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月三來歷和習俗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日起源於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漢族
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里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布依族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里的每戶,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群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游藝活動。
畲(shē)族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黎族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相傳三月三民間集會的活動地點曾有幾次遷移。第一次是在獼猴嶺下的高灘坡,此處有一個寬敞的岩洞,洞中石頭千姿百態,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結隊聚會於此,歡歌曼舞,喜氣洋洋。有一次,正當青年們興高采烈的時候,突然雲聚電閃,滾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爾後,三月三活動地點就遷到昌化江與南謠河匯聚處的長沙灘。第三個地點是昌化江畔的燕窩嶺下,遷來此處的說法有二:一說是因雷電劈斷了長沙灘的一棵木棉樹,一說是為了紀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時,三月三的活動就搬遷到離東方鄉4公里的波單坡。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節,人們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什嶺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賜平安。通什地區黎族於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祖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同時為未懷孕的婦女招福魂,祝願來日生男育女。
20世紀80年代之後,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傳統活動內容的三月三對歌,黎族傳統體育競賽如弓箭射擊、頂杠、打陀螺、爬桿、拉烏龜等,各種文藝匯演以及騎牛賽跑、盪鞦韆、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現代歌舞、游園、書畫等文藝娛樂性內容和棋類、球類、田徑等體育節目,使三月三節慶活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遊觀光文化活動。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於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敘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
2. 南寧2017「三月三"活動表
1、五格分高的名不一定就是好名。主要看是不是合八字。
2、周易起名並非缺什麼補什麼,是備要什麼補什麼,這是基本常識。《少年閏土》就因為閏土的父親不會起名,缺土補土,給孩子起名叫閏土,結果毀了他一生。
因此,j飛字中缺少的五行並不一定是喜神。這要根據金、水、木、火、土分別在春、夏、秋、冬的旺衰和日主與其他天乾地支的關系而定。有時補了缺少的能起反作用。
3、關於屬馬、羊的直革字頭的字不是金對的。有的可用,有的不可用,這要根據每個人八字的情況而定。比方說/飛字忌神是木,就不直用革字頭的字。
4、起個好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一朝姓名立,百年父母j恩
我空間有更多的相關知識。
3.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一、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二、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三、農歷三月三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部分三月三民族節日介紹如下:
一、壯族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2018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4月18、19、20、21、22(三月初三、初四、初五)全區放假三天,與周末湊成5天小長假。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二、侗族
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製作黃糯米飯等等。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准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籃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
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夥子,在人們善意的鬨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夥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
討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三、瑤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守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腹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初三。
為了記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記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
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
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里對歌、談情說愛、玩耍。
4. 2020年壯美廣西·三月三暖心生活節的活動主題是什麼
「暖心 暖市 暖生活」,「暖心」,就是舉辦系列節慶促銷活動,發放暖心消費券,惠利於民,回暖消費信心;「暖市」,就是發揮企業集聚效應,聯動企業促銷,讓利於民,回暖消費市場;「暖生活」,就是構建多點消費,線上線下融合,更加便利居民生活。
5. 三月三民歌節有什麼習俗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
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歌圩。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節前家家准備五色糯米飯。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
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6. 壯族三月三的來源及風俗習慣
節日起源: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三月三日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風俗習慣: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3、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6)三月三節慶策劃書2017完整擴展閱讀
節日地位: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我區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
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這將有利於繼承和弘揚我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於加強我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