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屈家嶺宣傳片

屈家嶺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1-08-24 11:52:59

⑴ 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中國農谷是什麼地方

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原五三農場),據《讀史方輿紀要》考證,管理區所在地區古屬荊州(古九州之一)領域。春秋戰國時屬楚鄖子國。《左傳》記載「吳敗楚師子於雍滏」,即管理區中部地區的司馬河。西漢末年綠林起義,東漢光武帝劉秀聯合綠林軍,曾在這一帶與王莽作戰。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雁門口,蜀將關羽曾征戰於此。唐朝尉遲敬德元帥在管理區所在地區西端寨木山上親自監造羅漢禪寺,為唐代全國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馬步軍副總管馬榮,曾與元兵戰於雁門口大脊山。太平天國時期,一支太平軍曾駐扎在漢宜公路南側的何家山仙人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國時期,這一帶是賀龍將軍領導的湘鄂西蘇區的一部分。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將軍領導的豫鄂邊區人民,在這一帶與敵人展開了英勇斗爭。1935年7月8日,鍾祥羅漢寺南面水口潭處漢江遙堤潰口成災,這里一個個村被沖為廢墟,形成大型沙嶺、洪溝和湖沼澤地。1952年10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這片百里荒原上開辦國營農場。1952年11月7日籌備建場時的原名是「國營沙洋機械農場」。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李先念舉行農場奠基禮。1953年10月22日以當年建場年號正式命名為「國營五三機械農場」。1956年定名為「國營五三農場」,其後,一直為省屬大型國有農場。2001年10月,根據鄂發【2001】22號文,五三農場交由荊門市管轄,設立屈家嶺管理區,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負責管理原五三農場區域內的經濟社會事務。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是湖北省土地面積最大的國有農場,由李先念同志在湖北工作期間親自破土奠基,於1952年開始墾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屬於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2001年11月屬地管理,成立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中國農谷主要區之一屈家嶺管理區。 尋求企業落戶 工業園區以優惠條件歡迎農副產品加工、醫葯化工、電子機械、紡織行業等無污染企業落戶入園。五三神舟電腦 HBQJL.COM(屈家嶺寬頻指定營業廳)15872199168

⑵ 屈家嶺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遺址坐落在一片橢圓形的崗地之上,地勢緩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壋和青木河由東西兩側環繞其南,交匯合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屈家嶺遺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性質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與湖北相鄰的地帶,分布較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該遺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人」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飼養、漁獵、紡織等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分工,制陶業相當發達,陶器的品種豐富,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彩陶器、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其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

從遺址中可發現屈家嶺文化稻作的痕跡,動物方面有雞、羊、狗、豬等遺留,出土的大量陶紡輪證明其紡織甚為發達。建築方面,燒土塊作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發現大量墓葬建築,多有陶器隨葬。陶器繼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嶺文化大部分陶器相當樸素,有些則有壓印或彩繪圖案。屈家嶺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現許多帶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現的許多紡錘狀螺旋渦紋圖案顯示當時織品紡織可能十分盛行。 早期遺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下層,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鷹台遺址下層,湖南安鄉劃城崗遺址中層等。這一期的特點是,石器磨製較為粗糙,許多石器的邊緣常有打琢痕跡。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紡輪頗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較發達,其中朱繪黑陶最具特徵。彩陶多為厚胎,有些紋飾具有仰韶文化的風格。中期是屈家嶺文化的鼎盛時期,分布范圍最廣,代表性遺存有:屈家嶺遺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龍泉遺址中層,宜都紅花套遺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等。這一期的房屋發現較多,工具以石器為主,磨製較早期精細,陶制工具較少,以彩陶紡輪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數量很少。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長頸扁腹壺等。彩陶數量增多,彩殼蛋陶是屈家嶺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鍋、缸形器皿等,與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徵。晚期的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均縣觀音坪遺址下層等。晚期的石器以長方形石斧、雙孔石刀和有鋌石鏃為代表。彩陶紡輪數量更多,形制變小,有太極圖式和對稱雙弧線中夾斜線彩紋。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數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現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文化已經向青龍泉文化三期過渡。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石器
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製,製作水平已相當高超,器形有斧、鏟、錛、鑿、鐮、箭頭等。
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採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築
房屋建築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礎部分先挖大淺坑,其間伴隨有奠基祭祀的儀式,然後從外面搬運乾燥的土鋪墊淺坑,再在其上鋪撒紅燒土以隔潮,室內地面選用乾燥的土鋪在紅燒土上;還有先挖牆基槽,然後立木柱建築牆體,最後造房架。牆體有二種構築方法即夾板堆築法和土坯壘砌法。屋頂為側面起脊,室內布局有單間和分間(二間或二間以上)二種。
墓葬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陶器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潔,似經過打磨。陶系以泥制為主,夾砂陶較少,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麵,有紋飾的較少,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
花紋與繪制方法
彩陶的繪制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網格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面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旋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⑶ 屈家嶺文化與石河文化有什麼聯系或區別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個別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為早、晚兩大時期。早期有斧、錛、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製一般比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黃陶和紅陶較少。陶器表面多數為素麵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雙肩石鋤是屈家嶺文化常用農具之一。以種植水稻為主,家畜以豬和狗為主。出現了彩陶絲輪。

⑷ 京山縣的文化

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於長江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更有一批如劉英,劉鐵等追隨過孫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發起「永漋河起義」,策應辛亥革命的成功。
文化遺址
王匡、王鳳與綠林起義。這場斗爭長達10年之久,這次農民起義的主要策源地,就是湖北省的京山縣,它的主要領袖――即綠林軍的主要領袖王匡、王鳳,就是京山人。綠林赤眉起義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歷時10年,席捲全國,推翻了王莽政權,打擊了豪強勢力,掃盪了奴隸制殘余,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屈家嶺文化
屈家嶺遺址位於京山縣境西南離縣城30公里,現屬屈家嶺管理區園藝分廠。1954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配合石龍水庫工程進行文物調查,在乾渠必經地屈家嶺發現該遺址。水庫工程指揮部文物工作隊、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博物館,先後進行三次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發表了科學研究報告《京山屈家嶺》,結論指出:「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遺物,具備了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徵,應屬於已發現的新的一個文化系統,因此我們把它命名為『屈家嶺文化』」。此後長江中游的廣大區域,均發現了屈家嶺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第一個被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
屈家嶺文化遺存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生產發展狀況。大量磨製精巧的石器表明生產工具的進步與生產的發展。在屈家嶺遺址,1956年僅發掘800多平方米,就發現一片面積500平方米、約200立方的紅燒土(經燒烤的地基或抹牆泥土),紅燒土中摻進的稻殼密結成層。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教授對屈家嶺出土的谷殼進行考察鑒定,他在結果中說「從圖片的稃毛、粒形和標本測定看,這些穀粒當屬於粳稻,且在我國是比較大粒的粳型品種,與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種最為接近。」這表明以生產優質稻穀著稱的京山,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大量種植水稻。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豬骨、豬牙、陶制雞表明,當時家庭已普遍飼養生豬,家禽業以養雞為主。出土的大量輪制陶器、紡輪表明,手工業已形成獨立的生產門類,有專門的制陶作坊,製作的陶器胎壁均勻,造型美觀規整,能制出薄如蛋殼的彩繪杯碗。
屈家嶺文化遺物還反映了先民的文化藝術精神生活。彩繪的陶器,黑紅對比,濃艷莊重;不同的碗、豆而均用雙弧雙腹,做到了多樣中的統一;各式彩繪紡輪、彩繪蛋殼杯碗,顯示了先民的藝術創造力與審美情趣。屈家嶺文化遺存出土的陶祖(陶制男性生殖器)和成套陶器組合的陶祖表明,當時的社會奉行男性崇拜,證明屈家嶺文化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人們經常在公共場所進行祭祖宗教活動,祈求氏族平安,人丁繁衍興旺。
科學家們對屈家嶺文化炭化遺物進行了炭14科學測定,科學測定表明:以京山屈家嶺遺址命名的屈家嶺文化,存在於距今4600年至5000年,文化綿延了400年。屈家嶺遺址發現命名後,長江中游各地大量發現屈家嶺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的中心在京山、天門、鍾祥,文化覆蓋整個長江中游,其北抵河南方城、豫中,南至洞庭湖北岸,東接鄂城、黃石,西到宜昌西陵峽西端。
蘇家壟文化遺址
蘇家壟文化遺址,位於京山縣坪壩鎮羅興村,1966年7月,在開挖鄭家河水庫乾渠時發現了該遺址。出土的古代生活器皿,經鑒定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這批出土青銅器有鼎、鬲、甗(音yǎn,眼)、簋(guǐ,詭)、豆(高圈足盤子)、方壺、盉(音hé,和)、匜(音yí,夷)、盤和車馬器等,共計97件,重800餘斤,具有極珍貴的考古價值。鼎、豆和方壺都有曾中(音yóu,由)父自作器的銘文(其中兩鼎銘文均為「」,豆和方壺上則為「斿」。文獻記載,歷史上有三個曾國:姓姒者有兩個,一個在今山東嶧縣,一個在今河南柘城縣北;第三個姓姬,在今湖北境內。
蘇家壟這批出土青銅器,分別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和京山縣文化館。部分實物參加過我國對外文物展覽並攝入有關電影,在國內外廣為頌傳。其中一尊曾侯壺最為著名,壺身銘有「曾中斿父用吉金自作寶尊壺」銘文。其製作工藝精湛,造型典雅優美,紋飾豐富流暢,展現了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神韻魅力,為中華青銅器文化的傑出代表。其銘文字樣被多種文字學研究著作、書法字典收錄。曾侯壺多次在國外展出,僅一次在德國展出的保險金額就達3000萬馬克,是國寶級文物。曾侯壺復製品陳放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京山曾侯壺與隨州曾侯乙編鍾和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戒石銘碑
京山縣政府大院內有一座碑亭,亭中立一石碑,曰「戒石銘碑」,碑的正面刻四言十六字,即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碑的背面鐫刻《重建戒石銘碑記》。
時移境遷,舊衙拆除,戒石碑下落不明。然中國古代的廉政文化已漂洋過海,傳諸東瀛。戒石銘碑文於乾隆年間傳入日本。寬延二年(1749),日本國福島縣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寬,將十六字碑文刻於該市霞城公園內一巨石上,將其作為藩政官員的座右銘,後又譜成歌曲,令政府公務人員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續至今不輟。1935年,日本政府將該石刻定為「國史跡」(即國家級保護文物)。
因戒石銘碑之緣,京山縣與二本松市開始鴻雁傳書。1989年2月,二本松市市長大河內鷹一行訪問京山,表示欲贈款京山重建戒石銘碑。同年8月,縣府大院戒石銘碑亭正式建成。不久,縣政府又在城南7公里處空山洞風景區修建戒石銘碑紀念館。1989年10月,二本松市代表團訪問京山並參加京山建成戒石碑落成典禮。11月,縣政府代表團赴日回訪並參加二本松戒石銘刻240周年紀念大會。其後,京山縣政府照大院內戒石銘碑原樣復制一碑,贈與二本松市,1991年9月,京山縣政府組團訪日並出席二本松新市政大廳落成典禮暨戒石銘碑揭幕儀式,至此,京山贈碑立於二本松市政廳。此後,兩縣市交往年年不斷,在農業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一些交流合作,並於1994年簽署文件締結「經濟友好合作關系」。
京山戒石銘碑,是中華廉潔精神的象徵,是中國廉政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國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芭蕉寺新羅太子墓
芭蕉寺遺址位於京山縣宋河鎮芭蕉寺村。寺建於盛唐,宋代稱圓寂禪院,後歷經兵燹,院田幾盡。乾隆年間,海雲和尚重修芭蕉寺。「芭蕉夜雨」為京山八景之一。清末民初,寺廟再度荒廢。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盛唐時期,京山芭蕉寺是朝鮮半島新羅國太子的住錫修行之地,後卒葬於此,山中有新羅太子墓,山中有泉,曰「新羅泉」。京山舊縣志和當地百姓口頭,留下許多有關新羅太子的記載和美麗傳說。康熙年間《京山縣志》載:「新羅泉泉出山中,嘗有新羅僧居此,語眾欲歸,神止之。僧言思故鄉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湧出,僧嘗之味同故鄉;僧又言思故鄉魚,神復指水得魚,魚形骨纖細,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傳新羅太子慕禪,隨其國僧入中國,居芭蕉寺,卒葬此。」「芭蕉寺:縣北六十里,宋名圓寂禪院,在芭蕉山中,新羅僧所居,泉出比目魚者也。」
芭蕉寺在清代重修後,立碑記事,上刻《中興芭蕉寺碑記》:(石碑現保存於京山縣博物館),碑記這樣寫道:「原暹邏(筆誤:應為「新羅」—作者注)僧奉唐太宗敕,住錫於茲。搗杖出泉涌暹邏(新羅)泉,劈魚養母,成比目魚。載在縣志朗如也。」此碑文直接寫明新羅太子是奉唐太宗之命,來京山芭蕉寺住錫佛事。光緒八年《京山縣志》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新羅太子隨國僧入中國,居縣之芭蕉寺,卒葬此。」
京山舊縣志,早被國內一流大學、國家圖書館、甚至被美國的圖書館收藏。關於新羅太子的這一記載引起了中韓兩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94年上海召開紀念我國歷史地理學泰斗譚其驤教授的學術研討會,中國學者在交流中向與會韓國學者介紹京山芭蕉寺的這一史實,即刻引起韓國學者高度重視。會後,華中師大地理學教授劉盛佳來到京山,與縣史志辦、縣博物館同志一道研究史料,到芭蕉寺實地考證。其研究結果表明,在唐太宗時期,今天的朝鮮半島同時存在著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呈三足鼎立之勢。半島三國、日本仰慕盛唐文化,常派遣唐使和皇室子弟到大唐讀經學佛。有學者統計,唐代,僅新羅國就派遣唐使團161次,使團中有使節、皇家子弟、僧人、翻譯、歌舞伎等。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國都金城(今韓國慶州),新羅國奉行親唐政策。新羅女王金善德曾派太子到大唐讀經學佛。京山在唐朝是朝中重地,設州置縣,並派名宦重臣在此主事,唐代,京山大洪山中的寺宇聞名遐邇。研究推定,新羅女王太子入唐後,即奉唐太宗之命,在京山芭蕉寺學佛,新羅太子的思鄉故事便由此衍生而來。太子圓寂後,便葬於此地,新羅太子墓即在宋河鎮芭蕉寺村的祖師嶺上。
京山芭蕉寺、新羅太子墓、新羅泉,見證了中韓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也引起中韓兩國藝術家的濃厚興趣。2005年,兩國演藝界已決定合作拍攝40集電視連續劇《新羅情》,荊門市擬與韓國全羅道福安郡結為友好城市,京山也和韓國的一些道郡企業建立了經濟協作關系,相互往來。新羅太子若九泉有知,將獲得心靈慰藉,不再感到孤獨寂寞。

⑸ 名詞解釋:屈家嶺文化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個別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為早、晚兩大時期。早期有斧、錛、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製一般比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黃陶和紅陶較少。陶器表面多數為素麵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雙肩石鋤是屈家嶺文化常用農具之一。以種植水稻為主,家畜以豬和狗為主。出現了彩陶絲輪。

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麵,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劃紋、鏤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繪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紋樣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

屈家嶺文化出現了大型分間房屋建築。這種建築一般呈長方形,裡面隔成幾間,有的呈里外套間式,有的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地面用紅燒土或黃砂土鋪墊,以便隔潮,表面再塗白灰面或細泥,並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堅硬。大者長十四米,寬五米余,室內面積達七十平方米。

⑹ 父系社會的屈家嶺文化有哪些歷史

屈家嶺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湖北京山縣屈家嶺遺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於仰韶文化,也與洞庭湖以南的幾何印紋陶差別較大,所以將其單獨命名。

屈家嶺文化分布范圍較廣,以湖北江漢平原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進入四川境內,北達河南西南部,東未超出湖北境內,南達洞庭湖一帶。

根據其分布范圍可以將其分為4個區:江漢平原區、鄂西區、湘北區和鄂東區。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漢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大體上與黃河流域齊頭並進。不過,由於有更為廣泛的植被和水域,採集和漁獵經濟比黃河流域更為普遍與持久。

屈家嶺文化各遺址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鏟和石鐮,地處鄂西北山區的鄖縣一帶,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雙肩石鋤。

有些地點也曾發現很少的磨製長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極少,可能是因為水稻的收獲方法與中原地區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採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許多遺址的房屋紅燒土中都發現了稻殼的印痕。其中屈家嶺、放鷹台的稻殼經鑒定,為人工栽培的粳稻,與現代長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種相近。

家畜飼養業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也有相應的發展。不少遺址發現了豬、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還出土了一些形似雞、羊之類的陶塑製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飼養的禽、畜造型。

屈家嶺文化的制陶業在手工業生產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兩個系統,與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紅陶為主判然有別,而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則有相似之處,充滿了時代氣息。

不過,這一地區陶器的特點較多繼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藝技術,圈足器發達,凹底器較多,並常飾凸弦紋和鏤孔。

在這里也發現了一些繪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薄胎暈染彩陶,極具地方特色。有為數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響球和極少的彩陶球。各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球和極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紡輪是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一般先在兩面塗抹橙黃陶衣,再在單面繪以紅褐色或紅色花紋,彩紋圖案主要有同心圓紋、漩渦紋、對頂三角紋、平行的短直線或短弧線紋、卵點紋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習見的有斧、錛、鑿、鏃。石斧平面多呈長梯形或長方形,側邊較齊平。石鑿以方柱體的為代表。石鏃主要為兩面起脊或扁平的帶鋌柳葉形。還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鏟、石鐮等。有的地點發現有較多的打制石鋤。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

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

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

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在六合、屈家嶺、關廟山等地,均發現了屈家嶺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實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無葬具。曾盛行於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嶺遺址也發現一例。

大部分墓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後期有個別墓隨葬豬頭骨。劃城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兩區,土坑豎穴墓與少量的瓮棺葬交錯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較一致,大部分為東西向。隨葬品一般為4至8件,但少數墓十分豐富。

位於南區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並列土坑墓,隨葬器物較多,均有多件朱繪陶器,兩座墓內各隨葬一件「風」字形穿孔石鉞,其中一件還朱繪卷雲紋。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於重要地位。

關廟山遺址有專辟的兒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缽作為葬具,豎埋在小土坑內。一般無隨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鑿出一孔,可能是作為兒童靈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嶺文化手工業已相當發達,特別是制陶業中的蛋殼彩陶和紡織業中的彩繪紡輪,突出反映了屈家嶺文化的特徵。

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陶祖,反映了對男性的崇拜,這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統來確定世系和繼承財產,要做到這一點,原來以母系為主的對偶婚必須改變為夫妻制。

屈家嶺文化的房屋建築結構,也正反映出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在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手工業等諸方面,屈家嶺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較大發展。

⑺ 湖北的五三農場具體在哪裡

屈家嶺管理區,原為五三農場,是湖北省荊門市下轄的縣級屬地管理區,位於湖北省中心地帶,江漢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與京山縣、鍾祥市、天門市接壤。

五三農場是湖北省土地面積最大的國營農場,1952年開始墾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屬於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2001年11月實行屬地管理,成立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

屬於屈家嶺派出所管轄,地址是創業側路與創業路交叉口北120米路東。

(7)屈家嶺宣傳片擴展閱讀

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李先念親臨荒原,在司馬河邊潘家台西北(現何集辦事處馬檔橋西南)的荒原上揮鍬開荒,舉行了農場奠基禮。

1952年11月農場籌建,農場名為「國營沙洋機械農場」。

1953年10月,改名為「國營五三機械農場」。

1956年,定名為「湖北省國營五三農場」 。

1958年,五三農場改為」京山縣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農場建制,成立農場管理處。

1985-1995年,副縣級以上幹部由荊州地委任命,業務由省國營農場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管理。

1992年7月,根據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的定義,五三農場為一個政企合一的單位,屬縣級規格,行使部分政府職能的正縣級省屬國營農場。

1995-1997年,副縣級以上幹部由荊沙市委任命,後改由荊州市委任命,業務屬省國營農場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管理。

1983年開始,在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率先開始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實行「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20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由於體制等方面原因,五三農場和其他國有農場一樣,債務沉重,運行困難,陷入了發展困境。

2001年10月,五三農場由荊門市屬地管理,並設立屈家嶺管理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屈家嶺管理區

⑻ 屈家嶺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個地區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個別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為早、晚兩大時期。早期有斧、錛、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製一般比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黃陶和紅陶較少。陶器表面多數為素麵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雙肩石鋤是屈家嶺文化常用農具之一。以種植水稻為主,家畜以豬和狗為主。出現了彩陶絲輪。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⑼ 湖北省內有哪些地方好玩

武漢:東湖風景區,湖北省博物館,黃鶴樓,歸元寺,古琴台,道觀河風景區,木蘭天池,龜山電視塔,武漢長江大橋,漢口江灘,中山公園

恩施:清江漂流,魚木寨,騰龍洞,恩施土司城

神龍架,武當山

宜昌:三峽

荊洲:古城樓

鍾祥:明顯陵

襄樊:古隆中

⑽ 京山在哪個地方

湖北省京山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於長江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更有一批如劉英,劉鐵等追隨過孫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發起「永漋河起義」,策應辛亥革命的成功。在這塊土地上,數百處古寨、古城、銘文、碑刻等歷史遺存閃爍著濃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馳神往。

閱讀全文

與屈家嶺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區監察委員會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906
存款營銷與考核方案 瀏覽:530
團建活動費用申請策劃方案 瀏覽:126
酒店線上促銷活動方案ppt 瀏覽:908
中秋節活動促銷策劃方案淘寶 瀏覽:941
藍月亮營銷方案匯報PPT 瀏覽:467
禮品行業商會策劃方案 瀏覽:295
生產商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465
電子商務部年終總結 瀏覽:880
浙江潔麗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30
護士分層級培訓與考評方案 瀏覽:581
工程新聞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929
合肥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387
商業地產營銷方案ppt 瀏覽:718
校級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0
健康管理方案策劃書 瀏覽:884
教師參加普通話培訓方案及總結 瀏覽:963
書畫筆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80
禁毒講解員培訓方案 瀏覽:113
凡客誠品校園推廣方案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