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香囊宣傳

香囊宣傳

發布時間:2021-08-25 08:15:38

⑴ 香囊的做法

香囊又叫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是將芳香性中草葯碾成細末裝入特製布袋中,佩在身上以預防疾病的一種傳統民間藝品。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就提及到一種端午香囊「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香囊里芳香性中葯的揮發性氣味通過口鼻黏膜、肌膚毛竅、經絡穴位,經氣血經脈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調節氣機、疏通經絡的作用。不同葯物組成發揮的作用各異,以芳香辟穢、祛邪解毒葯物為主可預防感冒,以開竅寧神、安神定志為主則防治失眠,以芳香醒脾、助運開胃為主以防治厭食等。

香囊的歷史

香囊的由來可謂歷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釀制香酒的記載,至周代就有了佩帶香囊、沐浴蘭湯的習俗。春秋戰國時期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穢避邪的記載。先秦時期,香囊已成為人們隨身攜帶或懸掛於幔帳的重要飾物。清代有用中葯香囊佩戴胸前預防四時感冒、瘟疫等的記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囊里就發現了辛夷、肉桂、花椒、佩蘭、高良姜等多種香料。至今,民間仍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風俗。

☝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 清代象牙雕葫蘆形香囊

香囊的製作

要製作香囊,首先要准備和選擇芳香材料。應根據不同的保健需要選擇處方,可以是單味中葯,也可以是多味中葯混合在一起。所需中葯要去正規的葯店購買。香囊袋一般淘寶上就有出售,也可以選擇細密、柔軟、透氣、好看的棉布自行縫制。

☝ 某寶搜索「香囊袋空袋」即可找到,一般也就幾塊錢的事兒~

☝ 家用粉碎機/料理機/破壁機,隨便來一款即可用來粉碎中葯

第二步是材料的填充和製作。芳香材料在裝入香囊前應粉碎,可在葯店代為粉碎,家裡有粉碎機的也可以回家粉碎,然後根據香囊的大小打入適量的葯粉。如果香囊較大,要填充一定量的棉紗,以減少葯粉的用量並使外觀飽滿,最後縫制包裝就可以了。

香囊的種類

1、解毒利濕香囊

做法:取藿香、艾葉、肉桂、山萘、蒼術各等量,清洗干凈後烘乾,並粉碎至100~200目。然後找來絲布,縫製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每袋裡裝4克葯粉,每天掛前胸佩帶,晚上睡覺時放置枕邊。

功用:有芳香化濁辟穢、清熱利濕解毒之效。

2、預防感冒香囊

做法一:取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蘭各5克。或山奈、丁香、雄黃各3克,冰片、薄荷腦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任選一方,將葯材搗碎成細末並過篩,裝入香囊袋。每個袋子裝葯品細末10~15克,可佩戴到胸前,或用別針固定到衣服上。

做法二:川芎、白芷,荊芥,薄荷,羌活,霍香,防風各9克,細辛,辛夷花,冰片各3克,雄黃1.5克。一起研成細末,從早起每3小時聞一次直至睡前,或作成布包聞吸,共用1至3天。

做法三: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術,細辛各3克,一起研成細末,用棉布縫制小葯袋,裝入葯末,佩戴胸前,時時嗅聞。

做法四:山奈,蒼術,藁本,菖蒲,冰片,甘松各等份,除冰片外,將各葯烘乾,研為細末,加入冰片,調均勻,裝袋內,佩戴胸前,時時嗅聞。

功用:該香囊有提高抵抗力、預防感冒之效。香囊佩戴位置離鼻孔越近,效果越好。香囊中的葯末最好十天左右更換一次,以保持葯效。

3、提高抵抗力香囊

做法:取丁香、荊芥穗、紫蘇、蒼術、肉桂、辛夷、細辛、白蔻仁各2克,粉碎後,裝在絲布袋裡。
功效:有提高抵抗力、增強呼吸道之效。還可以做成大的,掛到家裡,提高全家人的抵抗力。

4、防蚊驅蟲香囊

做法:取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或艾葉各10克。用絲布縫製成孩子喜歡的卡通形狀,隨身攜帶。
功效:上述芳香葯物都含有揮發油,可揮發出蚊蟲不喜歡的味道,達到驅蚊之效。

5、解春困香囊

做法:冰片、樟腦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或川芎、白芷各10克,蒼術20克,冰片3克;或山柰、雄黃各10克,樟腦3克,丁香50克。以上三種任選一種配方,將葯物粉碎成細面,取葯面3~5克,用布縫制。

功效:可祛風散寒,化濕通竅,對解春困十分有效。佩掛在脖子上,15天換一次即可。6、防治冠心病香囊

做法:玄參,當歸,菖蒲,花椒,桂枝,薤白,冰片,三七等各10克。乾燥後,粉碎,過篩混合攪拌均勻,做成葯袋,放置左胸前,並時時以鼻嗅之。

功效:對防治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7、防治失眠香囊

做法:辰砂(硃砂上品)適量,裝囊,戴身上,以鼻嗅之。

功效:辰砂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有助於睡眠。

8、預防小兒厭食香囊

做法一:高良姜、青陳皮、蓽茇、蒼術、薄荷、川椒各10克,研為細末,裝入布袋中,置於胸前,堅持佩戴1~2個月。

做法二:黃芪、炒白術、焦山楂、炒六曲、炒內金、皮硝各10克,陳皮、廣木香、砂仁各6克,一起研為細末,放入布袋中,置於肚臍處,適當固定。

功效:對小兒有健脾開胃、和胃消積的作用。

⑵ 甘肅慶陽今年的「香包節」何時舉辦

千萬別聽他瞎說,怎麼會呢?如此宣傳推薦慶陽,提高慶陽在全國的知名度的好機會為何不辦?
時間在6月中旬,和往年差不多,只是暫時還沒有任何關於屆時文藝演出會邀請那些明星的消息!

⑶ 關於端午節的主題或者廣告語

主題或者廣告語:

1、暖暖親香香四溢、濃濃溫情情更深。

2、「綠色奧版運,綠色粽子權」 「粽香前里,情系萬家」萬水千山「粽」是情。

3、「品一段歷史佳話 億一顆風味美粽」。

4、「情濃端午 粽香(縱享)快樂」。

5、天然粽中之傑,自然讓人體面。

6、吃粽意,戀愛中意,生活中意,事業中意……

7、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粽。

8、端午的香粽,甜美的享受。

9、端午佳節年年有,美味粽子不離口。

10、端午良辰美景,粽有千種風情。

11、端午品香棕,味美萬家頌。

12、發粽志成城, 員工工作熱情,企業效益倍增!

13、過端午佳節,品美味香粽。

14、年年歲歲過端午,歲歲年年品粽子。

15、品味鮮香粽子,感悟端午文化。

16、千年祝願,一粽傳情。

17、送朋友,來一粽,粽粽都是情。

⑷ 驅蚊香包怎麼寫廣告

我知道的如下:
艾葉有驅蚊的功效,端午節做得香囊裡面放得就是艾葉。艾葉有賣的,買回來自己做一個就好了~~
希望能幫到你!

⑸ 怎樣寫驅蚊香包廣告詞語

一蹶不振 [yī jué bù zhè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yī jué bù zhèn ]
蹶:栽跟頭;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後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出處
漢·劉向《說苑·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例句
他為此事~,再也打不起精神了。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一敗如水 萎靡不振

⑹ 為什麼現在沒有人帶香包了

香包在古代時,人們為了防止蚊蟲的叮咬,將中草葯裹在香包裡面放在身邊,以達到驅蚊蟲的功效,而後慢慢也因為縫制的香包顏色各異,逐漸的變成了人們出門必備的裝飾品,而且也因製作香包的綢緞不同,將香包分了等級,有貴賤之分,有時候香包代表了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人們將香包配飾在腰間以顯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香包發展至今,慢慢的已經是人人都可以佩戴的了,最後演變成一個趣聞功效的小工具。

前面說到香包的功效之一清香已經被香水所替代,而香包唯一剩下的一個功能驅蚊,也有太多的發明足以讓人們忘記香包這種東西,比如聞香,在人們睡覺時點上聞香,人們安心的入眠卻不必擔心蚊蟲的打攪,還有什麼驅蚊的花露水,太多太多,前陣子還見到自己妹妹用了一款產品叫做防蚊貼,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用,但是哪款產品的表面有清香的味道,可能也是味道驅蚊的一種吧。香包之所以現在人都不用,只是因為它所達到的功效早已被現代產物所替代,被歷史淘汰也是理所應當的。

⑺ 什麼是五彩綉香囊

五彩綉主要是紅色、黃色、綠色、藍色和白色

我國古代當衣服已經步入規范化,色彩、原料也初步確定後,如何運用工藝手段畫龍點睛,即 所謂精道地裝飾,便自然地提到日程上來了。

"畫"和"綉"的出現及繪綉的應用 從史料記載得知,最具有悠久歷史的,要算"畫繢",和"刺綉"。據漢書《說文·解字》的注釋。 "繢就是畫繢的畫,綉就是繪綉的繪"。現代詞典上解釋,所謂"繢"的含意和"繪"字相同。因此"畫 繢"實質上就是指古代人們在衣裳和旗仗等紡織品上的繪畫的技藝,刺綉則是以絲線在綢、布上 面綴縫圖案的一種手段。從周秦《經書》、《尚書》上得知,從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140年的舜 開始,就將象形文字分類用在衣裳上。《考工記》中記?quot;五彩備,謂之綉"。畫繢和刺綉本不相同, 一個是畫工,一個是綉工,但古代書中卻不予區別,均屬於設色彩的工藝范圍,應用極為廣泛。 《詩經》在"奉風(指山西的簡稱)、豳風(指現今的陝西)唐風"中記載了有關綉裳的內容。現今 山西、陝西一帶民間刺綉仍然極為盛行,說明歷史上這種手工技藝的基礎十分深厚。 史書記載,從周一魏晉南北朝,刺綉反映在宮殿的陳設上,貴族的衣裳上,花色非常豐富,采 用的是以線縷綉的技藝,這使刺綉更加生輝。 在奴隸制和封建社會初期,天子和百官公卿所用的衣裳、旗仗,形式上都有統一的規定。統治 階級按"陰陽五行"的說法,將黃、青、赤、白、黑五種顏色定為"五方正色"。而所謂"陰陽"是以日光 的向背為准,正面為陽,背面為陰。"五行"則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而言。戰國以後的思 想家以"陰陽五行"的概念,解釋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源,企圖以樸素的辯證法來擺脫迷信的說 法,使認識趨向科學性。此時,由於蠶絲在人們生活中已經廣泛使用,不少絲絹面料上或成衣上, 都採用了繪畫和書寫手法,甚至在一些殉葬品上,也發現過運用彩繪技藝在絹底上做裝飾,這些 都說明戰國時期綉和染的工藝已臻完備。 漢代,刺綉被貴族富商享用,史書中記有"漢御史以綉為衣稱綉衣"。宴會場面在牆壁上張掛 綉品以作裝巍S捎誚�躚粑逍杏朊孕漚岷掀鵠?飾物的內容則具有神秘色彩。 古代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陽下陰來區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陽,以畫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 陰,取綉為飾。在王充《論衡》中記載"刺綉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齊(周代一個 國名,是今山東東部,河北東南角)郡能刺綉,恆女無不能者"。說明當時刺綉手工在民間已廣為流 傳。運用納縷的綉花工藝縫綴帷慢、衣裳已經相當普遍。 唐、宋時期,刺綉廣泛運用到宗教宣傳上,成為獨立的刺綉藝術品,精細的技藝能惟妙惟肖的 將南海法華寺經的故事用三、四層疊綉的方法,綉製成"佛及門徒與供養人"的精品。 宋代專門設有"綉作"(刺綉作坊)為皇室服務,針法十分講究,以平針綉代替了唐綉中的各種 雜拼法,外觀上簡練干凈,從此,宮廷中刺綉手法被民間廣泛採用。 元、明時期,宮廷綉作的規模日漸擴大,僅明嘉靖年間宮中綉匠就有七百餘人。

新生刺綉的涌現 明末上海出現了民間藝人創立的刺綉新法,取名"顧綉",顧綉以綉風景條幅為主,它的出現 帶動了很多地區,成為世家相傳的名綉。清初陸續出現了湖南的"湘綉"、蘇州的"蘇綉"、廣東的 "粵綉"和成都的"蜀綉"。形成了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綉的刺綉體系。四大名綉由於分布分散,特點 也各不相同。蘇州是我國南方很有特色的城市,一貫以山清水秀、庭園瑰麗著稱。蘇州人的性格 與環境十分吻合,秀麗柔和、平靜、嫻淑、蘇綉的風格正是體現了這些特點,十分素雅秀美。蘇綉主 要以衣裙鞋帽的裝飾為主,圖案則以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為題材,較多的以藍、綠色調,體現清雅 幽靜的效果。刺綉紋飾是以均齊形式處理,用剪紙粘貼方法付綉出來。粵綉的外觀與蘇 綉截然不同。據史料記載,"有以孔雀毛績為線縷,有綉譜子及雲章袖口,金翠奪目亦可愛,其毛多 買於番舶"。粵綉始於海南少數民族,與黎族的織錦同一源頭。粵綉技法與其他綉種不同

⑻ 端午節請問這樣做宣傳

端午節的資料大全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祭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歷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袁學駿認為,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粽子、賽龍舟,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後,後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為了讓魚吃飽後避免吃屈原遺體,打撈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於是比賽逐漸展開,至於龍舟,則更晚一些。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傳鍾馗為唐代人,到長安應試考中狀元,因其貌不揚被廢,憤而觸殿階而亡。後來托夢給唐明皇,決心殲除天下魔鬼。當時皇宮內正鬧鬼邪,唐明皇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鍾馗捉鬼圖》。並將此畫懸掛後宰門用以驅妖鎮邪,宮中遂得安寧。唐明皇加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鍾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後神話傳說被玉帝封為"驅魔帝君"。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躲五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時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節前或節日里要給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涼席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9、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12、破火眼

江蘇南京一帶端午節習俗。是日,在一碗清水裡放適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據說可以防治眼玻雄黃有殺菌滅毒的功效,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

13、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14、剪綵葫蘆

用彩色紙剪成葫蘆狀,於端陽節倒貼於門首,取將毒氣倒出之意。

15、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曾描繪: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⑼ 紋綉師如何宣傳推廣

1、價值認知是使顧客產生閱讀興趣
2、優質文案是使顧客認真閱讀
3、故事內容是能使產品深入顧客內心。

閱讀全文

與香囊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店線上促銷活動方案ppt 瀏覽:908
中秋節活動促銷策劃方案淘寶 瀏覽:941
藍月亮營銷方案匯報PPT 瀏覽:467
禮品行業商會策劃方案 瀏覽:295
生產商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465
電子商務部年終總結 瀏覽:880
浙江潔麗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30
護士分層級培訓與考評方案 瀏覽:581
工程新聞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929
合肥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387
商業地產營銷方案ppt 瀏覽:718
校級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0
健康管理方案策劃書 瀏覽:884
教師參加普通話培訓方案及總結 瀏覽:963
書畫筆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80
禁毒講解員培訓方案 瀏覽:113
凡客誠品校園推廣方案 瀏覽:824
監管平台促銷活動 瀏覽:898
義烏潘朵電子商務 瀏覽:240
火鍋店夏季營銷方案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