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位大哥清楚保德縣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名單麻煩告訴一下。謝謝
保德縣 縣 委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延安派出一批幹部,組成「晉西北臨時工作團」,由張達志帶隊,奔赴晉西北。其任務是開辟根據地,建立黨組織。10月間,到達晉西北區黨委的駐地岢嵐縣。不久便派赴各地開辟工作。
魚得江(陝西清澗縣人)被委派為保德縣委書記,負責組建保德縣委。晉西北區黨委還委派王興斌為保德縣的組織部長,楊曉嵐為宣傳部長。
當時,魚得江的公開身份是「流亡學生」。半月後因「口音」不對,很快引起國民黨縣黨部的注意,區黨委便通知魚得江去興縣就任宣傳部長。縣委的工作交給在保德開辟工作的八路軍一二○師民運部工作團代行,負責人叫李升堂。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晉西北區黨委派由延安來的黃恩明(陝西清澗縣人)接任保德縣委書記,公開身份是犧盟會協助員。縣委仍設組織部、宣傳部。組織部長劉芝盛兼三區區委書記。宣傳部長楊曉嵐兼一區區委書記。二區區委書記是康文學。
1945年10月以前,黨組織處於秘密活動時期,縣委及負責人的稱謂多次變換。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2月,縣委書記的公開身份是「犧盟會協助員」,1940年1月至1945年10月為「游擊隊七大隊政委」,1945年10月始稱縣委書記。
1949年,在首屆黨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縣委委員9名,其中常委5名、書記1名。機構有組織部、宣傳部、秘書室。共有幹部17人。
1951年增設縣監察委員會、統戰秘書,縣委人員共25名。
1954年增設農村工作部、財經貿易部。
1958年以後,縣委陸續增設了文教部、工業部、保德小報社、黨校,至1961年縣委共轄辦事機構12個,幹部71人。
1962年精簡機構、下放人員,縣委原12個部、委、室撤銷合並為5個。分別為組織部、宣傳部、農村工作部、辦公室、紀律監察委員會,1964年又增設財貿部。
1967年4月25日成立「保德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縣委和縣政府。後成立「保德縣黨的核心小組」代行黨委領導職權。
1971年本縣召開第五屆黨代表大會恢復縣委,設書記1名、副書記2名、常委8名、委員25名。
1975年縣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文教部、工交建政治部、農村工作部、財貿政治部。
1981年撤銷工交建政治部、文教部、財貿政治部。1983年增設統戰部。
⑵ 盧夢的生平簡介
自1933年始,先後加入山西省文藝界救國聯合會、「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忻縣抗日游擊大隊、岢嵐中心區抗日游擊總隊、山西新軍決死四縱隊、晉西北地區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積極投身中國革命,進行抗擊日本侵略的戰斗。
先後任中共晉綏分局宣傳部文聯主任、晉綏《大眾報》社社長、中共晉西北中心地委宣傳部長、山西省委宣傳部編審處處長、文藝處處長、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秘書長等職。其間參加第一次全國文藝界代表大會,主編山西省委宣傳部黨刊《前進》。
⑶ 公木的介紹
公木,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甫,現名張松如,筆名有公木、木農等。1910年農歷5月15日出生在今辛集市北孟家莊村一個農民家庭里,河北正定中學畢業。他秉賦聰穎,正直好學,家庭和學校給了他良好的影響,青年時期的他受到愛國思想的感染熏陶,開始追求廣闊而有意義的人生,也是這條大道上的奮進者。1928年後,公木進北平大學第一師范學院學習時便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辦刊物、搞暴動,又加入左聯,所以兩次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入獄。公木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教育家。他在《公木詩選》後記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詩」。他以驚人的毅力從《千家詩》學起,酷愛唐詩宋詞,在漫長的學者之途當中,邊學習邊創作,終於打下了廣泛的古典文學和語言學的堅實基礎。李曾主編《部隊文藝》等,源源不斷地在各地詩文報刊上發表詩作及論文等。魯迅的文學學風和蔣光慈等人的詩作成為他一生奮斗學習的楷模。公木的詩情猶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來,又如黃河之濤一瀉千里而一發不可收停。他以清新、質朴的格調熱情歌頌農民的覺醒,廣大群眾獲得解放的興奮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情。不僅如此,他還在培養一代新人的路途上嘔心瀝血,當今一代新詩人邵燕祥、張志民、流沙河、未央、雁翼等都尊敬地稱公木為老師。應該說公木為年青人留下了很多很多。詩人公木的成功詞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更是不可不提的,這首「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作曲家鄭律成譜曲便猶如插上了翅膀,當年,它帶著高昂、激越的旋律自由地翱翔在根據地,縈繞在清涼的上空。50多年來,這首歌曲激勵著一代八路軍戰士,一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戰斗、成長、奪取勝利,為人民建功立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舉世聞名的歌曲《東方紅》的誕生和定稿發表中,公木也傾注了一腔心血,這些有益於人民的工作都證明了他在創作問題上的寬厚胸懷。公木又確確實實是「以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公木原詩、詞、文學作品為後人留下了很多,人們也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公木現在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兼中文系主任,吉林社會科學院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吉林社會科學聯合副主席兼語文協會主席,吉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暨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主席等職務。如今,84歲齡的他依然思想非常活躍,精力旺盛。在他的倡議下,又組起了《中國詩歌簡史》編委會,他團結了一批人,立志要填補中國詩史的空白。公木堪稱是應用生命寫詩的人,老詩人的心裡燃燒著一顆永不熄滅的火種。
⑷ 姓師的有什麼名人
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枚舉:
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 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 逵:明代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⑸ 臨汾市宣傳部副部長是誰
李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