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通感與宣傳

通感與宣傳

發布時間:2021-07-31 15:42:06

❶ 什麼叫「通感」這種寫作手法是什麼意思呢「通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收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舉例子來說吧:欣賞建築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❷ 什麼是通感,通感的作用如何表現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❸ 通感寫法有什麼好處

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其中第四句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後的想像,與首句呼應,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別具一格。初讀第四句,筆者馬上想到了俄羅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詞「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因為它們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這一奇特的表現手法,分別以「桃花」、「春光」為意象描寫音樂,象徵了笙聲或歌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郎士元詩中的那個「疑」字,更能給人以縹緲的感受,不愧為神來之筆。

「通感」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其在古詩詞意境的營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盛贊其「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認為因用了一個「鬧」字而充分表現出了春天的境界。

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出現了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不僅說明「通感」是外在感覺器官的相互轉移,也能說明外在的感覺決定於內在的審美心理感應。又如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中「晨鍾雲外濕」一句,說的是由於天氣陰濕,傳到雲表的鍾聲瓮聲瓮氣,不僅聽起來不那麼清脆、響亮,而且有些潮濕(視覺)或濕潤(觸覺)的感覺。鍾聲本是訴諸聽覺的,因杜甫在具體的天氣陰濕的環境中來感受,鍾聲就從聽覺通向視覺甚至觸覺,這就寫出了對於鍾聲的獨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通感」也有以形狀聲的感覺轉換。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兩句唱詞:「聲聲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溜的圓。」其中「燕語」、「鶯歌」都訴諸聽覺,而「剪」是器物,「圓」用於形狀,都屬視覺范圍,怎麼「燕語」會像「剪」,「鶯歌」會成為「圓」呢?原來人們可以從「剪」的形狀上得出銳利、輕快的聯想,從「圓」的形態上獲得珠圓玉潤的啟示。可見,「通感」藝術要在感覺轉換中才能完成。讀者如果不能產生聯想,甲感覺與乙感覺溝通不了,便不能完成轉換的目的,也就體會不到「通感」的妙處了。

「通感」還有以色寫聲的,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中的「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明明是聽覺,「綠」屬視覺,怎麼「聲」會變綠呢?因為風拂柳絮,婆娑有聲,柳絲飄動,宛若一道綠簾散開,從這綠叢里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綠」在這里,既點染了色美,同時又作了輕巧宜人的聲美的同義語。

在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通感」也不乏其例。

《荷塘月色》中有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阿房宮賦》中一例:「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此例前邊將屬於聽覺范圍的聲響(歌聲)與屬於視覺范圍的春光、屬於觸覺范圍的和暖互相溝通;後邊則將屬於視覺范圍的舞姿與屬於觸覺范圍的凄冷互相溝通,形象地寫出了阿房宮內的歌舞之盛。

《祝福》中的「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將聽覺對象的「音響」與具有視覺形象的「濃雲」溝通,更突出了音響的繁密和強烈。

文章來源:《高中生》雜志

❹ 什麼叫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

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4)通感與宣傳擴展閱讀:

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❺ 通感的兩種表現的例子

1、聽聲類形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白話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好像是大珠小珠撒落在玉盤里;樂聲清脆圓潤,像黃鶯在花下啼叫婉轉流利,幽咽就象清泉在沙灘底下流淌。好象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

隨即另有一種深深的憂愁和怨恨流露出來,這時候無聲的效果勝過了有聲的弦聲。突然琴聲大作好像銀瓶忽破水漿迸射,又像帶甲的騎兵突然沖出刀槍齊鳴。曲終收起撥子對著心畫,四根琴弦同時發出像撕裂絲綢一般清脆的響聲。」

這里用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幽咽泉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來比琵琶聲,是以聲類聲。

2、以聲類聲

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白話文:「親近親近女人說話,恩怨相你你。劃地改變氣宇軒昂,勇士奔赴戰場。浮雲柳絮無蒂,天地寬遠跟隨飛揚。喧整日百鳥群,忽然看見我鳳凰。攀登分寸不能上,失去權勢一落千丈強。」

「兒女語」是以聲類聲,又喚起兒女談情。「勇士赴敵場」,是以聲類形了。

浮雲柳絮的飛揚,既指琴音的縱橫變態,更是以聲類形。從百鳥的喧啾到忽見孤鳳凰,是類聲和類形的結合。「躋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勢一落千丈強」,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墜」印證,指肌肉通於肌肉運動覺:隨著聲音的上下高低,身體里起一種「抗」「墜」「攀」「落」的感覺。

(5)通感與宣傳擴展閱讀:

技巧運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築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

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❻ 通感的作用是什麼

通感是文學理論術語,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通感技巧的作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6)通感與宣傳擴展閱讀:

通感運用範例: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2、古詩文中也有,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阿房宮賦》中的「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3、「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里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❼ 通感有什麼作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築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植物;清淡的味道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似的」。

通感經典範例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其實古詩文中也有,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阿房宮賦》中的「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里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❽ 通感的好處及作用

通感是文學理論術語,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通感技巧的作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❾ 通感的作用是什麼

定義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作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築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❿ 請大家給一些通感的歌詞和廣告與好不好

不經意的思念是那麼痛,痛到回憶根本無法觸碰 是習慣了痛

閱讀全文

與通感與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 瀏覽:203
杭州希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77
精神類葯品市場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27
前期網店策劃方案 瀏覽:309
營銷部績效管理方案 瀏覽:438
艾滋病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346
517電信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75
種子促銷活動語 瀏覽:438
南京農紛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
簡述電子商務安全需求 瀏覽:908
2017年app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125
消防施工質量策劃方案 瀏覽:933
幼兒園全園國慶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46
易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39
潤滑油促銷活動廣告詞 瀏覽:250
五一童裝促銷活動廣告錄音 瀏覽:46
呼吸內科進修生培訓方案 瀏覽:890
貧困對象農技培訓方案 瀏覽:598
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商務部 瀏覽:536
籃球新生杯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