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懸賞最高的造反者到底做過什麼事情,他值多少錢
新莽地黃三年(公元22年),舂陵劉漢宗室在劉縯劉秀兄弟的領導下起兵反莽,聯合綠林農民軍,接連攻下唐子鄉和棘陽縣,卻在攻打宛城的半路遭到南陽太守甄阜的伏擊,損失慘重,無奈從小長安聚退守棘陽。甄阜遂盡留輜重於藍鄉(在今河南泌陽),引十萬精兵傾巢而出,南渡潢淳水(今河南唐縣西),至沘水(今泌陽河)西岸,在二水之間紮下營寨,然後把回去的橋給拆了,以示勇往直前,絕無還心。
就這樣,在王莽的極力炒作與義務宣傳下,抗莽英雄劉伯升的稱號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無數熱血反動青年的偶像與傳奇,一時間,天下的流民豪強蜂擁而至,前來南陽投靠劉縯。不及十日,漢軍人數就增加了十餘萬之眾,聲威大震。
B. 設計一段導游詞,介紹河南的名勝古跡、文化名人或山水風光,宣傳家鄉,宣傳河南
1 河南名人!
河南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孕育了眾多的有各種影響力的名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韓非等;軍事家蘇秦、司馬懿等;文學家韓愈、劉禹錫、「詩聖」杜甫、「詩鬼」李賀等。 而近代、當代也涌現了大量的愛國人士,革命志士,文學家,政治家,如吉鴻昌、鄧穎超、馮友蘭等。
黃帝-五帝之一,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人;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
墨子-姓墨名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家創始人。戰國初期楚國魯陽人(今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里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戰國韓國(今河南鄭州附近)人;
呂不韋-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編著《呂氏春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三國魏新野(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詩聖」,河南鞏義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詩鬼」,河南宜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河南湯陰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
劉青霞
宋學義
李德生
袁世凱-中華民國大總統,河南項城人;
吉鴻昌-抗日名將,河南扶溝人;
許世友-開國上將,河南新縣許家窪;
鄧穎超-河南省光山人;
河南為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里曾孕育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李耳、莊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文學家韓愈,哲學家程顥、程頤,民族英雄岳飛以及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鄧穎超等歷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始終占據相當重要地位。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佔有四個 (洛陽、開封、安陽、鄭州)。
C. 河南泌陽城建局長綁架被殺原因
中新社鄭州七月二日電(記者 趙暉 史寶銀)河南省泌陽縣委今日在此間向記者證實,該縣城建局局長蘇某七月一日晚間遭綁架後身亡。當地警方透露,一名犯罪嫌疑人已經落網。
蘇某是六月三十日晚間被綁架的。六月三十日晚,下班回家的泌陽縣建設局局長蘇某在自家門口遭兩名犯罪嫌疑人綁架。七月一日上午,犯罪嫌疑人向受害人家屬敲詐勒索五十萬元人民幣。
案發後,當地警方迅速介入展開偵查。是日下午,犯罪嫌疑人呂繼兵被抓獲,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屈剛在逃。根據犯罪嫌疑人交代指認,警方當晚在另一地許昌市襄城縣穎橋鎮一處偏僻地帶的廢棄空房內發現了被綁架人質蘇某,但已死亡。
據了解,蘇某被綁架的原因起於房產糾紛,身亡是由於其在綁架途中突發心臟病所致,但當地有關部門沒有就此透露更多詳情。目前,警方正在對案件進行進一步偵查,並全力追捕另一名在逃犯。(完)
D. 泌陽德順苑樓房都有什麼戶型
有三室兩廳、三室一廳、兩室一廳的。您可以自己前去咨詢下,有戶型的宣傳彩頁。
E. 因寫錯或讀錯造成的不良後果或笑話
1、學生的作文里寫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現了一堆牛糞,我大吃一斤(驚)。」老師閱後批道:「海量,海量。」
2、學生的作文里寫道:「我的媽媽是一個30多歲的中年婦女。」老師在「中年」兩字下面批道:「多餘的。」後讓學生重抄。學生重抄後此句成了:「我的媽媽是一個30多歲的多餘的中年婦女。」
3、胡主任總是寫錯字,念錯音,笑話百出,卻從不虛心學習。
一次,單位開表彰大會,他把馮建國讀成馬建國,引起鬨堂大笑,他
估計又是念錯了什麼。
秘書提醒道:「還有兩點呢!」
胡主任想糾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說:「大家不要笑了,少
兩點也沒什麼關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這一點兩點的?」
4、老師放學前給學生講話:明天教委來校檢查,明天一定要穿校服,記住,有事一定要寫假條。
小明同學平時不好好學習,總寫大白字。這天他有事真的不能上學了,於是寫了一假條,讓同學捎給老師,老師一看,嚇壞了,但見假條全文如下:「老師您好!我上午上我爸單位給他送終,下午一定穿孝服上學」。還上什麼學啊,人家裡出了這么大的事兒,老師連忙代上幾個班幹部來到他家,以示關懷,附代哀思。到他家一看,啥事沒有,後來得知都是假條若的禍。看官必曉得,送終和送鍾;不可亂用;孝服和校服,豈能等同?!!
5、一個女的報火警。電話里急促的說:「救火,救火!」 「在哪兒?」消防隊員問。 「在我家!」「我是說失火的地點在哪兒?」消防隊員又問。 「在廚房!」 「我知道, 可是我們怎麼走能到你們家?」消防隊員著急得問。「天啊,你們不是有救火車嘛!」
6、一個男孩不想上學,就讓他的寫字好的同學代替家長在假條上簽字。男同學簽好了自己的名字後遞給他。不想上學的男孩說:「你替我直接把假條交給老師吧。」第二天他去上學,老師問:「你的假條誰給你錢的字?」 「老師,是我爸爸簽的!」。 老師把替他交假條的同學叫起來,「你是想告訴我他是你爸爸,是嗎?」
F. 河南省桐柏縣和泌陽縣哪個才是盤古開天傳說的發源地
桐柏山 就在俺們家不遠處
G. 駐馬店從六月一號泌陽始殯葬改革是嗎
河南基本上都是這是宣傳的
H. 因寫錯字引起的軍事損失的事例
據資料記載:1930年4月,閻錫山、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蔣的中原大戰。閻、馮兩部預定在豫、晉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求一舉聚殲河南的蔣軍。可是,這場戰爭卻沒能在原計劃的河南「沁陽」境地開戰,而是弄到了河南的「泌陽」。沁陽在河南的北部,即黃河以北,而泌陽則在河南的南部,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
所以,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
那麼,為何誤將「泌陽」當「沁陽」了呢?原來是馮玉祥的參謀在擬製作戰命令時,將沁陽的「沁」字寫成了「泌」字,多了一撇。誰能想到,就因為多了這一撇,謬之數百里,使馮部誤入泌陽,結果貽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時機,使閻、馮聯軍處處陷入被動,導致聯合作戰的慘敗。
嗨,一場戰爭竟輸在了這「一撇」上,豈不令人嘆息。然而,就因多了這一撇,使閻、馮失敗,使蔣介石從中受到了警醒,後來就加劇了國內勢局的變化。若不是馮部的參謀多寫了這一撇,如能做到作戰命令正確無誤的話,假若閻、馮部隊在沁陽聯合作戰成功,重重殲滅了河南的蔣軍,那整個中國的時局後來還真不知道將會發生多麼大地變化呢?也許中國革命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真是,此事不想不可怕,越想越重大。因此,這誤多寫一撇作戰命令的故事,也必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篇章,以啟發和警示後人。
一場戰爭敗在「一撇」上,這無論如何都讓人沉思。
我們應當如何評價這擬製作戰命令在一個字上多了一撇的事件呢?有人撰文評價說,這是馮軍參謀工作不細心、粗心大意的結果。但我並不完全贊同這樣的說法。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的作戰參謀,難道對國內尤其一個河南省屬縣的地理地名常識不清楚嗎?難道該作戰參謀擬制好作戰命令後就不需呈報作戰長官審閱嗎?既便作戰長官不親自過目,難道他就不讓作戰參謀念一遍嗎?因為我們相信,作戰參謀可能會發生手誤將「沁」字多寫一撇,但向作戰長官念的時候也未必再出現口誤了吧?不可能手誤和筆誤一同發生。到底是部下的過錯,還是主子的授意,或是主僕合謀,反正這事令人費解,總覺得不大對味。當然,這事早已事過境遷,恐怕不但馮將軍,就是連馮將軍的這位作戰參謀也早已作古了,到了另一個世界。所以,這事究竟是何原因,只能成為後人永久難解的一個謎了。
但是,馮將軍的作戰參謀誤將一字多寫一撇的事,無論其實意如何,這事既然以此公布於世了,對後人還是很有啟示作用的,不得不讓後人產生不同的感想。這事是在「沁」字上有意多寫一撇也好,無意多寫一撇也罷,既然出現了這多一撇的錯誤,又有人對此是以誤多寫一撇宣傳的,那麼,就有令人受教育的必要。那就是說,第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當謹慎小心對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麻痹大意的思想。尤其是對作戰指揮打仗的軍界來說,一定不能出現這簡直是開國際政治玩笑性質的錯誤。第二,無論是被領導者,還是領導者,在擬制重要作戰命令,或作出重要部署的時候,都不能允許出現有錯別字,都應當嚴謹從事,各負其責,層層把牢關。第三,這作戰命令在關鍵地名上多寫了一撇的教訓,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益處。事不同,但理相通。起草作戰命令不能寫錯字,簽訂經濟合同、法律文書、協議、合約、條例,等等,也都不能允許出現差錯,出了差錯就會有負面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