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涼市內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園
涇川王母宮景區
崇信龍泉寺
華亭秦皇祭天廣場
靈台荊山公園
潘原古城
,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和蘆寨村境內,距平涼城區20公里,據1982年發現的劉自政墓誌推測舊城在涇河北岸,小蘆河東岸,至今廟底下自然村的古城址,另有新城在蘆寨村境內,現存於涇河北岸的城址呈現三角形,東西約1500米,北牆沿至山坡牆厚約6米,夯層厚在9—11厘米之間,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和西漢時期的陶片,遺址內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磚瓦瓷片,間有子母磚。民國30年(1941),洪水曾沖出石函、石桌、石徑幢等石器。1949年後,曾發現一些造像石方塔,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503)字樣,為北魏遺物,1973年,在城北中央出土數百斤藏崇寧等宋代銅幣。樂平王妃墓位於四十里鋪鎮曹灣子,系與樂平王合墓,有壙志記其身世。
B. 平涼2016年社春官詩賽內容
春官詩
正月立春百草生,太陽照得暖融融;一場春風一場雨,百草露面萬復甦。
二月里來又驚蟄,春風春雨天地新,人歡馬叫忙春耕,萬眾一心把地耕。
過罷新年迎新春,鑼鼓聲中忙備耕。牛如南山出林虎,馬賽北海翻江龍。
「三中全會刮春風,億萬人民喜在心,黨的政策惠民新,我說新詩有精神。
「改革開放顯神通,億萬人民喜在心,全國上下抓經濟,窮苦帽子被拋棄。
小兩口不計劃,撲里撲騰亂生娃,吃喝拉撒多麻煩,日子過得緊扎扎。
抬起頭來用目觀,古城平涼換新顏,熱鬧賽過北京城,山花爛漫春意濃。
短安排長計劃,省吃儉用不糟踏。顆粒糧食仔細管,天天碗中有肉片。
「
現在經濟發展了,喝酒用開大碗了;姑娘都把嘴染了,裙子越穿越短了
黨的政策就是好。農民當了老闆了,能人當了大款了,銀行有了存款了
鑼鼓喧天旌旗揚,東風萬里降吉祥,山歡水笑人歌舞,政策歸心百業旺。
彩旗飄揚炮聲響,一路順風到平涼,物華天寶涇河川,人傑地靈時運常。
街巷縱橫阡陌樣,東西南北車通暢,四面八方客雲集,物流滾滾財源長。
自古要塞樞紐城,商貿旅遊譽隴東,川南漠北飛鐵龍,秦至西域國道通。
崆峒巍立隴原東,集成南秀和北雄,佛道一山靈思凈,松擁殿堂古剎瓊。
柳湖春絮伴桂黃,夏蔭湖亭避暑涼,秋柳婀娜百鳥唱,冬裝玉樹臘梅香。
平涼氣爽土肥黃,盛產蔬菜出米糧,百合山葯是貢品,蘋果水梨美名揚。
平涼地養天下人,曾容川皖晉豫秦,舊為商貿旱碼頭,今懷海納百川心。
」
一樹開了兩朵花,回民漢民是一家,雖然不是一個教,四化同奔一個道。
C. 我們平涼市崆峒山在網上都有那些視頻或者以崆峒山為主的視頻歌曲
崆峒曲
D. 甘肅平涼市是不是給外地人帶來了一個投資於中國新時代公司3800元 然後中國新時代公司每月會給我
涉嫌傳銷 。
E. 甘肅省平涼市怎麼樣(限本人地來)
你可以看一下平涼門戶網站(可以搜索到)。我是一個在平涼工作多年的外地人。個人感覺,平涼是一個百姓生活的比較好的地方 ,冬天不算冷,夏天也不太熱。經濟發展水平比南方是差了很多,但在甘肅也算還是不錯的。再說了,關鍵看你去的公司怎麼樣?
F. 「非著名城市」平涼,藏了多少值得為人稱道的「秘密」
平涼——甘肅版圖上最為險仄的「細骨」,位於陝甘寧三省交匯處。
這里是西安、蘭州、銀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和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也曾是古絲綢之路的東部要塞。
她像中國無數個非著名城市一樣,低調但超級有料。
平涼穿越千年,目睹了襁褓中的中華文明,從蹣跚學步到風華正茂。漢與匈奴,唐與吐蕃,宋與西夏......平涼見過了太多的碰撞與回應。
平涼沒有西安、敦煌那麼顯著昭彰,卻在無數的「小景觀」里藏著上下幾十萬年的大歷史。在這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里,你可以遇見人,也可以遇見神。
1.關中門戶,戰爭與和平
在平涼乘車行路,就是在塬的高處和底部之間上下。億萬年來,由於涇河水系和渭河水系的長期切割及嚴重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在這里形成了溝、梁、峁、壑等多種地貌奇觀。
中國人的童年故事,就在這些地貌奇觀里。
黃土高原的歷史遠遠長過人類活動的歷史,而人類悠遠歷史的最遠端,在平涼卻觸手可及。
60萬年前,這里已有人類生存的痕跡。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涇川人」頭蓋骨,距今3-5萬年,與鼎鼎有名的山頂洞人同期。
悠久來自黃土高原的恩賜。兇猛凜冽的冬風,裹挾著大西北的黃沙,撞見綿延於此的六盤山脈,停滯,一層又一層地沉積,深厚可達百米。此時的中華先祖尚且不知銅鐵為何物,風積而成的黃土層,疏鬆細膩,在他們眼中是真正的上天恩賜。此外,極厚的土層又免去了對於土壤失肥的擔憂,文明的雛形誕生於此,順理成章。
平涼的靈台縣可以說是平涼漫長歷史的首席「親歷者」。當年的靈台是古密須國的都邑所在,這對心存天下的周文王來說如芒刺在背。一場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攻佔此地後,周文王在此築台祭天,靈台因此得名。歷史的背影已遙不可及,可這里接連出土的無數青銅器,向世人揭示出時光留下的榮耀。
自古地處交通要沖,平涼的故事中,戰爭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就連「平涼」這個名字也是源於戰爭——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就是那個成功統一北方,卻在淝水之戰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敗給謝安的苻堅)滅前涼,取「平定涼國」之意,置平涼郡,轄今崆峒區大部分區域和華亭、崇信二縣北部地區,歷經近2000年歷史風雲變幻之後,如今的平涼下轄崆峒、靈台、涇川、崇信、華亭、庄浪、靜寧一區六縣。
其中的涇川,自古便是關中門戶,被稱為「西出長安第一城」,清代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評價涇州(涇川曾用名):「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此之系也。」
歷史上,來自大漠草原的政權,南下途中每每經寧夏過平涼進逼關中。西北的諸部族無數次的威脅,也招致無數次的反擊。刀兵相見之中,倒也能誕生周穆王討伐西戎,班師途中與西王母相會於涇川的這種浪漫故事。
由於這種傳統的存在,平涼歷史上當然是名將輩出:「飛將軍」李廣,鎮壓黃巾起義的皇甫嵩,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或許是身體里一直含著那種血性,這里才能誕生崆峒派武術,鼓勵著無數平涼人強身健體、保家衛國。
征戰之路,除了留下了一個平涼的名字外,還留下了一個文化符號——左公柳,這是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和西征期間沿陝甘新漫長的征途上,一路栽植的柳樹,最後在黃沙飛揚的西行路上了形成「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如今,在平涼的柳湖公園,可見上百棵當年種下的左公柳。
2.平涼人: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平涼人對黃土高原的糾結,原因無外乎曾經這里既是文明的核心,又是文明的邊界。因黃土高原的天賦,平涼人未曾輸在起跑線上。然而,較早的人類活動,意味著更長時間的消耗。無休止的伐木開墾與兵荒馬亂,時時刻刻侵蝕著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不時以匱乏的姿態,重新面對平涼人。
平涼人喜食小麥,這充分彰顯了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文化基因。一樣麵食,百般做法。平涼人的餐桌上,麵食絕非簡簡單單的面條。靈台長面、靈台爐齒饃、釀皮子、崇信酥盒子、漿水面......每一樣都足以誘殺麵食愛好者肚子里的饞蟲。
很長一段時間,平涼食俗以糧食為主,肉蛋蔬菜的調劑算不上多,這造就了平涼人嗜酸嗜辣的口味。一直以來,利用調味改善食譜豐富性的不足,都是中國人對生活做出的最機敏的應答。
然而,地道的平涼味道要在一碗羊肉泡饃中尋找。羊肉是游牧民族的心頭愛,它被選中來搭配外香脆、內暄乎的面餅。兩種文明的標志,就這么在碗中,被熱氣騰騰的湯澆燙出了和諧默契。
平涼人也愛庄浪暖鍋這種豐儉由人的鄉土美味。最地道的暖鍋是用農家的土砂鍋做容器,由肉丸、排骨、土豬肉提供最直接的滿足感與沖擊感,墊底的白蘿卜片、豆芽、土豆粉、老豆腐等配菜,又將油膩化於無形。各色食材浸入雞湯之中,炭火慢煨。溢出的香氣,已足夠讓人甘心做個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凡夫俗子。
中國是個最世俗的國家,衣食住行,嬉笑怒罵,永遠是不變的主旋律。平涼人未能免俗。千百年來,農耕與游牧碰撞、交融,平涼人就在這種環境中生生不息。
3.黃土高原上的仙境佛國
世俗到極致的平涼人,骨子裡有得是西北人的歡脫外向,對熱鬧有舍不掉的親近。皮影戲的唱腔高亢激越,拿出一番穿透鼓膜的勁頭,唱一通今古傳奇,像是要打破時空對情感的束縛。
還有崆峒笑談。耍笑丟丑,用最隨意的方式說唱出最一本正經的質朴道理。平涼人對生活自有其理解,也樂於在誇張中獲得警醒。
這類民間戲曲大多寄託著中國人世俗生活的美好願景,但是現實中總會有些不如意。這些磕絆常常驅使人們尋求另一種精神寄託。出世,是中國人對世俗忍無可忍後的退而求其次。
平涼雖緊鄰繁華富庶的關中,卻依舊是避世之人的好去處,個中緣由在於崆峒山這座道教名山。崆峒山擁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勢奇崛,山體終日掩映於青青草木之中,時不時又有雲霧繚繞。
平涼這塊土地是神話與傳說的沃土。相傳,黃帝曾問道一千兩百歲的廣成子於崆峒山。又相傳,華胥氏踩上巨大腳印而生伏羲。文明的童年期,與人的童年期如出一轍,總有些天馬行空的妙想。不過這也印證了遠古時期的平涼,早早因文明的萌芽而勃興。
自從有了黃帝問道的遠古傳說,秦皇漢武接踵而至,到此尋訪仙跡。這股仙氣兒聚攏來清修之人,於山間興建道觀,精巧古拙,乍一看倒像是山上自己長出來的。其實,崆峒山相對高度只不足700米,當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平涼除了「土特產」道教,還有佛教這個「外來戶」。
崆峒山以道教名山知名,同時也容納了佛教寺廟。不過,讓人屏息凝神的,還是涇河兩岸有綿延上百里的佛教石窟。它驚人的規模,樸拙庄嚴的風格,足以震撼每個對歷史心存敬畏的人。
平涼是涇河流域內的重要節點,涇川縣又是平涼轄境內與涇河關系最親密的城鎮,所以這里的石窟最為密集。大小822個石窟,星河般蜿蜒鋪灑在涇河兩岸的岩石之上,無一不印證著佛光普照在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
涇川縣城以西的回中山腳下的王母宮石窟,以王母為名,卻是整個甘肅東部開鑿時間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冥頑的石頭在能工巧匠的千磨萬擊之下,一點一點變身為佛陀菩薩的庄嚴寶相。中心塔柱式的石窟,集雕刻藝術之大成,亦見證了平涼人對信仰的堅持。
涇河流域的石窟有河西石窟的風格結構,也能看出雲岡石窟早晚期過渡的藝術軌跡。但是,平涼人對待石窟並非一味地追隨模仿,他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南石窟寺就是最佳例證。
南石窟寺始開鑿於北魏,是少有的採用「七佛同窟」形制的石窟。此外,根據專家的考證,南石窟寺是從窟頂浮雕開始,一點點向下雕琢。石窟與石像渾然天成,好像工匠不是在雕刻,而只是輕輕拂去石像上的泥土,讓它們重見天日。
涇川石窟群的魅力,似乎更應該在那些空窟中尋找。早期佛教有不立塑像的教條。涇川800多個石窟中,有造像的只有35個,其他的空窟除了風化消蝕,更多的本就是出家人苦修的場所。或許,反而是空盪盪的清冷,更能訴說這里的虔誠與滄桑。
不得不說,這座「非著名」城市有股難以名狀的吸引力。行走在平涼,你會發現這座城市有一種「慣看秋月春風」的從容不迫。遍及市境的古跡,正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最佳注腳。
站在崆峒山上,目力所及,歷史以一種慈悲的柔和姿態,撫摸過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亘古不變。
參考文獻
【1】王蒙《平涼歷史掌故選》
【2】劉萬民《平涼史話》
【3】《中國國家地理》第664&692期
G. 平涼廣電新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平涼廣電新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是2015-07-2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平涼廣電新聞中心。
平涼廣電新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08003513709001,企業法人趙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平涼廣電新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影帶及多媒體的製作;電視節目及廣告、形象影片的錄影與播出;演出策劃、錄影播出;文化活動的合作與推廣;書刊、簡報、DM、海報的設計、編輯與製作;各類策劃書撰寫、設計;優良節目代理行銷;會議舉辦和業務培訓;LED製作與播出等(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待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平涼廣電新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H. 甘肅平涼的照片
給你發到郵箱了,希望對你有多幫助!
I. 平涼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平涼,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華之地。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出現了「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的田園畫卷,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秦漢以降,由於這里一直是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之西北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重鎮,且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工商無不發達,建府立州,安營駐軍,素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使平涼曾經在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絲綢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積淀和一代代人的創造與積累,熔鑄了平涼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紀文化、兼容並蓄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領異標新、相映生輝,啟迪著民族的心智,推動著歷史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撩去歷史的煙雲,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並傳承於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一定數量的物質的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僅以文物而言,在平涼境內就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上距今約20萬年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確認為甘肅之最早;出土於涇川涇明牛角溝距今5萬年前的「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還早;靜寧治平古成紀遺址,是早於黃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別是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玉質人佣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