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台灣農業宣傳

台灣農業宣傳

發布時間:2021-08-14 12:37:17

㈠ 台灣農業評論

農業在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中曾經佔有重要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逐步進入停滯期,成為三大產業中最小的部門,在整體經濟中已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戰後,台灣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也反映了台灣農業的興衰史。 1945-1952年,是台灣農業的恢復階段。農業在日據時代曾獲得較大發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現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段「黃金時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形態。1951年,台灣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稻米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為202.2萬噸。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3%,農業勞動生產力年增長率約為6.3%,每年土地生產力約增長9.2%。
1953-1968年,台灣農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被稱為台灣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953年開始,台灣當局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1953年1月,台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農地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期間,台灣連續實施了四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其中,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開發農業資源,增加農業生產,拓展農產品外銷,向工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料。在增加糧食生產方面,台灣還採取了「肥料換谷」(以化肥配銷交換稻穀)、「田賦征實」(以糧食實物上繳農業稅)、「隨賦收購」(以較市價為低的官定價格,按田賦賦額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糧源,維持低廉米價。這一期間,農業生產獲得較快發展,農業生產產值從1953年的103.9億新台幣增至1968年的488.8億新台幣,增長3.7倍;最重要穀物稻米產量從164.2萬噸增到251.8萬噸;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5.5%,土地生產力年平均增長4.6%。農業發展不僅保證了糧食的充分供應,維持較低的物價,而且農業部分剩餘資金、農產品外銷取得的外匯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工商業,支撐了非農業部門的迅速發展。
1969年是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後農業逐漸進入停滯階段。6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結構開始轉型,逐漸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向以工商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轉變,農業開始走向衰落,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流入城市與工商業。農業就業人口比例不僅繼續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農村勞動力的絕對數也於1970年開始下降,耕地廢耕現象日趨明顯,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經營,農作物復種指數下降,傳統出口農產品因工資成本上漲逐漸失去海外市場。農業生產於1969年出現50年代中期以來第一次負增長,農業發展進入停滯階段。農村專業農戶減少,專業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比例從1970年的30.2%降為1980年的8.9%;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下降,農家所得來自農業凈收入的比重從48.7%降至26.4%;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4.1%,其中有3年為負增長。
自60年代末農業進入停滯階段後,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從過去注重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自給轉為農業、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全面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變農業與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80年代起,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農業發展條例》;1982年公布「第二階段農業改革方案」與「第三期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召開第一次「農業會議」;1983年提出「培養農業八萬大軍」口號;1984年制訂「加速基層建設,增進農民福利方案」,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構想,並實行「稻田轉作六年計劃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農業升級重要措施,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開第二次「農業會議」;1990年更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及制訂「農業綜合調整方案」等。這些方案與措施都是將農業從「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來,農業生產增長速度雖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間,台灣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1%,其中有7年為負增長。2000年,農業生產更大幅衰退16%。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專業農戶比例上升。在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達到15.6%;在非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7.4%上升為1990年27.5%;農民收入中,農業凈收入所佔比重也開始回升,從1980年的29.6%上升為1990年的35.2%。
總體觀察,台灣農業曾經有過相當成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發展貢獻甚大。80年代以後,台灣農業發展則遇到許多新的問題與困難,盡管台灣當局採取許多措施進行改善,但一直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老化,農地閑置嚴重,農業經營日趨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農業就業人口中,超過50歲的佔70%以上,主要負責人的平均年齡達58歲。二是農場面積零碎狹小,阻礙現代化農業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末,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1.1公頃,每人耕地面積為0.2公頃。這樣的農場結構嚴重阻礙著農業機械化的推行與生產力的提高,大型農業機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糧食生產結構失調,稻米過剩,雜糧生產不足,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四是農田污染嚴重。據調查,台灣土壤污染以銅、鎳、鋅、錳、砷等較為嚴重。另外,養殖漁業的發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鹼化等。五是農業面臨貿易自由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的沖擊。
面對整體經濟的轉型與農業發展的困局,台灣當局大幅調整農業政策,改變過去重視「量」的增加,而轉向「質」的提升,將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環境的改善相結合,試圖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一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1984年,台灣就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1990年,台灣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農業發展重點轉向發展新的優良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如開發與推廣優質米,開發多產期與高價值水果等。二是推動農業生產企業化、自動化與科技化,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升級。三是發展森林、海洋游樂與休閑農業。四是培養核心農民,增加農民福利。五是將部分不具競爭力或污染性的農牧業生產移向海外與祖國大陸。
[編輯本段]農業生產結構
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50餘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80年代到90年代末,種植業產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間;漁業產值比重從過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業產值比重持續保持上升趨勢,1996年達到35.5%的高峰,1997年豬口蹄疫事件發生後,其產值比重下降,1999年為33.2%。林業產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後一直維持在0.2%左右。
在整個農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每一個農業部門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漁業內部,已由沿岸和養殖漁業為主向近海與遠洋漁業發展;在畜牧業中,在養豬、養雞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乳牛與肉牛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比重逐漸增大。

㈡ 台灣的精緻農業不斷發展,對大陸的農業有什麼啟示

台灣生產班班長大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或成功的商人。這種高等教育和經商的經驗、經驗為他們儲備了豐富的知識和再學習能力,因此,這種「班長」與傳統概念上的農民不同,能夠根據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技的進步,輕松接受新的知識、新技術,休閑農業要通過知識刺激創新和應用,向「知識生產」發展,這必須由有知識的農民來實現

台灣精緻的農業建設至今已有30多年,但在台灣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政策在實施後期遇到了生產水平飽和的瓶頸。「社區建設」是台灣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政策,可以有效突破精緻農業生產的局限性,對台灣精緻農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隨著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青藏地區紛紛離開農村,導致農村人口共同化、老齡化。推進公務需要充足的人力和財力,農村資源不足,完善的農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嶄露頭角。大力推進社區整體建設是為農村凝聚人力資源的積極手段。另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強烈的地區觀念和堅固而充滿活力的農村社區氛圍,可以使民眾的感情成為農村建設的堅實後盾。另一方面,在社區指定的適當計劃和催化劑下,對土地有同感的人可以自願投身農村建設工作。

㈢ 台灣的三品農業重視哪三品

品質、品種、品牌

㈣ 台灣省的農業特徵

近年來,台灣農業專業化,企業化,農牧比例不斷下降,蔬菜瓜果和花卉業比重不斷上升

㈤ 台灣主要有哪些農產品

精華答案 熱心問友 2009-03-261、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於平原, 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1/4,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低於20%, 農業生產總值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 每一農戶平均擁有耕地約1hm2。 2、台灣地區氣候溫暖, 雨量充沛, 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 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 特產有檳榔、蓮霧。 3、台灣農業區域特色十分明顯, 每個縣、鄉都具有獨特優勢的農產品。台灣非常重視農業新品種的選育和改良, 台灣水果和種苗享譽全球。 4、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以稻米和甘蔗為主。 5、台灣水果、蔬菜、花卉、園藝作物、養豬、養雞、乳牛、肉牛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比重逐漸增大。 僅供參考。

㈥ 台灣農業特產

LAIQINGYONG,你好:
1、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於平原, 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1/4,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低於20%, 農業生產總值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 每一農戶平均擁有耕地約1hm2。
2、台灣地區氣候溫暖, 雨量充沛, 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 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 特產有檳榔、蓮霧。
3、台灣農業區域特色十分明顯, 每個縣、鄉都具有獨特優勢的農產品。台灣非常重視農業新品種的選育和改良, 台灣水果和種苗享譽全球。
4、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以稻米和甘蔗為主。
5、台灣水果、蔬菜、花卉、園藝作物、養豬、養雞、乳牛、肉牛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比重逐漸增大。
僅供參考。

㈦ 中國台灣休閑農業為什麼做得好

台灣休閑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閑農業、生態休閑農場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從政府到開發商,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大力支持,管理機構完善。台灣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極為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處,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機構,從上到下形成了休閑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保證有序發展。台灣在完善休閑農業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
三是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為了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指導、服務和管理,台灣於1998年成立了「台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
四是注重休閑觀光農業規劃和檢查評證。台灣休閑觀光農業已達到近1300家,但經過「農委會」准設許可的只有507家。
五是大力開展休閑觀光農業宣傳促銷。台灣較重視對休閑農業旅遊目的地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遊景區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遊營銷網路。

閱讀全文

與台灣農業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促銷方案設計中的背景分析 瀏覽:456
義烏市電子商務龍頭 瀏覽:800
2020年警銜培訓班培訓方案 瀏覽:670
葯店好的營銷方案 瀏覽:531
個人公眾號推廣方案 瀏覽:41
電子商務發展扶持獎勵 瀏覽:919
2015年家裝公司優惠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950
電子商務大作業 瀏覽:999
關於職業培訓的實施方案 瀏覽:555
電子商務法調整對象是 瀏覽:477
開展主體責任培訓方案 瀏覽:6
藝術設計和電子商務哪個好 瀏覽:629
長葛招聘電子商務 瀏覽:212
電信線上推廣方案 瀏覽:43
王小幫電子商務模式 瀏覽:892
培訓機構整頓工作方案 瀏覽:252
招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22
電子商務研究熱點 瀏覽:109
換屆選舉後村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386
生態小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