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贊美「祠堂」的詞語有哪些
金碧輝煌 :jīn bì huī huáng,形容建築物裝飾華麗,光彩奪目。
波瀾壯闊 : bō lán zhuàng kuò,比喻聲勢雄壯或規模巨大。
雄偉壯觀:xióng wěi zhuàng guān,氣勢偉大美麗 。
舉世聞名:jǔ shì wén míng,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裝潢門面:zhuāng huáng mén miàn,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蔚為大觀:wèi wéi dà guān,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
2. 什麼是祖祠
祖祠是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氏族習俗保留比較好的福建等地很常見,一般叫宗祠更多些。
絕對不是放祖先骨灰的地方,漢族的葬俗是土葬,哪來的骨灰?
下面是網路復制的【宗祠】詞條:
宗祠(zōngcí),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於唐末。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
據清初《光澤縣志》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清·乾隆《光澤縣志》卷四《輿地誌·風俗》)一般家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稱「總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舊時漳州府詔安縣,「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陳盛韶《問俗錄》卷四《詔安縣》)這一時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據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等調查,連城新泉的張氏家族,除總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眾數萬人,大小祠堂超過100座,其准確座數連族人也說不清。福州郊區尚乾的林氏家族,族眾近萬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為顯族威,大宗祠堂還蓋進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國時期,永定「鄉村之中,不論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復合散居各鄉及徙居各處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國《永定縣志》卷十五《禮俗》)仙游縣黃氏家族,派下子孫散居30餘村,各地黃姓集議,在縣城合建黃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會同八閩林氏族人,於福州創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灣的分支子孫,與鄉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聯系。民國時,漳州許氏家族,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者,曾聯袂返鄉倡建新加坡許氏大宗祠。
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庄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間各家族對之都有一套管理規則。強宗大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福州一些祠堂還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屆8年選4人,輪流管理祠堂,這些人俗稱「當家頭」。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長樂曾氏家族規定:「一宗祠內外,不準私放畜類,以及不準夏秋曬谷,至於乘涼寢睡等事。違者罰錢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罰,族房齊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內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眾。」(長樂《感恩村曾氏族譜》宗祠規條)有的家族還規定,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損於家族道德的行為,如行竊、賭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
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無力籌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前堂)東側,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正大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正廳外,有儲藏祭器、遺書的小房子,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4個龕(也有8-10個龕者),龕中置一個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4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型大小。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上書×××長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屬夭折)者,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惠安崇武一帶,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金箔」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符篆多書「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1949年後,除「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部分祠堂遭損外,省內宗祠大多保留。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動又興,新建祠堂不少。漳浦鄭姓人1987年就整修族祠,作為鄭姓舉行「穿燈腳」(穿燈腳,每年農歷正月十四,閩南一帶在族祠內懸掛各種花燈。讓由婆婆陪著的新嫁娘,和初為人母抱著新生兒的小媳婦,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繞行一周。因系從高懸頭上的花燈陣中通過,故稱「穿燈腳」)傳統習俗活動的場所。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資。閩南許多華僑回鄉也捐修宗祠。新修祠堂大都富麗堂皇,耗資甚大,造成浪費。新修的宗祠日常向鄉人開放,僅是做為宗族的象徵而已。閩南許多宗祠,作為村裡老人會活動場所,發揮有益的作用。
【宗祠出處】
《禮記.王制》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至明代,始准許庶人立始遷祖廟,一般建於宗族聚居的近地,歲時由族長率領族人共同祭祀。也稱「祠室」、「祠堂」。《漢書.張禹傳》:「禹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朝廷大恩,猶當應有祠室,庶母子並食,魂靈有所依庇。」宋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於官師皆有廟。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居室為後。及秦非笑聖人,盪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在都邑則鮮焉。」《紅樓夢》第五三回:「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大字......進入院中,白石甬路,兩邊皆是蒼松翠柏;月台上設著青綠古銅鼎彝等器......里邊香燭輝煌,錦帳綉幙,雖列著神主,卻看不真切。只見賈府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
3. 祠堂祝詞
同人之樂同於思,愛之永好萬年春,賀同性祠堂聚會愛依
4. 祠堂慶典主持詞
我給你找一個祠堂慶典主持詞,你作參考吧。 元遺山祠堂重建落成典禮主持詞 區長 張志哲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同志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剛過,慶祝祖國61歲華誕的國慶節即將來臨。在這舉國歡慶、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我們歡聚一起,高興地迎來了元遺山祠堂落成典禮。在這里,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前來參加此次慶典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等,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元遺山是我國金元之際最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是宋元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一代文宗,被後人譽為「杜林嫡派」。他的祠堂是在元至正十三年,由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神聖殿堂。七百多年來,祠堂雖經四次大的修復,但時至今日,卻是頹敗荒涼,急需修復保護。今年仲春,我們按照市委董書記指示精神,從敬仰先賢和發展我們本地的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決定重修遺山祠,歷經三個月艱苦奮戰,終於完工。元遺山祠堂順利建成,這對我們弘揚忻州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凸顯名人價值,指明精神方向,推動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我們將以建設元遺山祠堂為突破點,設定更高的目標,採取更大的措施,為大力發展我區旅遊文化,推動我區轉型發展、跨越發展而努力奮斗。下面我宣布元遺山祠堂落成典禮現在開始。首先我介紹一下出席這次落成典禮的主要領導和來賓。他們是:省人大副主任靳善忠,市委書記董洪運,市人大主任秦新年,市政協主席張明成,忻州師院黨委書記王秋生,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周如璧,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郝鈞藩,副市長諶長瑞;忻府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各鄉鎮辦主要負責人;元好問學會前名譽會長劉澤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揚忠先生,元好問學會前副會長降大任先生,元好問學會前副會長李正民先生,現元好問學會會長狄寶心先生等五十餘位專家學者,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慶典第二項,請著名學者、元好問研究會名譽會長姚奠中老先生的特派代表李星元宣讀姚老賀信。慶典第三項,請忻府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寧雲樓介紹遺山祠重建工程情況。慶典第四項,請元好問學會前名譽會長劉澤先生講話。慶典第五項,請市委書記董洪運作重要講話。慶典第六項,請省人大副主任靳善忠、市委董洪運書記、秦新年主任、張明成主席、王秋生書記、周如璧部長、郝鈞藩秘書長、諶長瑞副市長、張志哲區長、李星元先生、劉澤先生、陳巨鎖先生、狄寶心先生,共同為遺山祠重建落成剪綵。慶典第七項,請靳善忠副主任、董洪運書記為遺山祠揭幕。慶典第八項,請董洪運書記、劉澤先生為元好問雕像揭幕。請大家隨同瞻參觀。請少年兒童向主席台領導獻花籃。 慶典儀式結束,請大家參觀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