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字綉創業計劃書內容
「十字綉」起源於歐洲,最初是在宮廷中風行,後來才傳入民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十字綉已演變為一項涉及多待業的產業。它可以用於很多方面,如:工藝品、家居、裝飾,同時也像做陶、做玻璃一樣,是種很怡情的休閑活動。 十字綉品店如今在日本、韓國的年輕女孩中挺風行,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也有不少女孩醉心於此——你別以為只有性格溫柔賢淑的女孩才喜好,不少時髦的酷女孩也端坐在店中,用繪著寇丹的手指體驗各色絲線帶來的另一番「酷」呢!想開間這樣與美麗為王的綉品店呢?開店理由現代女孩會上網的和會女紅的肯定比例懸殊,商品豐富嘛,哪兒都能買到成品,但是手工情結又似乎是許多女孩心底一個柔軟的夢。而且,哪個男孩不希望自己的戀人有尋古典東方的一面呢?想想那樣的先後吧,在圖樣與彩色綉線中,女孩獨有的芬芳會一縷縷綻放出來。尤其是給自己愛的家人朋友與戀人備禮物話,買來的成品總不及自己的手工作品來得更情深意重。另外,十字綉適用范圍很廣泛,有包袋、靠墊、拖鞋面、家居飾品等等,還可以在恤衫或長裙上綉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或者將一幅十字綉作品配上合適的框,便可成一幅裝飾畫。 營業模式可分diy店面經營與加盟經營兩種方式。a、店面面積:可在12~18平方米左右。b、創業准備金:diy經營約為1~2萬元左右,加盟經營約為3~6萬元(含加盟金)c、裝修:如是diy經營,裝修費用可自行控制,簡潔溫馨為好。如加盟經營,由加盟總部提供品牌,加盟方可參照總部提供品牌,加盟方可參照總部裝修模式 。d、人員:約2~3人,可為顧客進行輔導。e、效益評估:1、月平均營業額:1萬至3萬元(因地域商圈及消費水平而定);2、投資回收入狀況:回收期一般4至8個月(視投資額度而定)。f、創業及技術培訓:如加盟經營,公司會安排主要經營人員至公司接受一至三天技術培訓。如diy經營,你便只有到已開的綉品店「偷師學藝」了——外出旅遊或探親,你可有意多去幾家綉品店,以采擷眾長,多學幾招。 主要設備:1、黑白復印機一台。2、噴墨式彩色復印機(或電腦加平板式掃描儀)一台。3、標准綉陳列盒(既可作為庫存空間,又很美觀,也便於管理)。另外,綉線除常用的純棉線外,還有金色綉線、銀色綉線、彩絲線、彩毛線等,使用這些線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女孩美麗的服裝,天使頭頂的光環……這些線因其顏色質地與眾不同,因而在綉品中起到重要的點綴作用。十字綉的綉布也很重要,一般為正方形網格狀、純棉質地,綉布具有柔而軟,硬挺不易變形的特點。色彩和規格有幾十種,常用的顏色為白色、乳白色和米色等。規格有11孔/英寸和 14孔/英寸面料等。塑料綉線盒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主要用於放繞線板、珠子、針等細小的刺綉附件,大號整理盒能放100餘個繞線板,小號整理盒因便於攜帶,可以存放20至25個繞線板。十字綉專用繞線板,可以把不同顏色的線分門別類地纏繞在其上。對照圖案上和符號標記,或是綉線的線號,在繞線板上貼上線號標簽,以方便管理。 十字綉怎麼綉十字綉的基本材料是綉線和特殊工藝製作的網格面料,只要有設計圖稿並掌握基本的刺綉方法就可以進行。十字綉的綉法一點不復雜,只需根據設計稿在網格面料上將線通過十字交叉的方式穿過網格即可。各種顏色的綉線本來就有自身的編號,每幅圖案都被設計師作了特殊處理,每張設計圖稿都是按照線號來製作的。即使是很復雜的圖案,只要按照設計圖稿的位置選用適當的線進行刺綉即可完成。十字綉除了可以綉各式外文字母、文字(比如神秘古老的藏文、東巴文字)、卡通圖案外,還能綉出顧客自己或是戀人的影像,用這種方法肯定能輕易讓年輕人動心不已。
B. 手工作品展策劃書 怎麼寫
一、活動主題:第三屆大學生DIY——手工製作大賽 二、主辦單位: 石家莊外經貿職業學院院學生會編輯社 三、參與人員: 全院學生 三、活動時間: 2009年4月17日 四、活動地點: 新一階 五、活動內容: DIY——即自己動手,發揮你的想像力,製作一件既有意義又賦有想像力的作品,通過作品的外狀講述其內在的意義,作品既有感染力又有影響力,使其積極向上,豐富校園文化氣息。 六、活動目的: 通過舉辦DIY——手工製作大賽,使同學們在上課之餘鍛煉其想像創作能力,而且還提高了其動手實踐能力,豐富校園的文化氣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拓寬文化交流內容,豐富學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 七、活動要求: 各系部各上交9件作品,作品類型包括(一)刺綉類3件 (二)環保類 3件(三)模型類3件,作品要有內涵,有創意,並附上作品的意義,製作過程,也可附上作品照片及簡介,和創作者姓名、班級、照片(半身照),可以以視頻(幻燈片)方式上交,以便更好的宣傳作品。 八、活動流程: 第一項:編輯社內部成員詩朗誦(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主題)並輔以幻燈片 第二項:主持人開場 第三項:作品展出:刺綉類作品並以圖片播放,主持人介紹作品背景及製作過程。 第四項:互動環節:兩人一組,共四組同學,現場拼圖,拼圖優秀者獎瓷杯兩個,其他選手獎手機掛飾各一個。 第五項:播放視頻短片,引出環保類作品。展示環保類作品,主持人介紹背景以及製作過程 第六項:現場問答,答對者贈送小掛飾(預計十個問題) 第七項:以歌曲引出模型類。模型類作品展出,並賦以背景及製作過程 第八項:評獎環節3個環節作品各選2個優秀作品,頒發獎品。 第九項:尾聲以現代舞結束 九、活動創新點: 首次以幻燈片形式展出作品並給予其內在意義的講述,同時吸引觀眾,既增長了同學們的科學知識,又增加了學院的學習氣氛,演藝與作品製作外觀及內在意義相聯系,增強了作品的展示意義。 參考自:172校園活動網 http://www.172xiaoyuan.com/cehuashu/ 原文地址: http://www.172xiaoyuan.com/cehuashu/shetuan/2010/0328/3022.html
C. 中國刺綉的歷史
刺綉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
D. 中國的刺綉的文化介紹
基本介紹
刺綉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綉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宋代時期崇尚刺綉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綉工藝
的發展。 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如今,中國的刺綉工藝幾乎遍於全國,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各具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綉。發展到今天的刺綉藝術品,工藝精細復雜。例如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粗細的綉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綉,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綉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綉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至今,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成雙面異色樣綉,為刺綉工藝開辟了新的途徑。一般的刺綉日用品如被面、枕套、靠墊、鞋面之類,中國民間很多婦女都能綉出,比較普及。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銷,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相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究竟什麼叫「刺綉」? 俗稱「綉花」,是在已經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綉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
E. 中國刺綉文化的經典名綉
在所有的綉花中,又以四大名綉為經典,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位列四大名綉之首的蘇綉,就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州各地工藝品的總稱。蘇綉主要由蘇州的平綉,雙面綉;常
<strong>蘇綉</strong> 州,丹陽,寶應的亂針綉;南通模擬綉;揚州的仿古綉;車台的發綉組合而來。蘇綉的歷史源遠流長,最初,它實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 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湘綉是四大名綉之一,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湘綉起源於湖南民間刺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代,湖南地區的刺綉就有了一定的發展,到了清朝,湘綉已遍及湖南廣大城鄉,處處可見「母友相傳,鄰親相授」的傳藝學藝的生動場面。湘綉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收了蘇綉和粵綉的精髓發展起來的。隨著湘綉產品生產和發展,刺綉藝人的辛勤和創造和一些優秀的畫家參與,他們把中國畫中的許多優良傳統都移植到了刺綉上,充分發揮了多種針法的表現物品細膩,刻畫外形內質明確的特點,使湘綉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湘綉傳統題為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為多見。湘綉作品以國畫為題材,與繪畫相結合,具有構圖章法嚴謹,形象生動逼真,色差鮮明,質感強烈,形神皆備,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效果。曾有「綉花花生香,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四大名綉之一的粵綉,是指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四大名綉之一的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在當今的綉品中,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都是蜀綉中的代表作。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因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風格。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虛實得體等,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蜀綉的針發種類,有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等。暈針用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物綉的惟妙惟肖。如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等,都表現了不同的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為面料,並根據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此外還有顧綉。顧綉又名「露香園顧綉」,為明代顧氏的顧名世家族所創,是一種聲名卓著的刺綉藝術技法和製品。
顧名世,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官至尚寶世丞。顧名世的長子顧江海有一妾姓繆氏,善於絲綉,將精湛的技藝帶人顧家,於是世代相傳、遂成家法,以後顧氏後裔代代相傳、技藝絕倫,因此得名;又因為顧名世晚年修築園林「露香園」頤養天年,因此顧綉又稱為「露香園顧綉」。據傳顧氏綉法得自於皇宮內廷,顧綉的特點是:人針間不容發,擘絲纖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顧綉圖案題材,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其中有名的顧綉巧匠有繆氏、韓希孟和顧蘭玉。 繆氏是顧名世的長子顧江海之妾,也是顧綉的創始人。她綉技很高,「所綉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韻」。 顧名世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擅長書畫、精於女紅,將顧綉技藝推向了極致,後人稱其綉品為「韓秀」或「韓媛綉」。 到了清代,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設刺綉作坊,廣收徒弟,傳授顧綉技法。從此,吳地民間婦女爭相仿製。商人開設綉庄,收購綉品,顧綉之名蜚聲海內外。但是由於顧綉講究意境,須有相當美術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間。此後顧綉就逐漸衰落幾至失傳。建國以後,由於對於傳統藝術加以重視,幾經努力,顧綉終於有所恢復。 目前收藏顧綉最多的是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印有「韓媛綉」、「韓氏女紅」的綉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館藏有韓希孟的<藻蝦圖>等四幅綉品。此外,江蘇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也收藏有傳世的顧綉,如《杏花村》、《山水三壽》等圖軸。
還有京綉,又名宮綉,它以雅結,精細,圖案秀麗,針法靈活,綉工精巧,形象逼真為主要特徵。其選料精當貴重,
豪華富麗,不惜工本。京綉以在絨布上織綉為其獨到之處,在京綉作品中,一針一線無不浸透出帝王親貴的傾天權勢。京綉的最大特點是綉線配色鮮艷,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相近。京綉講平,細,勻,光,甚至超過蘇綉。京綉在產品規格上,多種多樣,尤其是有些紋樣在其他綉品中是不準使用的,如龍袍等。京綉在圖案紋樣的運用上更講求豐富的吉祥喻意,綉面豐富充實,綉品上圖案都以吉祥八寶(寶珠,方勝,玉磐,犀角,古錢,珊瑚,銀錠,如意)八吉祥(輪,螺,傘,蓋,花,冠,魚,腸,因代有佛門色彩,也被成為佛家八寶),海水江崖(有灣立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京綉所用的主要顏色有黑,黃,紅,藍四色。黑為玄,黃為權,紅為喜,藍為貴。其代表綉品有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補子,群仙祝壽,百子圖等。
漢綉主要流行於荊沙,武漢,洪湖一帶,其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了巴黎,華沙等國際展。漢綉,是以楚綉為基礎,融會南北諸家綉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綉法。它的用針有別於四大名綉,採用了一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綉」主要表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綉品可以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現「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呈現出渾厚,富麗的色彩。
隨著刺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F. 中國刺綉的由來和發展
由來: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
發展: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G. 中國刺綉文化的介紹
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H. 中國刺綉的發展歷程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中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中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刺綉的「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顏六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朗、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綉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刺綉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綉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綉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綉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刺綉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I. 中國刺綉發展已具數千年歷史,傳統文化中刺綉的起源是什麼
刺綉的起源和發展:中國刺綉發展已具數千年歷史,但其到底起源於何時,尚有許多爭議與分歧,有的贊成以現有文字記載來推定;有的贊成用現有考古成果來推定;也有的認為就憑民間傳說也可以推定的。
另外,《太平御覽》引《太公六韜》也說「夏桀、殷紂之時(約公元前21-11世紀),婦人錦綉文綺之,坐食衣綾紈常三百人。」也可見在距今4000年前,刺綉技藝已很成熟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刺綉技術。在往上推1000年,在華夏地區,出現刺綉是可以肯定的。既是說,刺綉與我們五千年文明史基本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