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嘯的防護
物理基礎: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鍾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決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鍾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才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准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並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產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產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那麼這次蘇門答臘--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決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只有幾分鍾至幾十分鍾,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
預警系統: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息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 1.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准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2.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3.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千萬不要前去撿魚或看熱鬧,應當迅速離開海岸,向內陸高處轉移。
4.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於海岸更為安全。
5.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裡面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葯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1.如果在海嘯時不幸落水,要盡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時注意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舉手,也不要亂掙扎,盡量減少動作,能浮在水面隨波漂流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夠減少體能的無謂消耗。
3.如果海水溫度偏低,不要脫衣服。
4.盡量不要游泳,以防體內熱量過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僅不能解渴,反而會讓人出現幻覺,導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盡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既便於相互幫助和鼓勵,又因為目標擴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7.人在海水中長時間浸泡,熱量散失會造成體溫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後,最好能放在溫水裡恢復體溫,沒有條件時也應盡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溫。注意不要採取局部加溫或按摩的辦法,更不能給落水者飲酒,飲酒只能使熱量更快散失。給落水者適當喝一些糖水有好處,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傷,應採取止血、包紮、固定等急救措施,重傷員則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9.要記住及時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內的吸入物。具體方法是:將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從後背按壓,將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則應立即交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
㈡ 海嘯來了後怎麼辦100字
地震是海嘯的一個天然預警信號。如果聽到地震發生的消息,海嘯也可能隨之而來,此時千萬不要在海岸停留。公眾可以通過廣播或者電視獲得更多信息。
另外,如果發現海水異常並且快速後退,可能說明一場海嘯已經在來的路上。這個時候,應立即前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印度洋海嘯之所以導致很多人死亡,是因為他們走下海灘,觀察後退的海水。專家們認為,發現海水後退後,人們最多有5分鍾時間撤離危險區域。
海嘯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並不具有最大的危險性。在最初的海浪抵達海岸之後,海嘯的危險性仍會持續幾個小時。海嘯波列可能以一系列海浪的形式出現,相隔時間在5分鍾至1小時之間。在此之前,海水會反復出現後退和向前推進。為了避免成為海嘯的犧牲品,人們應一直遠離危險區域,直至聽到已經安全的消息。
此外,海嘯波對海岸上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的破壞力巨大,對沿海的建設和規劃,都要做好相關的評估。保護好沿岸的環境,沿岸的紅樹林、淺灘、綠化帶等對海嘯波具有衰減作用。海嘯波的傳播具有一定規律,海嘯知識的宣傳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㈢ 什麼是海嘯
找的別人的,希望有用!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智利地震引發海嘯過後一片狼藉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在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松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海嘯抓拍(14張)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編輯本段海嘯的起因
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海嘯過後(16張)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麼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才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沖擊波的波谷先抵達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沖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谷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了海嘯。
編輯本段海嘯的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編輯本段海嘯的預警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
在大地震之後如何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會激發海嘯,這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盡管如此,根據目前的認識水平,仍可通過海嘯預警為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做出一定的貢獻。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鍾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決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鍾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才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准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並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產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產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那麼這次蘇門答臘%A3%AD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決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只有幾分鍾至幾十分鍾,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為了在大地震之後能夠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激發海嘯,減少誤判與虛報、特別是「近海海嘯」預警的誤判與虛報以提高海嘯預警的水平,必須加強對海嘯物理的研究。 (摘自:大眾科技報 2006年10月24日 )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沖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里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海嘯預警系統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
編輯本段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復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准。 1964年國際上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系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系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鍾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向參與聯合預警系統的26個國家發布了預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系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編輯本段紀錄
我國學者發現,在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東漢熹平二年),我國就記載了萊州灣和山東黃縣海嘯。這些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次海嘯記載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最近造成較大規模的海嘯 據英國路透社消息,日本東北部海岸2011年3月11日下午14:46分(北京時間13:46分)遭強震襲擊,初步估計震級達到里氏8.8級,後再次於3月13日修改為里氏9.0級。震區目擊者表示,這可能是20多年來,日本遇到的震級最高的地震。 此外,還有目擊者說,地震引起東京多處建築物搖晃,並造成「多人受傷」,至少一棟建築物著火,並引發10米高的海嘯。 中新網2010年10月26日電 據外電26日報道,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日前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至今已造成至少40人死亡,另有逾380人下落不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印度尼西亞國家災害管理部門表示,當地時間25日,蘇門答臘島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蘇門答臘島以西海岸的明打威群島(Mentawai)遭到海嘯沖擊。 官員說,截止到當地時間26日下午,明打威群島(Mentawai)等地共有40人因地震和海嘯沖擊死亡。部分村民的屍體被沖上海岸,從而被人發現。此前報道稱,海嘯造成23人喪生。 另據報道,印尼目前有超過380人失蹤。明打威群島南巴蓋(South Pagai)島沿海的貝圖-蒙加(Betu Monga)村200多名村民目前只有40人左右獲救,其餘至少167人失蹤。失蹤人員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據信另有約100人是一艘因海嘯而失去聯系的船上的乘客。 在南巴蓋島,海嘯掀起的巨浪入侵到沿岸村莊600米之內;而北巴蓋島的海浪直接打向民居的屋頂。大浪還對救援人員及時趕赴災區造成了阻礙。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據法新社最新消息,印尼官員稱,印尼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升至108人,數百人失蹤。 此前報道稱,印度尼西亞國家災害管理部門表示,當地時間25日,蘇門答臘島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印尼一個群島上有10個村莊遭海嘯沖擊。 在蘇門答臘島以西海岸的明打威群島南巴蓋(South Pagai)島,海嘯掀起的巨浪入侵到沿岸村莊600米之內;而北巴蓋島的海浪直接打向民居的屋頂。大浪還對救援人員及時趕赴災區造成了阻礙。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准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注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海嘯 百餘年來最大的幾次海嘯: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發海嘯,使印尼蘇門答臘和爪哇島受災,3.6萬人死亡。 ▲1896年,日本發生7.6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2萬多人死亡。 ▲1906年,哥倫比亞附近海域發生地震,海嘯使哥倫比亞、厄瓜多一些城市受災。 ▲1960年,臨近智利中南部的太平洋海底發生9.5級地震(有始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並引發歷史上最大的海嘯,波及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造成數萬人死亡,就連遠在太平洋西邊的日本和俄羅斯也有數百人遇難。 ▲1992年至1993年共10個月里,太平洋發生3次海嘯,共2500多人喪生。 ▲2 0 1 1年3 月1 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引發巨大海嘯,環太平洋國家受災。(日本官方修正為9.0級地震)
編輯本段海嘯自救
要是人們旅遊出行時遇到海嘯該怎麼辦?救生錦囊:海上船隻聽到海嘯預警後千萬別急著「回巢」。 海嘯中如何逃生 一、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准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二、海上船隻聽到海嘯預警後應該避免返回港灣,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如果有足夠時間,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里的船隻。 三、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四、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裡面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葯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㈣ 看完電影海嘯奇跡怎麼寫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案例分析內容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陸的巨型超強台風(代號5612),不僅給浙江帶來嚴重災難,同時給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市造成嚴重災害,迄今已50年過去了,回顧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強台風,溫故知新或許有所裨益,特別是當前全球氣溫變暖,災害性天氣不僅頻數增多,而且強度特大,動輒打破歷史記錄,例如前年影響我省台風多達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陸浙江,這是82年來所沒有;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把美國新奧樂良市幾乎全城摧毀,至今未全恢復。氣象災害無疑是造成社會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為了今後更好的防禦特大超強台風特對5612作一回顧。
檢索對比近60年登陸我國大陸的台風,中心氣壓之低、范圍之廣、風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壞力之強,未有超過5612者,強度居我國大陸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頭登陸的6903台風,暴潮也曾給汕頭牛田洋軍民造成嚴重損失。至於登陸浙江強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風(卡努)強度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麥莎)和前年的0414(雲娜),強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點是:
1、范圍特大:6級風圈半徑超過1000公里,當中心在象山登陸時,北到青島南至廈門同時都在6級風圈的范圍內,曾有學者把半徑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巨型台風」,半徑小於100公里的稱為「微型台風」,普通台風的半徑多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風的3倍以上實屬罕見。
2、中心氣壓特低,風力特強。5612登陸時中心氣壓為923百帕,這是中心登陸大陸迄今所測到的最低值。風速達65米/秒,往年氣象部門由於採取原始的蒲氏風級,最高只有12級,對12級以上的超強台風難以表達,今年起採用擴充的蒲氏風級延伸到17級,這樣對超強台風就可以正確表達了,但是5612台風風速達65米/秒,超越了17級的最高等級,到了18級,可見5612是一次罕見的超強台風。
據象山巡守的崗哨稱:台風襲擊時人們根本站不起來,只能伏地爬行,暴風雨如同竹絲鞭一樣的抽打在臉上疼痛異常,就連喘氣都很困難。
3、暴潮特高產生海嘯,海嘯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另一種是強台風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於氣壓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徑有數十公里和眼區大小相當,中心在象山林海鄉登陸時把守護在海塘上軍民3084人捲走,據生還者稱海塘高為3米,暴潮超過海塘約4米,潮水越過海塘後很快散開,故海嘯持續時間不長約15-30分鍾,潮水急進急退,縱深10公里,海嘯短短幾十分鍾就把平時十分熱鬧的鎮市夷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礫場,景物十分凄涼。1922年廣東汕頭一次登陸的台風也出現海嘯,海水急進急退奪去5萬人,以後瘟疫流行又死亡20萬人,那一次潮高為4.6米,比5612要低,6903襲擊汕頭牛田洋的海嘯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約4.4米。
4、暴雨特強,山洪特大,中心所經之處浙北到處山洪暴發,景象恐怖,當山洪奔注時水頭如一條白練(布)飛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兩邊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時,起初未見身後有水,轉瞬間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間就水深沒膝,其勢如錢江大潮,所到之處沖毀堤塘、房屋、人畜、樹木、水稻等,片刻間一片汪洋。不少山區還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山洪暴發殘酷 情景甚至超過暴風雨。
由於風雨潮特大,造成的災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傷5萬餘人,洪澇面積735萬畝,毀房85萬間,毀水利設施2.7萬處,橋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壞,沉毀船隻3500多條,死牲畜萬頭,……杭州景區3萬多株樹木倒斷。
5612台風的預報警報正確及時,大大減輕了損失,收到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並在1956年10月23日專為此發函《關於八月初台風預報有功人員授獎的指示》。
既然預報正確及時為何還造成重大損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對台風引起的海嘯認識不足,強調軍民在海塘上堅持「抗台」而被巨浪捲走,這是一條血的教訓。
近60年為什麼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台風影響次數多的廣東福建而出現在浙江?這是因為登陸廣東的台風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東西向寬度還不到1000公里,難以形成 直徑達2000公里的巨型台風,另外,廣東緯度較低,距南海台風源地很近,還沒充分發展加強時就登陸減弱了。而正面登陸浙江的台風都來自太平洋,這里有足夠大的空間形成巨型台風,浙江緯度偏北些,移來的台風大多充分發展壯大,尤其浙江以東遼闊的洋面毫無屏障,不像福建,東有台灣的阻擋而削弱台風,因此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粵閩而出現在浙江。
通過5612再結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陸浙江的台風,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1、有序的組織人員安全轉移是減免傷亡的有效措施,通過5612與去年幾次超台風襲擊浙江進行對比,為什麼去年人員傷亡特少?除氣象部門准確的預報外,與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級有關部門,領導有力、措施得當,事前組織群眾有序轉移有關,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強台風,風力達17級,由於事前轉移了105萬人,在這樣超強台風襲擊下只死亡14人,這實在是個奇跡!同樣去年0509麥莎15級強台風由於轉移了124萬人,只死亡4人。對比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去年卡特里娜颶風,登陸時風、雨、潮卻把新奧爾良市搞得狼狽不堪,颶風襲來前未能有組織的轉移,颶風臨近,倉促間又大量堵車,結果死亡1千多人,看來浙江省的防颱水平和防颱組織能力遠遠超過最先進的美國,這是我們「以人為本」的方針創造的奇跡。
2、全球變暖,強台風和超強台風出現頻數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強台風出現的省份,因此防災應立足於防大災和特大災害。在「三農」建設和長遠規劃中,似應考慮百年一遇的情況,隨著我省經濟不斷的增長,應能有條件進行高標準的防災建設,資金來源可從多方面多渠道的籌集,用以逐步改變不堪一擊的設施成為經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災考驗的工程。對住房、廠房、校舍、倉庫、大型 活動場所的選址要避開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發生的地方,各種建築物都要能抗大風、防雷暴。
3、台風海嘯和天文大潮是人員傷亡的最大殺手。5612的海嘯奪去3084人,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能產生海嘯最重要的指標是中心氣壓,凡中心最低氣壓小於930百帕時,必然要產生毀滅性的海嘯,事前一定要組織群眾及早轉移。海嘯的破壞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濫溢,二是海潮的挾裹下,對建築物的堤塘的猛烈沖擊,三是對海岸的沖蝕。
台風襲擊時如在陰歷的初三或十八前後,這時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強台風,中心氣壓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嘯,但因風雨潮三結合,也能出現暴潮造成重災,例如9417台風在瑞安登陸時農歷7月15日,狂風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決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圍困。天文潮的烈度雖然不及海嘯,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連續台風的疊加災害。鑒於台風活動頻數增多,應注意「連環台風」的襲擊,也就是短時間內連續有兩三個以上台風先後襲擊同一地區產生疊加災害,後到的台風即使強度不大也能出現大災,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連續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風襲擊浙江,造成40年來飛雲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萬畝農田受淹。
5、不僅5612等各次台風能造成山洪暴發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發地質災害,特別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當前需進一步強調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保護森林,制止亂砍亂伐現象;不斷宣傳森林對抑制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改善局部氣候的重要作用。雖然我省森林復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為了眼前局部利益亂砍亂伐對減輕山洪和地質災害非常不利,極應引起重視。
6、5612台風期間,各地曾普通發生「四斷」。所謂「四斷」是指斷水、斷電、斷交通、斷通信。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警報後如對本地有嚴重影響時,應做好各方面的預防措施,為避免因「四斷」而發生生活困難,各家各戶最好准備「應急非常袋」,袋內應放好手電筒、蠟燭、涼開水或純凈水及3天用量的干糧以及常用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當發生意外或洪水包圍時可維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難見真情,通過每次防災救災工作都能涌現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範人物和優秀黨員幹部,從5612抗災經驗曾級大的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軍民關系;尤其是駐浙三軍在防災救災中都曾做出突出貢獻,今後我們也應該抓住一些動人事跡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報導 ,無疑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災後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災區進行慰問、救助、安置災民、處理善後、指導恢復生產,能使群眾切實感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衷心感激黨和政府。
8、5612過後在農村中曾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為正確的氣象預報群眾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學知識,當前農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頭,應結合「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榮辱觀的宣傳,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人力財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局長,前年曾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一篇《不斷開創氣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氣是永恆的話題,天氣預報警報直接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化的到來,氣象科普要不斷更新內容,提高公眾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又說「氣象科普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樹立大科普觀念,不僅大力宣傳普及天氣知識,也要普及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還要提高人們開展利用氣象資源水平與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趨得避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這些指導性意見如何貫徹執行,建議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定期召開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一方面研究秦局長的意見,同時研究如何集中優勢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氣氣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塵暴,南有台風、暴雨等,應分別提出一些科普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災害生態、趨得避害等多方面課題,分工協作,搞出一些豐富多彩、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強的作品,有些可製成影視片、圖片、科普 文章。要獎勵優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關單位。
㈤ 1956年浙江象山海嘯情景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陸的巨型超強台風(代號5612),不僅給浙江帶來嚴重災難,同時給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市造成嚴重災害,迄今已50年過去了,回顧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強台風,溫故知新或許有所裨益,特別是當前全球氣溫變暖,災害性天氣不僅頻數增多,而且強度特大,動輒打破歷史記錄,例如前年影響我省台風多達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陸浙江,這是82年來所沒有;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把美國新奧樂良市幾乎全城摧毀,至今未全恢復。氣象災害無疑是造成社會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為了今後更好的防禦特大超強台風特對5612作一回顧。
檢索對比近60年登陸我國大陸的台風,中心氣壓之低、范圍之廣、風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壞力之強,未有超過5612者,強度居我國大陸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頭登陸的6903台風,暴潮也曾給汕頭牛田洋軍民造成嚴重損失。至於登陸浙江強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風(卡努)強度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麥莎)和前年的0414(雲娜),強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點是:
1、范圍特大:6級風圈半徑超過1000公里,當中心在象山登陸時,北到青島南至廈門同時都在6級風圈的范圍內,曾有學者把半徑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巨型台風」,半徑小於100公里的稱為「微型台風」,普通台風的半徑多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風的3倍以上實屬罕見。
2、中心氣壓特低,風力特強。5612登陸時中心氣壓為923百帕,這是中心登陸大陸迄今所測到的最低值。風速達65米/秒,往年氣象部門由於採取原始的蒲氏風級,最高只有12級,對12級以上的超強台風難以表達,今年起採用擴充的蒲氏風級延伸到17級,這樣對超強台風就可以正確表達了,但是5612台風風速達65米/秒,超越了17級的最高等級,到了18級,可見5612是一次罕見的超強台風。
據象山巡守的崗哨稱:台風襲擊時人們根本站不起來,只能伏地爬行,暴風雨如同竹絲鞭一樣的抽打在臉上疼痛異常,就連喘氣都很困難。
3、暴潮特高產生海嘯,海嘯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另一種是強台風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於氣壓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徑有數十公里和眼區大小相當,中心在象山林海鄉登陸時把守護在海塘上軍民3084人捲走,據生還者稱海塘高為3米,暴潮超過海塘約4米,潮水越過海塘後很快散開,故海嘯持續時間不長約15-30分鍾,潮水急進急退,縱深10公里,海嘯短短幾十分鍾就把平時十分熱鬧的鎮市夷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礫場,景物十分凄涼。1922年廣東汕頭一次登陸的台風也出現海嘯,海水急進急退奪去5萬人,以後瘟疫流行又死亡20萬人,那一次潮高為4.6米,比5612要低,6903襲擊汕頭牛田洋的海嘯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約4.4米。
4、暴雨特強,山洪特大,中心所經之處浙北到處山洪暴發,景象恐怖,當山洪奔注時水頭如一條白練(布)飛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兩邊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時,起初未見身後有水,轉瞬間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間就水深沒膝,其勢如錢江大潮,所到之處沖毀堤塘、房屋、人畜、樹木、水稻等,片刻間一片汪洋。不少山區還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山洪暴發殘酷 情景甚至超過暴風雨。
由於風雨潮特大,造成的災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傷5萬餘人,洪澇面積735萬畝,毀房85萬間,毀水利設施2.7萬處,橋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壞,沉毀船隻3500多條,死牲畜萬頭,……杭州景區3萬多株樹木倒斷。
5612台風的預報警報正確及時,大大減輕了損失,收到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並在1956年10月23日專為此發函《關於八月初台風預報有功人員授獎的指示》。
既然預報正確及時為何還造成重大損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對台風引起的海嘯認識不足,強調軍民在海塘上堅持「抗台」而被巨浪捲走,這是一條血的教訓。
近60年為什麼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台風影響次數多的廣東福建而出現在浙江?這是因為登陸廣東的台風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東西向寬度還不到1000公里,難以形成 直徑達2000公里的巨型台風,另外,廣東緯度較低,距南海台風源地很近,還沒充分發展加強時就登陸減弱了。而正面登陸浙江的台風都來自太平洋,這里有足夠大的空間形成巨型台風,浙江緯度偏北些,移來的台風大多充分發展壯大,尤其浙江以東遼闊的洋面毫無屏障,不像福建,東有台灣的阻擋而削弱台風,因此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粵閩而出現在浙江。
通過5612再結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陸浙江的台風,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1、有序的組織人員安全轉移是減免傷亡的有效措施,通過5612與去年幾次超台風襲擊浙江進行對比,為什麼去年人員傷亡特少?除氣象部門准確的預報外,與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級有關部門,領導有力、措施得當,事前組織群眾有序轉移有關,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強台風,風力達17級,由於事前轉移了105萬人,在這樣超強台風襲擊下只死亡14人,這實在是個奇跡!同樣去年0509麥莎15級強台風由於轉移了124萬人,只死亡4人。對比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去年卡特里娜颶風,登陸時風、雨、潮卻把新奧爾良市搞得狼狽不堪,颶風襲來前未能有組織的轉移,颶風臨近,倉促間又大量堵車,結果死亡1千多人,看來浙江省的防颱水平和防颱組織能力遠遠超過最先進的美國,這是我們「以人為本」的方針創造的奇跡。
2、全球變暖,強台風和超強台風出現頻數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強台風出現的省份,因此防災應立足於防大災和特大災害。在「三農」建設和長遠規劃中,似應考慮百年一遇的情況,隨著我省經濟不斷的增長,應能有條件進行高標準的防災建設,資金來源可從多方面多渠道的籌集,用以逐步改變不堪一擊的設施成為經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災考驗的工程。對住房、廠房、校舍、倉庫、大型 活動場所的選址要避開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發生的地方,各種建築物都要能抗大風、防雷暴。
3、台風海嘯和天文大潮是人員傷亡的最大殺手。5612的海嘯奪去3084人,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能產生海嘯最重要的指標是中心氣壓,凡中心最低氣壓小於930百帕時,必然要產生毀滅性的海嘯,事前一定要組織群眾及早轉移。海嘯的破壞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濫溢,二是海潮的挾裹下,對建築物的堤塘的猛烈沖擊,三是對海岸的沖蝕。
台風襲擊時如在陰歷的初三或十八前後,這時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強台風,中心氣壓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嘯,但因風雨潮三結合,也能出現暴潮造成重災,例如9417台風在瑞安登陸時農歷7月15日,狂風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決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圍困。天文潮的烈度雖然不及海嘯,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連續台風的疊加災害。鑒於台風活動頻數增多,應注意「連環台風」的襲擊,也就是短時間內連續有兩三個以上台風先後襲擊同一地區產生疊加災害,後到的台風即使強度不大也能出現大災,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連續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風襲擊浙江,造成40年來飛雲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萬畝農田受淹。
5、不僅5612等各次台風能造成山洪暴發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發地質災害,特別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當前需進一步強調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保護森林,制止亂砍亂伐現象;不斷宣傳森林對抑制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改善局部氣候的重要作用。雖然我省森林復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為了眼前局部利益亂砍亂伐對減輕山洪和地質災害非常不利,極應引起重視。
6、5612台風期間,各地曾普通發生「四斷」。所謂「四斷」是指斷水、斷電、斷交通、斷通信。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警報後如對本地有嚴重影響時,應做好各方面的預防措施,為避免因「四斷」而發生生活困難,各家各戶最好准備「應急非常袋」,袋內應放好手電筒、蠟燭、涼開水或純凈水及3天用量的干糧以及常用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當發生意外或洪水包圍時可維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難見真情,通過每次防災救災工作都能涌現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範人物和優秀黨員幹部,從5612抗災經驗曾級大的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軍民關系;尤其是駐浙三軍在防災救災中都曾做出突出貢獻,今後我們也應該抓住一些動人事跡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報導 ,無疑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災後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災區進行慰問、救助、安置災民、處理善後、指導恢復生產,能使群眾切實感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衷心感激黨和政府。
8、5612過後在農村中曾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為正確的氣象預報群眾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學知識,當前農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頭,應結合「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榮辱觀的宣傳,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人力財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局長,前年曾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一篇《不斷開創氣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氣是永恆的話題,天氣預報警報直接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化的到來,氣象科普要不斷更新內容,提高公眾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又說「氣象科普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樹立大科普觀念,不僅大力宣傳普及天氣知識,也要普及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還要提高人們開展利用氣象資源水平與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趨得避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這些指導性意見如何貫徹執行,建議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定期召開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一方面研究秦局長的意見,同時研究如何集中優勢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氣氣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塵暴,南有台風、暴雨等,應分別提出一些科普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災害生態、趨得避害等多方面課題,分工協作,搞出一些豐富多彩、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強的作品,有些可製成影視片、圖片、科普 文章。要獎勵優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關單位。
《氣象知識》受到社會各界、廣大群眾的愛戴和好評,今後要更好地豐富並利用這個氣象科普陣地。
科普活動不僅要多吸收一些基層科技工作者,也應多邀請一些專家院士參加,使氣象科普工作質量更能得以提高。
最後,請記住一句名言:重大自然災害當人們快把它淡忘的時候,它就來到你的面前。(浙江省氣象局 祝啟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