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上流行的唯美戲曲圖片是誰
目測就是楊欽清
Ⅱ 戲曲舞台背景圖片
http://www.iecool.com/pic/12/476/1.htm
這個網站
Ⅲ 請問關於戲曲的舞台背景圖案
樓主的問題問的有誤。
舞台背景圖與劇種、流派無關,中國各地不同的劇院,都有自己特有的舞台背景圖,一般來說,經常看戲的觀眾,只要一看舞台的背景,就知道這是中國的哪一家劇院,背景圖與劇院是一一對應的,與劇種、流派無關,不管是什麼劇種、什麼流派,來某劇院演出,用的都是同一個背景圖。
當然新編的大製作大投入的戲除外,這些戲都根據劇情架設了繁多的背景,而且經常一場一換,也就是說一出戲要換幾個背景圖。
Ⅳ 【 動漫圖】戲曲花旦、戲子(唯美)
就這些了……好像還有一些盜墓筆記里的花解語的圖片挺有愛的,可惜找不著了=
=
Ⅳ 中國戲曲風圖片
http://ke..com/view/8031782.htm?fr=aladdin
這個美女叫做孟祥星
你去網路搜她 這個攝影系列的名字是《釋靈》 裡面有她的寫真集
我就不一張一張給你貼了
Ⅵ 戲曲的行頭有哪些及圖片
頭戴相紗,身著蟒袍,腰圍玉帶,腳踏厚底靴。
Ⅶ 求 :戲曲進校園的宣傳語
你參考下北大的一系列新聞吧~我覺得那是寫得很好的宣傳了。需要結合下具體的演出劇目,然後突出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極其重要的地位,然後根據演出劇目找一些精美的圖片,可以和來的戲劇院聯系一下~~
下邊是北大新聞網上的新聞,還有很多呢~~要找原新聞你網路下就可以啦~~還有圖哦~
還有就是北大的崑曲傳承計劃的網頁上應該也有些東西的。
1、中國古典名劇崑曲版《桃花扇》原生態亮相北大
日期: 2006-10-19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吳欣燕 訪問量:
當社會彌漫著搞怪和顛覆的風氣,這里洋溢的則是對於經典的尊重和赤誠;當他處燈火闌珊,這里卻依舊光明如晝;當流行與時尚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這里卻響徹著「百戲之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高昂的精魂。
秋風乍寒,卻擋不住觀眾的熱情。17日下午6點半剛過,百年大講堂門口便排起了長隊,沒有票的人則關切地環顧著四周,期望有人退票。
這里就是北大的百年講堂,著名崑曲《1699•桃花扇》將要上演的地方。
《桃花扇》是我國崑曲藝術之中的瑰寶,共四十齣,分上下兩卷,是一部忠於史實的優秀歷史劇,它與《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名劇」。它是清朝初期,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歷時十數年,三易其稿完成的巨作。寫成後,一時洛陽紙貴,頻繁演出,連康熙皇帝聽說演出盛況之後,都欽點劇本御覽。
《桃花扇》是中國崑曲的經典劇目之一, 著名戲曲家孔尚任以秦淮河為舞台為我們創造一出離合悲歡的愛情苦劇,三百年來一直以其沉鬱悲愴的內容影響著這部傳奇劇本《桃花扇》。該劇劇情圍繞著一把桃花扇展開:全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巧妙地將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敗的現實統一起來,發人深省,引人回味。
作為傳統劇目,此次上演的桃花扇卻與以往有所不同。從劇本方面,分上、下兩本、分兩天演出,文學大師餘光中擔任文學顧問,他與其他崑曲專家充分肯定「1699•桃花扇」版尊重了孔尚任原版精神。據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石小梅告訴記者:「昆劇1699版《桃花扇》和以往的像版本有所不同,它忠實孔尚任的原本,只是做了小部分的刪減。」
舞台方面的戲劇顧問是韓國「國師級」導演孫桭策;劇中的200套服裝全部精美手綉,件件都是藝術品;在演員方面,啟用的全是18歲以下的新生力量。無怪乎入場券在開演前數天前就被搶購一空,無怪乎它讓聆聽者跨越國別與年齡的界限,也無怪乎它能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中呼喚起對古典的赤誠。
桃花扇翼,三十里秦淮燈槳繁華如風;崑腔曲調,六百年歌台舞榭風流依舊。晚上7:30,大戲開場。
台上燈光變幻,戲子峨關博帶;台下暗難辨指,聽眾鴉雀無聲。靜靜地看著李、侯兩人由未曾謀面到相識相知,看香君為大義罷卻嫁妝與方域攜手成百年之好,不知有多少嘴角在不經意間輕輕咂動。而當奸臣當道,相愛之人被迫分別的一幕出現在眼前,耳邊卻又響起了太多的唏噓和嘆惋。
離愁家恨,本該掩面而泣,而貞麗代香君嫁後三哭六泣只為三百兩聘禮的一幕卻又著實令人忍俊不禁,卻夾雜著無奈和莫名的傷感。而在這樣的世界中能獨守氣節,如蓮般出污泥而不染的香君也實在令人敬佩。以至香君再次出場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吶喊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秦淮金粉,燕舞鶯歌」最終留不住愛戀,留不住輝煌。王朝覆滅,愛人雙雙入道。在一片悲嘆聲中戲劇上演到了尾聲。觀眾中,年輕人輕輕的點頭,滿頭白發的長者則輕輕的拭去眼角的淚水。
謝幕時,隨著演職人員陸續亮相,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起立、忘情的鼓掌,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崑曲的魅力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在出口的展台旁,數百本精美的小冊子被觀眾一搶而空;扮演侯方域、李香君的演員來不及卸妝,也被熱情的觀眾圍住簽名、合影留念。
「北大的師生對於古典文學的需求很強烈,本次江蘇昆劇院攜《桃花扇》進高校,就把北大作為第一站。我們的演員大都是18、19歲的年輕演員,正值大一大二,也很受大學生們的喜歡。」本次演出的導演田沁鑫在18日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大對藝術的欣賞和反響讓我感到很滿意,對古老昆劇的發揚光大也更充滿信心。」
「年輕的孩子們啊,會是崑曲的未來吧……」一位老者在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說。的確,台上蹦蹦跳跳謝幕的他們都正值花樣年華,他們的稚嫩的雙肩將承載起一種文化與藝術的復興,那是許多人所期待的,又是許多人所追尋的。
據悉,本周四下午四點在三教301,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胡錦芳、石小梅、柯軍,以及《桃花扇》主演夏明、單雯、羅晨雪等將受邀為北大學子講授崑曲對中國傳統精神的傳承,分享他們創作、表演的個人體會。
2、青春版《牡丹亭》百場巡展慶典潮起北大
日期: 2007-05-1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郭彪 訪問量:
驚艷美西,百場巡展見功夫;名震中外,再進燕園受歡迎。青春版《牡丹亭》從2004年在台北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以其精湛的藝術、唯美的表演受到了熱烈歡迎,至2007年5月11日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即將完成其百場記錄。迄今為止,劇團的足跡已遍及兩岸四地,遠至北美,演出幾乎場場爆滿,觀眾累計達15萬人以上,創造了昆劇演出史上的奇跡。
2005年4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進行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時隔兩年,百場巡展慶典在北大拉開帷幕。台灣攝影家許培鴻先生的攝影展《牡丹亦白》從4月21日至5月13日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大廳進行為期24天的展出,《牡丹亭》的總製作人兼藝術總監白先勇先生也於5月9日晚來到北大英傑交流中心,剖析美西巡演成功背後的文化現象。
昆劇作為百戲之祖,既是中國傳統高雅藝術的精髓,也是聯合國通過的「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青春版《牡丹亭》是旅美著名崑曲評論家白先勇先生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珠連合璧的傑作,本劇為增加藝術感染力,吸引年輕觀眾做出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比如調整了原先《牡丹亭》的劇目,突出其感情戲的部分;大量使用水磨調,使得唱腔更加清麗委婉,柔美襲人;還啟用大批青年演員,如男女主角俞玖林、沈豐英,以圖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
9日晚,由北大藝術學院主辦,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的白先勇先生的專場演講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舉行。白先勇先生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及藝術總監,隨劇團於2006年9月15日飛赴美國,見證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北美4輪12場演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和反響。
在演講中,白先生說:「這次演出開啟了中國戲曲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大門,其對美國文藝界所引起的轟動可和1929年梅蘭芳先生赴美演出相比。崑曲《牡丹亭》對愛情詩化般的禮贊打破了西方人心中中國人諱言感情的印象,也更加有助於崑曲走進青年人的內心世界。青春版旨在招回崑曲年輕的靈魂,增強國人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自信。我相信,以『美』和『情』為主題的《牡丹亭》煽起的崑曲熱已經啟動了二十一世紀中國文藝復興的契機。」
青春版《牡丹亭》百場巡演的成功顯示出了崑曲復出後強大的生命力,也昭示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正在復甦。
Ⅷ 給我幾張唱戲時翹蘭花指手勢的圖片
蘭花指(掌)作為中國舞蹈以及戲曲中特有的一種基本手型,有著獨特的傳統審美特徵,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趨向。手勢的圖片如下
(8)戲曲宣傳圖擴展閱讀:
花指在戲曲中的發展及文化精神
在戲曲中,蘭花指手型小生也常用,是他們顯示儒雅的標志。據古籍記載,蘭花指品鑒之口訣為:鉤、柔、白、瘦。鉤,即彎曲;柔,即柔軟;白,即白皙;瘦,即瘦削。達到此標准方可稱為極品:鉤似圓月,柔若無骨,白如玉石,瘦勝麻稈。
蘭花指指法甚為繁復,有上翹下翹、前翹後翹、左翹右翹、正翹斜翹等等(有的難度極大,翹起來後可以仰貼在手背上),再輔以不同的角度和動作的快慢,當真是賞心悅目、曼妙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