱愛黨、熱愛新社會,努力爭取進步。他絕不在人前提自己在抗日時期的斗爭經歷。他心悅誠服地徹底否定自己的過去。
然而,隨著五十年代一次次政治運動的不斷升溫,他在「三青團」的一段抗日經歷,竟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他被解除了職務,三個兒子的入團、升學、選專業等,都受到了影響。
在「文革」中,陳汝惠遭受到更加嚴酷的打擊。直到「文革」結束,陳汝惠的歷史問題才得以澄清,並調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主編《建國以來高等教育大事記》全家人重見天日,喜極而泣。然而此刻他已近過六十,長時期的摧殘,使他雖有伏櫪之志,卻已無力握筆,也不能重登講台。他百感交集,徒嘆奈何!
不久,陳汝惠患腦血栓病,離廈門住北京,後又轉往杭州兒子家中養病,不幸於1998年9月4日病逝。

2. 什麼是特色小鎮呢

近日,西安有不少的好消息,不僅在絲博會上簽約了不少的項目,還將西安宣傳了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安。前幾天萬達集團與西安滻灞生態區管委會正式簽約萬達文化旅遊城項目。西安滻灞萬達文化旅遊城選址滻灞生態區,總投資660億元人民幣。而在6月8號下午,兵工特色小鎮的也拉開帷幕。

以特色產業為發展引擎

如果說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底蘊,那麼產業就是特色小鎮的重要支撐和發展引擎。我國現在產業布局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均衡,資源向大城市、超大城市過度集中。放任這種現象的發展必將出現中小城市的弱化和小鎮功能的退化。所以不論從均衡產業布局還是從拯救鄉村的角度出發,特色小鎮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戰略要點。

江西全省共有四個入選中國特色小鎮的城鎮,而其中有三個都主打發展旅遊產業。

位於宜春明月山腳下的溫湯鎮,幾年前還是一個城鎮人口不足五千、以農業收入為主的鄉鎮;但如今的溫湯鎮,每天的流動人口超過兩萬人,已成為一座集旅遊、療養、娛樂、度假為一體的現代化花園式城鎮,正全力打造特色城鎮的江西樣板。

與上述三個特色小鎮不同,文化用品產業是文港鎮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文港鎮主要負責特色小鎮事宜的周蘇雁告訴記者,入選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是動力更是壓力。文港鎮將繼續圍繞「文化名鎮、商貿重鎮、產業強鎮、旅遊新鎮」的目標定位,走出一條「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人文融合」的特色道路。

3. 抗日英雄駱健郎的故事歷史話題

樓主您好,
對於您的問題我的答案是:
童年在私塾啟蒙,少年轉入新學。青年時期,正值「五四」運動,受到新文化思想啟迪。1923年入成都高等學校深造。其間,參加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倡辦的抗敵雪恥、救亡圖存宣傳活動。1928年夏,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結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八八師五二八團三營二連上尉連長,駐防滬杭線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部署,在沿海積極部署軍事力量,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他在家信中寫道「國難當頭,我矢志報國,請勿為念。」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閘北,發動「一二八」事變,遭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抗敵烽火延至吳淞一帶。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率部參戰,他所在八八師奉命開赴廟行鎮增援。在杭州車站出發時,妻子趙慶熙身懷六甲送別。他取出身上全部金幣盡付其妻「姑取此去,毋我念也」,然後縱馬飛馳而去。到蘇州車站,匆匆為妻子寫信:「……我們已經開到蘇州來准備殺敵了,增加上海或旁的地方還沒有一定。總之,此次我是抱有最大犧牲的決心。你是一個富有愛國心的人,想來你也願意。設若我這次在戰場上犧牲了,你也有相當的榮譽。日本打倒,我若存在,再來聚會。……」同年2月上旬,八八師進抵由江灣鎮北端至周巷無名河南岸防線,控制大場鎮以北地區。廟行鎮戰役拉開後,日寇傾巢出動。他指揮連隊,堅守大場陣地,與敵人展開白刃戰。當與一日軍中隊長拼殺時,腹部被敵長刀刺入,他僅憑最後一息,反以刺刀刺入敵胸膛,隨即以身壓卧敵人身上,緊握刀柄不放。後被敵機槍掃射,中六彈,壯烈犧牲。《淞滬抗戰畫史》記述:「大場一役,飲六彈腹為長刀穿,壓卧敵中隊長身上,而右手所提長刀尚未於敵胸拔出也。嗚呼!壯薄雲天,烈撼河山,千古忠烈不僅見矣!卒年二四。」遺骸葬南京靈谷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同年5月,古藺各界為其舉行隆重追悼大會,張治中將軍專人送致輓聯:「血濺淞江,千秋贏得英名在;猿啼巫峽,萬古長為烈士悲。」為表彰其功績,軍部追授於營長級銜;國民政府在其家鄉田壩寨樹碑,上書「與子同仇」四字;古藺縣政府亦將田壩寨命名為彰德鄉。
求頂置!謝謝!

4. 淞滬會戰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物概括,最好詳細點,

淞滬會戰簡介:日本海軍挑釁中國上海引爆大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中國統帥部知道大戰不可避免,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為確保首都安全,先准備集中兵力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准備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但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中國軍隊一不做,二不休,在華北已經開戰的情況下,決不能容忍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的存在。況且,戰爭既然開始,一·二八事變後規定的中國軍隊不能進駐上海市區的規定在中方看來自然作廢。8月13日,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打死前來偵察的日軍大山勇夫大尉,是為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國和日本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志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之所以使用會戰而不用"事變"一詞是因為當時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斗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防衛該市,阻止登陸的日軍;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中國軍隊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查看更多
813淞滬會戰時間:淞滬會戰之爆發原因和背景
導讀: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從「九一八」侵佔中國東北並向華北擴展的過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國的步驟。30年代,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比較快的,工業生產指數以1929年為100,1936年上升為150,1937年達169。8年平均每年遞增6.8%,但日本工業生產的遞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國內生產來考察的。1930、1931年是處於經濟危機時期,那麼在1932年開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遞增率發展,以1937年與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後幾年的大幅度上升,無疑是從侵略中國得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侵華已經得到這樣大的利益,大陸政策第一步的預想變為現實,就更加積極地擴大侵華。
日本的產業結構,1930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為38:62,1931年、32年的侵華戰爭開始,軍工工業又有了極大的發展,到193?年,以軍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改變為58:42。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反過來推動戰爭。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統治。1936年2月20日,國會選舉中自由派的民政黨在選舉中剛取得多數,2月26日就發生法西斯軍事政變,「皇道派」軍官率領1500餘名官兵,襲擊了岡田啟介首相,殺死了幾名內閣官員,包括1932.5-1934.7月擔任首相的齋藤實子爵和藏相(財政大臣)高橋是清等,提出了8項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獨裁和戰爭體制。政變後,由廣田弘毅任內閣首相,組成了軍人主政的內閣;大幅度增加軍事預算,大力推進軍工生產為主的重工業。「二二六」政變後的廣田內閣,開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里,盡管內閣調動頻繁,而法西斯統治日益加緊。1937年11月設立帝國大本營,將戰爭指揮權集中在天皇直接權勢下行動的陸海軍將領手中;有自由主義或激進主義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實行軍事法西斯主義。
1936年8月,日本廣田內閣召開了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的五相會議,決定了一個《國策大綱》,把「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大綱》規定:對外應「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同時防備英、美,實現日滿華三國的緊密體系」,「向南方海洋,特別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亞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經濟的發展」;對內「必須採取指導統一國內輿論的措施……,和『國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強法西斯統治。按照這個計劃,陸軍制定了大規模擴充空軍和在中國東北的兵力為中心的五年擴軍計劃;海軍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艦計劃,1937年,日本的軍事預算,佔全國家預算的60%以上。

1937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慘烈陣地爭奪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一)進攻階段
8月11日21時在接到向上海推進的電話命令之後,早於月初就在公路兩旁露天待命的第9集團軍87師(王敬久部)和88師(孫元良部)連夜進入市區,87師推到江灣新市區日租界北外側,88師也迅速開抵北站布防。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的計劃是以88師圍攻閘北日海軍司令部,87師進取大公紗廠;兩師迅速掃清日軍據點後封鎖海口阻擊敵後援部隊登陸。8月14日10時中國空軍以其有限的資源對匯山碼頭、日海軍司令部以及公大紗廠等日軍據點實施轟炸,是日夜87、88兩師開始攻擊(雖然歷史將淞滬之戰稱為813,實際真正開戰是814,之前實為小規模的沖突),15日拂曉第9集團軍全線發動總攻。

然而事實證明國軍的准備工作做得並不充分,無論對敵情了解或部隊訓練(尤其炮兵的訓練)都遠離理想,因而進攻一開始就立即受到日軍頑強抵抗;國軍15公釐的德國重炮對敵司令部周邊的固久工事也束手無策(蔣先生於開戰前曾叮囑張治中:「倭營鋼筋水泥之堅強,確如要塞,十五生的重榴炮與五百磅之炸彈究能破毀否?希再研討」。事實上參戰的炮兵完全不懂得如何應用重炮近距直射敵工事),開戰伊始就未獲突襲效果和「先手」優勢,敵我迅速形成膠著狀態。接連3日國軍士兵雖然一直保持高昂的為國成仁士氣,向敵正面發動3次猛烈攻擊,予敵重大殺傷,但實效的殺敵方法卻基本上是單兵武器加血肉之軀。
8月20日,新建立的第3戰區以「迅速圍攻上海市區附近之敵人,並打破其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為作戰目的,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8月20日晨,苦戰了6天的87和88師在36師(宋希濂部,剛從西安抽調過來)的增援下調整了進攻方向(前敵總指揮陳誠視察前線後和張治中決定),在重大傷亡的代價下於8月21日突破日軍陣地縱深一度攻下匯山碼頭,有望圍殲敵海軍陸戰隊;但因敵增援部隊已陸續登陸抵達,攻擊部隊顧及左背側翼受威脅而終止進攻分兵反登陸,失掉了一次或許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
...查看更多
淞滬會戰三個月時間 日本讓中國經歷了什麼?
導讀:1937年7月11日日駐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乘旗艦抵上海。當日午後,在艦上舉行特別警備會議,到會的有:海軍武官本田輔、佐官沖野、田中,第3艦隊參謀長岩村,陸站隊司令大河內,陸軍武官喜多等,討論所謂保護日僑問題。
7月23日大批日僑抵滬,乘「上海丸」返國。
7月24日日駐滬軍連日在江灣作軍事演習。
駐滬日海軍陸戰隊揚言一水兵失蹤,突然在靠近閘北華界一帶布崗,搜查行人。(失蹤水兵名宮崎貞夫,因嫖妓畏罪逃亡,在靖江縣投水自殺,經我救起,於28日送至南京,由其親書經過實情,經外交部送還日總領事館驗收。)
7月29日日參謀本部決定《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提出以部分兵力「在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
8月8日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奉命作侵略上海的兵力部署。孔祥熙財政部長對美記者談:中國財力穩固,堪與日本一戰。
8月9日日軍海軍大山勇夫等在虹橋機場製造事件。長江日艦10艘載運日陸戰隊2000餘人到滬。

8月10日日命佐世保戰艦20餘艘、運輸艦5艘開赴上海。並動員上海日海軍陸戰隊及在鄉軍人與義勇團約萬人應召參戰。
日第1、第3艦隊30餘艘軍艦,蝟集黃浦江及長江下游瀏河以下各港口。
虹橋事件由中日雙方會同調查。
8月11日中國政府續令蘇浙邊區司令張發奎將第55師、57師、獨立第20旅開赴浦東及上海近郊,並令主力向華東集中,預備掃盪上海敵軍基地,阻止敵軍登陸,確保淞滬,鞏固南京。日艦14艘抵滬。
中國政府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88、36師及重炮兵兩個團,向上海預定的圍攻線推進,准備抗敵。翌日凌晨,我軍抵達上海。第87師一部進至吳淞,主力進駐上海中心區;第88師進至北站與江灣間;張治中的司令部進駐南翔(第36師於8月16日由西安趕到上海)。
8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虹橋事件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我軍以商船沉於十六鋪,封鎖黃浦江,以防日艦向上游進攻。又有日艦4艘抵滬。

淞滬會戰死亡人數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如何?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與此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支持和鼓勵著壯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把慰問品、葯品源源不斷地送入了四行倉庫,支持壯士們抗擊日軍。戰至30日,守軍接到了撤退命令,中國守軍沖出重圍,退入英租界。這次英勇作戰,中國軍隊以寡敵眾,共斃日軍200餘名,被國際社會贊為奇跡。

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怎樣?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4晝夜,殲敵200餘名,自己僅傷亡30餘人,勝利完成任務。
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上海,日軍軍包圍了租界,孤軍營成為孤島中的孤島,也成了上海抗戰的最後精神堡壘。有一段時期,孤軍營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隨便和孤軍接觸,在通往孤軍營的路上,每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如同聖徒們擁向聖地一般的景象。
隨著上海形勢的變化,日偽活動日趨猖獗,他們對謝晉元等威逼利誘,企圖使其變節,但謝晉元毫不動搖。
敵人見利誘不成,便准備下毒手。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部早操時,遭被敵人收買的孤軍內部叛徒郝某等4人突然襲擊,不幸犧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於1941年12月闖入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孤軍,並將他們送往吳淞口看管,4年的孤軍營生活至此結束。此後,日軍對孤軍進行了百般殘害,強迫孤軍挖壕溝,做苦工,後來又將他們押往南京老虎橋監獄。即使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八百壯士仍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與敵人展開斗爭。為瓦解孤軍,日軍仍將八百壯士分散看管,並將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直至抗戰勝利,倖存者才恢復自由。

淞滬會戰對抗戰的影響:改變了中日戰略軸線
淞滬會戰,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一、對中國政治的持久影響
對上海都會成長的影響:延續3個月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極大的改變了上海都會成長的空間格局。上海的姑蘇河以北地域,包含上海大眾租界的北區和東區,和閘北華界,因為節制了黃浦江卑鄙岸線,和陸上流派火車坐,曾是20世紀初上海都會成長最敏捷的地域。淞滬會戰時代,閘北和虹口成為中日兩軍對立的火線,閘北幾近100%毀於烽火,虹口和楊樹浦的喪失到達70%,別的南郊區和吳淞的喪失也相當緊張。有數的修建物葬身火海,上百萬本地住民被迫出亡到姑蘇河以南的租界地域。爾後,上海都會的菁華徹底會合於姑蘇河以南面積有限的租界地域,姑蘇河以北地域緊張敗落,對上海後來的都會成長造成為了持久性影響。戰役廢墟上後來曾構成大片難民聚居的窮戶窟,曾是上海很長時代內極為奪目的都會景觀。

二、影響日軍作戰線
日軍現有戰力強大,但資源不足,戰爭潛力不大,同時又要對蘇俄備戰,若能在對中國使用武力之初集中優勢兵力,在最短期間內擊滅中國武力,在列強不及干涉或援助前,迫中國屈從媾和,則日本可收速戰速決之效果。以日軍在東北經營多年的情勢來看,日軍初期目標以指向平津最為容易,但攻陷平津不致於迫中國投降,如果日軍能在奪取平津後,利用華北利於摩拖化部隊和炮兵活動的地理形勢,迅速沿平漢鐵路南下,指向漢口,另以一部兵力由廣州沿粵漢鐵路北上,指向武昌,一旦南北日軍迅速師武漢,則可迫使中國東西隔絕,使中國長江中下游最富庶地區的人力物力無法遷向川,中國即無法實施持久作戰,同時日軍可捕捉中國軍隊主力於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日軍即可運用強大火大兵力擊敗戰力不強又失去補給線和無有利地勢可利用的中國軍隊。
中國現有戰力不強,欲對抗日軍的速戰速決,只有利用中國其他優異的條件,採用持久消耗戰略,避免過早和日軍決戰,同時消耗日軍戰力,並積極培養戰力,等待日軍攻勢頓挫時再改采攻勢以殲滅日軍。雖然孫子兵法有雲:兵貴勝不貴久。實施持久消耗戰,對中國將造成重大的傷害,但因中國具有眾多忠勇的人民和廣大優越的地勢這兩個客觀條件,能不畏懼敵人的殺戮,並能以空間來換取空間,和利用優越地勢來阻止敵人前進。
由前述日軍速戰速決的作戰路線分析,可知,中國欲實施持久消耗戰,就必須使日軍不能過早由南北夾擊而控制武漢,那就必須改變日軍的作戰線方向。淞滬戰初期日本自國內先派遣五個師團至上海作戰,陷於苦戰後又將華北平漢鐵路線作戰的日軍兩個師團及一個支隊南調上海作戰,而於十月初,日軍將主作戰由華北移至上海方面。同時循平漢鐵路南下的日軍受到山西中國軍隊重兵於側背的威脅,而兵分路進兵山西,因而延緩日軍南下速度。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若干問題分析
導讀:1937年「8.13」淞滬會戰被認為是中國走向全面抗戰的標志,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驚天動地的會戰中,中日雙方動員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方動員兵力約25萬人,傷亡4萬餘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5萬人,傷亡25萬餘人),蔣介石以最精銳嫡系部隊的慘烈戰斗犧牲換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以往為提防蔣介石利用抗戰消滅異己,各路軍閥更多採取敷衍應付態度);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將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徹底粉碎,也將日本拖入戰爭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地面作戰經過及若干問題分析
一、雙方戰前戰略態勢分析
1、雙方兵力與戰力:
中國軍隊方面:總兵力約五萬人
A、陸軍: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師、獨二十旅、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隊、炮兵二團又一營。
B、海軍:各式艦艇約十艘。
C、空軍:可支援戰斗之飛機約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
A、陸軍:步兵一個大隊約二一00人,在鄉軍人約叄六00人。
B、海軍:艦艇叄十多艘,陸戰隊約叄二00人,另抽調艦艇人員約叄千人加入陸戰隊。
C、空軍:約有百餘架新式飛機。
就兵力數量而言,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約二倍以上,但日軍戰力火力較強。
2、雙方兵力位置:
日軍可由長江口南岸及杭州灣北岸實施兩棲登陸,然後突穿中國軍隊兩翼陣線,師於京滬線上,截斷中國軍隊補給線及退路,並完全包圍中國軍隊。
中國軍隊臨江面海,無處可突穿,也沒有足夠的打擊兵力,乘日軍於兩翼登陸處於分離之際予以各個擊滅。
3、雙方兵力與其補給線之關系:
中國軍隊主要基地在南京,補給線主要為京滬線及嘉興─吳興─南京之線,補給線與作戰正面垂直,但受日空軍干擾。
日軍基地在我國東北及其本土,其補給線甚長並經海上運補,但可獲其海空軍掩護,安全無虞。

5. 長虹鄉的紅色聖地

長虹鄉地處浙皖贛三省交界,與江西婺源江灣鎮相鄰,距開化縣城35公里。1935年5月初,在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和閩浙贛省委的直接領導下,中共開(化)婺(源)休(寧)中心縣委在開化縣長虹鄉庫坑村建立。1935年7月,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率省委一小部分人,從婺源三十里崗轉戰至開化長虹庫坑一帶,與省委委員、宣傳部長塗振農和先期在開化指導工作的邵長河及開婺休中心縣委書記趙禮生會合,並在開婺休中心縣委所在地的庫坑,建立中共閩浙贛省委秘密機關。閩浙贛省委在開化期間,以開化為中心,直接領導和指揮開婺休中心縣委及游擊隊開展革命斗爭。至1936年3月,開婺休中心縣委下轄的七個中心區委全部建立,其中開化境內有四個中心區委。
革命戰爭年代,開化是中共閩浙贛省委、浙皖特委、開婺休中心縣委等黨的機關所在地,是新四軍的集結組編地,方誌敏、關英、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有360多名開化子弟獻身革命事業。血占東南半壁紅,閩浙贛省委領導浙西人民進行艱苦的革命斗爭,在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斗爭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而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是開化紅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1983年1月,中共閩浙贛省委舊址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確定為衢州市黨史教育基地;2007年,被列入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被列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月,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6. 三溪鎮的發展規劃

一、繼續加大力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護好基本農田,保障優質稻種植面積,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例。
(二)發展特色農業,打造支柱經濟產業
1、在今年黃煙豐收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黃煙生產,將現有成果鞏固下來,並逐步擴大種煙面積,不斷完善煙田水利設施建設。
2、充分利用三溪繭站在該鎮的優勢,發揮蠶桑基地的示範帶頭作用,吸引更多農民種桑養蠶,不斷擴大桑樹種植面積。
3、繼續加大林業的管理力度。在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擴大果園種植面積的同時,搞好護林防火工作,嚴厲打擊亂砍濫伐盜運木材等一切違法行為,建立起完善的森林防火長效機制。
4、繼續做好畜牧水產養殖,鼓勵養殖大戶形成規模養殖,增加各類畜禽、水產品的產量。畜牧站要切實搞好技術推廣工作,做好各種疫病的防治工作。
二、開發潛力,搞好招商引資。利用該鎮的丘陵山地地勢平緩、土質疏鬆肥沃、適宜種植各種亞熱帶水果和山地經濟作物的優勢,大力引進農業招商項目,同時做好公共事業項目的招商引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繼續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民政策。做好對種糧農戶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登記、造冊、發放工作。
(二)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水利、公路、電網、通信、安全飲水、沼氣等設施建設。對范家水庫、天娥塘水庫進行維修改造;對扁坳至車田4公里的公路進行水泥硬化;改造坪三公路24公里;改造鎮舊敬老院,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配套項目;興建三溪客運站和三溪農貿市場;改造三溪至石村電站、石村至江灣變電站共27.3公里的電網線路;淘汰石村電站早已到了報廢年限的5台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改裝為新式機組;改造永興電站幾經洪水泡浸受損的機組;加快安全飲水設施建設,完成鎮政府所在地及周邊3500多名群眾的供水工程。
(三)繼續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技術水平和就業能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抓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落實計生工作重心下移,抓好計生服務工作,轉變工作方法和方式,抓實計生層級動態管理,確保該鎮計生工作一類鎮管理水平。2009年全鎮人口與計生工作總體目標是:繼續保持穩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要控制在4.5‰以下,人口出生率要低於8.5‰,計劃生育率要達到93%以上。
(二)做好信訪維穩工作。該鎮地處三面被湖南五鎮包圍的特殊環境,湖廣兩地村民往來頻繁,社會又處於轉型期,矛盾不可避免。因此,搞好邊界關系對維護該鎮的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具有重大意義,要繼續做好湖南周邊鄰近鄉鎮的關系協調,與邊界各鎮建立治安聯防。司法部門要恪守職責,堅持依法行政,力求做到「利民、便民、務實、清廉」,大力推進法制教育,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信訪部門抓好信訪工作,認真貫徹國家《信訪條例》,加強對來信來訪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三)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加快衛生事業改革,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路,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范圍,解決好廣大群眾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根據實際合理確定低保對象范圍和標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落實好優撫政策,妥善解決優撫對象的實際困難。
(五)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加大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管力度,營造濃厚的安全生產氛圍,確保安全生產工作順利開展。堅決取締非法小煤窯和採石場,防止其死灰復燃,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
(六)解決好用電不交費的老大難問題。多個自然村常年不交電費,部分農戶大肆用電,導致電站生產經營困難,使鎮財政負擔沉重。鎮政府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妥善處理好用電不交費的問題。
五、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規范行政權力,調整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改進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一)要加強理論學習,要求全體黨員幹部聯系實際,認真抓好理論學習,堅持「民情日記」的撰寫,切實做好為民排憂解難的各項工作。
(二)要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完善和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實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監督,樹立勤政、廉政、務實高效的良好政府形象。

7. 婺源:中國最美鄉村 到底美在哪

婺源縣江灣鎮一角。 時節已是初冬,婺源旅遊未現淡季之相。青山綠水掩映,遊人如織,織在粉牆黛瓦的水墨畫中。「四季都有景,不分淡旺季。」在江西省婺源縣旅遊局局長俞志興看來,「中國最美鄉村」從年頭美到年尾,從外在美到內里,遊客自然長盛不衰。 這里山清水秀,徽派建築飛檐翹角,春有油菜秋有紅葉,四季風景如畫……婺源外在美,美不勝收。事實上,婺源的內在美,更有獨特性,值得留意和思考。 美在生態文明 思考——生態與GDP能否兼得 婺源人「十分注重風水」,建村擇址,必須沿河、靠山、傍林。對河流、山石、樹木有著深厚感情。婺源山青水綠,正是世代鄉民精心呵護生態的結果。 江灣鎮曉起村,村裡流淌著一條養生河。這一帶的村子,鄉約規定,要定時清理、疏浚河道。村民還要嚴守規矩,上游洗菜洗衣、下游沖洗器具,不能亂套。婺源還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的村規民約。誰上山砍了大樹,就把誰家養的豬殺了,全村人分肉吃,以示懲戒。誰家生了兒子,就要種樹一棵,以表祝賀。 保護古樹被寫進宗法祠規。在婺源,幾乎每個村子,都能見到至少一棵「樟樹王」、「樟樹神」……「胸牌」顯示,它們已有上百年甚至千年「高齡」。樹齡超百年的紅豆衫、銀杏、楓香等,也不難見到。 保護生態,是全縣百姓和政府的「頭等大事」。中雲鎮,原鎮政府大院內,一棵大樹高可參天,上有幾十隻婺源最知名的鳥——黃喉噪鶥築巢生活。為給它們提供安靜的環境,鎮政府2006年決定後撤搬遷,人給鳥騰地盤。 行走婺源,除了山霧,看不到冒煙的地方。為了保護生態,近年來,「吃木頭」的上百家工廠被關停,即便年創利稅上千萬也照樣取締。婺源縣縣長賀瑞虎說,今年初,婺源縣又做出決定,全縣境內10年禁伐天然闊葉林。此外,這幾年婺源放棄了不少大企業落戶的機會。為保護生態,還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 要工業GDP,還是要生態?婺源縣領導有過思量,卻無絲毫猶豫——他們看來,生態第一,沒生態就沒婺源。副縣長周建說,如果不堅持不懈地發展生態旅遊,婺源就沒有今天。有媒體說,「除百姓外,婺源要感謝的,是歷屆縣領導保護生態的決心」。 事實上,婺源還要感謝一個響亮的名字——鄭磐基。正是他,奠定了婺源自然保護小區的基石。作為婺源林業局高級工程師,1992年開始,他宣傳、動員、建議成立了婺源乃至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小區。而今,婺源率先在全國創建了193個自然保護小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2.5%。

8. 光華樓東輔樓102 容納多少人,東輔樓一般都有哪些場地適合做宣講會,大概都是多大規模的,多謝

1.三號線江灣鎮換60路或713等到國定路新聞學院對面,走國定路的門進去。
2.十號線到萬達五角場那邊走到國定路,走的路比路線1長,不過可以在萬達買些吃的。
3.三號線大柏樹換133或59等到邯鄲路復旦正門對面,過馬路從正門走到光華樓。

國定路的門一進去就是光華樓,但媳婦樓在西面,所以其實國定路和邯鄲路兩扇門差不多,邯鄲路正門會經過本超也可以買些吃的。

以上三條路線是我去學校的路線。至於地鐵間的換乘就不多說了,我相信這個不是重點。
另外去復旦官網弄張邯鄲校區的地圖放手機里以防萬一吧。

涉及學校等個人隱私,匿名了。。。

9. 中國最美鄉村,到底美在哪

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是 象徵性榮譽概念按 字面 理解 是 十個 中國最美鄉村狹義解釋 是 中央電視台評選的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廣義解釋 是 各大媒體機構評選的 一大批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縣江灣鎮一角。 時節已是初冬,婺源旅遊未現淡季之相。青山綠水掩映,遊人如織,織在粉牆黛瓦的水墨畫中。「四季都有景,不分淡旺季。」在江西省婺源縣旅遊局局長俞志興看來,「中國最美鄉村」從年頭美到年尾,從外在美到內里,遊客自然長盛不衰。 這里山清水秀,徽派建築飛檐翹角,春有油菜秋有紅葉,四季風景如畫……婺源外在美,美不勝收。事實上,婺源的內在美,更有獨特性,值得留意和思考。 美在生態文明 思考——生態與GDP能否兼得 婺源人「十分注重風水」,建村擇址,必須沿河、靠山、傍林。對河流、山石、樹木有著深厚感情。婺源山青水綠,正是世代鄉民精心呵護生態的結果。 江灣鎮曉起村,村裡流淌著一條養生河。這一帶的村子,鄉約規定,要定時清理、疏浚河道。村民還要嚴守規矩,上游洗菜洗衣、下游沖洗器具,不能亂套。婺源還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的村規民約。誰上山砍了大樹,就把誰家養的豬殺了,全村人分肉吃,以示懲戒。誰家生了兒子,就要種樹一棵,以表祝賀。 保護古樹被寫進宗法祠規。在婺源,幾乎每個村子,都能見到至少一棵「樟樹王」、「樟樹神」……「胸牌」顯示,它們已有上百年甚至千年「高齡」。樹齡超百年的紅豆衫、銀杏、楓香等,也不難見到。 保護生態,是全縣百姓和政府的「頭等大事」。中雲鎮,原鎮政府大院內,一棵大樹高可參天,上有幾十隻婺源最知名的鳥——黃喉噪鶥築巢生活。為給它們提供安靜的環境,鎮政府2006年決定後撤搬遷,人給鳥騰地盤。 行走婺源,除了山霧,看不到冒煙的地方。為了保護生態,近年來,「吃木頭」的上百家工廠被關停,即便年創利稅上千萬也照樣取締。婺源縣縣長賀瑞虎說,今年初,婺源縣又做出決定,全縣境內10年禁伐天然闊葉林。此外,這幾年婺源放棄了不少大企業落戶的機會。為保護生態,還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 要工業GDP,還是要生態?婺源縣領導有過思量,卻無絲毫猶豫——他們看來,生態第一,沒生態就沒婺源。副縣長周建說,如果不堅持不懈地發展生態旅遊,婺源就沒有今天。有媒體說,「除百姓外,婺源要感謝的,是歷屆縣領導保護生態的決心」。 事實上,婺源還要感謝一個響亮的名字——鄭磐基。正是他,奠定了婺源自然保護小區的基石。作為婺源林業局高級工程師,1992年開始,他宣傳、動員、建議成立了婺源乃至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小區。而今,婺源率先在全國創建了193個自然保護小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2.5%。

閱讀全文

與江灣鎮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勞務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529
教師隊伍梯次發展培訓方案 瀏覽:768
公司隨手拍攝影大賽策劃方案 瀏覽:926
公司開年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202
有趣的動手策劃方案 瀏覽:886
設備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613
夏季健身促銷活動 瀏覽:959
北京好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1
2018紀檢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96
2018年餐飲促銷活動案例 瀏覽:549
培訓項目開展實施方案 瀏覽:578
電子商務專業的特色 瀏覽:236
幼師專業發展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12
委員提案培訓方案 瀏覽:534
b2c電子商務平台的功能架構研究 瀏覽:491
徒步活動策劃方案流程表 瀏覽:386
居委會隊伍培訓方案 瀏覽:858
貴州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勢 瀏覽:902
電子商務會計影響 瀏覽:898
杭州心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