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性課題《潮汕功夫茶的禮儀》
淺談潮汕功夫茶中的禮儀
我是潮州人,我愛喝茶, 特別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網上查了些資料結合我個人的理解淺談一下功夫茶中的禮儀.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們喜愛。潮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潮人獨鍾烏龍茶。先前青睞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現今以潮產單叢茶為最愛。
傳統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蓋碗、一沖罐,三茶杯、一茶盤、一茶池、一壺、一鍋、一爐。
蓋碗,是用來沖泡茶葉的;三個小茶杯,是用來喝茶用的,無論喝茶的人數是多少都是三個杯;茶盤和茶池,一個是用來放三個小茶杯的,一個是放在茶盤下面用來放洗杯的廢水。壺,是用來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爐和鍋,是燒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獨特的一種茶規。
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開了用開水沖洗一下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茶葉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沖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沖而入,因為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沖下來就叫「高沖」。據說「高沖」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第一沖杯是不能讓人喝的要用它來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叫洗茶.洗過茶後,再沖第二沖,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講究的: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對對客人不尊敬;「快」則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則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其名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所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其實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讓茶杯輪流篩,不能篩滿一杯再去篩另一杯,這樣會使茶色濃淡不均,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的尊重;「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這樣下一沖的茶才不會有苦澀味。
每杯篩入多少茶也頗有講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說明主人瞧不起客人,這是一種鄙夷的暗號,遇到這種情況請最好先走為妙。如果茶杯都篩得滿滿,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這並非主人下「逐客令」請你回去,則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篩茶都以八分為宜,講究適可而止。
主人篩完茶之後,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到別人端杯後自己方能端杯。這與酒道的「先干為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干為敬」先端杯上飲時,即是范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喝茶時要端取哪一杯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杯茶,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杯.如果不懂規矩,在兩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飲茶時,主人會用左手手指輕叩茶幾,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開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說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後,一般還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過一杯,才喝第二輪.如果在喝茶的過程中,又來了客人,那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以示對新來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無論你味覺如何,都不能一飲落肚,而要讓茶水巡舌而轉,激發起舌上每一個味細胞對茶味的「熱情」,充分體味到茶香方能將茶咽下,這才不算失禮。飲完後還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則表示真誠領受主人厚誼,二則表示對主人高超技藝的贊美。
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閑,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這種境界的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閑,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以"品"為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則表現出潮人以"和為貴"之高尚情操.
❷ 功夫茶的基本知識
茶具中,紅泥火爐、砂銚、茶壺、茶杯被人們稱為「工夫茶四寶」。
工夫茶具是烹茶「四寶」,即
風爐:是一隻縮小了的粗陶炭爐,專用生火用;
玉書煨:是一個縮小的瓦陶壺,架在風爐上,專作燒水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還小的紫砂壺,專作泡工夫茶用;
若琛甌:是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2---4隻小茶杯,通常用江蘇宜興紫砂製作,專供飲工夫茶用。
當代,工夫茶具更為簡便,通常是一個盤(或茶洗),四隻小茶杯,一把用水量約150毫升的小茶壺。質地以紅泥或白瓷為最多。其中茶盤主要用來承接茶杯、茶壺或廢水。倘若是茶洗,不泡茶時還有貯存茶杯和茶壺的功能。
❸ 功夫茶文化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
❹ 幫忙介紹兩本功夫茶茶具功能介紹書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蓋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聞香杯,茶杯, 茶濾,茶夾,茶托,茶盤,茶巾。這里說的是泡烏龍茶-鐵觀音用的茶具茶藝程序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沖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里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製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雲:「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❺ 功夫茶的文化
我國茶文化:功夫茶的源流寫文章提到閩南功夫茶,拿不定主意到底用「功夫茶」還是「工夫茶」,順便查證一下兩個詞語的區別。原來,網上也是一片混亂。依《辭海》,二者可以通用。習慣上,潮州地區多用工夫茶,閩台地區多用功夫茶。 文獻里最早出現的工夫茶,並非品茶方法,而是茶葉品種。鐵觀音。清人陸廷燦自稱茶聖陸羽之後,於1717年受知崇安縣令,退休後編了本《續茶經》於1734年刊印,書中引《隨見錄》雲:「武夷茶……又以所產之岩名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種名茶。
但是不久後,名叫工夫茶的茶葉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們逐漸把用小壺小杯泡烏龍茶的品嘗方法稱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種演變為茶藝。「工夫」有耗時間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領高強。偏偏閩粵兩地人泡茶,既消磨時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藝都讓外人驚嘆,也鬧不懂他們到底更佩服哪一點。在古籍里,這兩個詞語亂成一團。我個人更願意稱功夫茶。 從記載看,漳州人最早沉溺於小壺小杯喝烏龍茶。1762年編修的乾隆年間《龍溪縣志》雲:「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窮鄉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大彬罐,指明末時大彬所制的宜興紫砂壺,以小為尚。又,明末宜興制壺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壺也很有名氣,稱孟臣壺。若琛杯,指景德鎮名家若琛所制的細瓷小杯。孟臣壺與若琛杯,後來成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據彭光斗《閩瑣記》,1766年他路過龍溪,一位當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隨園食單》談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經歷:「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上述三則史料,根據描述,為功夫茶無疑。最早明確提到「工夫茶藝」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廣東興寧典史的俞蛟,他在《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中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他詳細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稱要用紫砂壺,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風習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廈門的史料出現較遲。1832年編修的《廈門志·風俗記》雲:「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琛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喝茶讓人破產,在中國只有功夫茶有這般功夫。身居廈門,我也經常感嘆喝茶大不易。施鴻保完稿於1858年的《閩雜記》也說:「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 從早期的史料看,武夷山、漳州、潮州於18世紀後期開始流行功夫茶。民國初年徐珂匯編的《清稗類鈔》提到功夫茶流行區域:「閩中盛行工夫茶,粵東亦有之。蓋閩之汀、漳、泉,粵之潮,凡四府也。」其實,受閩粵影響,台灣也流行功夫茶。連橫《雅堂先生文集》雲:「台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台多三洲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功夫茶的流行,有個基本前提,就是烏龍茶的發明。綠茶不是這樣品嘗的。茶史專家多認為,烏龍茶製作工藝於清初發明於武夷山。很可能,品嘗烏龍茶的功夫茶藝也起源於武夷山,然後傳播到閩南、潮汕和台灣。在大約兩個世紀里,武夷岩茶是各地功夫茶藝的首選茶葉。清末民初,各地都在本土發展出了替代茶葉,閩南人喝安溪鐵觀音,潮汕人喝鳳凰單樅茶、台灣喝凍頂烏龍。
功夫茶以精細講究著稱,把中國民間茶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最奇怪的是,始作俑者武夷山倒不以功夫茶知名。10年前,我去武夷山采訪,所至村落,人們都用粗糙的大瓷壺和大碗喝茶,毫不講究。難怪閩南與潮汕地區都不大承認武夷山為功夫茶祖地。(轉帖)
❻ 什麼是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6)功夫茶的項目策劃書擴展閱讀:
功夫茶的用具
一、蓋碗的茶具,蓋碗茶具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
二、茶海:(也叫「公道杯」),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
三、茶匙、茶荷:(就是干茶入壺前的量具)跟其他雜七雜八的用具一套買的,擱在一筆筒似的東西里,整套叫茶道。
四、爐及水壺:電或酒精燒的都可以,本身發熱時不生異味就行(必備)。絕大多數功夫茶要求沸水,萬萬不能用飲水機或電熱水壺代替,因為它們設置的恆溫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斷地沸騰水質會受影響。
五、茶杯:白瓷薄壁的,不影響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六、儲茶罐:紙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實惠,紙罐遮光,密封袋封氣味和潮濕。
❼ 功夫茶中各種茶具的名稱及介紹
1、茶壺: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2、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
5、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6、紅泥火爐:紅泥火爐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
(7)功夫茶的項目策劃書擴展閱讀:
功夫茶主要流行於閩廣地區。這種飲茶法是從唐代陸羽茶經中演變而來,飲茶時先將泉水貯於茶鐺之中,放在烘爐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茶投入宜興壺之中,用水沖之,蓋好蓋子,再用熱水澆壺身,然後倒出來品飲。
這種飲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壺身,目的在於發茶性,到了後來更使用溫潤泡,內外雙重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