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璧山縣綠島新區
據了解,「重慶綠島新區」包括整個璧山縣域全境。根據建設拓展的階段,分三個層次,即核心區、中心區、縣域全境,首批啟動核心區的建設。
「綠島新區」中心區規劃建設50平方公里,包括新縣城和老縣城在內。中心區東至縉雲山,西到茅萊山腳,南至獅子場鎮北側,北至成渝高速輔線。
「綠島新區」核心區處於中心區內,是新區首批啟動項目,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為縣城新區行政商貿中心,將以新的行政中心為核心輻射展開,以行政、商貿、教育、居住等為主要功能。范圍東至東林大道,西至茅萊山腳,南起嘉陵集團新址附近,北到文星路沿長線。
② 璧山區的介紹
璧山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重慶西部,東連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界江津區,西臨永川區、大足區,北靠銅梁區、合川區、北碚區。唐至德二年設立建制,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1。至2014年,璧山區幅員面積915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9個鎮;常住人口為72萬人2。璧山區為中國西部鞋都,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3」、「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優質葡萄之鄉」、「國家衛生縣城1」、「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納稅服務示範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榮譽稱號2。
③ 璧山區有沒有視頻剪輯培訓
璧山縣有沒有視頻剪輯培訓,應該是有比那個視頻剪輯培訓你。
④ 璧山區的城市榮譽
2006年6月,璧山供銷社獲得「全國縣級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稱號,是重慶市2個獲此殊榮的單位之一。
2010年11月,在由中國果菜專家委員會、國家農業部等單位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在全國范圍內評選「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活動中,璧山被評為「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成為重慶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區縣。
2011年5月,在重慶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2010年度考核中,璧山領導班子獲得市先進領導集體稱號,縣委書記范明文、縣長吳道藩被評為優秀等次。
2011年8月,璧山榮獲「2010年度重慶工業進步獎區縣」稱號,也是重慶市所有區縣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區縣。
2014年1月,璧山區順利通過2013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榮獲「2013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稱號。
⑤ 璧山的簡介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幾度興廢,跨越了1200多年時間長河,稱得上歷史悠久;璧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古代出過「抗疏賢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紅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謂是人傑地靈;璧山,「環境皆山,兩江夾送」,山川形勝,地勢險要,扼渝州之咽喉,為重慶之屏障,有金劍山之雄,青龍湖之秀,涼亭關之險,璧溫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贊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黃花之芬芳,巴緞之斑斕,來鳳魚之鮮美,璧山玉之剛潤,不愧稱「巴渝名區」。
勤勞聰慧的璧山兒女,懷著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投入到璧山經濟社會建設的大潮,繪就了一幅璧山繼往開來的壯美畫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常思狀元報國志,笑看璧玉譜新篇。
而今,承載璧山厚重深蘊的人文歷史,攜「巴渝名區」之耀,「西部鞋都」之輝,一個繁榮、開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諧的新璧山必將成為重慶和中國西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志》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縣。據唐《元和郡縣圖志》(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唐置縣
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壩區含谷鎮、北碚區澄江鎮。
唐大歷十一年(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壁山縣,改名「壁山」為「璧山」,隸屬川東道重慶府。
民國3年(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民國17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民國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是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4月,璧山專署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屬之。1960年江津專署遷往永川。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屬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璧山縣屬重慶市轄。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璧山縣隸屬重慶市。
唐置璧山縣時,縣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復置璧山縣制時,因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後,民國時的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縣位於重慶市以西,東經106 。02'至東經106。20',北緯29。17'至29。53'。東西寬15.5公里,南北長66.5公里,縣域面積915平方公里。東鄰沙坪壩、九龍坡;南界江津;西連銅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璧山地處重慶西大門,是川東、川北、渝西各縣市到重慶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慶(陳家坪),里程為23公里。
璧山縣地質構造屬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東山)與瀝青峽背斜(西山)之間。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志》載:璧山「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東有縉雲山,西有巴岳山,東山、西山為天然屏障,海拔分別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間,兩山夾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帶,海拔在270-400米之間。東西山面積約16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7.6%,丘陵面積753平方公里,佔82.4%。縣域地表水屬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條。其中,璧南河系長江一級支流,全長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長江;璧北河全長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經璧山西部各鄉鎮,全長53公里。境內植物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以常綠針葉林為主,竹林次之。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杉柏為輔。森林面積329799畝,縣城公共綠地面積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縣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熱、秋遲、冬暖、無霜期長以及風速小、濕度大、日照少、雲霧綿雨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時數911.5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無霜期337天。
旅遊資源
璧山史稱「巴渝名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歷史上曾出過「雙狀元」、「六翰林」。古時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劍晴雪」、「東林曉鍾」、「覺院夜雨」、「茅萊仙境」、「聖燈普照」、「虎峰馬跡」、「涼傘雲遮」、「石泉凝脂」。
璧山全縣共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縣境之內,還有36座古寨、95處古墓。位於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廟「大成殿」古樸、壯觀,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頂琉璃建築屹立在鳳凰山腳下,與文廟廣場、小東門狀元橋連成一線;歷年發掘的17具漢畫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遷入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杠的清代河氏百歲坊也是璧山名聲頗著的珍貴文化遺存。
除古廟、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還有古教堂(正興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雲坪鄉的雲坪古寨,青龍湖的古老寨、鐵圍寨,白雲湖的雲台寨,鳳湖仙山的大茅寨、五雲寨,縉雲後山的雲峰寨)、古關(金劍山、涼亭關、白雲湖渝西老關)、古民居(來鳳翰林院)、古墓葬(漢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劍山、茅萊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貓化石、恐龍化石)、古戲曲民俗(龍燈、獅燈)等眾多文化遺存。
區劃沿革
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璧山,州西一百里,三鄉、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
清同治《璧山縣志》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復置璧山縣後,全縣分為十里百甲,龍溪、普安、燕平、磨灘、壁山、水東、楓香、橫山、登雲、沙山為縣十里。」
清初,全縣改編為二里十三甲。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巴縣縉雲山(包括北溫泉)以西之西祥里(後更名為依來里)劃歸璧山,全縣便有磨灘里(福祿里,簡稱福里,在縣中部)七甲,登雲里(簡稱登里,在縣南部)六甲,西祥里(依來里,簡稱依里,在縣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緒初年,全縣轄三里37場5段。
民國初年,縣仍沿襲清末的行政區劃,實行里、甲制。
民國4年(1915年),增設臨江場,全縣行政區劃改為38場5段。
民國24年(1935年),試行新縣制,全縣行政區劃為3個區,40個聯保和1個試驗鄉。
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縣人民政府決定,全縣行政區劃為6個行政區,第一至第六區區政府分別駐城中鎮、大興鄉、來鳳鄉、丁家鄉、大路鄉、八塘鄉。
經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數次變更後,到1980年3月,全縣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區(大路、八塘、城郊〈後改名甘棠〉、大興、正興、來鳳、丁家等七區),1個區級鎮(璧城鎮),1個鄉級鎮(來鳳鎮),38個公社。
1985年將人民公社改為鄉。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調整為20鎮6個鄉。
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後,為現行的兩個街道、10鎮、1鄉。即璧城、青杠2個街道和丁家、三合、廣普、正興、大興、河邊、福祿、七塘、八塘、大路等10個鎮及健龍鄉。全縣計34個居民委員會,151個村民委員會。城鎮建成區面積21.6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地璧城街道,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
⑥ 璧山縣怎麼樣
璧山近年來發展得不錯,有全市最大的濕地公園觀音塘公園,佔地600畝,城區有10餘萬人,老城區不怎麼樣,璧山正在全力打造綠島新區,寬敞的公路,漂亮的綠化、使人來了就不想走的感覺,大型的公園有電視塔公園、南河公園,2012年璧山還將建設三座大型的公園,人民公園、秀湖公園、金劍山登山公園,到時璧山會變得更加漂亮。
璧山到重慶非常方便,有多條交通直達重慶,且都有公交車,到達重慶主城只有20分鍾的車程,最快捷的是經過璧山隧道到大學城再到達主城區。
璧山機械製造企業主要有:嘉陵集團、南黛公司、南方天合、青山公司、紅宇公司、
食品企業主要有:統一集團、美多集團、天津大橋道集團等等
電子企業主要有:展運公司、奐鑫公司、柏騰公司、濱川公司、格琳公司、耐螺公司、精元公司、英展公司、新日興公司、鑫禾公司、嘉澤端子公司、得潤公司、濱中公司等等一大批筆電配套企業均落戶璧山,未來幾年,璧山的發展將不可限量。
⑦ 重慶璧山一則環保式放煙花的視頻走紅,這勾起了你學生時代的什麼回憶
重慶璧山的一則環保式放煙花的視頻走紅,視頻里五個人一起,用道具模仿了放鞭炮時候的聲音和場景,非常生動。據視頻里的戴同學表示,當天因為下了雨,地面比較濕滑,鞋子在地面上摩擦之後會發出聲音,很像沖天炮沖上天的聲響。於是他和另外幾個同學一起,有的人拿水桶,有的人拿掃把桿敲擊,還有的人做點火的姿勢,集體模仿了一場放鞭炮的場景,音效也是這些道具和動作組合起來發出的聲音,非常的生動形象。網友們看了這個視頻時候,紛紛表示,真的是一場環保式的放鞭炮場景,沒有任何真實的鞭炮存在,但是卻營造出了過年時候熱鬧的場景和氛圍。
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快樂年,平安年,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