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晉祠的歷史,風景誰幫我介紹一下
晉祠的由來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 唐叔虞祠內的塑像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再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晉祠風景簡介
地址: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里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 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侯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乘車環境舒適。晉祠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座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鎮政府近幾年下工夫抓了以旅遊業為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娛樂)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娛樂場所、購物環境越來 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② 太原晉祠介紹一下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其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漢文化特色。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建設沿革
晉祠正門的匾額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台東南隅鐵人一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台西南隅鐵人一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台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鍾。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一年(1423),補鑄蓮花台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鍾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鍾。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鍾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台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台。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台。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御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台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台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台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2]
文物遺存
聖母殿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年)。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晉祠聖母殿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後設門,余築堅厚檻牆,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聖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於池沼碧水之中。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
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聖場所,設於主軸線的後部,由於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後寢的形式來建造。聖母殿採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 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聖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4]
金人台
水境台
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現在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6]
水母樓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瓮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滿瓮。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娘家不在從瓮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瓮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瓮。[6]
名奉聖寺
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農歷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膏葯。但沒人買他的葯。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葯,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將膏葯貼於枯槐身上揚長而去。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人們稱為復生槐。[6]
晉祠三絕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眾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
水鏡台
水鏡台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台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台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7]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台西,建於明代萬曆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在中國古代,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在晉祠三塊匾中,從字面意思看,「對越」匾給人的感覺最是難以明了。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台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一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7]
聖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 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台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1087年)。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古建築三絕
這里還保存著中國古建築中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圍廊,是中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里的宋代泥塑聖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國現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各異。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起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狀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飛梁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文物價值
1、藝術特徵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
獻殿外觀
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徵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2、造型風格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3、文物保護
晉祠園林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便有晉祠。屬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晉祠泉域保護條例》。
2015年發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總體規劃方案(2015-2030)》。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晉祠
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准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遊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晉祠的308、856、804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早6:00--18:3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
③ 山西省晉祠是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 晉祠始建於北魏386年,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百餘座、雕塑百餘尊、碑碣四百餘座,千年古樹二十餘棵,文物精品之多,實屬罕見。
晉祠的主殿聖母殿,建於宋代,殿堂內有43尊彩繪泥塑像,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外,其餘都是宋代原塑。
聖母殿侍女各自有鮮明的個性和氣質。有機智靈便、善解人意、極富經驗的丫環,也有一臉稚氣憨厚的丫環,還有一副莊重矜持、不苟言笑,像是捧印的「領班」, 其中一個侍女風姿綽約,但神情落寞,一看就知她是位自尊心極強、不肯隨和、不會討好人的姑娘。這些塑像,形態各異,表情生動,不僅體現雕塑家們的高超技藝,也讓我們看到北宋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物,為不可多得之稀世珍品。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角各立有一尊宋代鐵鑄武士,為晉祠鎮水護祠。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她們的陰柔之美與鐵人的陽剛之氣,形成鮮明對比以及美學的平衡感。
聖母殿前的木雕盤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有近千年的歷史。
④ 山西晉祠的歷史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因為他的努力,所以是該地風調雨順。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 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晉祠」並非「晉王祠」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遊玩。他游完一圈後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 。
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滅商之後分封諸侯,把次子叔虞封於唐,叔虞死後,其子夑繼位,因有晉水,改唐為晉國。後人在懸瓮山麓、晉水源頭建祠立設,以祭祀叔虞。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晉祠。晉祠歷代均有修建和擴建。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晉祠撰《晉祠之銘並序》碑文,又一次擴建。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其母邑姜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寧年間(1068——1077年)封邑姜為「顕靈昭濟聖母」,遂有聖母殿之稱,後來唐叔虞祠堂遷於北側,形成今日格局。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之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鍾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
⑤ 《晉祠》的全文
《晉祠》
梁衡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瓮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里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游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裡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著水去賞那亭台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皊二年(一○八七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桿、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裡,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只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游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在這里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游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⑥ 晉祠介紹一下!
一,晉祠,原為晉王祠(唐叔虞祠),為紀念晉(汾)王及母後邑姜而興建。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的晉水之濱,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極具漢族文化特色,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二,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常年接待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在蒼郁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於祠廟殿宇之間,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遊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三,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鍾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群。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蓋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像廟觀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匠心。
⑦ 《晉祠》文章
《晉祠》是一篇以實體事物為說明對象的文藝性說明文。
文章原文如下:
1、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2、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瓮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3、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4、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5、這里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游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6、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裡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著水去賞那亭台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7、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8、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9、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10、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桿、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11、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裡,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只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游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12、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在這里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游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13、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7)晉祠宣傳片擴展閱讀
1、《晉祠》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梁衡於一九八二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一篇美文佳作,隨即就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是滬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
2、晉祠,她是為紀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的。她始建於北魏(公元386—-534),經北齊、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有各式建築,於今自唐宋以來的文物古跡繁雜甚多,僅殿宇、亭台、樓閣,橋榭多達一百多座,最老的周柏的樹齡達三千年之九。就其百座古建築的構建和布局,集中體現了中國宗廟祭祀的這一傳統文化,同時又見證了中國西周初期封侯而建國,封地而建國的社會沿革和宗法制度的這一文明。這是晉祠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正因為如此,早在一九六一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⑧ 山西晉祠的由來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
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
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
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8)晉祠宣傳片擴展閱讀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庄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築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殿四周圍廊,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最早實例,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建築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宋代建築魚沼飛梁,造型奇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木結構十字型橋梁建築,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金代建築獻殿,結構穩固,梁架輕巧,既為大殿,又巧似涼亭。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鑒定為國寶建築。
聖母殿內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國宋代宮廷人物的現實主義作品。塑像寫實傳神,清秀典雅,是中國雕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晉祠現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書寫的《晉祠之銘並序》和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石刻》最為珍貴。
⑨ 太原晉祠的導游詞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里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
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候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行車間隔時間短,乘車環境舒適。
晉祠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坐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
⑩ 《晉祠》原文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瓮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里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游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裡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