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宣傳學的歷史淵源
「宣傳」一詞原來是拉丁文,他的詞根最早的意思是植物的嫁接或觀點的移植。它的現代概念起源於17世紀初羅馬教皇建立的宣傳信仰聖教會,這是一個專門傳教的機構,該會拉丁文全稱「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信仰宣傳委員會),簡稱「宣傳」(propaganda)。這個詞的啟用和專門的宣傳部門的建立始於教皇格里戈里十五世(1621—1623)的時候。也就是說,宣傳這個詞原來僅僅是宗教傳播的含義。從此以後這個概念帶有了「傳播概念」的含義。
到了18世紀以後,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宣傳這個概念得到了普及,而且運用也很廣泛。
「宣傳」這個概念的現代含義是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由日本轉入中國的,那個時候很多人留學日本,把這個詞從日本傳回來,要在漢語中找一個詞對應,就使用了「宣傳」這個概念。
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宣傳」一詞的是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彭羕傳》中言:「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彭羕是一個將軍,有軍事方面的某些技術,劉備對此感到驚奇,非常感興趣,叫他向其他將軍來傳授,而且對他越來越賞識。「數令羕宣傳軍事」中的「宣傳」是傳達宣布的意思。
《魏·賈逵傳》注引所言:「今城中強弱相陵,心皆不定,以為宜令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 讓新投降的人向駐守在城裡的人講述敵人的情況。這里的「宣傳」是向內部傳播敵人的情況,穩定軍心。
顯然,「宣傳」在我國傳統中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傳達、宣布,二是互相傳布。
⑵ 中國的歷史文化怎麼向世界宣傳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葯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葯學互相交叉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並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 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葯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而且給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示及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有稱「綜合醫學」或「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理論層面有:中西醫比較研究及發展史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對象;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目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學科職能;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內部結構及學科族結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特徵;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知識構成;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探索;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實踐層面有:中西醫結合醫療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預防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保健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護理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體系研究。 方法論層面有:中西醫結合臨床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研究;中西醫結合技術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思維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領域計算機與信息系統研究;哲學與中西醫結合研究;數理統計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的應用研究。 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學術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醫並重」衛生工作方針,其根本是中醫與西醫兩個醫學理論體系應當並重。不可重西輕中,更不可以西代中。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而言,科學是技術的理論依據,技術是科學的實踐應用,所以,講「中西醫並重」,核心是中醫與西醫各自的科學、理論部分必須並重,既不能以技術代替科學,更不能在科學、理論上以西非中。因此在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學地理解「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同樣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當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難題是兩個「西化」,即學術與管理上的「中醫西醫化」。這兩個西化是上述悖論困擾的結果,至今仍是中醫面臨的首要難題。用西醫生理、病理的觀念與方法解釋中醫的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用西葯葯理、葯物化學的觀念與方法代替中葯、方劑理論,幾乎占據了中醫科研課題的主導地位。而為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中醫科學學、軟科學研究卻仍然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中醫西醫化」就是「中醫現代化」;有的部門甚至「寺院當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從兩者的觀念、方法到概念、范疇,各不相同,不可通約。因此,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必須符合中醫的理論與臨床特點。人們常說:有為才能有位。處於世紀之交的中醫,絕非無可作為,關鍵是「如何為」的問題。若以西代中,則中醫錯位。如此而為,則為必無為,為更無位。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醫必須徹底擺脫從屬於西醫的地位,並牢牢站穩自己的科學位置,有位才會有大作為。因此,全面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首先要徹底走出「西化」的誤區. 面對21世紀,必須使全國上下清楚地認識到:中醫正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全面振興的前夜,這是人類科學發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惠顧,必須抓住機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紀里,在西醫飛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暴露出西醫無法克服的自身觀念、理論的局限性;西葯化學合成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內科疾病缺少特異性治療的現實,迫使西醫不得不「回歸自然」,希望從傳統醫學中求得互補與自救。而在世界的傳統醫學領域,形成相對完整理論體系者,唯獨只有中醫。其它各國的傳統醫學,在理論上尚處於粗淺的萌芽水平,實際上只是經驗性的傳統治療方法與技術而已。當今,西醫向傳統醫學求得互補,其視野已經集中在中醫上了,所以「中西醫並重」很可能發展為21世紀人類醫學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國外沒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醫,傳播到世界各國去。盡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計劃、分步驟進行,但決不是把中醫西化以後再送到國外去。 其二:中國是中醫的故鄉,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葯材生產大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並逐步走向世界,那麼中醫就很可能發展為我國最大的知識經濟產業。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醫療衛生上的總投入大約2. 5萬億美元,我們12億人口的大國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醫在不斷振興的同時逐步走向世界,那麼,我們在醫學傳播、葯品輸出、醫療服務等方面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從全世界醫療衛生總投入中取得10%的份額,並非天方夜譚。果能如此,每年將會拿回2,500億美元的外匯。到那時,中醫就自然成為我國獨有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巨大的經濟增長點,並造福於全人類。對於中醫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大政治。所以,中醫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丟」,而且必須振興和發展。(詳見《關於中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文——《中國科技導報》,1999年第7期) 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將沿著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的「促進中西醫結合」方向和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 (一)在中國已形成的中西醫結合(含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認識,必將深化發展。實踐將進一步證明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規律性和創新性,展示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醫學家、葯學家,乃至醫葯企業等將投入到中西結合研究中,使中西醫結合研究朝著多學科、多層次、高層次、綜合性研究方向發展,從而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編織新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新概念框架之網,構建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促進中西醫葯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匯貫通。 (三)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開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葯物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等,仍是21世紀中西醫結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醫葯結合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重要途徑。 (四)中西醫結合醫學(包括臨床與基礎)學科建設將逐步完善,形成中西醫結合學科體系。保證我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居國際領先地位。 (五)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必將迅速發展,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以滿足社會發展及醫學發展的需求。如中國的「全科醫師」必將是中西醫結合的全科醫師。 (六)中西醫結合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將迅速發展,愈加顯示出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在醫療、預防、康復、保健、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將在各種類型醫療機構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七)中西醫結合醫學知識將更加普及,進一步形成「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的社會共識。 (八)中西醫結合醫學將與現代醫學、中醫葯學並駕齊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促進和實現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方向和遠大目標,是我國醫葯衛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必將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的「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 你准備給我加多少分啊
⑶ 需要中央宣傳部歷史和發展的相關資料
afafasdf
⑷ 針對宣傳歷史文化名城,你有哪些建議
為了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我會從宣傳覆蓋對象的廣泛性、宣傳方式的針對性以及宣傳內容的吸引性三個方面來給領導提建議:
首先,在宣傳對象的選取方面,盡量做到覆蓋更多的人群,我們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在校大學生、熱愛旅遊的驢友、對於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感興趣的上班一族和退休老人,當然其他的對象我們也需要有所涉及,比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一些國際友人等。
最後,在宣傳內容的設置上,必須突出城市特色,比如,可以涉及城市建築的發展歷史、城市名人的生平簡介、發生在古城的一些著名故事、城市的特色小吃、城市的民俗民風等等。
希望以上三點建議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領導最後的決策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自己可以為城市的宣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⑸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加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
領導重視,突出宣傳的重點。二十年的歷史文化教育,有一點我感受較深,就是哪個地區、哪個單位領導重視了,那個地區、那個單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就能取得較大的成效。
⑹ 宣傳歷史南京的標語
六朝古都 十里秦淮 金粉之地
⑺ 歷史上最大武裝宣傳
美國記抄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襲》一書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文中的「武裝宣傳」是指: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成為「革命的播種機」
長征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團、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中央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或萬里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過程中,紅軍被迫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主力由出發時的30萬人銳減到2萬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後,紅一、二、四方面軍1936年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力量。
⑻ 關於歷史文化的宣傳語
1、發揚優良傳統,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改革創新。
2、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專的創造性轉化,增強屬中華民族凝聚力。
3、發揚優良傳統,堅持開拓創新,不斷提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和水平。
4、弘揚優良傳統,感悟優秀文化,創建魅力家園。
5、繼承中華優良傳統,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6、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7、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
8、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社會氛圍。
9、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10、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11、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1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
13、傳承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14、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5、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16、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17、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8、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⑼ 歷史上的人物怎麼為自己宣傳
這個有不少。
一,干一些驚天動地大事,如明朝第一硬漢楊繼盛,本來默默無聞的他,敢死諫嚴嵩,真是太大膽了,因此著名。鄭和,本一個平凡的太監,但七下西洋,就給他帶來了不少名聲。還有《五人墓碑記》中的五人,都是平常老百姓,結果因為激昂大義而死,結果千古流芳。
二,找一些當時的名士,讓他評價。比如,三國時的,曹操,就是找到橋玄,許劭這些能知人的名家,來評說,才大大有名的。還有明朝時的王世貞,誰的作品,人品,一旦,被人家王世貞肯定,那他的人氣馬上就上來了。
三,建造一些豪華或者利民或者有紀念價值的工程,這樣留傳後世,或者在當時,就能引起社會的肯定,仰慕。
四,寫書立著,闡明學說,開宗立派。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應該就是這四種。
⑽ 記錄頻道的宣傳語.「歷史每天都在發生,記錄是一種精神」後面的
CCTV-9(紀錄頻道)宣傳語
歷史每天都在發生。
紀錄是一種精神,
紀錄是一面鏡子,
紀錄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啟示。
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歷史。
——歷史篇
路為紙,地成冊。
行作筆,心當墨。
紀錄無限,丈量天下。
——人文地理篇
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有故事,這些故事關乎每一個生命。
天地廣闊,萬物自在。生命之旅,即將啟程。
——自然篇
把豐收刻在石板上;
把生活流傳在紙上;
把故事講述在洞窟中;
把時代描繪在色彩間;
把奔跑的姿態釘在畫格里;
把微笑投射在光影下……
記錄無疆,瞬間永恆。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紀錄頻道)是中央電視台旗下以播出各類紀錄片為主,中英雙語、全球覆蓋的24小時全天候排播免費專業的紀錄片頻道。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播出的國家級紀錄片頻道,也是中國第一個全球覆蓋的中英文雙語紀錄片頻道。該頻道於2011年1月1日早上8點開播。以青花瓷的青色作為頻道主色調,以「全球眼光、世界價值、國際表達」為定位,對內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對外多面呈現,更加真實反映中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