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陵川盲人宣傳隊鼓書

陵川盲人宣傳隊鼓書

發布時間:2021-08-07 04:56:14

1. 琴書的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咸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2. 左泉劉紅權簡介

為紀念左權縣盲人宣傳隊成立七十周年之際,由劉紅權(華夏時報記者劉紅慶的弟弟)和他的盲人宣傳隊在首都師范大學演唱的,名字叫《老瞎們開花鬧哄哄》,由著名音樂家田青擔任顧問,專輯一共收錄了他們演唱的十七首開花調和琴書:《誰說桃花紅來誰說杏花白》、《老瞎們開花鬧哄哄》、《走慣山路淌慣水》、《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會哥哥》、《逃難》、《紅都炮台》、《左權將軍》、《光棍苦》、《大實話》和《馮魁賣妻》等。
已經被列入中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左權開花調,是山西左權民間藝苑裡的一朵奇葩。他們那些如痴如醉的演唱,我想給任何看過此碟的人都會帶來心靈的巨大震撼,那些流傳於太行山的民間小調就是通過他們這一代又一代盲人們的宣傳才得以傳唱至今的。

3. 威海的特色民俗

威海的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威海自秦漢以後,這里一直為州縣所屬之邊地,文化發展緩慢。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雜耍,每逢過年過節十分活躍。一起來了解吧~

漁民節一種傳統習俗漁民節是沿海漁民共同的節日,歷史久遠,是漁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常常進行開光、敬龍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動。漁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

4. 襄垣鼓書的發展完善

清道光年間,襄垣三皇東會藝人史金星吸收揉合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道士的「化緣調」,對鼓兒詞的唱腔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咸豐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自編中、長篇書目,題材擴大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為了更好地表現書中的戲劇沖突和刻畫人物性格,他開始將地方戲曲上黨宮調、落子、襄垣秧歌的摻入鼓書中。之後,盲藝人苗喜來在原唱腔基礎上,創造了「悲板」和「搶板」。
民國初年,五代傳人段明和在原有的緊、慢、悲、搶諸板的基礎上,創造出起板、二性、垛板、截板,還將搶板細分為慢搶、緊搶兩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襄垣鼓書的板式。其弟子侯義成、董才元等成功地把上黨梆子、上黨落子、襄垣秧歌完美地揉合到鼓書中,形成了襄垣鼓書中自如夾唱其它劇種板腔的特點。同時,董才元開創了一人操全套打擊樂的先例。
在鼓兒詞發展的同時,另一種以「明眼人」為主的說唱形式也悄然出現。據「柳調」第五代傳人宋雙環《襄垣「柳調」名藝人師徒排列表》)回憶:清光緒年間,襄垣縣善福村秧歌明眼藝人田維,在「鼓兒詞」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流行的小調《鶯歌柳》,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唱腔,稱為「柳調」,上下句反復說唱,開始只持八角鼓伴奏,後加上胡乎。
民國初年,「柳調」的伴奏樂器改胡乎為月琴,唱腔上出現了哭板、搶板、緊板。同時,開始與盲人演唱的「鼓兒詞」交流融合,「明眼藝人」與盲藝人互相學習,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襄垣鼓書」。此時的鼓書內容既有「神書」、「願書」,也有民間故事和傳說,且篇幅較長,有的可以說十五天至二十天。因盲人的行動不便,故很少有表現戰爭、打鬥場面的書目,多是反映「忠與奸」、「才子與佳人」的主題。說唱形式為:樂隊人數增加到五人以上。一人坐於樂隊中間操全套打擊樂器,文樂伴奏樂器:一人操作二簧(唱秧歌、鼓書)、矩琴(唱梆子)、板胡(唱落子),其餘人分別操二把、胡乎、三弦、月琴、二胡、低胡。唱腔有起板、二性、緊板、慢板、垛板、截板、慢搶板、緊搶板、哭板等多種板式;曲牌以鼓兒詞基本曲牌為主,夾唱其它劇種曲牌,屬板腔綜合體;敘事兼抒情且能表現戲劇性沖突,唱多說少。擊樂者為主唱,伴奏者按書目中的角色分配,擔當一至兩個角色,大致分出了生、旦、丑等行當。這一時期,襄垣鼓書的板式與演唱形式基本定型,並開始初步發展。但是盲藝人社會地位仍然十分低下,被稱為「下三行」。
興盛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八路軍進駐太行山之後,襄垣鼓書開始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引導下,盲人們摒棄了卜卦、說「神書」,開始以「宣傳進步思想」、「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創作主題,創編新書,在太行山區義演。——這種社會功能的轉變,使得襄垣鼓書迅速成為了太行山地區最具影響力、最為流行的說唱曲種之一。同時,襄垣鼓書在創作思路上開始緊跟時代主題,而且這種創作傳統被繼承下來,直至今天。
另一方面,隨著政府領導下的專業團體的建立和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民間流散藝人、民間班社也迅速增多,形成了雙軌發展的現象。
社會功能的轉變
1.「三皇會」解體與「盲宣隊」成立——組織機構的變更
據王德昌老師整理的「襄垣鼓書大事年表」載:1938年1月,襄垣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襄垣第一個盲人愛國宣傳組,隨後太行山地區相繼成立了「盲人愛國宣傳隊」、「太行五縣曲藝聯合會」等等一批進步的盲人曲藝宣傳組織,召集和吸收了大批民間的盲藝人,在太行山區以曲藝形式宣傳抗日。此外,太行五縣曲藝聯合會還召開了三次會議,在會上傳達新政策、新指示,並進行新書交流。 1945年秋,襄垣的三皇會解體,成立了「襄垣縣盲人愛國宣傳隊」(以下簡稱「盲宣隊」),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為主,配合形勢進行宣傳活動。宣傳隊下設若干小組,每組5—8人,平時只有一組留守曲藝隊,其他組按地區分片走村串戶進行演出,吃住由當地村長安排在農戶家中,年終或有新編書時回到隊里集中學習。這個時期,襄垣鼓書在曲調、曲牌、板式結構、創作題材以及學習和借鑒姊妹藝術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並且在太行山地區廣泛地流傳開來,擴大了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襄垣縣盲人愛國宣傳隊繼續保留,全體隊員都為城鎮戶口,享受供應。至此,襄垣鼓書開始以政府專業團體的形式,開始了更新更快的發展。
2.緊跟時代主題——創作思路的徹底革新
1953年7月文藝界開始大整風,盲宣隊組織全體成員學習,提出「我們宣傳隊不搞口是心非,嘴裡高唱社會主義,暗地偷搞封建迷信」的口號。從此,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襄垣鼓書和盲宣隊的主要任務,「緊跟時代主題」成為其藝人創作的一種傳統。
革新與興盛
1.襄垣曲劇——襄垣鼓書的第一次移植
1959年初,襄垣縣政府鑒於襄垣鼓書一直局限於盲人說唱的范圍,對繼承與發展這一說唱藝術有很大限制,且很多盲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故決定成立襄垣曲藝培訓班,招收外形、聲音條件好的身理健全的青年男女,聘請當地名藝人、基層音樂工作者等擔任教師和指導,開始了襄垣鼓書的移植工作,1960年又成立曲藝團,並欲改名為「襄垣曲劇」。山西省文化廳、山西省曲協將襄垣縣曲藝團列入全省重點劇團。然而,隨著1962年山西省文藝團體整頓,襄垣縣曲藝團解散。曲藝團演員一部分調入縣秧歌劇團和曲藝隊(曲藝隊即「盲宣隊」。據曲藝隊盲藝人王俊川介紹,「盲宣隊」於1957年改名為曲藝宣傳隊,1962年在曲藝團解散不久,曲藝隊也解散了,所有隊員包括盲人戶口全部遷回農村,由各村公社組織演出。),一部分自謀出路(多改為民間說唱)。
襄垣縣曲藝團的成立,是對襄垣鼓書改革的一個非常好的探索,盡管存在時間很短,但卻極大地推動了襄垣鼓書的發展。在培訓過程中,當地名藝人和基層音樂工作者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唱詞、唱腔、音樂過門及表演進行了全面大膽的革新,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襄垣鼓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據時任曲藝培訓班指導的王德昌老師回憶:「當時編演的劇目,很受群眾歡迎,幾乎是演一個火一個」。
盡管曲藝團最後解散了,但從另一發展角度來看:他們充實到農村之後,通過村公社組織演出和搭班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襄垣鼓書的影響,培養了大批觀眾。
同時,他們與當地極少數流散於民間的鼓書藝人搭班演出,相互交流學習,很大地提高襄垣鼓書整體藝術水平。並為襄垣鼓書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曲藝隊現狀
(一)組織機構。仍沿襲建隊初的傳統,設隊長一名,副隊長兩名,會計一名,宣傳隊下設若干小組,每組5—8人,平時只有一組留守曲藝隊,在城內演出。其他組按實現劃分好的地區,分片走村串戶進行演出,一年一換。
(二)人員流動狀況。從業人員與分組數逐年減少,年齡段逐漸增大。
受社會尊重程度
從時間上來看,曲藝隊90年代之前比90年代之後受尊重。從群體來看,老年人比年輕人尊重曲藝隊員。原曲藝隊業務隊長、當地著名老藝人王俊川這樣講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稱「宣傳隊」、「曲藝隊」;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部分人仍這樣叫,有些叫「盲人說書的」,還有叫「瞎子們」的;到現在,叫「盲人說書的」,甚至「瞎子們」的,年輕人佔多數。20世紀80年代,縣委領導對待曲藝隊的態度,曾使得使曲藝隊狀況好轉起來。
曲藝隊員對自身現狀的認識
1.因為盲人生理上的殘疾,所以為了生計只能學說書。同時,盲人們生活要求不高,所以可以長期穩定的在曲藝隊帶下去,從而使一直能夠傳承下來。可是現在的人們不只要聽書,還要看「說書」,即喜愛看走場說書。
2.技術技巧上,經費不足,沒法排練,因此人們就更不願聽鼓書了。
3.現在的年輕人從小耳朵里沒有灌輸鼓書音樂,所以有個社會教育環境的問題。
4.沒有學徒,是由於曲藝隊不能給予經濟上的保障,同時鼓書藝人也不受尊重,如,李:1994年的時候,曲藝隊里還有十幾個小姑娘,帶著下鄉聯系演出,幹部們有的漫罵、給白眼,我們看不見。可是,小姑娘們看的見,受不了,再說也掙不上幾個錢。
曲藝隊員針對自身狀況提出的一些解決辦法
1.曲藝隊一方面由繼續保留盲人說唱;另一方面,招收一批明眼人以舞台形式發展襄垣鼓書。——後一點,在襄垣鼓書的發展歷史上是嘗試過的,且效果甚好。
2.將曲藝隊員編入國家編制,或者提供辦公經費。

5. 武鄉有什麼節日習俗

武鄉文藝 武鄉秧歌 武鄉秧歌,據大有橫嶺寺舞台壁詞所記,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鄉秧歌戲班在該台演出。以此推測,它以一劇種出現,距今最少有170年的歷史。其由來,一說由河南跑鄉鐵匠張金川將長治蔭城一帶的火干板腔引入發展所至;一說由當地小調(特別是夯歌)發展而成;一說由下合、北漳、陌峪、西營一帶等18個村子的藝人組成的戲班,將某一曲調(曲名不詳)加工而成。雖眾說紛紜,無據考證,但無疑,是該縣勞動人民不斷發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個獨特劇種。 經近百年演出的錘煉,劇種日益成熟。抗日戰爭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轉、留、過、切也基本規范化。在行檔上,旦角細分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潑旦等;生角分為小生、大生、老生三種;丑角也分為小丑、老丑兩種。同時,凈腔也開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場門樂器基本固定。擊樂有二簧鼓、手板、小鑼、大鑼、水釵、枷官釵、梆子等;文場皆弦樂,四大件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鄉秧歌一問世,就受到群眾無比喜愛。所演劇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於和襄垣地界毗鄰,群眾習俗相同,武鄉秧歌一問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現在的兩個支派。兩派唱腔大同小異,風格各俱特色。目前,兩縣秧歌劇並駕齊驅,競相媲美,各自沿著自己的路子朝前發展。 武鄉秧歌代表人物:姚長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武鄉琴書可以單人演唱,也可集體坐唱。唱腔風趣幽默,粗獷流利,屬於板腔體結構。板式除柳調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間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最能表現鄉土氣息。傳統書目有《五女興唐傳》、《呼家將》、《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咸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鼓書藝人為了參加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事業,編演了數百個新曲目,到各地宣傳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獎,並涌現出數十名模範藝人,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武。 武鄉鼓書 武鄉鼓書,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最初稱之為「瞽兒腔」。1938年後,在黨和政府以及八路軍文藝工作者的重視和指導下, 「瞽兒腔」的藝術形式大為改觀,以坐唱形式出現,更名為「武鄉琴書」。它風格幽默、詼諧、風趣、群眾喜聞樂見。2009年被審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又恢復為「武鄉鼓書」。 武鄉頂燈 武鄉頂燈是流行於武鄉境內西部的一種民間社火形式,每逢年節,頂燈表演者剃光頭發,在臉部和後腦勺上勾畫出臉譜,歷經千百年的變遷,武鄉頂燈現在成為當地元宵節和其它喜慶節日的民間表演活動。 武鄉頂燈的歷史起源 武鄉頂燈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其間的表現形式變化不大,現在沿襲下來最具傳統風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頭,在面部和後腦勺都畫上臉譜,這一表象特徵來源於武鄉頂燈的起源傳說,在多種傳說中有諸葛亮發明的北斗七星陣等說法,而流傳最廣也最為當地人所信服的是武鄉頂燈為後趙皇帝石勒所創造。根據武鄉縣志記載,石勒,上黨武鄉人,傳說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統治者來抓人的時候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 武鄉頂燈的表演特點 武鄉頂燈表演時,表演者剃光頭,脖頸以上的部位要求紋絲不動,與頭頂的頂燈連為一體。武鄉頂燈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飯用的碗,裡面裝上沙土、中間插上蠟燭,再把彩色的紙剪出圖案來粘貼到碗上,表演時舞者頭頂點燃燈碗,雙臂在兩側上下擺動,或手插腰間雙肩擺動,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節奏明快、粗獷剛勁。 武鄉頂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獨有的化妝形式,表演者無論正對或背對觀眾時,都會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猙獰、或詼諧的面孔。隨著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為「不拉場」。 武鄉頂燈的傳承與現狀 武鄉頂燈的娛樂性與參與性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抗日戰爭中,武鄉頂燈的老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用頂燈的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思想、鼓舞群眾的鬥志。上世紀的199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武鄉頂燈第一次走出了縣城,在我國著名導演何平執導的電影《炮打雙燈》中,武鄉頂燈作為一項特別的民俗表演形式被運用到了電影當中,城關村頂燈老藝人魏書文當年就參加了影片的拍攝。隨著影片在國際上的多次獲獎,武鄉頂燈這個鄉土氣息濃郁的山西民間藝術也走出了國門,同時也因為影片的拍攝,武鄉頂燈在表演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前,武鄉頂燈已經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然而,記者在武鄉縣采訪時也了解到,現在除了城關村和東村兩個村子還能集體表演頂燈外,武鄉縣其他村子裡已經基本沒有了頂燈這種文藝形式,而且隨著頂燈老藝人越來越少,頂燈表演手法以及表演技巧方面也已經大不如前,武鄉頂燈同樣面臨著保護、開發與傳承的難題。近幾年,武鄉縣有關部門針對武鄉頂燈在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保護這一流傳千年的民間文藝形式。 現在,文藝工作者正嘗試著將武鄉秧歌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到武鄉頂燈的表演當中,豐富其表演形式和內涵,使這個千年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始終保持著它的生機與活力。

6. 左權盲人宣傳隊的隊員介紹:

張林慶,54歲,21歲時學大寨修渠爆破石頭,手眼並並喪
陳玉文,56歲,上初中時,專15歲不明原因失明屬。
葯成江,56歲,37歲高燒引發失明。
王貴明,79歲,13歲失明。
劉紅權,38歲,先天。
曹建紅,40歲,12歲出麻疹失明。
劉紅偉,42歲,先天。
王玉忠,55歲,21歲雷管爆炸毀手毀眼。
王樹偉,36歲,先天。
王明和,52歲,3歲,先天。
李永斌,36歲,15歲游泳泥巴打傷眼睛失明。
侯雲貴,39歲,先天。
陳獻慶,50歲,先天
左權盲人宣傳隊成立於1938年。主要任務是深入敵占區宣傳抗日。

7. 上黨鼓書的發展

1.「三皇會」解體與「盲宣隊」成立——組織機構的變更
據王德昌老師整理的「上黨鼓書大事年表」載:1938年1月,襄垣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襄垣第一個盲人愛國宣傳組,隨後太行山地區相繼成立了「盲人愛國宣傳隊」、「太行五縣曲藝聯合會」等等一批進步的盲人曲藝宣傳組織,召集和吸收了大批民間的盲藝人,在太行山區以曲藝形式宣傳抗日。此外,太行五縣曲藝聯合會還召開了三次會議,在會上傳達新政策、新指示,並進行新書交流。
1945年秋,襄垣的三皇會解體,成立了「襄垣縣盲人愛國宣傳隊」(以下簡稱「盲宣隊」),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為主,配合形勢進行宣傳活動。宣傳隊下設若干小組,每組5—8人,平時只有一組留守曲藝隊,其他組按地區分片走村串戶進行演出,吃住由當地村長安排在農戶家中,年終或有新編書時回到隊里集中學習。這個時期,上黨鼓書在曲調、曲牌、板式結構、創作題材以及學習和借鑒姊妹藝術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並且在太行山地區廣泛地流傳開來,擴大了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襄垣縣盲人愛國宣傳隊繼續保留,全體隊員都為城鎮戶口,享受供應。至此,上黨鼓書開始以政府專業團體的形式,開始了更新更快的發展。
2.緊跟時代主題——創作思路的徹底革新
1953年7月文藝界開始大整風,盲宣隊組織全體成員學習,提出「宣傳隊不搞口是心非,嘴裡高唱社會主義,暗地偷搞封建迷信」的口號。從此,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上黨鼓書和盲宣隊的主要任務,「緊跟時代主題」成為其藝人創作的一種傳統。 襄垣曲劇——上黨鼓書的第一次移植
1959年初,襄垣縣政府鑒於上黨鼓書一直局限於盲人說唱的范圍,對繼承與發展這一說唱藝術有很大限制,且很多盲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故決定成立襄垣曲藝培訓班,招收外形、聲音條件好的身理健全的青年男女,聘請當地名藝人、基層音樂工作者等擔任教師和指導,開始了上黨鼓書的移植工作,1960年又成立曲藝團,並欲改名為「襄垣曲劇」。山西省文化廳、山西省曲協將襄垣縣曲藝團列入全省重點劇團。然而,隨著1962年山西省文藝團體整頓,襄垣縣曲藝團解散。曲藝團演員一部分調入縣秧歌劇團和曲藝隊(曲藝隊即「盲宣隊」。據曲藝隊盲藝人王俊川介紹,「盲宣隊」於1957年改名為曲藝宣傳隊,1962年在曲藝團解散不久,曲藝隊也解散了,所有隊員包括盲人戶口全部遷回農村,由各村公社組織演出。),一部分自謀出路(多改為民間說唱)。
襄垣縣曲藝團的成立,是對上黨鼓書改革的一個非常好的探索,盡管存在時間很短,但卻極大地推動了上黨鼓書的發展。在培訓過程中,當地名藝人和基層音樂工作者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唱詞、唱腔、音樂過門及表演進行了全面大膽的革新,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上黨鼓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據時任曲藝培訓班指導的王德昌老師回憶:「當時編演的劇目,很受群眾歡迎,幾乎是演一個火一個」。盡管曲藝團最後解散了,但他們充實到農村之後,通過村公社組織演出和搭班演出,進一步擴大了上黨鼓書的影響,培養了大批觀眾。

8. 上黨鼓書的現況

從業人員與分組數逐年減少,年齡段逐漸增大。
從時間上來看,曲藝隊90年代之前比90年代之後受尊重。從群體來看,老年人比年輕人尊重曲藝隊員。原曲藝隊業務隊長、當地著名老藝人王俊川這樣講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稱「宣傳隊」、「曲藝隊」;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部分人仍這樣叫,有些叫「盲人說書的」,還有叫「瞎子們」的;到現在,叫「盲人說書的」,甚至「瞎子們」的,年輕人佔多數。20世紀80年代,縣委領導對待曲藝隊的態度,曾使得使曲藝隊狀況好轉起來。
1.因為盲人生理上的殘疾,所以為了生計只能學說書。同時,盲人們生活要求不高,所以可以長期穩定地在曲藝隊帶下去,從而使一直能夠傳承下來。可是現在的人們不只要聽書,還要看「說書」,即喜愛看走場說書。
2.技術技巧上,經費不足,沒法排練,因此人們就更不願聽鼓書了。
3.現在的年輕人從小耳朵里沒有灌輸鼓書音樂,所以有個社會教育環境的問題。
4.沒有學徒,是由於曲藝隊不能給予經濟上的保障,同時鼓書藝人也不受尊重。

閱讀全文

與陵川盲人宣傳隊鼓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波電子商務園區 瀏覽:211
鄉鎮衛生院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實施方案 瀏覽:217
策劃方案打包下載 瀏覽:329
睡衣促銷活動廣告語 瀏覽:657
淘天下電子商務 瀏覽:122
四類群體消防培訓方案 瀏覽:234
酒店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547
葯店夏季活動促銷語 瀏覽:672
電子商務g2g是什麼意思 瀏覽:374
零售葯店端午節有啥促銷活動 瀏覽:847
關於飲料的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171
學生英語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536
銀行線上活動策劃方案幻燈片 瀏覽:80
深圳匯鑫電子商務 瀏覽:480
用app做電子商務 瀏覽:365
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981
小酒店的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49
桂電電子商務阿里巴巴作業 瀏覽:619
幼兒園2017母親節策劃方案 瀏覽:813
高端樓盤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