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咸寧市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咸寧市博物館創立於1976年,由於條件限制,一直未對外開放。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物質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9月奠基興建, 2012年5月23日落成,2013年4月23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建館以來,咸寧市博物館一貫認真履行考古發掘研究、文物收藏保護及宣傳教育的職能,參加了國家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京珠高速公路、武廣高速鐵路等大型考古發掘項目,在本地進行了赤壁土城遺址和苦竹橋窯址、咸安孫郭湖城址、崇陽沙坪漢墓等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掘。不僅搶救了大批古代文化遺產,增加了館藏文物和藏品,而且為各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已出版考古發掘報告三本,在國家級和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和考古發掘簡報50餘篇。新館建成開放後,將更加積極對外展示鄂東南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對弘揚優秀歷史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文生活,推進鄂南經濟強市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歷史時期,咸寧市博物館作為咸寧市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陣地、旅遊文化發展的突出亮點、市民文化娛樂的新興園區,將始終不渝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業務興館的正確方向,切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時俱進,殫精竭慮推動咸寧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㈡ 中國·咸寧第三屆國際溫泉旅遊文化節快到了,現徵集一則宣傳咸寧(或咸寧各縣市區)旅遊景點的廣告,掛在
(3分)體現景點特色2分,語言簡練1分。答案略。(示例一:雄風猶存赤壁磯,柔情似水陸水湖;示例二:龍窖山傳承瑤家文化,無岳關彰顯民族氣節。)
㈢ 咸寧的著名人物 鍾人傑 ㈣ 關於美麗的咸寧我的家 作文
美麗的咸寧我的家 (2008-09-22 16:13:01)轉載標簽: 雜談 分類: 人生感悟 ㈤ 咸寧市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咸寧市博物館位於咸寧市溫泉金桂大道。是咸寧市重點建設工程,佔地30.53畝,建築面積9887平方米,展廳面積3200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左右,2009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咸寧市博物館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㈥ 咸寧市咸安古今名人 你這個問題很博。我就用博的方式回答你。民國以前我們姑且稱之為古。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升永安場(咸安建縣前稱)為永安縣,屬鄂州。此為咸寧立縣之始。後幾經易改,成就今日之咸安。古十大名人(不分先後):1.馮京。今咸安人.(當時咸安屬鄂州江夏郡永安鎮,故書中也稱之江夏人).曾學潛山書院,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中國1300年科舉史中,能連中三元者鳳毛麟角,僅17位,平均百年才出一人,其中一個是咸安人馮京。太子少師致仕(做的正三品大員)階金紫光祿大夫、勛上柱國(相當於現今特級戰斗英雄,正二品待遇)、爵始平郡開國公(封的一等公).。2.雷以誠。今咸安桂花鎮人。清咸豐年光祿輕刑部右侍郎、頭品頂戴、厘金制度創始人。(從二品,但皇帝賜戴正一品帽子,享一品待遇)3.錢梅窗。女,今咸安馬橋人。《錢氏宗譜》載有錢梅窗詩作千餘首,為咸寧一代"才媛"。光緒年間《咸寧縣志》稱她為「邑才女」。4.陳求道。今咸安人。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進士,歷任朝諫大夫、都水監使、襄鄧隨郢鎮撫使。為官期間果敢剛直,敢諫敢言(從三品)。5.李鵬翔。今咸安人。元代進士,封翰林學士(相當於皇帝私人秘書或顧問,不設官品,但身份尊貴。有「內相」之城,通常宰相被稱外相。)6.李祥。今咸安人。元末進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從二品)7.孟養浩。今咸安人(現咸寧溫泉城區有一路名紀念為孟養浩東路)。明萬曆十一年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後遷左給事中(正七品)。後光宗立,啟用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後升刑部右侍郎(正三品)。為官忠廉,留下段美名佳話。(傳咸寧古時為風水寶地,淦河流域更是「三里一知縣,沿河百秀才」。此期間被外籍咸寧縣令破了風水,從此「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候,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8。李邕。今咸安人(古時屬鄂州江夏郡永安鎮,也稱江夏人)唐時書法大家之一,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他一生為人撰寫碑石記文幾百篇,接受饋送達許多萬。自古以來靠賣文致富發財的,無人比其左右。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他的父親李善更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後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9。余洪元。籍貫今咸安人。清末一代漢劇宗師,觀眾尊稱為「漢劇大王」、「漢劇泰斗」。余派唱腔成為漢劇鼎盛時期的翹楚,豐富和充實了漢劇藝術。時代唱片社曾為他灌制了《喬府求計》、《興漢圖》、《李陵碑》等劇唱片。10。李勝才。今咸安人。清同治時期授台灣振威將軍(從一品)。因在任時有效鞏固了清廷對台灣的統治,也被稱振邦將軍。。。近現代咸安十大名人(不分先後)1.錢亦石。咸安馬橋鎮人。1925年7月,當選為湖北國民黨執行委員、兼任宣傳部長。創辦了《武漢評論》周刊。1926年,和董必武等到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1月,國民黨湖北省第三屆執委會,當選為常務委員。任國民黨湖北省黨務幹部學校校長。在此期間,任國民黨省黨部共產黨黨團書記。是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的黨團成員。是上海社聯負責人之一。1937年9月帶領三十多位名作家、音樂家、戲劇家到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成立第八集團軍服務隊。被任命為少將隊長。2.聶洪鈞。咸安汀泗橋鎮人。1949年5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省委常委。1953年1月任中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糧食局局長。1955年1月任國務院糧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3.蔡方柏。咸安龍潭人。歷任中國駐法三秘、二秘,外交部西歐司副處長、代理處長,駐法使館研究室主任、政務參贊、公使銜參贊,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駐瑞士大使,駐法國大使(副部級)等;1998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2004年任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會長、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會會長。4.黃永勝。原名黃敘錢。1955年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最能打戰的十大上將軍之一。咸安高橋鎮人。歷任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5.錢瑛。女。籍貫咸寧馬橋。解放後相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兼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60年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部長、中共中央監委副書記。1961年後主持中央監委工作。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是新中國所有正部級領導中三位女性之一)6.毛明,咸安區雙溪橋鎮人,博士生導師,教授級高工,中國兵器首席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組部直接聯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咨審委主任,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裝甲車輛與動力傳動技術專業組副組長、國防「973」技術首席,國防科工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國際機器與機構學理論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汽車工業獎勵基金會終評委員,中央企業青聯常委。7.董祚繼,咸安桂花鎮人。2003年7月任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同年考取南京農業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2007年12月獲博士學位)。2004年12月考取北京大學與國家行政學院合辦MPA班(2009年7月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8年11月任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2007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2010年3月擔任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8.周世學。咸安汀泗橋鎮人。空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轉業。現任國家民委直屬機關紀委書記(正司級)。2009年被國務院軍隊轉業安置工作小組、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聯合評為中央單位模範軍隊轉業幹部。9.吳小平。咸安汀泗橋鎮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地球電磁科研教學的探索者。現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專業委員會成員。10.章勛宏。研究生學歷。咸安大幕人。現任中國共產黨團中央直屬機關第十五屆委員會副書記、團中央直屬機關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 ㈦ 湖北咸寧五七幹校歷史 那天,系裡的一位博士生問我:「什麼是『五七幹校』?」我驚愕了,難道這段歷史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嗎?———它距今也才過去了四十年! 准確地說,那是一九六八年的十月五日,《人民日報》於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柳河在哪裡?沒有人知道。但人們知道的是,這篇文章中有偉大領袖的「最高指示」:「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於是乎,就從這天開始,上自中央各部委,下至縣級各機關,數百萬計的機關幹部和知識分子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和專業,集中到了這個以「五七指示」為方向的「學校」里進行「重新學習」。有人統計,當年僅中央和國務院一級的機關,就在河南、湖北、江西、寧夏等地創辦了一百零六所這樣的幹校。 我打電話給北京的嚴欣久:「有空嗎?一起去咸寧看看,那裡可有咱們父輩留下的足跡……」湖北省咸寧縣是文化部五七幹校的所在地,當年共有六千餘名文化工作者———甚至包括謝冰心、沈從文、馮雪峰、周巍峙、臧克家、蕭乾、張光年、郭小川、王子野、吳仲超、周汝昌、王世襄等一大批「國寶」級的人物,被集中到了這片易名為「向陽湖」的荒湖野灘上。我明白,他們的足跡一定是蹣跚的,踟躕的,但我不能不去……那天正值酷暑,當地氣溫高達40℃,我們一行三人於武漢會合後,便結伴上路了———博士生帶著輕便錄像機,嚴欣久帶著數碼照相機,我則帶上了父親留下的《牛棚日記》。 一 感謝湖北省政府,頗有歷史眼光的他們竟將當年的這處遺址列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長蔣祝平說了,目的就是為了「銘記歷史,弘揚文化」。 位於「四五二高地」的校部--那一幢幢的紅磚平房,如今被兩扇大鐵門圈了起來,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院內靜悄悄的,沒有一絲人跡。行至五六十米遠,是一排面對大門的平房,左首的兩間辟為了一個展覽室,面積不大,陳列著一些當年的照片和實物,還有這樣兩行文字:「原始的工具原始地品味著苦辣人生,歷史的籌碼歷史地掂量著沉重記憶。」 我沒有下放過幹校,和欣久一樣,「文革」爆發時都還是高中生,我們要走的「五七道路」是上山下鄉,是插隊落戶。然而不知怎的,當這段歷史重新撲面而來時,竟一下子慌亂了起來,不知該怎樣去「品味」,怎樣去「掂量」了。博士生緊緊地跟在我的身後,新奇地用錄像機拍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展品--陳舊的鋤頭、扁擔,破爛的衣物、炊具……整個展覽室內闃寂無聲,誰也不願去驚醒這段沉睡的往事。欣久終於開口了,她輕輕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年文化部為什麼要將幹校選在咸寧?」 兩千多年以前,這里屬於雲夢澤的一部分,水天相連,人跡罕至;兩千多年以後,這里屬於長江的泄洪通道,湖灘片片,沼澤連連。一九六九年的秋天,文化部的直屬機關--辦公廳、政治部、電影局、藝術局、出版局、文物局、聯絡司、教育司、群文司,以及下屬的中國作協、中國文聯、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圖書館、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眾多的單位,被一股腦兒地驅趕到了這里。僅僅是為了圍湖造田嗎?僅僅是為了「重新學習」嗎?答案似乎並不如此。--據當年的資料表明:越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單位,越是要將校址選在最為貧困、最為落後的地區,或是黃泛區,或是鹽鹼區,就連兔子也不到那兒去拉屎……內務部等機關,更是跑到了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區域內,而他們的上級竟向「學員」們嚴密封鎖了消息。國務院的直屬機關選中的是寧夏的平羅縣,那裡是戈壁荒灘,沒有公路,沒有人煙,每隔幾十里便是一座監獄;犯人們被轉移走了,「學員」們被趕了進來,四周是高牆,四角是碉堡,牢房裡散落著手銬和腳鐐,牆壁上書寫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與這些幹校相比,咸寧的自然條件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但是它的最大悲哀卻在於:其本身屬於「文化部」--「文化大革命」既然是大革文化的命,那麼與文化有關的一切機構以及一切人,便只能首當其沖地成為革命的對象了!其實早在動身之前,軍代表的一番話已是一語中的了:「要明白,像你們這樣的單位是要徹底砸爛的,你們到幹校去是屬於安置性質,從此就在那兒勞動、改造,不要再幻想回北京了!」……就這樣,這些文化人被一鍋端地逐出了上層建築,逐出了知識領地,甚至是不分老弱病殘。上路的那天是中秋節,北京永定門火車站擠滿了送行的老人和孩子。火車剛一啟動,車上車下便哭成一片。著名舞蹈家盛婕也來送別自己的丈夫吳曉邦,她說:「車站上的氣氛很緊張,很嚇人。解放軍站成一條封鎖線,誰也不許靠近,就像是押送罪大惡極的犯人。」那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社長韋君宜,則是被送行者,她哭了沒有,無人知道,但她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了單位的人,就跟沒有了媽的孩子差不多!」 如今,在展覽室的牆壁上,懸掛的都是一些高舉紅旗大踏步行進在「五七道路」上的照片。我不清楚在他們的笑容背後是否含著淚水,但我知道從此以後他們的直接領導便更換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了。不可否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經過「大熔爐」鍛造出來的軍人,立場最堅定,愛憎最分明,由他們來佔領上層建築,無疑是最讓人放心不過的事情了-- 這是一位軍代表在五連(中國作家協會)大會上的訓話:「你們這些『臭老九』必須老老實實接受改造;否則打起仗來,先把你們『突突』了!」這是一位負責人在十四連(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公開揚言:「我們一定要把文藝黑線的根子徹底挖出來,先吃肉再喝湯,最後啃骨頭!」 ……就這樣,當知識貶為糞土、文化賤如草芥之後,讀書人終於嘗受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滋味,嘗受到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味道。 那天,就在這一幅幅的照片面前,我流下了眼淚。不為別的,只為當年他們的單純與天真--進入幹校之前,他們又有誰不是抱著美好與期待的心情在眺望著它。一位著名的畫家甚至買來一支竹笛,想像著自己就要成為水墨畫中的那個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的「牧童」了。父親也在日記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唱名時有如考生聽發榜,怦然心動。」 那條大堤還在。這是首批來到這里的「學員」們為了圍湖造田而修築起來的,也是後來他們每天高舉著紅旗去上工的必經之路。當年尚屬「壯小夥子」的崔道怡這樣回憶道:「六千五百米的圍湖堤壩,兩個月便修築起來了--數九寒天,我是光著脊樑、肩挑重擔爬上陡坡的。一千八百畝的荒灘造田,趕在春耕前開墾了出來--沼澤地里,我是赤著雙腳、踏碎冰凌拉犁奮進的。」據說當年同樣是「強勞力」的閻綱實在熬不住了,他悄聲問嚴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時期,你倆都在南泥灣開過荒,同今天的圍湖造田相比,哪個更苦些?」不料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無法相比,幹校的勞動要比南泥灣苦多了!」 年輕人尚且不堪承受,老弱病殘者就只能以生命為代價了--我在父親的日記中找到這樣的記載:「全日在大田挖渠。手足不靈,兩次落水,極為狼狽。」「雷鳴風吼,冰雪交加,行及半途幾不能支,以心臟壓迫甚,作絞痛也。」然而比他更慘的卻比比皆是:孟超的脊椎摔斷了,仍得拄著拐杖參加勞動;侯金鏡患有嚴重的高血壓,還得於月光下加班加點,最後累死在菜園中……如此的折磨,就連當地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了,他們紛紛出來講話:「我們種了一輩子的田,過了六十歲也都不下地了。你們怎麼能讓那麼一把年紀的人去乾重活呢?幾可憐喲!」 「文革」結束後,記者去采訪周巍峙,他這樣說道:「幹部參加勞動,益處是很多的,我們也並不厭惡勞動,重活臟活都願意干,而且干起來非常認真。但是被當成了『專政對象』,進行勞動改造,心裡很不平!」--他一語道出的,正是「五七幹校」的性質!為了想方設法折磨這些「專政對象」們,當年在其他的幹校中,甚至還五花八門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比如說:「寧要革命化,不要機械化!」拖拉機被閑置在一旁,硬讓「學員」們用自己的身體去拉犁。又比如說:「五十米不抬頭,一百米不直腰!」這是為了防止插秧時有人「磨洋工」,田頭上竟連簡易廁所也不修造,不論男女一律在水田裡自行解決。 ……那片操場還在。這是當年批鬥「反動分子」的會場,通常是彩旗招展,口號震天。展覽室內,一張發黃的照片證實了這一切--台下,人們高舉著胳膊呼喊口號;台上,被斗者深深地垂著頭一言不發……這個人是誰?看不清他的臉。其實又何必去辨認呢?我的心頭一陣發酸,我想起了父親,想起了他在日記中留下的文字:「……全身沸騰,幾欲發狂,卻又不得不鎮靜自己,不露聲色。」身為「牛鬼蛇神」的他,欲哭無淚,欲訴無門,只能於夜深人靜之時一個人於大堤上狂奔;他對著四周呼喊,但四周卻是一片沼澤,連一聲迴音也沒有…… 後來讀到許覺民的文章,才知道飽嘗這種生不如死滋味的人,並非父親一個。他寫道:「我不了解過去法國第三等級的人過的是什麼日子,我想我不會比他們再差了,我是一個十足的賤民!」那年,蕭乾的一家也被驅逐到了這里,他的妻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家中的小貓失蹤了,等到找回來時兩條腿全被人打斷。同病相憐的蕭乾嘆了一口氣:「與其看著你活活受罪,不如『安樂死』吧!」他碾碎了幾粒安眠葯,和在了牛奶里…… 不曾想,這樣的一種折磨,很快又擴大到了年輕一代的身上--一場深挖「五一六分子」的運動於幹校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其聲勢之大,可謂人人過關;其刑法之酷,可謂慘絕人寰--用煙頭燙,用皮鞋踢,搞「車輪戰」,使「熬鷹法」……閻綱曾這樣描述他被帶進審訊室時的心情:「周身的熱血直沖腦門:這不是進了《紅岩》里的中美合作所嗎?」 僅僅幾年的工夫,這所美其名曰「向陽湖」的文化部「五七幹校」,終於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此間被折磨致死、折磨致殘的一共有多少人,已經無法統計清了。韋君宜寫過一篇文章《抹不掉的記憶》,記載了發生在她身邊的十個「無罪者」的故事。她凄楚地寫道:「當初我們是一起被趕下來的,如今卻不能一起走了……」 還需要怎樣去評述它呢?--蕭乾說了:「建立幹校的目的,就是要一個不剩地把知識分子從上層建築中趕出去,以確保那一幫人的江山永不變色。」閻綱說了:「應該面對事實,把『五七幹校』如實地看做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整治國家幹部(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管制所。」牧惠更是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文革博物館』就從這里開始!」 二 從校部出來,我們一行前往當年的宿舍參觀。在路上大家討論起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幹校的「軍事管制」方式應該如何評價?一時間,兩種意見爭論不休。 我向陪同參觀的人們講起了父親的一個故事:那是一九七○年的初冬,宿舍建成還不到三個月,他卻被派往湖中看守菜園子。也就是說,此時的他必須離開自己的住處,離開原本的集體,獨自一人搬進那個杳無人煙的荒灘里,搬進那個孤零零的草棚中。他這樣描寫自己的「新家」:「……不過是以油毛氈蓋頂、以蘆席圍牆、不到十平方米的一個工棚而已。雖有門框,卻無門扇。至於屋頂,西北風一刮,大有被隨時掀走之勢。」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此時的他不僅沒有絲毫的沮喪,反而是滿心的高興。他說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能夠「離群索居」,徹底擺脫那個令他窒息的環境! 欣久也講了一個有關她父親的故事:當年她在內蒙插隊,曾經寫過很多封信,希望能來咸寧看一看自己的爸爸。不料一貫慈祥的父親卻堅決反對,理由是:「周圍有那麼多的眼睛在盯著我,到時候哪怕想給自己的女兒改善一下伙食,也是不可能的。他們會尋找事端,會不由分說地批評我:『你又想搞什麼陰謀?』」 望著博士生那一臉的茫然,我真想告訴他,這兩個故事正是對這種「集中營」式的管理制度的一個最好的注釋。不知是為了顯示「鋼鐵長城」的威力,還是為了更方便地管制這群早已成為「專政對象」的文化人,那支先後由北京軍區和湖北省軍區組成的「軍宣隊」,竟於整個幹校中實行了軍隊的建制--「學員」們按照原先的單位和系統,被分成五個大隊、二十六個連隊;連的下面是排,排的下面是班。 至於管理,同樣是「准軍事化」,一切均以軍隊的紀律嚴格要求之--白天,在連長、排長以及班長的帶領下進行勞動;晚上,則以班排為單位繼續開展「鬥批改」,就連國務院規定的每周一天的休息制度也被取消了。更有甚者的是,哪怕到了半夜,也要被哨聲喚起,進行「軍事訓練」。年屆六旬的蕭乾不堪其苦,他說:「我最怕月亮,尤其怕月圓,因為軍宣隊半夜裡會吹哨『拉練』。我只敢和衣而眠,夢中還得豎起耳朵聽著隨時可能吹響的哨子……」一次,馮雪峰在翻越一座土崗時跌倒了,蕭乾急忙上去攙扶,但是這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幹部卻上氣不接下氣地推開他:「別管我,快跑,跟上隊伍,不然又要挨斗!」 後來,讀了別的幹校的材料,才知道這種制度並非是咸寧幹校的「專利」。在中央直屬藝術院團的幹校中,甚至出現過這樣的笑話:看露天電影時,所有的人也必須整隊,帶著小板凳,以班為單位排成一溜,班長坐在最後邊。有人要上廁所了,只能一個一個地往後傳,向班長報告;而班長的答復,同樣是一個一個地往前傳,或是「快去快回」,或是「再憋一會」。 很可能也是為了這一同樣的原因吧,在「准軍事化」的幹校中,原有的家庭結構被強行拆散了,這里只有男人和女人的區別,而無夫妻或者其他親屬的關系,一旦入校後,一律按照性別的不同,住進男生宿舍或女生宿舍里。 時間一長,問題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青年人要解決「性」的問題,老年人要解決生活問題。至於前者,尚可想出種種辦法,甚至跑去「野合」;至於後者,便只能是「好自為之」了。--沈從文初下幹校時已近耄耋,卻無法與隸屬於另一個大隊的夫人生活在一起,他在家書中凄涼地寫道:「……目前的困難,總還能克服。至於病,有個親人在一處,自然好得多。但如果已近於無可奈何,那也就一切聽之,接受現實了。萬一忽然完事,也極其自然,不足驚奇,到時讓大弟或小弟同來收拾一下殘局即可。」身患重病的侯金鏡,同樣不能與同在一個連隊的妻子團聚,直到咽氣,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最終是「一張葦席捲起他的軀體,再用三根草繩分段捆起三道箍,像扔木頭一樣,往卡車上一扔,就開走了」……至於那些隨同父母一齊下放的孩子們--從學齡前的兒童到十幾歲的少年,則一律被集中到了數十里外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里,兩個星期才能探望一次。塗瑩跟隨父母來到幹校時只有六歲,她回憶道:「……送我坐班車去學校的日子到了,我獨自逃到山後的林子中間,失魂落魄地奔跑。我不害怕草叢中的各種蟲子甚至毒蛇,但我害怕去學校!」 欣久宛如一名記者,一路上手持相機拍個不停:甘棠鎮、魯家灣、紅旗橋、五七道……其結果,還沒到目的地,電池便消耗盡了,相機也徹底「罷」了「工」。我笑著批評她道:「不能省著點嗎?」她卻賭氣似地看了我一眼:「你說,哪處地方可以『省』掉?」我啞然了。是啊,面對著這片曾經上演過無數悲劇的土地,又有哪一處不該去記錄、不該去探尋呢?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終於來到了「王六嘴」。這是一個小小的山崗,當年十四連(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宿營地就建在這里。如今那一排排的紅磚平房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裡,但所有權已經轉讓給了向陽湖奶牛良種場,成為職工們的家屬宿舍了。 一位四十多歲的房主人將我們讓進了屋子裡。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這是一個個用土坯隔出來的房間,既低矮又狹窄,面積不超過十平方米。當年卻被塞進了三到四個人,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蜷縮在一起的?--父親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空間全都占滿了,我的行李只好懸之壁上,床前之狹只可容膝……」房主人一臉的茫然,雖說「?菖?菖?菖舊居」的木牌在他家的門框上已經掛了多年,但他卻根本不知道曾經發生在這里的一切。然而,我已經很滿足了:那門、那窗、那牆、那頂……畢竟都還是歷史,它們默默地見證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當年,這里沒有孩子的歡笑,沒有家庭的溫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因為「軍管」的需要而重新組合的「集體」。其中的成員,按照顧學頡的說法,一共分成了四種等級:頭等的,是上級派來的軍宣隊;二等的,是革命造反派;三等的,為一般的革命群眾;四等的,則是被批被斗的「牛鬼蛇神」……於是乎,當這四種不同階層的人被強行「集中」到了同一個屋檐下時,彼此間的「勃溪」則是不言而喻了!--十四連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食堂里宰殺鴨子,有人「義正辭嚴」地提出意見:鴨肉分給革命群眾,審查對象只配吃鴨頭和鴨屁股!人性終於被「階級性」所取代了。 身為第一等級的軍代表們,權力意識在不斷膨脹,傲慢情緒在不斷增長--大言不慚地將自己比作「文革前的劉白羽」者有之,有恃無恐地猥褻女青年者也有之;明目張膽地竊取公共財物者有之,居高臨下地向被管制對象索取供奉者更有之…… 身為其他等級的人們,為了「立功贖罪」,也開始鑽營與投機了起來--有人總結出了看「牛」的經驗,並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牆報上;有人則以「告密」而邀寵,以「賣友」而求榮:某某某於私下裡偷吃營養品,誰誰誰於背地裡大罵校領導……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同樣當過「學員」的火星寫下的一段話:「文化大革命不僅是一場『造神運動』和『造鬼運動』,同時也是一場『造奴運動』!……沒有『奴』,『神』是虛空的;沒有『奴』,百分之五的『鬼』也無由抓出。」 ㈧ 香城泉都萬國咸寧》宣傳片 咸寧市城市規劃展覽館開放日實錄,是那個公司拍的 這 真不知道了。 與咸寧宣傳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都江堰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46
電子商務概論題庫新浪
瀏覽:827
跨文化促銷活動
瀏覽:174
促銷活動論文4000字
瀏覽:78
電子商務采購模式案例
瀏覽:917
中國企業電子商務網
瀏覽:915
服裝游戲營銷方案怎麼寫
瀏覽:249
旅遊活動促銷方案
瀏覽:329
商場整體日常保潔策劃方案
瀏覽:64
服裝店鋪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34
某商場元旦期間搞促銷活動
瀏覽:879
裝修公司開盤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551
大唐電子商務平
瀏覽:951
培訓學校招生方案範文
瀏覽:566
年度培訓方案計劃
瀏覽:56
制定人力資源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59
手機游戲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63
活動策劃方案word
瀏覽:274
寧波果殼電子商務
瀏覽:295
廣東雲圖電子商務
瀏覽: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