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散文記言為主的史書有哪些謝謝啦!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詳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采。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後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採取國別體,吸取《左傳》、《國語》的創作技巧並加以發展,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為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歷史散文
我國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位。《漢書·藝文志》記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尚書》記載了商周君王對臣民發布的各種政令,文辭簡練。《春秋》是魯國的遍年史,記事嚴謹,語言精煉。
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是其代表。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用歷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記述歷史,而《左傳》則詳細的記載事件本末細節,此書豐富多采,敘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和歷史人物的言行。
《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復雜的戰爭有條理的敘述出來,並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曹劌論戰》和《秦晉搖(沒找到這個字)之戰》等篇,都寫得非常出色。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左傳》,然而它有的敘事比《左傳》更鮮明生動,如寫「厲王弭謗」和「勾踐復國」的文字,就是這樣。
《戰國策》記述的基本上是戰國時期謀臣縱橫捭闔的謀略和辭說,它的文風是劇談雄辯,書中還刻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例如寫唐且出使秦國,唐且與秦王談起「布衣之怒」,秦王輕淡的說,布衣之怒不過「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且慷慨陳詞:「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說完,拔劍而起,這一番慷慨豪壯的言辭,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氣。
《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辯士,還擅長運用寓言進行說理、論證,象狐假虎威、畫蛇添足等成語故事,都出自《戰國策》。
《左傳》和《戰國策》對後世的散文家有著深刻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曾經大量採用這兩書的材料,並汲取了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漢代賈誼、晁錯等人的政論文章,其雄辯風格得之於這兩書也很多。歷代史書的編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記敘問,在語言和表現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響。
二、諸子文章的風采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論語》風格是語言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其中許多形象化的語言,往往包含著深遠的社會和道德含義。例如,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這既是對松柏的禮贊,又是對一種堅強人格的稱頌,形象與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書,語言質朴,但有很強的邏輯性,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又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例如,《非攻》篇中說:「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以下又從盜竊別人雞狗說到,侵略他人國家,指出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虧人自利」的不義之舉。這樣的由小及大,層層推進,既是演說,又是比喻,論證明白而嚴謹。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端鋒芒顯露。例如,忘了是哪篇了,記述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孟子對齊宣王所問「齊恆晉文之事」避而不言,卻引齊王談論王道。在對話中,孟子經常連連發問,步步緊逼。他的雄辯鋒芒,有時竟使得「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還善用比喻。他在談及不能和不為的區別時說:「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樣的,有時整段用,有時全篇用。就象「魚,我所欲也」,就是層層深入,運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論主旨。
在先秦思想中,莊子的思想具有一種虛無主義色彩。在先秦散文中,《莊子》是最具風格的。大量的採用虛構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思想論點,這是《莊子》的一大特色,《莊子》想像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獨樹一幟。《莊子》寓言豐富,並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創。這些寓言也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有著奇幻斑斕的色彩。象寫河伯看到「秋水將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當他來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際,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著通過與河伯的對話,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壯闊的景物描寫,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還有,寫諸侯間的戰爭時說:有兩個國家,一個建在蝸牛的左角,一個建在蝸牛的右角,「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這樣的奇幻的想像,在《莊子》中還很多。
《韓非子》的文章注重論述,論事證理切中要害而又精闢深刻。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分析力最強。有一篇寫亡國的理由,竟寫了47條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歷史知識,我們今天還在運用的成語,如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都出自《韓非子》。
先秦諸子散文風格多樣,或氣勢磅礴,或雄辯銳利,或浪漫奇幻。諸子散文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 中國古代史書
1.有第一部之稱的史書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宋•袁樞
第一部學術史《眀儒學案》
第一部制度史《通典》
現存會要體史書中最早的一部《唐會要》
2.二十四史(補充:1.前四部並稱前四史;2.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記 ( 漢·司馬遷 ) 漢書 ( 漢·班固 ) 後漢書 ( 南朝宋·范曄 )
三國志 ( 晉·陳壽 ) 晉書 ( 唐·房玄齡等 ) 宋書 ( 南朝梁·沈約 )
南齊書 ( 南朝梁·蕭子顯 ) 梁書 ( 唐·姚思廉 ) 陳書 ( 唐·姚思廉 )
魏書 ( 北齊·魏收 ) 北齊書 ( 唐·李百葯 ) 周書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書 ( 唐·魏徵等 ) 南史 ( 唐·李延壽 ) 北史 ( 唐·李延壽 )
舊唐書 ( 後晉·劉昫等 ) 新唐書 ( 宋·歐陽修、宋祁 ) 舊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歐陽修 ) 宋史 ( 元·脫脫等 ) 遼史 ( 元·脫脫等 )
金史 ( 元·脫脫等 ) 元史 ( 明·宋濂等 ) 明史 ( 清·張廷玉等 )
3.十通
即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這十部政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巨著,開創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後,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後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續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
4.此外竹書紀年、國榷、呂氏春秋等也是比較有名的史書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③ 史書如何形容盛世
盛世是一個充滿誘惑、令人仰慕與神往的政治術語和歷史名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盛世氣象是不太容易形成的。在我國四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基本上可以稱作盛世的,也只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其餘,大多都是些平庸之世或者衰亂之世。難怪無論是古時之人還是當今之人,都要把「欣逢盛世」視為莫大的幸運了。
在有限的幾個盛世中,「開元」與「康乾」是常常出現在影視屏幕上,或津津樂道於人們嘴邊的兩個盛世。這兩個盛世,都以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以及吏治的清明等鮮明特徵在歷史上留下了極為厚重的一頁。以作為盛世重要標志之一的經濟發展為例,兩個盛世,無不有著驕人的榮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憶昔》一詩中這樣描寫開元盛世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的詩歷來有「詩史」之譽,應該說是可信的。實際上,據有關史料記載,唐代極盛時期,那可真是了不得:其勢力范圍,東北至朝鮮半島,西北至蔥嶺以西的中亞,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帝國。首都長安,周圍達355公里,人口共30多萬戶。南城商業區,商店旅店林立,中外客商如雲。其規模之巨大,其市井之繁華,也為當時世界所罕見。康乾盛世也乃我國古代社會農業與商品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由此帶來的財政收入之高,歷朝無與倫比。拿乾隆朝來說,其每年的財政收入均基本保持在5000萬兩白銀左右。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財政史中可謂絕對空前。
不過,「開元」、「康乾」雖同有盛世之譽,但同中有異,同中有別。這一異一別,就異出優劣,別出高下來了。我的感覺,康乾盛世與開元盛世相比,明顯存在著兩大根本缺陷。一是康乾盛世,其寬容、其胸襟、其虛懷也不知要遜色開元盛世多少個檔次。康乾盛世在疆域事功、經濟發展方面確與盛唐不相上下,但其對思想的高壓箝制和暴力摧殘,也達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這集中體現在其大規模推行的「文字獄」上。據不完全統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興起的文字獄就達一百多起。比較突出的有康熙年間的「庄廷釒龍 《明史》獄、」雍正年間的「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獄」、乾隆年間的「徐述夔《一柱樓詩》獄等。這些冤獄判罪極重,往往株連九族,枉殺無辜,甚至對死人也不放過,施行刨棺戮屍(如庄廷釒龍 、徐述夔父子)。這與盛世氣象簡直格格不入。開元盛世(甚至整個唐代)則不然,那是名副其實的「大唐氣象」與「宰相氣量」。唐朝的詩歌為什麼能夠登上古代詩歌之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人寫詩從無顧忌,思想自由不羈,往往抒自己之所抒,發自己之想發。唐朝人的詩歌,往往對先世的事和當時的事,敢直言寫入詩里,沒一點隱諱,甚至宮禁嬖昵,非宮外人應知道的,也反復形容宣揚,而上邊的人也決不會怪罪。如還不是生活在開元盛世階段的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他寫的《長恨歌》和進行諷刺勸諫的一些詩篇,還有與白居易同時且齊名、有「元白」之稱的元微之的《連昌宮詞》,從頭到尾都是針對最高統治者唐明皇而寫的(若是在康乾盛世那還了得!)。有幸生活於開元盛世的杜甫詩里這方面的內容就更多了,象《兵車行》、《前後出塞》、《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哀王孫》、《悲陳陶》、《哀江頭》、《麗人行》、《悲青阪》、《公孫舞劍器行》等,通篇都是對時政的諷刺。二是在對外政策上,兩者也不可同日而語。開元盛世,唐帝國的國門是敞開的。當時,它已與亞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了廣泛的聯系,其中包括今天的朝鮮、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阿拉伯。尤其與日本的關系最為融洽,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使團人員除官員外,還包括留學生、僧人、醫生、譯員、商人以及各種工匠等。如開元四年,日本使船總人數有557人,開元十二年,日本使船總人數上升到594人。回國時,唐朝也往往委派使節陪同前往,進行回訪。東西方的接觸、交往,一方面使得唐文明成果的種子源源不斷地遠播到亞州諸國;另一方面,亞洲諸國的文明成果也廣收博採到唐文明成果中來,使之顯得愈發燦爛多姿。康乾盛世階段,世界歷史正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以英國為首的、以1784年一個叫瓦特的蘇格蘭機械師發明的蒸汽機的投入使用為標志的處於西歐的一些國家正在進行著一場以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取代手工工場的變革。這場變革就是後來所謂創造了巨大生產力的工業革命。處在如此一種世界大勢之下的乾隆朝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它既沒有「走出去」,也沒有「引進來」,而是以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索性將國門緊緊關閉了起來。這一關,也就從根本上導致了中國的落伍和落後。至今我還時常於回想之中作著一些假設,即縱然乾隆朝當時自己不「走出去」、不「引進來」,但如果能夠抓住1793年那次英使馬戛爾尼來華,可謂是「送上門來」的契機,也就是說如果乾隆皇帝及其臣屬能夠對馬戛爾尼遞過來的信息做出敏銳反應;如果中英談判不破裂,不失去又一次歷史進取的機遇,那麼中國完全可能也有條件在世界早期現代化的進程中佔領屬於自己應該佔領的一席之地。真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當然,我們說康乾盛世明顯存在兩大缺陷,也僅是相對開元盛世而言,並非說開元盛世就十全十美。實際上,對歷史上所謂的幾個盛世,史書上都不乏歌功頌德之辭,不可盲目崇信。尤其是對當前一些影視作品中所刻意渲染的盛世明君,更需要拿出自己分析的眼光。那些甚至拿今人今世與古代的幾個盛世作比擬,從而片面地發出「今不如昔」的感嘆是絕對不可取的。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還有質的飛躍。其實的政客把當今稱上太平盛世,可以諷刺的說這是個變態的,比康乾還要遭的「盛世」---因為它們都是外來政權--所以都要文字獄。
④ 史書有幾種形式
一、按真實性分類:
1、正史:
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
2、別史:
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
3、雜史:
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它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系一朝執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雜荒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的疏漏與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4、野史:
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5、稗史:
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有時也泛指「野史」。
二、按體例分類:
1、編年體:
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
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通史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
2、國別體:
以國(諸侯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共兩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代表作)。
3、紀傳體:
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即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就是為人物立傳,代表作《史記》。例如《三國志》《史記》等都是紀傳體。《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斷代史:
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范圍。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於斷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范圍。
5、紀事本末:
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它創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史書宣傳語擴展閱讀:
史書介紹:
1、《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2、《左傳》
《春秋左氏傳》(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悼公二十七年)。
3、《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4、《三國志》
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⑤ 關於史書中用語的問題!
指的是各個行政區域的重要程度、治理難度。清朝中前期開始按照官職的要缺、繁缺、簡缺來分配官員的薪水,要缺、繁缺分得多,簡缺分得少
⑥ 中國經典史書有哪些
中國經典史書:
1、正史: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2、別史:《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如《漢晉春秋》。
3、雜史: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泛指「野史」。
史書發展:
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
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編年體的優點是方便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還避免敘事重復,《資治通鑒》的成功開創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
陳寅恪曾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編年體盛行起來,從而產生了綱目體與紀事本末體,梁啟超以為:「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⑦ 關於史書的題材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原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國別體史書。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編者劉向,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戰國策》編者——劉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善於描寫人物,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詩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⑧ 求一篇古風社團宣傳詞
這個社團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給你找了墨城古風文學家族的宣傳詞。望採納喔~~~
第一期:
一卷江山一卷畫,一折紅塵去風華,莫問千年一劍為誰殺,那一壺半涼的茶。
一夜楚歌一城塌,一頁唐書寫不下,莫寫長安一曲落杏花,那一騎絕塵的馬。
是誰高樓深巷問人家,得不到真相誰來答,清寒的雨又為誰落下,舊時的胭脂已哭花。
是誰親築城牆攬黃花,不問江湖紅塵不踏,那一座溫暖的古城下,已看不見靜坐的他。
一枝秋花一濁蠟,一層煙雨去繁華,莫念舊時江南紅樓下,那一幅鎏金的畫。
一出古戲一樓塌,一簾舊夢今時下,莫續前朝一夜去白發,那一段歷史的假。
是誰高樓深巷問人家,得不到真相誰來答,清寒的雨又為誰落下,舊時的胭脂已哭花。
是誰親築城牆攬黃花,不問江湖紅塵不踏,那一座溫暖的古城下,已看不見靜坐的他。
第四期:誰的江山誰在作畫 一支玉筆勾勒天下
畫樓深處縈繞著琵琶 滿座皆是江南的貢茶
霓裳羽衣伴著板笳 笙歌詩詞莫失了風雅
朱樓傾杯也罷 這江山,終究不是我牽掛
烽火千里塞外廝殺 龍騎十萬金戈鐵馬
嚮往胡天有風雲叱吒 戰旗舞動漫天的風沙
羌管響起青春韶華 這一輪明月多少白發
陽關塞上殘霞 這江山,何處才是我的家
北辰高閣一夕傾塌 紅塵紛擾稱孤道寡
詔書一紙輕輕放下 塞外胡馬帶著黃沙
少年一腔熱血拋灑 黃土之下埋葬著鎧甲
回首燈火萬家 這江山,終究不是為你打
如今赳赳十萬長鎩 回師中原問誰稱霸
手中長劍指向天涯 大旗獵獵碾碎了風雅
當年高殿上的舊石瓦 靜靜地望著繁華不說話
史書一頁剎那 這江山,又誰來提筆作畫
第五期: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赤手難扶唐社稷,連城尤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仍唱百年歌。
——《三垂岡》
可記當年 初入城門 馬蹄聲起 江山狂亂
廝殺不絕 八方狼煙 前世迷離 烽火連天
生於亂世 心有牽絆 離合悲歡 英雄難還
何不就此 忘卻一切 看那血流泛濫
戰馬嘶鳴 刀劍相向 金戈亂聲 誰最狂
千軍萬馬 無情戰場 生死無常 盡滄桑
風聲呼嘯 天地無相 廝殺過後 誰稱王
烈血染紅戰場 鼓角聲起 河山破碎 一世蒼涼
英雄立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
赤手難扶唐社稷 連城尤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 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 至今仍唱《百年歌》
待到多年後 歷盡塵世風霜
再合眼 天地泛黃
⑨ 諸位推薦一本中國史書,要全史,描述詳細、語言生動
袁騰飛寫的歷史書。講的很棒的、《歷史是個什麼玩意》
⑩ 中國史書有哪些
黃帝時期,就有史書。這是中國上古宗教決定的。史書是天子和上天苟同的途徑之一。不僅天子有史書,諸侯也都有史書。但上古的史書大多沒有留傳下來。即使流傳下來的,由於沒有放在民間,只放在官方檔案館里,都被秦始皇燒了。
孔子曾經把上古史書的部分章節摘錄下來,編輯成冊,給自己的學生當教科書用,這就是《尚書》。即使是這本書,現在也不全了,失散了很多篇章。
晉朝時期,有人盜墓,因此發現了墳墓里的古籍。裡面的篇章跟古代其他資料有很大出入。被整理出來,就是《竹書紀年》。但由於發現的時候非常三亂,編輯後也有前後文錯位的地方,很多事情不好肯定,歷史資料價值不高。
後來,發現了一本《逸周書》,在過去,人們認為它沒有什麼根據,不很重視它。但最近100多年,通過考古研究,發現這本書非常符合歷史事實。這本書雖然只記錄了周朝的事件,但成書年代比孔子要早一些。大概,這是最早的史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