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青博物館的特點和主題
這所展館是全國最大一家綜合性知青博物館,包括京、津、滬、哈、浙、川等各省市知青,反映當年全黑龍江省185萬知青的經歷。知青博物館佔地總面積9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790萬。
知青博物館展覽的主要特點是以真人真事為主。所採用的資料皆來源於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大多是知青們撰寫的回憶錄。展覽的對象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始自於建國後50年代的京、津、魯、哈等地的青年自願墾荒隊到「文革」前的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的上山下鄉知青。第二部分也是重點,是「文革」十年中到黑龍江的上山下鄉知青。展出的各部分在服從主題需要的前題下適當兼顧各地知青比例。
展覽的主題是反映一代熱血青年在黨和祖國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為黨和人民承擔了歷史責任;他們與天斗,與地斗,與極左路線抗爭,奉獻了青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業績,自身也受到了艱苦的磨練;廣大知青與農村廣大幹部群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結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返城後,他們以在北大荒磨練出來的拼搏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㈡ 知青 劇本
幫你找了些故事素材,你看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137429/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21993/
這個博客也是寫知青的,也是一個劇本。
http://hi..com/%D0%C4%C1%E9%B5%C4%C5%F6%BB%F7/blog/item/9619f7a0fa5f768247106415.html
----------------------------------------------------------------------------------------------------------------------------------------------------------------------------------------------------------------------------------------------------------------------------------
歡迎知青下鄉
內蒙古是當年上海、北京、天津等知青安家落戶的地區之一。1968年9月,我的家鄉武川縣廠漢木台公社,接收250名天津知青插隊落戶。我當時作為一名小學民辦教師,參與了歡迎天津知青的全過程。國慶節前夕,後山地區正值繁忙的秋收時節。天津知青到來的前一天晚上,生產隊政治隊長向社員們傳達了公社「革委會」的重要通知:明天放假一天,臨近公社的幾個生產隊的男女老少一齊出動,參加歡迎天津知青的活動。第二天上午,社員們在生產隊政治隊長的帶領下,敲著鑼鼓,舉著紅旗,抬著毛主席語錄牌為前導,隨後男女老少手捧《毛主席語錄》相繼排列在縣城通往公社的簡易公路的兩旁,高呼口號、唱語錄歌,等待即將從呼和浩特過來的天津知青。
將近中午時,公路遠處塵土飛揚,隨之傳來了汽車馬達聲,人們翹首遠眺,那一色的軍用卡車馳騁而來。人們頓時情緒激昂,擺動著紅旗,敲響了鑼鼓,盡情歡呼:「歡迎知青!歡迎知青!」汽車從沙土公路上緩緩開過,只見那十多輛軍用卡車上站立著身穿黃大衣的男女知青,他們當中很少有人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一個個神情呆滯,以悵然眼神觀望著歡迎的人們。汽車開進公社大院,天津知青下車後,公社「革委會」主任作了簡短的歡迎講話,而後按計劃把250名天津知青分派到公社所在地的幾個生產隊社員家裡休息吃飯(前一天,公社就給接待天津知青的社員家庭發放了羊肉、白面,統一給知青們吃庄戶人最高級的飯——餃子)。
當時,我家來了7名女知青,我把她們領回家裡,早已做好的羊肉餡餃子正等待她們享用,妻子和母親忙碌著煮餃子。我用不夠標準的普通話和她們交談,她們一個個紅腫著雙眼,容顏顯得極度乏困。餃子煮熟後,端放在火炕上,她們不會盤腿而坐,一個個伸直雙腿背靠牆,強打精神吃了幾個餃子,就放下碗筷,說內蒙古羊肉膻味重,想在炕上睡午覺休息休息。晚上,公社舉辦歡迎天津知青文藝晚會,由當地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革命文藝節目,我通知她們去參加歡迎大會,她們搖搖頭,不願參加活動,只想休息。於是,我給天津知青騰出了大屋,讓她們在大炕上睡覺,我們一家老小擠在小屋裡湊合。第二天,公社將這批天津知青按早規劃好的知青點生產隊,分別用馬車把他們送到了應該去的村裡……
㈢ 春節後知青四十多年聚會發言稿
知青40年聚會發言稿
親愛的知青戰友們:
大家好。承蒙眾位厚愛,恭敬從命發言,實屬一大幸事。令我銘感五內,謹此鳴謝。
40年前,我們先後 5 批風華正茂的學生,胸懷朴實的夢想,來到了廣闊天地的課堂。那一排排的紅磚房,一鋪鋪的木板坑,一片片的莊稼地,一張張的笑臉龐。猶如就在眼簾,永記我們心房。
40年間,一些戰友返回省城,一些戰友紮根故鄉,一些戰友異地創業,一些戰友遠渡重洋。
40年後,已近花甲之年的我們,歡聚在xx腳下,重溫那難忘的時光。無論是從政、育人,還是自業、經商;無論是成功還是受挫,平淡還是輝煌,都沒有把故地和友情遺忘。這里沒有高低貴賤,這里沒有世態炎涼。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我們有緣,我們有情,我們更有善良。
如歌歲月,如水時光。我們經歷了多少辛酸苦辣,經歷了多少雨雪風霜。是時代賦予我們特殊的稱謂——知青,是執著追求讓我們譜寫了篇章。我們的奮斗,凝聚了「xx情結」我們的友誼,猶如青山碧水綿延流長。往事的回憶是我們對時代的眷戀,今日的歡聚是我們對幸福的嚮往。讓我們帶著微笑與陽光絢麗同燦;讓我們擁有幸運與平安盪漾。
舉杯吧,我的戰友,今夜無眠,讓重逢的喜悅消去身心的疲憊,讓甘醇的美酒沖淡歲月的滄桑,讓動聽的歌聲喚起青春的回憶,讓歡快的舞步引領我們踏上新的征場!
最後,我送給戰友們這樣幾句話:
難忘當年xx,火熱熔爐天地間。
嚴寒酷暑華壯志,青春永駐在心田。
謝謝!!!
㈣ 什麼叫知青文化啊
「知青文化」
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
知青,由於他們多數來自於大、中城市和內地,並具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的到來,既為農村帶來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又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添了生力軍,還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與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躍,工作勤奮,學習刻苦,思維敏捷,善於吸收知識營養,敢想、敢說、敢幹,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邊疆各族人民以及農墾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艱苦的磨煉,他們中有一大批在鍛煉中迅速成長,
這一時期,廣大知青在農村期間,以滿腔的青春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創立了帶有特定歷史條件特徵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化」不同時期主流特徵:
1.以「老三屆」為主要代表
2.以回憶錄為主要題材
3.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社會性
4.具有建設性,體現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價值
5.溫馨、理性
6.知青後代
㈤ 知青廟會
在朝陽區高碑店鄉政府和華聲天橋董事長老知青王樹聲的鼎力支持下,在老知青網的積極參與下,藉助高碑店《春節漕運廟會》的品牌之力,《首屆知青廟會》將於農歷臘月二十三(公歷1月26日)至農歷臘月二十九(公歷2月1日)及農歷初一(公歷2月3日)至農歷初六(公歷2月8日)兩個時間段在朝陽區高碑店文化街華聲天橋市場內舉辦。《首屆知青廟會》的舉行,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向社會展示知青群體的一個活生生的舞台。知青作為那個特殊年代所產生的特殊社會群體,她有著它特殊的的歷史,有著它深刻的社會背影,它曾牽動著二千萬人的命運。舉辦知青廟會是以科學發展觀正視這一段歷史,肯定這一代人歷史性的付出,和他們在歷史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廟會的通俗形式展示一代老知青當今開朗向上的精神面貌,並通過廟會的形式關心他們的文化生活,為當前共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首屆知青廟會》所代表和宣傳的絕不是知青的個體,知青組織的個體,它所代表和宣傳的是知青一代人。舉辦《首屆知青廟會》正是為了更好的宣傳知青、服務於知青,因此需要各個知青團體共同的參予、協助及大力的支持!這次活動如同在社會面前舉辦的一次知青的大型篝火聚會,為使這團篝火熊熊的燃燒,一定需要更多的燃柴,需要更多知青的幫助和參予,眾人拾柴火焰高!
老知青網做為《首屆知青廟會》的主持者和活動的操辦者,積極倡議所有知青組織、團體、個人踴躍參加,在現場展示、懸掛自己的網標、網旗及各種知青標志物和紀念品。廟會期間將有報刊、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進行現場報道和采訪。相信通過這次《首屆知青廟會》,將在社會公眾面前,展示出老知青一代人,曾歷經風風雨雨,但依然樂觀、依然豪邁、積極向上、永葆春青、永遠堅挺、知青人永遠年青、永遠驕人的夕陽風采。
㈥ 知青們為什麼都愛回憶那段上山下鄉的輕歷。什麼是知青煽情節。
知青們都愛回憶自己上山下鄉的經歷,我想至少有兩個原因:那是自己年輕時的經歷,那是一段吃苦的經歷。
回憶,總可能有些過分,於是被別人看做煽情。這可以理解。
㈦ 弘揚知青精神
知青精神是不屈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