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禽流感相關資料
什麼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也能感染人類,感染後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數伴有嚴重的肺炎,嚴重者心、腎等多種臟器衰竭導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損傷和眼結膜等多種途徑傳播,人員和車輛往來是傳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吃雞蛋會傳染禽流感嗎
據全國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揮部辦公室介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通過雞蛋傳播。
農業部總畜牧師賈幼陵表示,無疫情發生的地方,吃雞蛋毫無危險。在疫區的雞蛋有可能被感染上病毒,因此,我們希望雞蛋煮熟了或者煎熟了再吃。
吃雞鴨鵝肉會被傳染嗎
禽肉煮熟煮透後,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較小。但如果病禽未經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進入人體。病毒進入人體如果存活,會否通過消化道傳入人體各組織中、病毒在人體是如何運作的,這些機理現在都還不清楚。在此情況下,只有對來自疫情暴發區的家禽採取封鎖。
目前,我國檢疫部門已採取緊急防範措施,國內也尚未發生病例,正規市場的家禽基本可放心食用,關鍵是要煮熟煮透。如果食用未經檢疫或來自疫情暴發區的家禽,則不排除染病風險。
穿羽絨服 蓋鴨絨被會被傳染嗎
武漢市獸醫衛生監督所有關負責人表示,穿羽絨服、蓋鴨絨被及相關製品,是肯定不會傳染禽流感的。因為羽絨製品通常經過消毒、高溫等多個物理、化學環節處理,病毒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可能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煮沸十分鍾 雞蛋放心吃
公共衛生及傳染病學專家表示,雞蛋煮沸5~10分鍾後,可以完全滅活禽流感病毒,雞蛋可以安全食用。
華山醫院傳染病科盧洪洲博士指出,禽流感病毒已被證實能夠垂直傳播。但禽蛋經過高溫加工,禽流感病毒能夠完全滅活。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俞順章教授說,雞蛋在加熱煮沸5~10分鍾情況下,完全可以安全食用。
俞順章教授建議,從安全預防角度考慮,水煮蛋、生雞蛋盡量不要吃,炒蛋、荷包蛋等也要燒熟燒透。在食用雞蛋時,注意蛋殼外部的衛生。雞蛋外殼有可能受到污染,因此在加工雞蛋時,要先清潔蛋殼;打雞蛋時,不要讓蛋殼掉落進去;加工雞蛋後,要徹底清潔雙手。
禽流感有哪些常見症狀?
禽流感的症狀依感染禽類的品種、年齡、性別、並發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環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或神經系統的異常。
常見症狀有,病雞精神沉鬱,飼料消耗量減少,消瘦;母雞 的就巢性增強,產蛋量下降;輕度直至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和大量流淚;頭部和臉部水腫,神經紊亂和腹瀉。
這些症狀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單獨或以不同的組合出現。有時疾病暴發很迅速,在沒有明顯症狀時就已發現雞死亡。
另外,禽流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很大,取決於禽類種別和毒株以及年齡、環境和並發感染等,通常情況為高發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時,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
禽流感潛伏期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其長短與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劑量、感染途徑和被感染禽的品種有關。
禽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
1.世衛組織指出:糞便是禽流感傳播的主要渠道。
2.世界衛生組織(WHO)16日說,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過家禽糞便傳播,而非煮熟的肉。
3.據法新社報道,WHO說,病雞糞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會在空氣中傳播,並被風帶走。把雞放在一層疊一層的窄小雞籠子中,很容易通過其糞便傳播禽流感。養雞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險。不過,WHO發言人法德勒·沙伊卜說,幾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雞肉而患病。他援引WHO專家的話說:「病毒被煮死了。」他強調說,在拔毛前就把雞煮了也能消滅病毒。
4.WHO警告說,人不管接觸什麼樣的病雞都同樣有危險。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倖存下來,而那些倖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內還會排泄含病毒的糞便。
5.世界衛生組織15日公布的一份禽流感病毒調查報告說,目前在日本、韓國、越南三國發生的禽流感致病病毒均為H5N1型甲型流感病毒。(來源:東方新報)
患病後會有哪些症狀?
人類患上禽流感後,潛伏期一般為7天以內,早期症狀與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有些患者可見眼結膜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一些患者胸部X線還會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患者伴胸腔積液。大多數患者治癒後良好,且不留後遺症,但少數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治療過遲的患者病情會迅速發展成進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衰竭、敗血症休克及Reye綜合征等多種並發症而死亡。專家建議,病人一旦出現以上症狀應該及時就醫,一旦被懷疑為H5N1病毒感染,應馬上住院隔離並報告疫情,防止病情惡化和傳染擴散。
人與人之間會傳播病毒嗎?
一旦禽流感病毒與人類病毒重組,從理論上說,就可能通過人與人傳播。屆時,這種病毒就會成為人類病毒,好像流感病毒一樣。
兩種病毒的重組有一個生物學特性,就是禽流感病毒首先發生了變異。但是禽流感對人類還是一種全新的病毒,傳播到何種程度會變異,誰也無法預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科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施光峰教授表示,如果所有醫務工作者都保持深刻警惕,關注其發展,那麼找到它的流行規律、防治方法就並非不可能。
人得禽流感後的病死率
1997年,香港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導致18人發病,其中6人死亡;越南自今年10月以來已經被證實有8例確診,6例死亡,另外,還有2例死亡病例為疑似病例。其病死率高達80%,遠遠高於「非典」患者的病死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03年全球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 000多人感染了「非典」病毒,其中有700多人死亡,其病死率僅在9%左右。
㈡ 關於禽流感我想了解
【禽流感和吃禽類的肉沒有直接關系】
除了H和N這樣的命名法,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禽流感、豬流感這樣的說法,不少人聽到這樣的名字,馬上聯想到的,就是禽類和豬,是不是不安全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之所以要以禽和豬等來命名流感,是因為涉及到了流感病毒的來源。人類的流感其實都來自動物身上。研究發現,所有流感的最終宿主是野鴨這類野禽。
通過家養的禽類以及哺乳動物,傳播給人類,最常見的傳播媒介就是鵪鶉、雞和豬,所以不少流感也以傳播的動物媒介來命名,即禽流感和豬流感等。
為什麼,動物身上的流感病毒會被人感染呢?是不是因為人吃了禽類或者豬感染的呢?
其實,動物身上的流感病毒之所以會傳播到人身上,和這個流感病毒的結構有很大關系。通俗地說,人和動物身上都存在一種可以和流感病毒相結合的受體,不同的流感病毒需要不同的受體,流感病毒就像螺絲一樣,人和動物身上的受體就像螺帽一樣,需要配對成功才能發生感染。當一種流感病毒的受體在人和動物身上都有時,這種流感病毒就會在人和動物之間傳播。反之,只能在人類間或者動物間傳播。
那麼,動物身上的病毒,是通過什麼途徑被人感染的呢?
大家不要光看到一個『禽』字,也要注意『流感』這兩個字。『禽流感』也是流感,主要的傳播途徑和別的流感病毒一樣,也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防範的辦法和呼吸道疾病是一樣的。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可分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據流感病毒特徵可分為HxNx共135種亞型,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種,既往僅在禽間發現,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據中國疾控中心報告,未發現近期全國流感活動水平異常升高。
專家認為,根據目前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結果,未提示該病毒具有較強的人傳人能力。由於目前只發現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確診病例,對該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資料十分有限,專家正在對該病毒的毒力和人際傳播的能力作進一步判斷。
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尤其是出現高熱、呼吸困難者,應及時就醫。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等個人衛生習慣,能夠有效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疾病。同時還應避免接觸和食用病(死)禽、畜。
由於醫務人員比普通公眾接觸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機會更多,專家建議醫務人員在診治病人過程中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預防措施】
1、加強體育鍛煉,注意補充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強抵抗力。
2、盡可能減少與禽類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的接觸。勤洗手,遠離家禽的分泌物,接觸過禽鳥或禽鳥糞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3、應盡量在正規的銷售禽流感疫情場所購買經過檢疫的禽類產品。
【香港專家:應檢驗黃浦江死豬是否存禽流感病毒】
上海和安徽發現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死亡2人。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說,沒有足夠證據基礎評論禽流感和黃浦江死豬是否有關,但鑒於上海27歲死亡男子是豬肉商販,內地有必要採集死豬樣本,化驗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
㈢ 關於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AvianInfluenza,AI)的簡稱,這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綜合征,被國際獸疫局定為A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
不僅是雞,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鳥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體的類型,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軍覆沒」。
最早的禽流感記錄在1878年,義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當時被稱為雞瘟。到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後,這種流行性疾病被更名為禽流感。就最近5年的記錄,1999年3月至11月,英國倫巴第地區暴發禽流感,到次年3月1300萬只病禽被捕殺。2002年10月,美國加州暴發禽流感,當年12月疫情擴散到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到2003年3月,僅加州就銷毀326多萬只雞;4月,荷蘭發生禽流感,人類感染者達80人,並出現死亡病例。自2003年12月以來,禽流感在亞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肆虐,造成數千萬只家禽被宰殺銷毀,染病死亡者已達數十人。禽流感被發現100多年來,人類並沒有掌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僅能以消毒、隔離、大量宰殺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發的地區,往往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並不容易使人類發病。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
從微生物學角度講,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對人類的侵襲。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異性受體,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體細胞識別並結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組必須含有幾個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於含鹼性氨基酸數目較多,使其在人體內的復制比較困難。
不過,盡管沒有證據表明禽流感病毒會直接引起人類流感暴發,但從進化角度看,人類流感與原先在動物中傳播的流感病毒有關。很可能是在歷史上人類馴養豬、雞等動物的過程中,由於人畜接觸頻繁,豬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發生了變異,獲得對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傳播的能力,成為人類流感病毒。這類事件有可能再次發生,因此醫療研究和監測部門仍對禽流感襲擊人類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㈣ 禽流感有什麼症狀
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 ·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 ·有些患者可見眼結膜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 ·一些患者胸部X線還會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患者伴胸腔積液 ·大多數患者治癒後良好,病程短,恢復快,且不留後遺症 ·少數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治療過遲的患者病情會迅速發展成進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 -如何預防禽流感 - 避免接觸染病的禽類,如雞、鴨。 - 避免與禽流感患者接觸。 - 避免食用活的或未經煮熟的雞鴨。 - 在疫區的人員要戴口罩。 - 勤洗手;避免接觸自己的眼鼻口。 - 發現有類似流感症狀要及時就診。
㈤ 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片有哪些
一、地震防護常識
1.1地震是怎麼回事?
你知道地震是怎麼回事嗎?與刮風下雨一樣,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造成地面的震動(搖動、移動)稱為地震。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最近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發生,而且多到一天要發生一萬多次,一年約五百萬次。但能造成破壞的地震每年約十幾次,至於特別強烈的地震平均每年約一次。因此並不是一有地震發生,就會造成災害的,大可不必「談震色變」。
地震前兆的特徵
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人們把與地震發一有密切聯系的異常現象稱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人們把與地震發一有密切聯系的異常現象稱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下水異常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天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動物異常
震前動的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
魚兒驚慌水面跳,冰天雪地蛇出洞。
•地光和地聲
地光和地聲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時,從地下或地面發出的光亮及聲音,是重要的臨震預兆。 臨震前,一瞬間,地發聲,又發光;見此情,宜果斷,速行動,少危險
•小震報大震
地震有「前震——主震——餘震」型,小震可作為大震的前兆。可謂:
上震鬧,大震到,
一多一少快報告。
怎樣做好地震前的准備?
•了解地震常識,掌握防震應急措施;
•不輕信地震的謠言;
•明確震時疏散路線和避難地方;
•加固室內傢具,高層玻璃窗貼紙條;准備避震用品;如手電筒、干糧、水等;
•外出避震時要切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子。
•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採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
地震時的求生方法
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採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
地震後的自救互救
震區群眾,尤其是家庭、鄰里之間的自救、互救,是減少地震人員傷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困人員的自救
•要有信心和勇氣,盡快清理身上被壓物,保護呼吸暢通,想法脫離危險區;
•要保持體力,不盲目呼叫,可用敲擊等方法與外界聯系,等待救援;
•要設法擴大安全空間,防止重物墜落壓身;
•要積極尋找代用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
互救
•互救時,要注意方法,避免新的傷亡,切實做到:
•聽仔細:要注意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物聲;
•挖得准:要大致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後再搶救,不要亂挖亂扒;
•救得法:要講究方法,救人宜用「先頭部、後身體」的方法,不要強拉硬拖。
二、防火常識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促進了社會發展。居家使用火,人人離不開火,但使用不當,也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災害。
火災的預防
若要防止火災的發生,平時就應養成良好的防火習慣,提高防火意識。這里向您介紹家庭防火十法,相信它會幫助您消災弭禍,將火神拒之門外。
家庭防火十法
要弄熄火柴梗,把煙頭掐滅在煙缸內,不在酒後或臨睡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吸煙;
要及時關閉電源開關及燃氣、液化氣總閥門。外出時、臨睡前熄滅室內、外火種;
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不要玩弄電器設備;
要在規定區域內安全燃放煙花爆竹;要確保走道、樓梯的暢通,不要在樓層通道和安全出口處堆物、封堵;
不要亂接亂拉電線,防止超負荷用電。使用電熨斗、電熱杯、電吹風、取暖器等家用電熱器具時,人不能離開;也不要用燈泡取暖或烘烤衣物;
不要用明火尋找物品和查漏煤氣、天然氣、液化氣。
不要把點燃的蚊香貼靠在床沿、窗簾處;
不要在房內焚燒迷信物品;不要用塑料桶存放汽油;助動車加油時,不要吸煙。
火災的報警
報警早,損失少。一旦發現火情,在積極撲救的同時,應立即報警。
•迅速奔到就近電話處(包括私人電話),撥打119報警。講清楚著火地址(路名、弄堂、門牌號)和靠近的路口。
•不要急於掛電話,要冷靜地回答接報人員的提問。
•然後派人在路口接應消防車。
初起火災的撲救
火災開始一般都不會很大,也並不可怕。但由於突然起火,當事者思想准備不足,感到驚恐,手足無措,而推動了初起火災撲滅機會,使小火釀成大禍。因此,要及時正確撲滅初起火災。
《滅火應急十招》或許能幫助您減少損失。
滅火應急十招
•發現著火要大聲呼喊並迅速打火警電話119,講清路名、弄堂、門牌號,然後派人去路口迎候消防車;
•撲滅火苗要就地取材,可用乾粉、黃砂、毛毯、棉被覆蓋火焰,然後澆水撲打;
•可及時用面盆、水桶等傳水滅火,或利用樓層內的滅火器材及時撲滅火種;
•個別物品著火,要趕快把著火物搬到室外滅火;
•油銱起火,直接蓋上鍋蓋滅火;
•家用電器著火,要行切斷電源,然後用毛毯、棉被覆蓋窒息滅火,如仍未熄滅,再用水澆;
•電視機著火用毛毯、棉被滅火時,人要站在側面,防止顯像管暴裂傷人;
•煤氣、天然氣、液化氣灶著火,要先關閉閥門,用圍裙、衣物、棉被等浸水後捂蓋,往上澆水撲滅;
•救火時門窗要慢工,以免空氣對流加速火焰蔓延和火焰突然竄出傷人;
•要將著火處附近的可燃物及液化氣罐及時疏散到安全地方。
火場緊急避險
如果您能掌握火場逃生的要點,緊急關頭,或許能使您和您的家人在火場中安然脫險。
火場逃生十要點
•火場逃生過程中,要用濕毛巾等掩住口鼻,並一路關閉你背後所有的門,千萬不要入電梯;
•要躲避煙火,但不要往閣樓、床底、大櫥內鑽;
•火勢不大時,要當機立斷披上浸濕的衣服或裹上濕毛毯、濕被褥勇敢地沖出去,但千萬不要披塑料雨衣;
•不要留戀財物,盡快逃出火場,千萬記住,既逃出決不回頭跑;
•要用膝、肘著地,匍匐沿牆壁邊緣前進,以免錯失方向;
•如果身上著火,千萬不要奔跑,要就地打滾,壓滅身上火苗;
•不要盲目跳樓,可用繩子或把床單撕成條狀連起來,緊拴在門窗檔或重物上,順勢滑下;
•充分利用房內的天窗、陽台、水落管或竹竿等逃生自救;
•樓上居民被火圍困,快向室外扔拋沙發墊、枕頭等軟物或其他小物品,夜間則可打手電筒,發出求救信號;
•若逃生路線被火封鎖,立即退回室內,關閉門窗、堵住縫隙,有條件的向門窗上澆水。
火災逃生十三要訣
逃生預演,臨危不亂; 熟悉環境,暗記出口; 通道窗口,暢通無阻; 撲滅小火,惠及他人;保持鎮定,迅速撤離; 不入險地,不貪財物; 簡易防護,蒙鼻匍匐; 善用通道,莫入電梯; 緩降逃生,沒梯自救; 避難場所,固定待援; 緩晃輕拋,尋求援助; 火已及身,切莫驚跑;跳樓有術,雖損求生。
三、天氣災害的常識
當前,人類對天氣變化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尤其是突發性災害天氣,難以預測,使人防不勝防,危害性更大。因此,人們應該了解各種災害天氣的特點,掌握不同的防護方法,減少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
防高溫危害
高溫是指當地最高氣溫達到35。C以上的酷熱天氣。盛夏季節特別是7-8月,杭州常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出現高溫酷熱天氣,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高溫的預防措施:
•注意室內通風。
•避免過度勞累,穿透氣衣服,多補充水分,飲食清淡。
•在高溫之前,根據天氣預報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葯品等供應准備。
•在高溫之時,保證清涼飲料供應,改善休息條件、醫療條件,及時搶救中暑病人。
•發生中暑徵兆,需及時休息,脫離高溫環境,重症狀者應及時就醫。
雷擊的防護
雷擊是怎麼回事?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稱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發生放電現象,閃電擊到了地面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2萬攝氏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雷電當空怎麼辦?
四、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預防常識
什麼是傳染病?
傳染病不同於一般的疾病,不僅給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帶來危害,而且又能在人群中互相傳播,暴發流行,給社會造成巨大災害,如鼠疫、霍亂、「非典」、艾滋病等,都是屬於傳染病。
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受到社會、環境、生物、氣象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就有可能發生傳染病的流行,2003年爆發的「非典」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因此要了解傳染病的預防常識,控制傳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傳染病流行的環節
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蔓延,是通過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者相互存在,相互作用,造成流行。
傳染源——是指有傳染病的人或感染的動物,這是傳染病流行三個環節中的基礎。
傳播途徑——是指傳染病侵入其他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呼吸道傳播、腸道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對傳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
怎樣預防傳染病?
要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流行,關鍵在於控制和消隊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為此,要切實做到:
•養成良好看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按規定進行預防接種,提高免疫水平;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整治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蚊、蠅、鼠、蟑螂等害蟲;
•對傳染病要要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質的食的而引起的中毒。從致病因素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在是致病微生物(細菌、黴菌等)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現為發燒、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另一類是化學毒的(誤食農葯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抽搐、血壓下降等神經系統症狀並伴有胃腸道症狀。
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俗話說:「病從口入」,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在於把牢飲食關,搞好飲食衛生。
•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蔬菜瓜果要浸泡洗凈;
•食用生冷盤餚要講究衛生;
•隔餐隔夜食物要回鍋煮透;
•不要把冰箱當「保險箱」。
•做到食用品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生食、熟食要分開;•葯品、儀器要分開;•生、熟刀砧要分開;
三不要:
•不要購買過期食品;•不要食用變質食品;•不要吃喝不潔食品。
發現食物中毒怎麼辦?
㈥ 關於禽流感的動畫
那不是動畫,是為那首歌製作的flash短片。
歌曲名是《我不想說我是只雞》
㈦ h7n9禽流感是怎樣傳播的
2、H7N9禽流感病毒如何傳播的?
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經呼吸道傳播 ,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觸病
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糞便中含有高濃度的病毒,並通過污染的水源泉由糞便-口途徑傳播 流感病毒。目前還
沒有發現人感染的隱性帶毒者,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 的確切證據。
人類對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研究結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除非禽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發生基因重組,否則它很難侵犯人類,導致人與人間傳播 。人禽流感的發生,目前只可
能是因接觸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幾率很小。
一般認為任何年齡均具有易感性,但1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病情較重。與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
流感家禽密切接觸人員為高危人群。
㈧ 禽流感是由空氣傳播嗎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這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綜合征,被國際獸疫局定為A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不僅是雞,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鳥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體的類型,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 軍覆沒」。
最早的禽流感記錄在1878年,義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當時被稱為雞瘟。到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後,這種疾病更名為禽流感。禽流感被發現100多年來,人類並沒有掌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僅能以消毒、隔離、大量宰殺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發的地區,往往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並不容易使人類發病。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
目前在韓國和日本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屬H5N1型,通常只在禽類中傳播,很少感染人類。盡管曾經出現過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而發病的事例,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曾使12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但這種情況實屬少見。此外,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徑主要是接觸感染,目前尚未發現由於吃雞肉和雞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從微生物學角度講,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對人類的侵襲。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異性受體,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體細胞識別並結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組必須含有幾個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於含鹼性氨基酸數目較多,使其在人體內的復制比較困難。
不過,盡管沒有證據表明禽流感病毒會直接引起人類流感暴發,但從進化角度看,人類流感與原先在動物中傳播的流感病毒有關。很可能是在歷史上人類馴養豬、雞等動物的過程中,由於人畜接觸頻繁,豬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發生了變異,獲得對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傳播的能力,成為人類流感病毒。這類事件有可能再次發生,因此醫療研究和監測部門仍對禽流感襲擊人類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對個人而言,應注重身體健康、保持良好免疫力;食用禽類製品之前要高溫充分烹煮,以殺滅病毒。截至目前,我國內地從未發生過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例。我國已經建立了可快速檢測禽流感的技術手段,衛生部在幾年前就強化了包括禽流感在內的流感疫情監測,多種流感病毒的動向都在監視視野中。
禽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
1.世衛組織指出:糞便是禽流感傳播的主要渠道。
2.世界衛生組織(WHO)16日說,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過家禽糞便傳播,而非煮熟的肉。
3.據法新社報道,WHO說,病雞糞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會在空氣中傳播,並被風帶走。把雞放在一層疊一層的窄小雞籠子中,很容易通過其糞便傳播禽流感。養雞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險。不過,WHO發言人法德勒·沙伊卜說,幾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雞肉而患病。他援引WHO專家的話說:「病毒被煮死了。」他強調說,在拔毛前就把雞煮了也能消滅病毒。
4.WHO警告說,人不管接觸什麼樣的病雞都同樣有危險。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倖存下來,而那些倖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內還會排泄含病毒的糞便。
人們不必「談雞色變」,禽流感可防可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郭元吉指出:「我們對禽流感應該以正常的心態對待它,千萬不能談雞色變,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國內地還沒有發現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病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事實,全世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高致病性的禽流
感病毒已具有人傳染人的能力,我們普通人尤其兒童千萬不要跟病禽、死禽、病畜、死畜接觸。吃雞肉、鵝肉、鴨肉這種肉類東西一定要煮熟後吃它,千萬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買生禽或者肉類一定要買經過檢疫合格的生禽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