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減災日宣傳內容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的和目標。即透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
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透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1)國際防災減災日宣傳日擴展閱讀
聯合國大會1989年定於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今年是第30個國際減災日,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確定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加強韌性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水平」。
我國相關部門已經發出通知,部署今年國際減災日的有關工作,大力倡導全民防災減災,明確要求加強基層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動防災減災教育走進學校、單位、社區、農村、家庭和公共場所。
㈡ 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設立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隨時有可能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
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2)國際防災減災日宣傳日擴展閱讀:
2020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為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和應急管理部4月份專門下發通知,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精神,突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主題,認真組織開展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各項活動。
各地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廣泛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各項活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根據疫情防控的不同情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各類應急演練活動,完善應對各類災害事故應急指揮機制。
1、上海市舉行應急救災物資保障演練,針對上海市即將進入汛期暴雨、大潮、洪水「三碰頭」的自然災害風險,設置緊急人員轉移安置物資保障和堤防應急搶險物資保障科目。
2、黑龍江牡丹江舉行雪城疫情防控危化品泄露暨火災應急處置政企聯合演練活動,立足疫情防控和企業實際情況,檢驗完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提升工礦商貿行業領域復產復工和企業安全生產能力。
3、山東濟南開展社區燃氣泄露事故應急演練,利用社區應急救援站智慧城市應急雲平台,有效提高事故情況上報、設備搶修和人員疏散搶救工作效率。
㈢ 為什麼叫5月12日防災減災日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㈣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6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 災害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強。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協委員提議,為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藉此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紀念,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
㈤ 國際減災日是哪一天
沒有國際減災日,應該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由聯合國大會1989年定於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
簡介: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聯合國於l987年12月11日確定20世紀90年代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所謂「減輕自然災害」,一般是指減輕由潛在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對社會及環境影響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公眾的社會和經濟結構在災害中受到的破壞得以減輕到最低程度。
宗旨:
確立國際減災十年和國際減災日,其目的都是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區和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採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在國際減災十年間,國際社會在減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的目的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通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㈥ 國際減災日宣傳標語
國際減災日宣傳標語:
1、未雨綢繆防災減災,構建平安和諧蓬江。
2、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內保護人民生命容安全。
3、安全屬於你我他,防災減災靠大家。
4、大手牽小手,防災一起走。
5、防災減災人人參與,和諧社會家家受益。
6、防災減災,人人有責。
7、警鍾長鳴抓防範,積極防災保平安。
8、防災求得平安在,減災換得幸福來。
㈦ 防災減災日的由來
紀念日簡介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編輯本段]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編輯本段]設立目的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編輯本段]開展活動
圍繞5月12日「防災減災日」,國家減災委決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國集中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其中5月6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日」宣傳周。
2009年5月12日是國家首個「防災減災日」。國家減災委對組織開展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進行了研究,對各地、各部門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提出了要求,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是開展中小學防災減災專題活動。宣傳周期間,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一次防災減災專題活動。通過組織防災減災演練、主題班會、板報宣傳、觀看防災減災影視作品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主題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素養。
二是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教育活動。針對本地本部門主要災害風險,立足群眾廣泛參與,有針對性地向廣大幹部和群眾介紹災害基本知識、防災減災基本常識和避險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演練。針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自救互救、轉移安置等內容,針對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防災減災演練。針對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救護等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技能練兵活動。
四是開展「防災減災日」集中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各類媒體集中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通過開設專欄、專題,播出有關專題片和影視節目,報道各地活動開展情況、防災減災措施經驗以及取得的成績,宣傳防災減災政策法規,營造防災減災輿論氛圍。 [1]
[編輯本段]防災減災日-設立背景
防災減災日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隨時有可能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㈧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近期,聯復合國國際減災戰略制(UN/ISDR)公布了2010~2011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做好准備!」,(英文原文為:Making Cities Resilient: "My city is getting ready"。)
建設更加安全城市是我們的目標,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災難。接下來的兩年,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與合作夥伴將發起該項活動。
㈨ 中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我國為在災難中過世的人們追思,為增強人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而設立的,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每年都會開展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大家重視起自然災害,提高自己應對災害的能力。那麼,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是哪一天?它的由來又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全國防災減災日
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日期: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庚子年(鼠年)四月二十。
全國防災減災日的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災害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強。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協委員提議,為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藉此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紀念,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 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