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熱鹵水及其對流循環
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激烈爭論,去偽存真,人們終於認識到了塊狀硫化物礦床是同生成因的。現在剩下的問題是,成礦物質呈什麼形式、以什麼方式運移到海底並在那裡沉積下來。傳統觀念認為,成礦流體是岩漿期後溶液,金屬主要來自岩漿分異作用。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在紅海深部及東太平洋中脊分別發現的現代海底熱液系統,為地質學家們提供了成礦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根據流體的化學和同位素研究資料,White(1968)指出,紅海地熱系統成礦流體以海水居主導地位,其中含有溶解的鹽類金屬來自伴存的蒸發岩和碎屑沉積物。受紅海現代熱鹵水成礦作用的啟迪,Anderson(1969)和Hutchinson等(1971)認為,對於古代塊狀硫化物礦床而言,傳送金屬的介質是熱鹵水而不是火山氣體。特別是東太平洋21°N黑煙囪的發現,證實了熱鹵水的溫度可高達350℃,而且金屬硫化物正從這種鹵水中結晶出來,堆積成礦體。根據這一事實,Ableson(1979)在「地質學家的新機會」一文中指出,「這一觀測結果,打開了通向成礦作用新觀念的大門,提供了關於成礦作用機制方面的新見解。」
東太平洋中脊現代熱液系統正在噴發的黑煙囪和白煙囪十分直觀地告訴我們,含礦熱鹵水確系沿著破裂帶上升,並直接噴射到海底。上升流體的速度每秒可達數十厘米(白煙囪)和數百厘米(黑煙囪)。在紅海地熱系統中,雖然未看到正在噴發的「煙囪」,但最近在「Kebrit」海淵發現了呈「煙囪」狀的塊狀硫化物(Blum和Puchelti,1991)。它們具有保存完好的溶液流動的通道,其中有一個完全是由自然硫組成。另外,於1966年和1971年,相隔52個月期間的觀測發現,「Atlantis-Ⅱ」海淵下層鹵水的水溫由56.5℃升高到59.2℃,上層鹵水由44.3℃升高到49.7℃。計算表明,這一變化是由大約0.346km3、溫度為104℃的鹵水輸入所致(Ross,1972)。根據海底熱液系統的這些事實,Spooner等(1973)、Solomon(1976)、和Bonatti(1978)提出了鹵水對流循環的成礦模式(圖8-2)。
但是,對流循環的另一個方面,即是冷海水下降活動是否存在。板塊構造理論研究認為,岩石圈板塊隨著遠離產生它的軸部帶而緩慢冷卻,並且通過計算能求出在成熟過程中的板塊發生垂向傳導的熱損失。計算結果表明,理論曲線與實測熱流值相符合。但是,在靠近擴散軸的年輕岩石圈處,實測的熱流值變化很大,總是大大低於理論值。這種矛盾現象被解釋為,在靠近脊軸的地方,大部分熱量不是由於熱傳導而是由於對流(也就是熱流上升、冷流下降)損失的(Lister,1972)。熱液系統的數學模式表明(Wolery and Sleep,1976;Crane and Normark,1977;Sleep and Wolery,1978),大量的海水被囊括進去了,並且它們能滲入洋殼到達5km的深度。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在多孔的有裂隙的介質中,流體能否產生對流取決於熱梯度。如果熱梯度超過了絕熱梯度,就有可能產生流動。因此,在海底熱液系統中,發生海水對流循環是正常現象。毋庸置疑,現代地熱和海底熱液系統的研究,對礦床學界正確認識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成因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圖8-3Ohmoto和Rye(1974)根據黑礦型礦床中氧和氫同位素數據設想的Kuroko礦石的成因模式
同生成礦論於19世紀起源於歐洲,但是,真正的發展則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Of-tedahle(1958)「論噴氣-沉積礦床」一文象徵「新紀元」的開始,加拿大等地太古宙綠岩帶中塊狀硫化物礦床和日本黑礦型礦床的研究,是新理論產生的源泉。塊狀硫化物礦床是在海底熱液系統卸載通道或其附近形成的認識是完全正確的。
⑵ 熱鹵水的成因
1965年以前,根據水化學組分,多數海相沉積環境中的熱鹵水被認為是沉積時圈閉的海水(White,1965)。隨著氫、氧同位素的引入認為地層水主要與淡水注入、排替原生水有關(Clayton等,1966;Kharaka等,1985)。最近,則將水化學和同位素資料相結合綜合研究,相繼提出了:海水蒸發濃縮後與淡水混合成因觀點(Knauth和 Beeunas,1986;Kharaka 等,1987;Connolly和 Walter,1990)、完全暴露的蒸發海水成因觀點(Knauth Beeunas,1986)等。
幾乎所有這些學者都注意到了水-岩相互作用對水化學演化的影響。因而,也識別出了主要受水-岩反應控制的成岩改造同生水(Land Macpherson,1992;Land,1995;Fisher Boles,1990);泥頁岩薄膜滲濾作用成因理論(Clayton等,1966;Kharaka等,用來解釋貧蒸發岩地層中鹵水的成因,認為地層水通過泥頁岩薄膜後將使相對重的組分殘留下來,並導致地層水礦化度的增高。通過薄膜滲濾作用形成鹵水的過程,被認為是在壓實作用誘發的壓力驅動下,地層水通過半滲透的泥頁岩水膜的過程(Graf等,1982)。不帶電荷的組分及半徑小的、一價的離子比半徑大的、雙價的離子優先通過,而導致參與鹵水富Ca、富Br、富Cl(Kharaka和Berry,1973)。大量的實驗已證實,泥頁岩可表現出半滲透薄膜性質(Demir,1988)。其他證據也顯示半滲透泥頁岩可導致水的滲流,即從淡水流向鹽水層(Marine和 Fritz,1981)。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鹵水形成於泥頁岩薄膜過濾作用的理論已受到廣泛質疑。盡管泥岩具有薄膜性質,但是流體穿過超壓帶向上流動,可以通過裂縫和斷層,而不是沉積物的基質空隙,於是薄膜滲濾作用失效了(Hanor,1984)。事實上,密執根盆地泥盆系鹵水也已被重新認定為蒸發成因(Wilson和 Long,1993)。
⑶ 四川現撈辣鹵,熱鹵怎樣做,撈鹵的做法
准備材料:生抽:兩大勺、老抽:大半勺、耗油:一大勺、鹽:適量、生薑:2g、海帶:適量、藕:兩節、鴨爪:2斤、豆乾:10片。
1、鴨爪洗凈、藕去皮洗凈切片,海帶、豆乾洗凈備用
⑷ 長沙熱鹵四合一什麼鹵
所謂的熱鹵四合一,就是,你可以在菜牌上隨便點至少四樣鹵菜,多點不限,但最少四樣,有葷有素,價格不等。比如我去的這家,葷菜一般8元,素菜一般4元。然後店家就會把這幾樣東西拌在一起,調味以後端出來。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熱鹵四合一了,不過老實說,分量不怎麼樣啊
⑸ 布鹵斯功夫熱鹵為什麼這么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好吃
我覺得首先它肯定是好吃,不過布鹵斯功夫熱鹵的品牌理念有一種人文情懷,他可以讓消費者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幸福。
⑹ 冷鹵和熱鹵的區別
冷鹵是市場最常見的銷售方式,普遍都是鹵制完成後直接擺盤銷售,優點是種類齊全。但是因為種類太多精力被分散的更多,很難有功夫深入研究產品的細節。
最明顯的就是小縣城很多賣鹵肉的都添加硝,這種氣味在肉熱的會被肉香遮蓋住,但是冷卻後就能聞到硝處理過的肉產生的明顯氣味。
因為我們賣的是肉,講究色香味俱全,再好的香料配方在肉類冷卻後不靠近聞都聞不到香氣,這樣很難激發買家強烈的購買慾望。
熱鹵則是在售賣時對鹵湯進行加熱,而成品鹵肉依然要放在鍋上面的篦子上繼續加熱,主要目的是讓濃郁的肉香不斷散發,從而讓人聞起來都有足夠的購買欲。
只是熱鹵同樣也有缺陷,在成品肉類加熱的同時肉類的重量會逐漸縮減,放在上面熱的越久湯汁流失的越多。不過熱鹵可以滿足食客對色香味俱全的追求,他們喜歡看起來新鮮的健康的,吃肉還喜歡熱乎的。
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熱鹵只靠純肉類銷售就能經營好,而冷鹵則是需要諸多種肉類的配合還有冷盤的搭配才能增強效果,不然別人很難對著冷冰冰的肉產生強烈的購買慾望。
熱鹵不需要太多的種類,比如豬頭肉、燒雞這兩樣足夠。因為豬肉在加熱過程中會散發濃郁的肉香,而雞肉會散發鮮香,它們結合起來無論對增香還是對鹵湯增味都有巨大的幫助。如果再加上大骨頭銷售更是錦上添花,而且因為品種單一很容易感受到原料產生的細節變化,這樣能方便提升自我技術水平。
我們研究鹵肉技術到現在發現香辛料永遠是輔助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最大程度的把肉的最佳效果發揮出來,不信大家可以試試同樣的配方分鍋鹵制完全不同的產品,幾次後自然就能感受到明顯的區別,注重加工工藝也可以讓產品效果更上一層樓。
就比如我們說的豬頭肉+雞+大骨頭,它們三個搭配能優勢互補還不會導致效果沖突,不好的配方和加工工藝只是沒發揮出來肉類本身的效果。
以上只是優劣分析,具體如何選擇還是要自我判斷,只是不要用冷鹵的銷售速度判斷熱鹵的銷售速度。
⑺ 我准備做熱鹵,取什麼名字才好呢
忘不了。好再來。絕味。
⑻ 請有文化的人賜名,做小吃,熱鹵,起個有文藝氣息的店招牌名
鹵之深(魯智深)
⑼ 鹵味中的熱鹵是怎麼做的
就是各種大料調料跟肉骨頭熬出來了,其實鹵味中沒有熱鹵和冷鹵之分,各地方不同,所為熱鹵也就是把鹵好的菜再一次在燒開的鹵水中熱一下,再幫你加點調料拌一下就稱為是熱鹵了,那隻是一種忽悠人的做法,讓人感覺有種新鮮感,這也是一種經營思路。
⑽ 天熱了熱鹵怎麼樣不容易壞
做鹵味天氣熱了,用風扇把鹵味吹乾鹵,蒸發水分,或者真空包裝起來,冰箱里冷藏保鮮。保存太久也會變的不新鮮了,口感沒有那麼好吃的。鹵味盡量趕快吃完。
鹵味一次不能鹵很多,吃完在做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