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民政府應該大力宣傳的戰役是什麼
一場血戰結束了。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作戰廳長劉斐的陪同下,來到台兒庄陣地,進行巡視。看到戰場上中國軍隊官兵壯烈犧牲的動人情景,劉斐對李宗仁說:這場戰鬥打得這么苦,國民政府應該大力宣傳,以振士氣。
B. 甲午戰爭宣傳變法的主要報刊有哪些
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
1896年8月,為了宣傳變法而製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8]
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
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報》。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
C. 歷史上有哪些重大戰役
NO.1 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現代人依據史載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體時間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匯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軍的共約17萬人於牧野.
NO.2 城濮之戰
面對鋒芒必露的楚軍,晉文公選擇「退避三舍」,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對於楚軍3路兵馬實行各個擊破,最後戰斗以晉文公在踐土朝覲周王,會盟諸侯結束.
NO.3 長平之戰
秦趙為了上黨的歸屬展開了3年的拉鋸戰.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出現了百萬戰的局面.趙王"臨陣換將",派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相對應的秦派上了戰神級人物白起.白起創造了一個兵力接近而圍殺對手的奇跡,45W趙軍全軍覆沒.
NO.4 巨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打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此一役消滅了秦主力軍隊,為漢朝的統一奠定基本,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NO.5 韓信破趙之背水一戰
韓信率領3萬漢軍,面對號稱20萬的趙軍,以"背水一戰,致之死地而後生",開創了中國歷史戰爭的一場新典型.
NO.6官渡之戰
曹操以兩萬之眾擊敗原紹十萬大軍,奠定了曹操同意整個北方的基本.
NO.7赤壁之戰
沒什麼好說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為3萬:20萬,沒有演義說的那麼多.
NO.8淝水之戰
什麼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還有「投鞭斷江」,皆來源於此.東晉謝玄以8萬對前秦苻堅80萬.
NO.9朱仙鎮大捷
狄雷、岳雲、嚴成方、何元慶4員小將主動請纓攻打金軍重鎮朱仙鎮.金銀銅鐵8柄大錘左揮右掄,上擋下砸,驍勇無比,直殺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軍大獲全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在河南取得順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
NO.10 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歷史以來在中原大地上最光輝巨大的戰斗,堪稱大兵團運動戰的教科書,勉強湊足的60萬人馬戰勝了萬精銳部隊並殲滅了其中的55萬.
D. 抗日戰爭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五原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隊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當日午夜,中國軍隊向五原舊城、梅令廟、新公中等日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至21日拂曉,第35軍新31師部隊擊潰新公中之日軍,日軍殘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戰區第101師全部殲滅。
戰至11時,新31師及警備旅佔領了舊城除平市官錢局和屯墾辦事處以外的各據點;新32師攻佔了廣盛西及新城的外圍據點,集中圍殲新城城內之日偽軍;第101師及新6旅擊潰據守烏加河與王六子壕的日偽軍。
17時,新32師攻佔新城。黃昏,新31師全殲舊城日偽軍,並包圍了平市官錢局、屯墾辦事處兩據點。與此同時,第101師在烏加河北岸與包頭、固陽來增援之日偽軍展開激戰。日偽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反復沖鋒,始終未能突破第101師陣地,為攻城部隊全殲五原守軍創造了條件。
22日新31、新32師殲滅了五原新舊城之日偽軍,收復了外圍各據點。打援部隊向日偽軍展開猛攻,激戰至24日,日軍又增派騎兵集團主力和第26師團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河。打援部隊奮力阻擊,與日偽軍激戰3晝夜,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奉命撤出陣地。
在日偽軍優勢炮火攻擊下,為避免與其決戰,傅作義採取誘敵深入,相機聚殲的方針,下令所部於24日晚轉移到有利地區尋機殲敵。25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追擊中國軍隊,一路直趨五原,妄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26日中午,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入五原,又於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後套地區。
3、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4、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E. 關於抗日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3、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5、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F. 納粹黨開展宣傳戰的背景是什麼以及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在經濟危機期間,納粹黨針對中小資產階級反壟斷資本的心理,針對他們對魏瑪共和國的不滿和失望,以及戰後存在的民族屈辱情緒,提出了「反資本主義」、「反共和制」和「民族主義」的口號,宣揚所謂「民族社會主義」,開展了一場爭取民心的宣傳戰。
希特勒首先把黨內數千名訓練有素的演說家,派往農村和中小城市,爭取對現狀不滿的農民和中小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們所到之處,舉行各種群眾集會、青年集會、演講會、火炬遊行等活動,到處散發傳單,張貼廣告,在這次競選活動中,納粹黨舉行了34.1萬次競選大會,有2.1~3.1萬名在納粹黨演說學校培養的演說家,其中有1000名專門為競選訓練的宣傳家登台表演。希特勒在各種集會上搖唇鼓舌,大談人民的苦難,共和國的無能,並向各階層人民許願說,他能給他們帶來所需要的一切。
G. 平型關戰役為啥宣傳的這么厲害
因為這是中國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作戰並且取得了勝利。內
首先平型關大捷的意容義在於將之前低落的抗戰熱情全部鼓舞起來,同時也激發了更多戰士們的鬥志,從前那麼多場戰爭中,中方總是處於被動局面,而且受到的傷害也是最大的,而平型關大捷卻是開創了全新的局面,日軍不會失敗的傳說也被徹底的粉碎,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戰士們身上都有著極大的鬥志和熱情。
其次平型關大捷的意義還在於想更多的人展示了八路軍的實力。當時八路軍的裝備不僅十分的落後,和日軍更是完全不可以做出比較,然後就是憑借著這樣的條件,八路軍給了日軍當頭一棒,這足可以說明八路軍的戰鬥力是非常高的,從此也在世人面前提高了八路軍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平型關大捷意義的最後一點,同時也是在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共有了新的作戰方針。這次平型關大捷意義重大,而且還讓毛澤東從中看出了日軍的缺陷,這時候才完全明白原來日軍在野戰能力上居然如此之弱,於是他根據這個特點制定了新的方針,那就是將游擊戰爭擴展開來,這樣一來也為日後的許多勝利奠定了基礎。
H. 長征中有哪些重要戰役戰斗
長征中重要戰役有:喋血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嘉陵江戰役、包座戰役、臘子口戰役、直羅鎮戰役。
喋血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中央紅軍在全州(今廣西全州縣)以南湘江東岸與敵浴血奮戰。湘江戰役,是蔣介石精心策劃的一次大戰役,也是紅軍長征經歷的第一場惡戰。蔣介石投入嫡系部隊和湘、粵、桂三省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的兵力,妄圖全殲我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決策又給紅軍造成了全盤被動,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紅軍還是突破了湘江。然而,這是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一場血戰。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
四渡赤水 ★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一個決定性戰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澤東以自己特有的偉大戰略眼光,靈活指揮3萬餘人的紅軍,與10倍於己的優勢敵人周旋,東西馳騁千里,南北往返數次,忽南忽北,聲東擊西,屢用奇兵,調動敵人,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在四渡赤水作戰中,紅軍進行了大小40餘次戰斗,共殲敵1.8萬餘人。中央紅軍從此一反長征以來的被動挨打局面,取得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
強渡大渡河 ★
1935年5月21日,中央紅軍從冕寧瀘沽地區分左右兩路北進。5月24日,中央紅軍先遣隊紅一師第一團夜襲安順場(在四川石棉縣境內),消滅守敵兩個連,奪得渡船1隻。5月25日 ,紅一團一營二連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乘木船戰勝激流駭浪,沖過敵人的重重火網,強行渡過了大渡河。紅軍從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之地殺出一條生路。盡管紅軍大部隊沒有全部從這里渡河,但這一英雄壯舉震撼了敵人,也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北上夾擊瀘定橋守敵創造了有利條件,對紅軍奪取整個大渡河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奪瀘定橋 ★
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三十八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1935年5月29日, 紅軍左縱隊先頭部隊紅四團一營二連22名英雄,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紅軍後續部隊跟進,迅速擊潰守敵一個團,佔領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這樣,蔣介石企圖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徹底破滅。
嘉陵江戰役
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紅四方面軍在川北發起並成功地進行了強渡嘉陵江戰役。紅四方面軍共殲敵1萬餘人。相繼攻克9座縣城。這次渡江作戰,紅軍強渡的江河之寬,渡過的人數之多,取得的戰果之大,在紅四方面軍的戰史上是空前的,在整個紅軍戰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次戰役打亂了蔣介石的戰略部署,策應了中央紅軍的作戰行動。
包座戰役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確定了兩軍共同北上,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班佑以東的上下包座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北部,地勢險要,卡在紅軍進入甘南的必經之路上。1935年8月29日,紅三十軍向上包座守敵發起攻擊,8月31日,攻佔上包座。與此同時,第四軍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敵攻擊。此役殲滅包座地區守敵及敵援軍第四十九師大部,共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機槍50餘挺,長短槍1500餘支。包座戰役的勝利,掃清了紅軍北上的障礙,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大門。
臘子口戰役
臘子口位於甘肅迭部縣境內,是四川通往甘肅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險之稱。臘子口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是一條水深流急的臘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橋,這是進入臘子口的惟一通道。敵人在這裡布置了兩個營的兵力防守,嚴密封鎖紅軍北上的道路。1935年9月1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一軍第二師第四團攻佔臘子口天險,突破敵人封鎖線,粉碎了敵人企圖把紅軍困死在草地的計劃。
直羅鎮戰役
1935年11月初,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毛澤東、彭德懷決定在直羅鎮(在今陝西富縣境內)發起殲滅戰。11月21日~24日,紅軍圍殲東北軍第一○九師,共計俘虜敵人5300多人,打死敵師長牛元峰以下1000多人。這次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加速了國民黨營壘的分化,對以後的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為黨中央奠基西北打開了新局面。
I. 歷史上著名的幾次重大戰役
一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後「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 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 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 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 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 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 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 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 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 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 領萬人迎戰劉秀的沖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 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 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 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 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 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四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盪盪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征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里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沖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 苻堅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馬到齊,就命令苻融向普軍發動猛烈進攻。十月,胡彬的水軍還沒有到達壽陽,苻融就把壽陽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聽到壽陽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隊退到一邊是河水,一邊是高山的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紮下營來。專等謝石大軍的到來。苻融佔領了壽陽以後,一面派兵圍攻硤石,一面派梁成率領五萬軍隊控制了洛澗(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東)。梁成封鎖了淮水,阻止從東面來援的謝石、謝玄大軍。謝石命令晉軍在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紮下來。 謝石的大軍不能前進,被圍困在硤石的胡彬水軍就孤立了,眼看軍糧就要吃光,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迷惑敵人,胡彬命令士兵們拿著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揚簸沙土,使遠處的秦軍看見,好象是在揚米,表示自己的軍糧還很充足;同時,他又給謝石寫了一封告急信,說:「現在敵軍勢力很大,這里的軍糧已經吃完,情況十分緊急,恐怕再不能和大軍相見了。」他把密信交給了一個親兵,叫他乘夜突圍出去,送給謝石。不幸這個親兵在途中被秦軍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給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糧的情報,立即派人星夜到項城去報告苻堅,說:「現在晉軍人少糧盡,正是打敗他們的好機會,應該馬上發動進攻,不能叫他們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堅正在為攻佔項城沾沾自喜,聽到苻融的密報,更是心花怒放。當天晚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悄悄地帶領八千名輕騎兵,不分晝夜地奔往壽陽。他到達後,和苻融計議了一下,決定先派朱序到晉軍去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秦軍的真實情況,並且建議謝石:應乘前秦各路兵馬還未集中,立即發起反攻,只要打敗它的前鋒,挫傷它的銳氣,秦軍是不難打敗的。謝石和謝玄等仔細地研究了朱序的密報,決定派劉牢之帶領五千名北府兵,夜襲洛澗。劉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將,他在戰斗中,斬殺案將梁成。秦軍失去主將,無心再戰,晉軍乘勝追擊。謝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淝水東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壽縣東北)下,紮下營寨。 洛澗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壽陽,苻堅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瞭望晉軍的動靜。他向東望去,只見晉軍陣容嚴整,旗號鮮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驚。他迎風向北遠望,恍惚之間,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他感到十分意外,轉身對苻融說:「你看,晉軍這么多人馬,明明是強敵,怎麼能說他們是弱軍呢!」他連忙下令,要各軍嚴密防守淝水防線,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許渡水出擊。其實,八公山上哪裡有什麼晉軍呢,是北風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搖擺。苻堅因為內心慌亂,造成錯覺,誤以為是晉軍在那裡練兵習武哩!這段史實,就是後來「草木皆兵」一句成語的來歷。 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前秦從大舉進攻到淝水決戰,前後只有四個月的光景,就全線崩潰了。經過這一戰,東晉相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鞏固,江南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由於苻堅的失敗,前秦政權隨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據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