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古箏宣傳海報

古箏宣傳海報

發布時間:2021-09-11 23:27:46

『壹』 北京東路的日子歌譜【簡、鋼琴、古箏】還有歌詞謝謝

(全員清唱)
開始的開始 我們都是孩子
最後的最後 渴望變成天使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劉千楚)
開始的開始 我們都是孩子
(徐逸昊)
最後的最後 渴望變成天使
(魯天舒)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姜瑋珉)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胡夢原)
當某天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那些奇怪的語言
(張鎏依)
當某天 你若看見
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
(梁競元)
當某天 再唱著
這首歌會是在哪一個角落
(游彧涵)
當某天 再踏進
這校園會是哪片落葉 掉進回憶的流年
(魯天舒 胡夢原)
表示從一樓到四樓的距離 原來只有三年
(游彧涵 許一璇)
表示門衛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臉
(汪源 張夙西)
各種季風洋流都搞不懂 還有新視野
(徐逸昊 梁競元)
各種曾經狂熱的海報照片 賣幾塊幾毛錢
(劉千楚 金書援)
我們穿上西裝假裝成長 膠片揮霍習慣的笑臉
(姜瑋珉 張鎏依)
悲傷一發 寂寞唏噓 痛的初體驗
(全員合唱)
畢業和成年的字眼 格外扣人心弦
各種莫名的感傷 只說句嘻嘻一些
(金書援)
十年後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這些奇怪的語言
(許一璇)
十年後 你若看見
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
(全員合唱)
表示從一樓到四樓的距離 原來只有三年
表示門衛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臉
各種季風洋流都搞不懂 還有新視野
各種曾經狂熱的海報照片 賣幾塊幾毛錢
(劉千楚)
我們即將分別 獨自浪在 中國外國不同地點
(汪源)
瞥見白色校服 還會以為是我認識的誰
(全員)
顧萍凡哥烏龜大師 方丈我愛你
(張夙西)
也或許誰會忘記誰的名字 但記得
(全員)
北京東路的日子

『貳』 論古箏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與結合

【摘要】 畢業音樂會不僅是一次對本學習階段所學音樂理論的綜合運用,也是對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技能的集中考核,還是對自己以及教學老師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饋,這對每位音樂專業的畢業生都意義重大。此次畢業音樂會是本人及合作者在經過學校專業學習後進行策劃與安排的,音樂會主要分為重奏和合奏兩種形式,共選取五首曲目進行分析與編排,其中包括地方戲曲、西方現代曲風、中國少數民族歌曲等。本人在整個設計規劃與安排的過程中受益良多,本文即結合自己的感想與收獲就畢業音樂會的意義與價值、音樂會的整體安排、音樂選曲曲目的分析以及策劃實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 畢業音樂會設計;價值與意義;曲目分析

1.音樂會曲的選擇
1.1曲目積累情況
傳統箏曲:《高山流水》、《漢宮秋月》、《漁舟唱晚》、《月兒高》、《出水蓮》、《寒鴉戲水》、《柳青娘》、《陳杏元和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現代箏曲:《溟山》、《幻想曲》、《臨安遺恨》、《打虎上山》、《戰台風》、《黔中賦》、《蒼歌引》、《西域隨想》、《夜深沉》、《漢江韻》等。
1.2曲目選擇原因
畢業音樂會對每位音樂專業的畢業生而言都意義重大。音樂會的策劃、籌備以及順利舉行的一系列過程是對學生大學四年音樂專業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一個學生對自我學習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總結與反思的機會,還是對大學四年以來認真教誨學生的任課老師的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饋。畢業音樂會的考察與展示方式是十分符合大學音樂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求以及培養方案安排,是對學生四年專業學習成果的集中考察。學生通過對畢業音樂會的籌備以及演出不僅能夠積累舞台表演經驗,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現力,還能鍛煉其整體統籌規劃和臨場應變的能力,也為日後的工作以及相關表演積攢經驗。
畢業音樂會通過燈光、舞台、道具、服飾、妝容等的精心設計,為到場的每一位聽眾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盛宴,讓其更容易感受到每首歌曲背後傳達出來的情感,能更為直接地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與韻味,這會直接激起到場的同專業學生對舞台的嚮往和對音樂表演的熱情,以此為榜樣迅速提高其音樂技能和學習積極性,以便更好地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同時,畢業生音樂會也是一個表達對老師的教育之恩的好機會,通過完整的舞台設計以及精巧的音樂內容設計,傳達出對母校以及教師辛勤栽培的感謝,也為學生自己的大學生涯畫上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
2.音樂會選取曲目分析
2.1音樂會選曲原因
音樂會表演曲目的設計與編排是整個音樂會的核心與靈魂所在,其不僅體現了表演者的音樂知識與演奏能力水平,還傳遞著演奏者的藝術解讀能力和審美修養等。因此,音樂會的選取工作就十分重要。在分析了自身與合作同學演奏的基本能力水平,參考了老師以及合作同學們的綜合意見後,我們決定在本次音樂會的策劃中主要選取演奏《黃河魂》、《蒼歌引》、《採茶舞曲》、《西域隨想》、《盛世國樂》五首曲目,其中《黃河魂》、《採茶舞曲》採用重奏的演奏形式,《蒼歌引》、《西域隨想》和《盛世國樂》採用合奏的演奏形式。五首曲目涵蓋地方戲曲、西方現代曲風、中國少數民族歌曲等,難易結合,基本保證了演奏風格的多樣性,確保了音樂會的豐富性,避免了單調枯燥、乏味重復的問題,同時也能較為全面地展現演奏同學的演奏水平及演奏風格。
音樂藝術的傳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營造具有身臨其境之感的情景,聽者所聽不僅為音樂本身,還有其所傳達出來的意境和情感。因此,為確保音樂會曲目的演奏完整且有感染力,除了應注意基本的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結構分析以外,還應對所選曲目的思想內涵和情感進行分條縷析,以達到讓聽眾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
2.1音樂分析
2.1.1《黃河魂》
《黃河魂》是著名古箏藝術家趙曼琴先生所創作,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趙曼琴先生用河南特色的曲藝為基調一以貫之,在《黃河魂》這首曲子中他既保留了傳統河南戲曲音樂的精華,又充分融合進了現代古箏演奏的技法,大膽又創新,讓人眼前一亮,整首曲子也非常有記憶點。

2.1.2《蒼歌引》
《蒼歌引》的原型是《青韶》,最開始就是用於表達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的。其以《蒼歌引》的形式正式出現於「2017年11月第第11屆中國音樂金鍾獎古箏比賽決賽中。其結構如下:散板——快板——散板——慢板——急板」這首曲子是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創新之作,表現出了古箏曲藝在現代的發展與進步。
2.1.3《採茶舞曲》
《採茶舞曲》 是一首南方著名的採茶曲目,由周大風先生寫成。該首曲子將採茶文化與音樂相結合,全曲運用當地方式演奏,具有鮮明的民間地域特色。
2.1.4《西域隨想》
《西域隨想》是由王建民先生創作的一首具有西域特色的古箏曲目。王先生在這首曲子中「不僅採用了我國新疆地域極富少數民族特徵的音樂素材,還借鑒了民間民歌、舞曲中的特殊節拍、節奏元素」,實現了現代古箏演奏的創新與突破。
2.1.5《盛世國樂》
《盛世國樂》是由孫金陽先生創作的一首曲子。整首曲目恢弘大氣,磅礴壯觀,盡顯中國盛世恢弘。在練習時應多加練習音色,避免出現雜音,同時左手掃弦、遙指演奏部分需要多練耐力。

2.2音樂會曲目分析
2.2.1《黃河魂》曲目分析
《黃河魂》這首曲子主要描述的對象是氣勢磅礴的黃河,表達的是對黃河的歌頌與贊美之情。黃河乃是中國的母親河,其波濤洶涌地一直向前,孕育了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其間流淌著的是無數炎黃子孫沸騰的熱血,是對生命的禮贊,也是對苦難命運的咆哮,它儼然已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飽含熱情地贊美黃河、歌頌黃河是這首曲子的主題。在演奏過程中應注意控制演奏節奏和演奏技法,也應注意演奏者的情感投入,不論是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應該灌注進這首曲子古樸蒼勁、雄渾激越的磅礴氣勢,要盡量演繹出曲子所傳達出來的意蘊與內涵。
2.2.2《蒼歌引》曲目分析
曲子整體節奏較為歡快,表現的是春天萬物生長的欣欣向榮之狀,表達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贊美,就個人而言,十分喜歡類似的風格。在演奏過程中可加入鋼琴、鼓等樂器進行合奏,舞台燈光以綠色和藍色配合為主,營造出春天的清新與生機勃勃,達到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同時,該首曲子段落的處理變化較多,要注意把握好散板的自由發揮度,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自我能力范圍內盡量保證對彈奏的每個音的把控都要到位,顆粒分明,音色干凈清楚,演奏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2.2.3《採茶舞曲》曲目分析
旋律優美流暢、活潑歡快,讓聽者有聞曲起舞之感,也可使聽者感受到採茶女在採茶過程中的靈動與歡愉。演奏者可穿搭具有贛南地區民俗風格特色的服裝進行演奏,舞台設計可與採茶活動相關,還可利用屏幕進行贛南地區採茶活動以及採茶文化的介紹,充分去體現江南風采,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2.2.4《西域隨想》曲目分析
這首曲子歡快動人,描繪出了大漠廣闊、山好水好、風景亮麗的新疆寶地風情,能夠使聽者感受到濃郁的西域新疆特色文化,心生嚮往。這首曲子採用了現代演奏技法,如拍打琴弦,叩擊琴蓋等多種當代表演技巧,因此對它的演繹有一定的難度,在練習過程中應多注意節奏與音準問題。在舞台設計上可讓演奏者穿帶有新疆特色的民族服裝進行演奏,突出主題。
2.2.5《盛世國樂》曲目分析
在舞台燈光設計方面,可採用紅黃燈光交替的方式,在背景屏幕中呈現中國百年歷史的輝煌發展歷程,與古箏曲目相配合,激起觀眾的愛國熱情。把這首曲子用作本場音樂會的結束曲目,磅礴大氣,能有餘音繞梁之效果,讓觀眾久久浸潤在這種氛圍之中。
3. 音樂會的策劃與注意事項
3.1准備與策劃
音樂會的策劃與順利舉辦是一個復雜且時間跨度較大的整體過程,需要參與進來的每一個人都各司其職,盡心盡力地進行籌備。我們在觀摩與欣賞大量音樂會視頻,並翻閱了一些音樂會的籌備資料積累了相應的經驗後,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且謹慎地進行演奏曲目的選擇的基礎上,進行了本次音樂會的具體流程策劃以及參與人員工作的安排等事項,並從整個參與過程中獲益良多。
3.2指導與實踐
3.2.1音樂會第一次指導
首先是演出前的宣傳方面,要保證音樂會觀眾的數量就需要前期投入大規模的宣傳。確定了音樂會主題後,就需要邀請專業人士就主題進行海報設計,共同確定宣傳海報的顏色基調,應注意海報必須包括主題、舉辦的時間地點以及向觀眾發出邀請等基本要素,細節問題需要反復核對以確保萬無一失。除海報外還應製作相應的節目手冊,在手冊中對此次音樂會的主題進行較為詳細的解讀與介紹,將需要演奏的曲目以及各位演奏者的出場順序標注清楚,並對給予音樂會技術指導的老師和提供場地的合作方表達感謝。同時剪輯相應的宣傳短視頻,在朋友圈、抖音、學院以及學校的公眾號等平台上進行投放宣傳,鼓勵周圍同學、老師等進行轉發與參與,製造熱度。
3.2.2音樂會第二次指導
其次,安排各位同學的具體崗位分工以及分配相應的演奏任務,使其各司其職。此次的音樂會的主要合作者以及人員崗位安排為
3.2.3音樂會第三次指導
最後是綵排以及音響等設備的調試。在綵排過程中應多留心燈光、演奏者的服侍、播放視頻的屏幕等之間的配合程度,還要進行話筒、音響等的調試,確保每樣樂器的收音以及樂器之間配合的音量大小調節,確保樂器的收音不會相互影響。
3.3經驗與感悟
演奏者應該提前熟悉相應的舞台走位,策劃者應該把握好曲目之間的轉換時間以及相關的曲目銜接設計,保證整個音樂會表演的流暢度。如果有問題應該及時進行調整與更換,以保證音樂會的整體質量。
在音樂會安排的全過程中,應提前准備備用方案,減免突發狀況造成的影響,應多次組織成員開會,確保每個人的工作崗位和職責要求,讓每一個崗位的作用都得以充分發揮。合作者之間也應要求其盡量每天排練,提高合作演奏者之間的配合度與默契度,多交流多磨合,提高舞台表演的質量,製作一場完美的音樂盛會。
4.結語
畢業音樂會對每個音樂專業的畢業生而言都意義非凡。從確定音樂會的主題、確認合作演奏者的風格到前期的曲目分析與選擇、樂器准備、海報設計與宣傳再到燈光、道具、服裝、音響、舞台等的確認,再到綵排到最後的登台演出,這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每一位老師的指導與每一位參與者的努力。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汲取養分,攜手共同成長。在今後的工作與學習中,我會盡己所能,將在校所學運用在實踐中去,不辜負老師和學校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曹月.古箏的主要流派與風格特徵[J].東南大學學報.2002(04).
[2]張弓,古箏彈奏指南[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3]江澹曦.論古箏音樂語言的語氣表達[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1).
[4]黃元樂.機械設備在燈光水景秀場的應用——以韓城《黃河魂》大型燈光水景音樂秀為例[J].演藝科技,2017(09).
[5]陳穎.論箏曲《黃河魂》的演奏技巧與作品分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2).
[6]高麗穎.淺析《蒼歌引》的創作背景與演奏[J].北方音樂,2020(04).
[7]鄧丹.當代箏曲創新理念之研究——以《蒼歌引》為例[J].黃河之聲,2019(03).
[8]苗新茹.《蒼歌引》的音樂特徵及技術處理[J].中國民族博覽,2017(08).
[9]石娟.贛南採茶舞曲的音樂特徵及文化內涵[J].福建茶葉,2018,40(08).
[10]張林飛. 浙江民歌《採茶舞曲》的音樂特徵和演唱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7.
[11]陳新宇.《採茶舞曲》合唱中蘊含的音律美[J].福建茶葉,2016,38(06).
[12]朱滸.論箏曲《西域隨想》對古箏普及性的啟發[J].黃河之聲,2019(11).
[13]劉雪琦.淺析箏曲《西域隨想》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19(14):52.
[14]郝曉虹.箏曲《西域隨想》中的技法與審美特點分析[J].音樂創作,2018(10).
[15]韓松岩.淺談箏曲《西域隨想》技法創新對古箏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6,36(03).

『叄』 《風雪夜歸人》這個話劇的宣傳畫上的二胡曲子,

我也喜歡這曲子!也是看話劇的時候被這曲子美到了……然後現在找到了~我有完整版的這曲子MP3,給我郵箱吧,我給你發過去^^ 誒不對啊我發現現在網上也有了啊都是完整版的厄那就不用我發給你了反正暴露郵箱對你來書也不安全呵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5pXRrElDJo/視頻版音頻在線試聽 網盤版可自行下載

『肆』 想要 北京東路的日子的古箏曲譜

《北京東路的日子》 I=C 轉bE 又轉到C 又轉bE 4/4

開始的開始我們都是孩子
最後的最後 渴望變成天使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C G
開始的開始我們都是孩子
Am Em
最後的最後 渴望變成天使
F C G/B Am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F G G7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C G Am Em
當某天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 那些奇怪的語言
F C C/bB F Dm G
當某天 你若看見 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
C G Am Em
當某天 再唱著 這首歌會是在哪一個角落
F C F D G bA bB
當某天 再踏進 這校園會是哪片落葉掉進回憶的留戀
bE bB
表示從一樓到四樓的距離 原來只有三年
Cm Gm
表示門衛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臉
bA Gm Cm
各種季風洋流都搞不懂 還有新視野
bA F bB
各種曾經狂熱的海報照片 賣幾塊幾毛錢
bE
我們穿上西裝假裝成長
bB
膠片揮霍習慣的笑臉
Cm
悲傷一發 寂寞唏噓
Gm
痛的初體驗
bA
畢業和成年的字眼
Gm Cm
格外扣人心弦
bA
各種莫名的感傷
bB bE bB G C G Am Em F C G/B Am F G
只說句 嘻嘻一些
C G Am Em
十年後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 這些奇怪的語言
F C F D G bA bB
十年後 你若看見 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
bE bB
表示從一樓到四樓的距離 原來只有三年
Cm Gm
表示門衛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臉
bA Gm Cm
各種季風洋流都搞不懂 還有新視野
bA F bB
各種曾經狂熱的海報照片 賣幾塊幾毛錢
bE bB
我們即將分別 獨自浪在 中國外國不同地點
Cm Gm
瞥見白色的校服 還會以為是我認識的誰
bA Gm Cm
顧萍凡哥烏龜大師 方丈我愛你
bA bB
也或許誰都忘記誰的名字 但記得
bE
北京東路的日子
bE bB
開始的開始我們都是孩子
Cm Gm
最後的最後 渴望變成天使
bA bE bE/D Cm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bA bB bB7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C/bB 食指五弦一品,中指二弦一品;G/B食指五弦二品,無名指二弦三品;
bE有很多種按法我介紹兩種按法,第一用大橫按Bm按法從六品起,第二是食指四弦一品,中指無名指31弦三品,小拇指二弦四品;bE/D用第二種按法按住bE和弦,然後放開食指即可,從四弦彈起;
整首歌在C調和降E調之間相互轉化,用了G這個過渡和弦做鏈接,有C轉到 bE 時候用了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作過渡,有點離調的感覺,多體會吧,前半部分用分解,副歌部分用掃弦節奏,希望對你有幫助,不懂得在問就是。

『伍』 古箏源自哪裡

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源於秦而盛於唐;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流行之廣,不遜唐時「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
箏,又稱為秦箏、古箏。稱為秦箏,是因為它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今陝西地區);稱為古箏,就像七弦琴被稱為古琴一樣,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箏傳到高麗、日本和越南以後,又演變成高麗的伽椰琴、日本的箏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樂上各具特色。
《史記·李斯諫逐客書》有記:「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漢書.鹽鐵論》亦有記:「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這說明箏在當時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中國箏的發源地,即今之陝西地區,「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六十年代初,筆者曾赴陝西地區采風多時,耳聞目睹這個地區豐富多採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在其他地區實為少見,正是「百戲雜陳」,大至秦腔、眉胡、線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戲,陝北道情、說書,或西安鼓樂等,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民間的演奏者僅幾位年長的銀匠、木工等手藝人,一般都是採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箏的余緒.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秦箏東漸南移,跟當地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結果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風格. 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但仍可以作更進一步的較為細致的區分,諸如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等。本文所介紹的只是漢民族箏樂的五個主要流派,並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伽耶琴和蒙古箏「雅托葛」。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聲,如曹植有詩曰:「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他還寫過:「笙聲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從這些詩句里可見曹植對古箏藝術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植是三國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從他的詠箏詩中,或可稍窺河南箏的風貌。
河南箏,「奮逸響」,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語言高亢粗獷,明朗諧趣。當然,這指的是一般風格。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和這一風格相當吻合的,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
河南箏的曲目可以說是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後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在其中作為重要的伴奏樂器出現,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易名為《高山流水》,這或許是撫今追昔,跟鍾子期與俞伯牙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吧!今天
所保存下來的許多河南箏的傳統曲目中,大量的就是這種扳頭曲,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嘆顏回》和《蘇武思鄉>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調由子」,今天它已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劇種「河南曲劇」。小調曲子原來比較筒單,但後來,旋律發展了;箏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漸具備了它的個性,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它在音樂上獨有的美;給人以吸引力。
談河南,人們很容易想到山東,因為這兩個地區相鄰.從語言到習俗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山東箏也有很長時間的歷史,如〈<戰國策·齊策》有記:「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荷澤地區,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和戲曲,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美譽一直保留至今。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中,有關忠義堂上菊花會的描寫,其中寫道:「……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馬麟品筲,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這一段文字的描寫可以說是小說家的創作,但「品筲」、「唱曲」、「彈箏」這些名詞的出現,恐怕不會不和當時社會的民間生活毫無聯系的。而且書中所描寫的首領宋江也正是鄆城人,其中所唱之曲亦有很大可能即為今天的山東琴書。而今天所保留下來的許多山東箏曲就是出自山東琴書,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就是。
箏在山東盛行一時,我們還可以在〈金瓿梅詞話〉中找到證據,書中有很多地方都寫到用琵琶、弦子和箏等樂器來為唱曲伴奏,直到清時,蒲松齡在他的文學名著《聊齋》中,也多處有彈箏的描寫,以《宦娘》一篇為甚。蒲松齡雖為蒙族人,但定居山東,他對箏的描述,決非牽強附會。
此外,在魯西的聊城地區臨清一帶,民間也很流行箏的演奏,近代也出現過知名的箏演奏家。
山東箏過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一如山東人的個性耿直、朴實,通過語言和音樂似乎也表明了這一點。
在廣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樂種——潮州音樂,隨著潮汕人的足跡,潮州箏和潮州音樂的流傳范圍相當廣,由中國內地以至海外許多地區,我們都可以聽到這一富有南國情調和色彩的音樂。要追溯它的淵源,一層一層,甚至可以延伸到很遙遠的年代。
1956年,中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菁訪日,曾將在明代嘉靖年間重刊的《荔鏡記》刻印本復製品帶回中國,其中可以看到有多處標明為潮調曲牌名,從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的一般發展關系來看,潮州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當在比此更早的年代。如此,亦不妨將此一年代推論至唐。唐玄宗開元年間,推崇佛教,在各大州府興建寺廟,潮州的「開元寺」亦在此期間建成,從寺廟樂曲、佛曲和潮樂的許多樂曲的關系來看,說潮樂形成於唐還是有相當根據的。從現在保留下來的十大套來看,也多為唐代的大麴和宋元的套曲。唐憲宗年間,喜好音樂的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很有可能將唐代的音樂文化帶到嶺南地區。潮州人為緬懷韓愈,將梅江和大靖溪易名為韓江,而潮州音樂亦有稱之為韓江絲竹的。此外,我們還可以作大膽的假設,即在秦時,「真秦之聲」的秦箏就已流入嶺南地區。因為秦在嶺南曾屯兵數十萬,並設南海郡;而且,我們把現時的秦腔、眉胡等陝西地區的戲曲、民間音樂和潮州音樂在調式及四級,七級音等方面作一比較的話,則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恐怕不會是偶然的。潮樂的古老歷史和豐富多採的音樂形式,引起不少民族音樂學者的重視和興趣,有些學者指出,潮樂所用的古老樂譜「二四譜」實際上就是由箏譜而來,如是,亦可見箏在潮樂中的特殊地位,而實際上,箏也從其他潮樂樂器中脫穎而出,同時以精彩的獨奏形式出現在樂壇上,成為獨樹一幟的潮箏。
潮箏和潮樂一樣,都有「重六」、「輕六」等好幾個調的叫法,歸結起來,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所以可以說,潮州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中一束古老而又奇異的花朵。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
潮汕語言比較平和,潮箏音程的跳動也不大,比較文靜委婉,按滑的起伏變化則細膩微妙,主要是起潤飾作用,但是,右手彈弦後,左手多數必以吟揉按滑來加以潤飾,也就是潮州樂人所說的「彈按尾隨」的手法。這一手法的運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頻密使用,形成潮箏流暢華麗而又旖旎迷人的風韻。
一般的講,在潮箏中,「輕六」調表現的情趣比較明快;「重六」調比較深情莊重;「活五」調具有六聲音階的特色,表現比較悲側纏綿;「反線」調表現則為輕松活潑。此外,還有一種「輕三重六」調,它類似「反線」,所以,潮州樂人中,亦有把它歸到「反線」這一類的。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
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弦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在潮箏中,《寒鴉戲水》是眾所推崇的一首優秀曲目,流傳甚廣。但遺憾的是,或許是由於諧音訛傳,或許是由於雅興所致,有些人將曲名易名為《寒鴨戲水》,或日《水上鷗盟》。不過,從潮州樂人沿襲下來一慣所稱,或是從潮陽地區所保留下來的《箏詩原本》及《二四譜》等古譜來看,均稱為《寒鴉戲水》,而非《寒鴨戲水》,為完整的保留和繼承傳統音樂文化起見,當以原稱為妥。此外,像《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常用的曲目。
在廣東,箏樂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箏,或曰漢調箏。
南宋時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帶的百姓,為避元兵的擄掠而南下到粵東和閩西等地,當地的百姓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不僅帶來了異鄉的習俗,還帶來了古老的中原音樂文化,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大埔、梅縣和汕頭一帶流行。二十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隻用箏、琵琶和椰胡三件頭來演奏的清樂,客家箏曲亦由此而來。
客家是在上述的背景下產生的.那麼,客家音樂自然反映出當時的一點社會生活,據傳《崖上哀》一曲就是哀悼陸秀夫負帝於崖上沉海報國的事跡的。
客家箏曲很重視樂曲的「板數」並且常用板數來分類,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樂曲稱大調,這是和河南的板頭曲一致的,當然從音韻上來講,則不像河南箏那樣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在客家箏曲中,〈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較短小的曲子稱小調,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則稱為串調。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漢皋舊譜而來。
客家箏和潮州箏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自然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它們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箏的形制也一樣,至於不同之處,家箏用的是工尺譜;潮州箏用的是二四譜;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潮州箏則相對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於後者,使箏聲餘音繚繞,悠揚深長,更顯古樸典雅.在風格上.這也是和流麗柔美的潮州箏不同之處。
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的浙江箏,又稱杭箏、武林箏,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評論家,他在杭州和蘇州當刺史時就寫過多首聽箏的詩,在〈聽崔七妓人箏〉一詩中寫道「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宋的蘇東坡,不僅詩文聞名於世,而且是個出色的民間音樂家,琴箏高手,他被貶失意時。就曾在江蘇鎮江甘露寺北的多景樓上彈箏,以抒情懷,並寫下《甘露寺彈箏》詩一首,其中寫道:「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在杭州游西湖時,見一女子在船上「鼓箏,年才二十餘」,遂寫下詞一首,有道「忽聞江上弄衰箏。苦含情,遣誰聽。」在宋的宮廷教坊,擁有不少的樂工,按樂器分類,把他們分成十三色(部),其中一部就是箏,這在周密的〈武林舊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等筆記小說中都可以見到記載,並且記錄了箏色部頭的人名及著名的箏手,甚至還有演奏的曲目。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箏樂的發展應該有不低的水平。
從近代的一些資料來看,杭箏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
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和江南絲竹音樂的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最近幾十年來,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發展,而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則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古譜《弦索十三套》所記錄的樂曲,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不少人都認為是五十年代才有的,其實不然,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經使用了這一手法;甚至早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為此,筆者曾專程拜訪了譯訂這本樂譜的著名的國樂研究家曹安和女士,她再次肯定,她的譯訂是完全尊重原譜的。此外,在1935年,杭州國樂研究社曾經用鉛印刊出《將軍令》的古箏分譜, 在譜後的說明中,就談到簡
易的雙手抓箏的手法。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雙手抓箏的手法決非始於五十年代,從現有資料看,最遲也不會超過1814年。當然,此後有了更多、更為豐富的發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浙江箏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搖指」的運用,它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和杭州灘簧、江南絲竹有深厚的淵源關系,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風貌。樂曲一開始採用了兩個八度帶按滑的「大撮」,是很特別的,這在浙江箏本身也極為少見。這首優秀的傳統箏曲,是出自文人之手,還是來自民間,尚待考證。從旋法和運用的手法來看,《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但不能認為樂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這一著名的音樂故事。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以上所述,只不過是我們對中國箏樂源流與風格的初探,而從其中不難發現有兩點共同東西:其一,各個地區的箏樂無不是和本地區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聯系的,至少對本地區的人來講,會有較強的音樂感染力,也正由於此,盡管箏這件樂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較強的生命力在較為廣泛的地區持續的流傳下來。其二,各個流派箏樂的形成與發展,又是和外界的影響與交流分不開的。也正由於此,使箏樂的流派顯得如此生動和豐富多采,秦地的榆林箏之所以還處於原始或半停滯的狀態,原因之一,即是和外界接觸太少;過於閉塞。當然,隨著今天箏樂新的發展和交流的頻繁,以及秦地箏人的努力,產生包含豐富音樂內容的、有真秦之聲的秦箏流派,是完全可能的。
風格是民族藝術成熟的標志,中國箏樂有各個流派的風格,說明了中國箏樂的成熟與發展,但本文所述的僅僅是幾個主要地區的箏樂流派,並未論及整個箏樂的風格和個人在演奏藝術上的風格,因為這將涉及到更為復雜的美學問題,希望日後有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使中國的箏樂能夠進一步發展。

『陸』 民族樂器中的古琴和古箏都有哪些區別

中國古典音樂源遠流長,千年的文化積淀了各種餘音繞梁的名曲,也一並誕生了各種含有濃郁文化特色的古典樂器,比如古箏、箜篌、琵琶等等。現代人們越來越崇尚古典美,也嚮往古人彈奏樂器時的縹緲之姿,紛紛選擇學習古典樂器。最常見的有古箏或者古琴,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演奏方法看: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實際彈奏時,同時可以撥動兩根琴弦作和音彈奏。而古箏則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弦,左手控制弦的張力。

無論古琴還是古箏,都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瑰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其中一個進行學習研究,不過音樂都是互通的,熟練了古琴,相比古箏也能上手演奏一番的。

『柒』 採茶舞曲 歌詞

採茶舞曲歌詞

起源:越劇現代戲

出自:民間

性質:舞曲

語言:吳語

歌詞一

溪水清清溪水長

採茶舞曲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里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么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歌詞二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面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多又多(來)快又快

年年豐收龍井茶啊

(7)古箏宣傳海報擴展閱讀:

採茶舞曲,浙江省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

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傳統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70年代經我國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更是紅極一時。

『捌』 文化傳播公司是做什麼的

文化傳播公司是一類集品牌發展規劃、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媒介傳播策劃、媒體代理發布、房地產主題活動策劃、文化活動交流、演藝策劃執行以及禮儀慶典活動(晚會、酒會、商務會議等)為一體的專業策劃機構

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指人類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可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

前者通常由具備文化的人們通過商隊、軍隊等途徑直接傳播某種精神或物質方面的文化內容,如新的農藝技術和發明創造等;

後者表現出一種比較復雜的文化擴散營力,主要指某一社會群體借用外來文化特徵中的原理,進行文明創造活動的一種刺激傳播,如歐洲最終發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國瓷器大約200年之後。

拓展資料:

文化散布過程取決於文化的實用價值、難易程度,文明聲望、時代適應性和抗逆性等多種因素。實際上傳播媒介的特徵或身份往往決定傳播文化的特徵,如17世紀義大利傳教士對中國當時園林建築藝術和宗教文化特徵,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傳播作用。

文化傳播 網路

閱讀全文

與古箏宣傳海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全培訓方案範文3篇 瀏覽:271
保險公司培訓方案海報手繪 瀏覽:80
幕牆陶板營銷方案 瀏覽:93
文化旅遊項目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811
外出培訓交流組織方案 瀏覽:218
服裝開業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295
2015小學德育培訓方案 瀏覽:522
2升3年級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生日蛋糕營銷方案 瀏覽:354
深圳市金蝶友商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528
最全線上線下活動策劃詳細方案 瀏覽:993
黑龍江電子商務交易額 瀏覽:200
銀行年末活動營銷方案 瀏覽:3
每天惠電子商務是什麼 瀏覽:336
電子商務的模式都有哪些 瀏覽:321
美食嘉年華策劃方案 瀏覽:764
培訓項目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44
營銷方案考核 瀏覽:358
年貨展銷會策劃方案ppt 瀏覽:82
統計局放管服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