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同濟大學有什麼著名人物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㈡ 神華集團宣傳部門經理是是誰
神華集團有辦公廳和新聞宣傳部,領導是主任和部長,不叫經理。
負責人保密,發郵箱或qq再告。
加分後回答。
㈢ 同濟大學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㈣ "綠色神華"如何煉成
「綠色神華」如何煉成
2014年03月14日 11:02:38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分享到:0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
「國華三河電廠改造項目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國內首個供熱改造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是全國首家跨省供熱企業,京冀兩地供熱面積達到3090萬平方米,替代分散燃煤鍋爐160個,年節約燃煤32.5萬噸。」
全國兩會前夕,神華國華電力公司董事長王樹民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中介紹說,在北京遭受霧霾天氣困擾之際,神華集團也打響了一場「首都藍天保衛戰」,這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環京發電企業燃煤機組進行節能減排改造。
不僅如此,按國家環境保護部計劃安排,國華三河電廠還率先開展大氣汞污染特徵的監測試點及溴化鈣添加同步測試研究工作,通過監測數據,掌握電廠煙氣中汞污染物的排放特徵和排放規律,為我國燃煤電廠煙氣汞污染物的排放特徵提供了原始數據和第一手資料,對於降低大氣汞污染物排放水平、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國華電力自我加壓,在滿足國家特別排放限值標準的基礎上,主動推動神華「高品質發電」的戰略部署,通過「高品質綠色發電計劃」對三河電廠四台機組實施「近零排放」升級改造,計劃在2014、2015兩年內實現,改善北京和河北的空氣質量同時,也將改變社會對燃煤電廠的認識。
類似的行為並不鮮見。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集煤、電、路、港、航、油化等各環保高危產業於一身,工作中稍有不慎,極易成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者。
因此,自成立以來,神華集團就秉持「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環保理念,針對環保工作,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機制,實現了目標責任層層分解、壓力層層傳遞、激勵約束層層鏈接,全力建設「生態礦山」、「環保電廠」、「綠色通道」和「清潔煤化工」。
當前,環保問題日益嚴峻,傳統觀念中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企業更加感到重任在肩。
「一邊是要保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所需的能源供給,一邊是要不斷減輕、遏制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挑戰。當前,中國煤炭產業正面臨著如何演繹好這『雙重角色』的巨大壓力。」神華集團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部主任孟堅向本刊記者強調,作為中國煤炭企業的領頭羊,神華集團有責任率先探索出一條企業發展和環境改善「雙贏」的道路來。
「神華的目標,是帶領中國煤炭企業徹底甩掉『污染大戶』的帽子,逐步實現由傳統煤炭生產供應商向低碳、高效、清潔、綠色能源領軍企業的華麗轉身。」他表示。
「綠色」煤炭的環保使命
翻看神華的履歷,從1995年10月成立至今,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就成長為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業和世界最大的煤炭經銷商。企業經濟貢獻率連續多年名列行業第一;神華集團共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21家,生產煤礦62個,在冊員工27萬。生產原煤和銷售商品煤分別完成4.6億噸和6.5億噸,百萬噸死亡率0.004,自營鐵路運量3.9億噸,發電3344億度,港口裝船1.66億噸,航運裝船量1.2億噸,各類油品化工品產量1259萬噸。2013年度《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178位。
不過,神華最感驕傲的則是自己「綠色」煤炭的產業升級。「中華環境獎」、「中國能源綠色企業50佳」、「中國環境保護示範單位」……在采訪時,聽到最多的同時也讓本刊記者感到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個傳統觀念中的「環保高危企業」竟然近年來接連獲得了多項與環保有關的榮譽。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這主要得益於集團長期以來一直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和經濟指標一樣重要的發展目標,同步推進。」當記者提出這樣的疑惑時,孟堅提供了一組數據:
2013年關停70台工業生活鍋爐,總計蒸發量394.25噸/小時;噸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約2.7千克標煤/噸,選煤電力單耗約2.9千瓦時/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原煤入選率達到79.5%(不含褐煤),遠高於全國原煤56%的入洗率,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供應潔凈煤約2.3億噸……
「作為一家負責任的能源企業,神華集團在努力創造經濟價值同時,始終牢記企業使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並將保護生態環境看作是與經濟指標同等重要的發展目標。」神華集團公司總經理張玉卓向本刊記者表示。
2012年10月,神華集團與國家環境保護部簽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考核范圍覆蓋煤炭、電力和煤化工3個產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2項總量指標和67項重點減排項目,涉及65個電廠172台機組、76個煤礦528台鍋爐及29家煤化工企業。
多措並舉打造「綠色企業」
在保證能源供應、實現企業成長的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是神華集團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原則。
對此,神華集團的思路是,充分發揮跨行業、跨區域、一體化運營的集群優勢,積極推進管理與科技創新等工作,通過採取持續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挖掘技術空間、強化管理與考核、加強環境治理等方法,多措並舉,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了推動企業和行業的綠色升級。
對策之一,是實現「超低排放」。「所謂『超低排放』,即通過改造,使得燃煤電廠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達到燃氣機組排放標准。」張玉卓強調,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攻克一系列重點技術。
為此,神華集團提出在開發領域建立8個技術平台,在轉化和利用領域建設7個技術平台。其結果是,煤炭開發外排水資源量,從75%降到15%;重大災害預警時間降至5個小時以內;90%以上的硫回收;脫硫效率達到96%以上;脫硝效率達到80%以上;脫汞效率在70%~90%之間。煤和天然氣轉化的效率不小於65%,水耗降低60%以上,一氧化碳轉化率在85%到95%之間等。
對策之二是加強綠化。大柳塔煤礦隸屬於神華神東煤炭集團,被譽為神東千萬噸礦井群的「孵化器」,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大柳塔鎮。作為神東礦區最早建成的千萬噸礦井,它為神東逐步形成建設現代化煤炭基地的模式起到重要作用。
據介紹,該礦建礦初期,井區植被蓋度僅為3%左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於是神東煤炭集團針對性地創新出了「三期三圈」的建設模式:在開采前將植被蓋度提高,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環境,增強了地表生態環境對採煤沉陷影響的抵禦能力;在開采中創新生態保護性開發技術,減小採煤對地表環境的影響;在開采後建設沉陷區生態經濟林(沙棘)基地、微生物基地和生態經濟(野櫻桃)示範基地,在大柳塔礦採煤沉陷區形成「開采一次性煤炭,建設永續利用的生態資源,目前,該地區的植被蓋度已經達到了60%~70%」。
「我們一直主張,開一個礦井,綠一片土地,富一方經濟。」孟堅告訴本刊記者,一直以來,神華集團在做好生產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復墾綠化、防風固沙、邊坡防護等工作,極大地促進了生態文明的建設。
據其介紹,針對企業所在地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情況,神華集團及下屬公司設立了綠化復墾專項基金,在噸煤生產成本中按固定比例提取資金用於綠化復墾和生態建設。不完全統計,神華集團近10年來用於環境治理工程投入的資金高達140億元人民幣。
大膽探索延伸產業鏈條
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延伸煤炭產業鏈,一直是神華集團思考的問題。
神華集團准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神華准能公司)是集煤炭開采、坑口發電、鐵路運輸、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煤渣製取建材與生態農業建設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能源企業。地處內蒙古、山西、陝西交界處,年生產能力4500萬噸、排土排渣近億噸。
采訪中,本刊記者了解到,對於煤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和煤矸石,神華准能公司全部回收利用。配套建設的矸石電廠每年消耗煤矸石300萬噸,發電近50億度;矸石利用廢棄機油做銨油炸葯中的可燃劑,炸葯生產工藝獲得國家專利,每年利用廢機油3000噸,節約成本2400多萬元。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此外,神華准能公司還依託內蒙古准格爾煤田「高鋁、富鎵」煤資源優勢,從2004年起開展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研發工作,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流化床粉煤灰「一步酸溶法」制備冶金級氧化鋁工藝,申請專利40項。
目前,公司已經打造出「煤-電、粉煤灰-氧化鋁-原鋁-鋁型材、鎵、硅系列產品」自循環產業鏈,使整個系統及其生產過程基本上不生產或者只生產極少的廢棄物,實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矛盾。
采訪中,神華集團的相關人士一直強調,對於缺油少氣相對富煤的中國而言,煤制油工程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據介紹,作為世界首個經過工業規模裝置驗證的現代成熟煤直接液化工藝,神華煤制油技術已經在美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8個國家獲得專利。與常規的煤間接液化相比,煤直接液化具有流程短、投資低、能效高、用水少等顯著優點。
「通過煤炭開采技術、加工技術和轉化技術的有效鏈接,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目前神華集團已經形成了『煤-甲醇-聚烯烴、煤-電-粉煤灰-氧化鋁-建材、煤-焦炭-煤焦油-甲醇、煤-炭基產品』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延伸和強化產業鏈,優化了產業和產品結構。」孟堅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