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滋病反歧視宣傳的哲學依據是什麼
[編輯本段]基本概述
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內臟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組織作為攻擊目標,大量破壞T4淋巴組織,產生高致命性的內衰竭。這種病毒在地域內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平衡,使人體成為各種疾病的載體。HIV本身並不會引發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被HIV破壞後,人體由於抵抗能力過低,喪失復制免疫細胞的機會,從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導致各種復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9年至10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艾滋病初期感染起源發展
科學研究發現,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是一位非洲男子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性交後傳染開的,當時該男子在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性交後,再與其他同性者性交,才開始有艾滋病。 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野外調查和基因分析證實,人類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從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進化而來。其實,艾滋病的起源應該是在非洲。1959年的剛果,還是法屬殖民地。一個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請參與一項和血液傳染病有關的研究。他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塵封數十年。萬沒想到的是,數十年後,這血液樣本竟然成為解開艾滋病來源的重要線索。 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見曾毅:愛滋病的流行趨勢、研究進展及遏制策略)。 [1] 艾滋病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艾滋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越來越迅猛,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發展,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第四大殺手。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確認艾滋病以來,25年間全球累計有65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萬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萬人,另有280萬人死於艾滋病。2008年7月29日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星期二發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現緩和局勢,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數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都出現下降;不過,各國的情況並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總數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比2001年下降了30萬;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為200萬,比2001年下降20萬。[2] 據專家介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從感染初期算起,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直至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葯物,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目前,這種病死率幾乎高達100%的"超級癌症"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故此我們把其稱為"超級絕症"。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區別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個人感染了HIV 以後,此病毒就開始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功能是擊退疾病。經過幾年, HIV 削弱了免疫系統,這個時候,人體就會感染上機會性感染病,如,肺炎,腦膜炎,肺結核等。一旦有機會性感染發生,這個人就被認為是患了艾滋病。 艾滋病代表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狀態或綜合症狀。人不會死於艾滋病,而是會死於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
[編輯本段]症狀
臨床表現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1. 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艾滋病常見症狀 2. 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 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 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 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 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臨床症狀的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痴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後果。
四期症狀
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病有一個完整的自然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四期:急性感染期、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的出現四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以見到。四個時期不同的臨床表現是一個漸進的和連貫的病程發展過程。 1. 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這個時間。HIV侵襲人體後對機體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病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還會發生乏力、出汗、惡心、嘔吐、腹瀉、咽炎等。有的還出現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表現為頭痛、神經性症狀和腦膜刺激症。末梢血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淋巴細胞減少,單核細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時,症狀常較輕微,容易被忽略。當這種發熱等周身不適症狀出現後5周左右,血清HIV抗體可呈現陽性反應。此後,臨床上出現一個長短不等的、相對健康的、無症狀的潛伏期。急性感染期2. 潛伏期 感染者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但潛伏期不是靜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續繁殖,具有強烈的破壞作用。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HIV開始,到出現艾滋病臨床症狀和體征的時間。艾滋病的平均潛伏期,現在認為是2-10年。這對早期發現病人及預防都造成很大困難。 3. 艾滋病前期 潛伏期後開始出現與艾滋病有關的症狀和體征,直至發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淋巴結病相關綜合征"、"持續性泛發性淋巴結病"、"艾滋病前綜合征"等。這時,病人已具備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點,即細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狀較輕而已。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A.淋巴結腫大 此期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主要是淺表淋巴結腫大。發生的部位多見於頭頸部、腋窩、腹股溝、頸後、耳前、耳後、股淋巴結、頜下淋巴結等。一般至少有兩處以上的部位,有的多達十幾處。腫大的淋巴結對一般治療無反應,常持續腫大超過半年以上。約30%的病人臨床上只有淺表淋巴結腫大,而無其他全身症狀。 B.全身症狀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適,肌肉疼痛等症狀。約50%的病有疲倦無力及周期性低熱,常持續數月。夜間盜汗,1月內多於5次。約1/3的病人體重減輕10%以上,這種體重減輕不能單純用發熱解釋,補充足夠的熱量也不能控制這種體重減輕。有的病人頭痛、抑鬱或焦慮,有的出現感覺神經末梢病變,可能與病毒侵犯神經系統有關,有的可出現反應性精神紊亂。3/4的病人可出現脾腫大。 C、各種感染 此期除了上述的淺表淋巴結腫大和全身症狀外,患者經常出現各種特殊性或復發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復感染會加速病情的發展,使疾病進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約有半數病人有比較嚴重的腳癬,通常是單側的,對局部治療缺乏有效的反應,病人的腋窩和腹股溝部位常發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皰性膿庖瘡,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負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發生尖銳濕疣和尋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單純皰疹和胸部帶狀皰疹的發生率也較正常人群明顯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當常見,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糜爛、充血、有乳酪狀覆蓋物。 其他常見的感染有非鏈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竇炎和腸道寄生蟲感染。許多病人排便次數增多,變稀、帶有黏液。可能與直腸炎及多種病原微生物對腸道的侵襲有關。此外,口腔可出現毛狀白斑,毛狀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診斷艾滋病的重要線索。 4. 典型的艾滋病期 有的學者稱其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終階段。此期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 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性感染。艾滋病病情嚴重的圖片發生各種惡性腫瘤。 艾滋病的終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潰,病人出現各種嚴重的綜合病症,直至死亡。 確診艾滋病不能光靠臨床表現,最重要的根據是檢查者的血液檢測是否為陽性結果,所以懷疑自身感染HIV後應當及時到當地的衛生檢疫部門做檢查,千萬不要自己亂下診斷。
[編輯本段]病理
特性
在室溫下,液體環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內有傳染性。近年來,一些研究機構證明 ,離體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時間決定於離體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乾的情況下,即使在室溫中放置96小時,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針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鮮的淋巴細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斷復制,仍可以傳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經過自然乾涸2小時後,活力才喪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乾涸2-4小時,一旦放入培養液中,遇到淋巴細胞,仍然可以進入其中,繼續復制。所以,含有HIV的離體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體中的HIV加熱到56度10分鍾即可滅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滅活;37度時,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爾馬林、35%異丙醇、0.5%來蘇水和0.3%過氧化氫等消毒劑處理10分鍾,即可滅活HIV。 盡管艾滋病毒見縫就鑽,這些病毒也有弱點,它們只能在血液和體液中活的細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氣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離開了這些血液和體液,這些病毒會很快死亡。只有帶病毒的血液或體液從一個人體內直接進入到另一個人體內時才能傳播。它也和乙肝病毒一樣,進入消化道後就會被消化道內的蛋白酶所破壞。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接觸,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間或辦公室,接觸電話、門把、便具,接觸汗液或淚液等都不會感染艾滋病。
病毒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沒有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並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攜帶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傳染性。不同之處在於艾滋病病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外表看起來跟健康人一樣。這一時期叫做潛伏期,潛伏期為無症狀感染期,本期除HIV抗體陽性外,無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征。潛伏期長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數可達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6年。 機會感染: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屍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於機會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1. 原蟲類 (1)卡氏肺囊蟲肺炎:卡氏肺囊蟲是一種專在人的肺內造穴打洞的小原蟲。人的肉眼看不見,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養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蟲肺炎主要通過空氣與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後,免疫功能受到破壞,這時卡氏肺囊蟲便乘虛而入,在病人體內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滿滲出液和各種形態的肺囊蟲,造成肺部的嚴重破壞。 卡氏肺囊蟲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種不常見的感染,過去僅發現於戰爭、飢餓時期的嬰幼兒,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白血病患兒。卡氏肺囊蟲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個常見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屬於最嚴重的機會感染,約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發生一次卡氏肺囊蟲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並卡氏肺囊蟲肺炎時,首先有進行性營養不良、發熱、全身不適、體重減輕、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以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病程4~6周。發熱(89%)和呼吸急促(66%)為肺部最常見的體征。某些人肺部還可聽到羅音。卡氏肺囊蟲肺炎常復發,病情嚴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蟲肺炎病人胸片顯示兩肺廣泛性浸潤。但少部分患者(約佔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極少異常。據對180例卡氏肺囊蟲肺炎X線胸片檢查所見,表現為兩側間質性肺炎的77例,間質及肺泡炎症45例,肺門周圍的間質炎症26例,單側肺泡及間質炎症24例,未見異常者8例。 肺功能測定示肺總量及肺活量下降,隨著病程的進展而進一步加劇。 氣管鏡或肺穿刺所取之標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蟲,有時還可以查到其它病原體,此時為混合性機會感染。本病病程急劇;亦可緩慢,終因進行性呼吸困難、缺氧、發展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達90%~100%。 (2)弓形體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體感染主要引起神經系統弓形體病,其發生率為26%。臨床表現為偏癱,局灶性神經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及發熱等。CT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局灶性病變。依據組織病理切片或腦脊液檢查可見弓形體。極少數弓形體累及肺部(1%)。該病是由寄生性原蟲動物鼠弓漿蟲所致的一種動物傳染病。人的感染途徑,先天性感染是由母親經胎盤傳給胎兒。後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組織囊蟲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隱孢子蟲病:孢子蟲是寄生於家畜和野生動物的小原蟲,人感染後,附於小腸和大腸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瀉,病人表現為難以控制的大量水樣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診斷靠腸鏡活檢或糞便中查到原蟲的卵囊。 2.病毒類 (1)巨細胞病毒感染:根據血清學調查表明,巨細胞病毒廣泛存在,多數巨細胞病毒感染者無症狀,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糞便、眼淚、乳汁和精液中遷延排出病毒。並可經輸血、母親胎盤、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傳播。艾滋病伴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常表現為肝炎、巨細胞病毒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皮疹等。確診巨細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檢或屍解標本中找到包涵體或分離出病毒。根據Guarda等對13例艾滋病人屍解的研究,最常見的診斷是巨細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濟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細胞病毒感染均為播散性,並且經常影響兩個或多個器官。 (2)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和性接觸,也可經飛沫傳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報皮膚侵入人體。孕婦在分娩時亦可傳給嬰兒。感染病毒後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膚粘膜損害、累及口周、外陰、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氣管及腸道粘膜等,以唇緣、口角的單純皰疹最常見,其損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皰,基底稍紅,水皰被擦破後可形成潰瘍,其潰瘍特點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繼發感染,症狀多較嚴重,病程持續時間長,病損部位可培養出單純皰疹病毒,活檢可查到典型的包涵體。 (3)EB病毒:該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EB病毒抗體,EB病毒可致原發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貧血、淋巴結腫大、全身斑疹,T細胞減少等。 3.真菌類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條件致病真菌,常存在於正常人的皮膚、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和陰道粘膜上,可從皮膚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養出來。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機體菌群失調時,可使白色念珠菌變為致病菌導致念珠菌感染。可分為皮膚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後者多見為鵝口瘡--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齒齦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剝離,露出鮮濕紅潤基底。多見於嚴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戀者持續有鵝口瘡無其他原因解釋時,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將發展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難及疼痛或胸骨後疼痛,食道鏡檢查可見食道粘膜有不規則潰瘍和白色偽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內臟念珠菌病等。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臨床表現和求助於真菌檢查。 (2)隱球菌病:是由新型隱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當機體抵抗力減弱時,容易經呼吸道,偶可經腸道或皮膚入侵致病。隱球菌腦膜炎是艾滋病常見的並發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現為發熱、頭痛、精神錯亂及腦膜刺激症狀。肺部隱球菌,以亞急性或慢性發病,伴咳嗽、粘痰、低熱、胸痛、乏力、X線檢查為非特異性改變。對隱球菌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真菌檢查確診。 4. 細菌類 (1)結核桿菌:結核病常發生於有艾滋病感染但尚無艾滋病的病人,這可能因為結核桿菌的毒力強於其它與艾滋病相關的病原體,如卡氏肺囊蟲等,所以結核病更易發生於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結核病人有肺結核,其症狀和體征常很難鑒別於其他艾滋病相關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現為擴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並發結核最突出臨床特徵是高發肺外結核,艾滋病伴結核病人或發現結核而診斷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結核。艾滋病伴肺外結核最常見的形式為淋巴結炎和粟粒性病變,還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 (2)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為艾滋病的重要並發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腎、血液、骨髓、胃腸道、淋巴結等,其表現為發熱、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實驗室檢查為非特異性,確診靠病原分離培養及活檢。 (3)其他常見的致病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機會感染。
艾滋病患者多出現明顯的消瘦和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或全血細胞減少 長期腹瀉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神經系統的損傷引起智力下降反應遲鈍抑鬱憂慮類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 心血管系統的損傷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 腎功能的損傷可引起間質性腎炎和腎小管壞死出現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腫氮質血症及腎功能衰竭 肌肉骨骼系統的損傷可引起遊走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和關節腔積液酷似風濕性關節炎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亦可表現有多發性肌炎肌肉明顯壓痛及活動障礙肌肉活檢呈壞死性肌炎 內分泌系統的損傷可出現腎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腎素血症低血壓持續性低血鈉和高血鉀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腎上腺危象等艾滋病的最新研究進展
[編輯本段]艾滋病檢查化驗
實驗室檢查 (1)主要是中度以上細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 淋巴細胞耗竭:T淋巴細胞功能下降,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減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為1.25~2.1),遲發型變態反應皮試陰性,有絲分裂原刺激反應低下。 (2)B淋巴細胞功能失調: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循環免疫復合物形成和自身抗體形成。 (3)NK細胞活性下降。 (4)各種致病性感染的病原體檢查如PCR。組織學證實的惡性腫瘤,如KS。 (5)HIV抗體檢測: 1.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2.明膠顆粒凝集試驗(PA);3.免疫熒光檢測法(IFA);4.免疫印跡檢測法(Western Blot,簡稱WB法);5.放射免疫沉澱法(RIP)。其中前三項常用於篩選試驗,後二者用於確證試驗。 (6)PCR技術檢測HIV病毒。
[編輯本段]臨床診斷
1.病毒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項者,可為實驗確診艾滋病病人。 (1)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一個月以上; (2)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持續腹瀉(每日達3-5次)一個月以上。 (3)卡氏肺囊蟲肺炎(PCR) (4)卡波濟肉瘤KS。 (5)明顯的黴菌或其他條件致病感染。 2.若抗體陽性者體重減輕、發熱、腹瀉症狀接近上述第1項時,可為實驗確診艾滋病病人。 (1)CD4/CD8(輔助/抑制)淋巴細胞計數比值<1,CD4細胞計數下降; (2)全身淋巴結腫大; (3)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佔位性病變的症狀和體征,出現痴呆,辯別能力喪失,或運動神經功能障礙。
艾滋病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二、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皮質激素,化療,放療後引起或惡性腫瘤等繼發免疫疾病。 三、特發性CD4+T淋巴細胞減少症,酷似AIDS,但無HIV感染。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血液病等,AIDS有發熱、消瘦則需與上述疾病鑒別。 五、淋巴結腫大疾病:如KS,何傑金病,淋巴瘤,血液病。 六、假性艾滋病綜合征:AIDS恐怖症,英國同性戀中見到一些與艾滋病早期症狀類似的神經症狀群。 七、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損害可以是艾滋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予鑒別。
檢測監測
❷ 楊氏微排栓她是不是國家專利
想要知道這個專利是不是國家專利,只需要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就可以查出來。到時候只要輸入關鍵詞來查詢,上面會有這個專利的詳細信息。
❸ 村裡消防宣傳日誌怎麼寫
消防安全日誌填寫說明
各科室:
1
、消防檢查日誌是根據核心條款「
6.8.7.1
消防安
全管理和消版防安全重點單位權(醫院、養老院類)四個能力建
設中的第四條:單位員工每天班前班後檢查本崗位消防安
全」而綜合制定的。是等級醫院評審和消防部門檢查考核的
內容之一,請認真檢查填寫。
2
、
消防檢查日誌請各科室從
2013
年
1
月補齊,
注意按
值班護士或值班醫生排班表填寫,禁止一人連續值班。
3
、住院部
A
區、感染科「煙感、噴淋、手報」因暫時
沒有配備,先空著。住院部
B
區所有消防設備都應檢查。重
點是消防栓、滅火器、消防通道。
後勤管理科
2013
年
6
月
2
日
❹ 源優大地官網的茶葉宣傳片像是舌尖上的中國,茶葉真的有那麼好嗎
買過小罐茶和源優大地的紅茶,對比之下,源優大地茶比小罐茶的茶香氣高,喉韻更佳,小罐茶也不差,就是價格太貴,承受不了。
❺ 因痔瘡去醫院開了痔瘡栓。可是塞入後卻有腹痛,輕微腹瀉的情況。這東西刺激腸道嗎如何緩解
痔瘡的最佳治療方式需要依據痔瘡的輕重來決定。痔瘡是由於肛墊下移和痔靜脈曲張所引起的疾病。當局部痔脫出較少,疼痛較輕,無明顯出血時,可通過改變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的排便習慣和葯物坐浴治療進行緩解,如不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不飲用富含酒精類的飲料、適當多攝入優質蛋白,如魚蝦等和適當多攝入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在排便時不要長蹲不起,坐浴液一般選用稀釋過的溫高錳酸鉀或中葯制劑等。
如痔瘡脫出較大或者是反復脫出或者疼痛激烈和出血較多者,則需要去醫院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選用微創的方法恢復相對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