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l巴德宣傳片中巴德毀掉的是什麼東西
那個是召喚龍王的神器
2. 看過百歲山廣告嗎
轉:《數學的故事》裡面說到了數學家笛卡爾的愛情故事。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在法國,歐洲大陸爆發黑死病時他流浪到瑞典,
1648年,斯德哥爾摩的街頭,52歲的笛卡爾邂逅了18歲的瑞典公主克里斯汀。幾天後,他意外的接到通知,國王聘請他做小公主的數學老師。跟隨前來通知的侍衛一起來到皇宮,他見到了在街頭偶遇的女孩子。從此,他當上了小公主的數學老師。
小公主的數學在笛卡爾的悉心指導下突飛猛進,笛卡爾向她介紹了自己研究的新領域--直角坐標系。每天形影不離的相處使他們彼此產生愛慕之心,公主的父親國王知道了後勃然大怒,下令將笛卡爾處死,小公主克里斯汀苦苦哀求後,國王將其流放回法國,克里斯汀公主也被父親軟禁起來。
笛卡爾回法國後不久便染上重病,他日日給公主寫信,因被國王攔截,克里斯汀一直沒收到笛卡爾的信。笛卡爾在給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後就氣絕身亡了,這第十三封信內容只有短短的一個公式:r=a(1-sinθ)。國王看不懂,覺得他們倆之間並不是總是說情話的,將全城的數學家召集到皇宮,但沒有一個人能解開,他不忍心看著心愛的女兒整日悶悶不樂,就把這封信交給一直悶悶不樂的克里斯汀。
公主看到後,立即明了戀人的意圖,她馬上著手把方程的圖形畫出來,看到圖形,她開心極了,她知道戀人仍然愛著她,原來方程的圖形是一顆心的形狀。這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線」。
國王死後,克里斯汀登基,立即派人在歐洲四處尋找心上人,無奈斯人已故,先她一步走了,徒留她孤零零在人間...
據說這封享譽世界的另類情書還保存在歐洲笛卡爾的紀念館里。
這件事本非真實存在(編者注)
故事真相
在歷史上,笛卡爾和克里斯蒂娜的確有過交情。但笛卡爾是1649年10月4日應克里斯蒂娜邀請才來到瑞典,而當時克里斯蒂娜已成為了瑞典女王。笛卡爾與克里斯蒂娜談論的主要是哲學問題而不是數學。有資料記載,由於克里斯蒂娜女王時間安排很緊,笛卡爾只能在早晨五點與她探討哲學。笛卡爾真正的死因是因天氣寒冷加上過度操勞患上的肺炎,而不是黑死病。
3. 怎樣的電影才算是電影化的電影怎樣的是純電影文藝
文藝片是商業片一種,所謂帶某種電影標簽,例如槍戰,喜劇,歌舞,恐怖,是屬於類型片里,文藝片原本應該是文學作品改編的,之後就會帶有文藝屬性標簽的電影,何為文藝見仁見智,而且一部電影是可以有多個標簽的,文藝片和藝術品還是有一點區別,例如日本電影情書就是典型的文藝電影但明顯不是藝術電影。
4. 介紹法國電影的短片
法國電影
開放分類: 娛樂、電影、文化、藝術、法國
發展歷程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藝術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經濟蕭條時,電影陷入第二次危機。為了擺脫這次危機,電影必須從改進質量著手。此時,電影技術已具備了放映長片的條件,可以用「高尚的」題材來吸引上流社會有錢的觀眾。於是拉菲特兄弟在財團的支持下,組建了藝術影片公司。藝術影片公司請著名的作家寫劇本,重金聘請著名的戲劇導演擔任導演,請法蘭西喜劇院的著名演員當演員。1908年12月第一部藝術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獲得法國文藝界的廣泛好評。這一成功立即引起國內外的競爭。百代公司除了買下這家公司28部影片的發行權之外,自己又組織了作家與文學家電影協會。由A.卡普拉尼擔任導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藝題材影片。如《阿爾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聖母院》(1911年)、《悲慘世界》(1912年)等。雖然藝術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擠垮,但它在法國以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法國,從此開始了拍攝文藝題材影片的時期,故事片長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時;從此影片被劃分為長片、短片兩類。為使觀眾了解故事情節,影片中開始穿插一些字幕說明,過去放映影片時專人在幕後解說的作法逐漸被淘汰。美國、義大利、丹麥和英國採取同樣的作法,競相拍攝「藝術影片」;「藝術影片」被認為是無聲電影藝術的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電影除了藝術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劇片和偵探故事片是另兩種主要樣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導演的系列喜劇片,形成一個獨特的法國喜劇流派;V.H.雅塞導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齊哥馬爾》(1911年),L.費雅德導演的《芳托馬斯》(1913年)等偵探片風行一時。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制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制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產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影片生產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第一次大戰期間,為了宣傳的需要,法國陸軍部成立了陸軍電影處。調集一批攝影師,拍攝戰爭新聞片和紀錄片,發行電影新聞周報《戰爭紀事》。1915年後,西線戰局比較穩定。一部分電影工作者復員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復了生產,拍了一些戰爭宣傳片,其中有L.梅爾康東與R.埃爾維勒合導的《法蘭西的母親們》(1917年)、萊皮埃,M.導演的《法蘭西的玫瑰》(1919年)等。這些影片由於製作粗糙,情節簡單,受觀眾歡迎的時間不長。因此,兩公司恢復了戰前的作法。L.費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鳩台克斯》(1917年),L.A.安東尼拍了《海上勞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岡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氣概》(1915年)、《廢墟之花》(1915年)。這些影片大多是在攝影棚外拍攝的,限於戰時條件,質量不高,不能和美國影片相抗衡。
電影中的現代主義流派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這種電影常由達達主義者拍攝或參加演出,如達達派美國攝影師M.雷伊在法國拍攝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拍攝的表現物體和齒輪運動的《機器舞蹈》(1924年),克萊爾,R.導演的插在F.皮卡比亞編寫的一出芭蕾舞劇內、在演出幕間休息時放映的《幕間節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亞這些達達主義者的演出。此外,還有H.修梅特拍攝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萊米永,J.拍攝的《機械照相機》(1924年),因為他們都是表現抽象的物體,因此達達主義電影也被叫做「抽象電影」或「純電影」。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為超現實主義電影所代替。超現實主義電影強調潛意識和心理分析,表現夢幻世界,追求詩意和強烈的效果。它和達達主義的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處是超現實主義表現的對象由物轉向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有《貝殼與僧侶》(1927年,杜拉克導演),《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布努艾爾,L.導演)、《一個詩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導演)、《黃金時代》(1930年,布努艾爾導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維果,J.導演)、《諾讓——星期天的樂園》(1929年,卡爾內,M.導演)、《無糧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爾導演)。後 3部影片是超現實主義電影轉向紀錄電影的作品。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沒有巨額資金,根本不可能攝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為放映先鋒派電影而開設的專門性影院也由於經濟危機、觀眾稀少而停業或改映有藝術性或有歷史趣味的外國影片。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終於不得不宣告結束。印象派,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產生並非偶然,它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席捲整個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潮在電影藝術上的反映,表現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1918~1930年間法國電影的主流是商業性影片,有很多是從文學名著改編而成,文學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觀眾,所以製片商競相攝制。被改編的作品不僅有法國本國的文學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此時期最活躍的製片公司之一是電影故事公司,它專門攝制分集的古裝片(如《三劍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後有一批俄國的電影導演和演員流亡到巴黎,組織製片公司,攝制了一些異國情調的俄國故事片。德、法合作製片也有很大發展。德國資本家用來自柏林、羅馬、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的演員拍片,企圖以所謂「歐洲電影」來征服法國市場和歐洲市場;法國製片商則企圖用合資製片方式拍攝一些豪華的大場面影片,和好萊塢影片競爭。由於這些原因,在無聲電影的末期,法國電影愈來愈帶有世界主義的色彩。
有聲電影的發展 由於法國製片商對新興的有聲電影估計不足,使法國電影業受到有聲電影的沉重打擊。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和德國的托比斯公司乘虛而入,在巴黎設立了製片廠。派拉蒙公司先是製作由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出的不同語言版本的故事片,後來又研製成功譯制對白的辦法,從而攫取高額的利潤。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較慎重,它聘請法國的導演和演員來演出法國的劇本或改編的德國戲劇。它生產的影片數量雖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質量超過了派拉蒙。面對這一局面,法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向民族製片業投下大量資本,終於迫使派拉蒙公司結束了在法國的業務。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另外,由於聲音和對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時錄在膠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電影藝術倒退了20年。所以許多影片導演起先都反對有聲電影。1930年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片《巴黎屋檐下》一反常規,用了移動攝影、「音響運動」、「音畫分離」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國內雖未引起注意,在國外卻備受推崇。克萊爾繼此片之後又攝制了通俗笑劇《百萬法郎》(1931年)、諷刺劇《自由屬於我們》(1933年)和表現法國國慶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製片廠拍攝的。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維果的另一部有聲片《駁船阿塔蘭特號》(1934年)描寫駁船上一對夫妻的糾紛,被稱為是一部復活通俗性題材的影片。除克萊爾和維果的作品之外,在有聲片出現的最初 5年中攝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藝術價值。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剛剛興旺起來的法國影片生產又趨衰落。1934年,百代-納登公司宣告破產,高蒙公司也債台高築,搖搖欲墜。
壟斷製片公司的垮台使獨立製片人獲得機會,導演在選擇題材和演員上享有較多的自由。1934年後,由於對電影劇本的注意,產生了一系列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在人民陣線運動興起後,又開始出現以工人和普通人為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諾阿,J.導演)、《蘭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萊衛,J.編劇,雷諾阿導演)、《同心協力》(1936年,C.斯派克編劇,J.杜維威爾導演),這一切促成了法國電影的復興。1935年,以貝蓋爾,J.、克萊爾,R.、維果,J.、費代爾,J.、雷諾阿,J.,卡爾內,M.為代表,形成了一個稱為「詩意現實主義」的流派,在他們的影片中,夢或幻想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自然主義的文學傳統與浪漫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充滿詩意的畫面(特別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現實生活的景象或社會底層的生活情景結合在一起。對影片主題的重視,對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畫,使他們的影片常帶有深刻的社會含意。在技巧上,雷諾阿拍的《幻滅》(1937年)用了長焦距鏡頭。使遠景和近景同樣清楚,為以後景深鏡頭的流行開了先河。「詩意現實主義」一直延續到1945年。從1937年起,隨著戰爭陰雲的迫近,悲觀主義成為這一流派的特徵。如杜維威爾的《逃犯貝貝》(1937年)、《窮途末路》(1939年)、卡爾內的《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館》(1939年)、《太陽升起》(1939年),費戴爾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們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殺告終,就是陷入可悲的失敗與絕望之中。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影片中充滿一種宿命論的沮喪氣氛,但有些影片也帶有揭露資產階級腐朽生活的意義,如雷諾阿的名作《游戲的規則》(1939年)。
1939年法國淪陷後,戈培爾在巴黎設立了「宣傳總部」,創辦了「大陸製片公司」,控制了法國的影片生產。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與演員,如克萊爾、費戴爾、雷諾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國外,維希政府想要控制電影的企圖未能得逞,絕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拒絕與佔領者合作。演員P.白朗恰爾,導演格萊米永、達更,L.、J.班勒維、貝蓋爾等秘密組織的「法國電影解放委員會」,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留在法國的電影工作者採取迴避現實,轉而從神話、偵探故事或歷史中尋找題材,迂迴曲折地表達愛國抗敵思想,如德蘭諾瓦的《帝國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爾內的《夜間來客》(1942年)、格萊米永的《天空屬於你們》(1944年)。1941~1944年拍攝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敵影片僅10餘部。
大戰結束以後,好萊塢影片大量湧入法國,法國製片業又面臨危機。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籲議會採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眾壓力下,1948年末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復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並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為資助法國影片生產的一部分基金。議會在1953年 4月又通過另一個法令,授權全國電影中心建立「電影基金」(從徵收電影票附加稅籌得),用以資助本國影片的生產和電影院更新設備或擴建。在創作上,由於資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襲戰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戰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萊塢樣式的影片。如卡爾內的《夜之門》(1946年),Y.阿萊格雷的《昂維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麗的小海濱》(1949年)、H.- G.克魯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奧當-拉哈,C.的《魔鬼附體》(1947年)等。戰後 5年間法國生產的影片絕大部分是一些脫離現實生活、描寫過去時代的虛構故事片,但製作精美,富於詩意。
1950年以後由於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電影資助法的實施,製片業漸趨興旺,長片的年產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國際合製片(主要是和義大利合制的影片)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在創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片日漸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戲》(1952年,R.克雷芒導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諾阿導演)、《橫越巴黎》(1956年,奧當-拉哈導演)、《死刑犯的越獄》(1956年,R.布萊松導演)等。此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批判性的社會片,如卡葉特,A.導演的《伸張正義》(1950年)、《黑色檔案》(1955年)、《我們都是殺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還有勒‧夏諾阿的《沒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萊格雷的《中堅力量》(1956年)。根據法國著名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改編的影片有克里斯興-雅克的《鬱金香方方》(1952年,中國上映時譯《勇士的奇遇》)、奧當-拉哈的《紅與黑》(1954年)、德蘭諾瓦的《巴黎聖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謝爾蕙斯》(1956年)。此外還有克萊爾,R.回國後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來香》(1952年)、《大演習》(1955年)、《百合門》(1957年),雷諾阿,J.回國後拍的《法國康康舞》(1955年)、《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年),卡爾內的《海港的瑪麗》(1950年)、《朱麗葉或夢的關鍵》(1951年)、《梯麗莎‧拉更》(1953年)。喜劇片有J.塔蒂自編自導自演的《於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時間,法國的故事片,大多質量平庸。製片商固守商業片的老套作法。導演常常被迫接受他們不想拍攝的題材,結果是大導演、名編劇、大演員,卻很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年輕一代,要想在電影界有所作為更難。這時,法國影壇上出現的「新浪潮」沖擊了這種局面,並對世界影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浪潮及其餘波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作家電影」是「新浪潮」中產生的一個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導演和文藝作家組成,其成員有雷乃,A.、A.瓦爾達、馬爾凱,C.、羅伯-格里耶,A.(「新小說」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說」派作家、戲劇作家)、A.迦蒂(新聞記者、戲劇作家)、H.科爾比(戲劇與散文作家、音樂家)。他們的共同點是把電影看作為一種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他們在製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爾達的《短岬村》(1955年)剪輯,馬爾凱參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編劇工作,杜拉斯為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比的《長別離》(1961年)寫作劇本,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伯-格里耶編劇、科爾比剪輯。除上舉影片之外,「作家電影」的作品還有杜拉斯編劇並導演的《她說要摧毀》(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羅伯-格里耶編導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橫越歐洲的快車》(1966年)。「作家電影」的導演們重視劇本和導演手法,注重細節的描寫,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在人們對戰爭的災難、原子彈的威脅和對世界的荒謬反應中尋找題材。在表現方法上他們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經常用大特寫和閃回打亂時間順序,把過去和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滲合在一起,沒有敘事的邏輯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節撲朔迷離,意義曖昧不明,讓觀眾置身於觀察員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斷。
「真實電影」是紀錄電影的一個流派,創始者是人種學家盧什,J.,成員主要是一些紀錄片導演。他們繼承美國弗拉哈迪,R.和蘇聯維爾托夫,.的傳統,主張電影應表現處於社會中間的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真實的社會現象,抓住生活的瞬間。他們採用輕便的攝影機,微型錄音機,到街頭或事件發生地點拍攝影片,或者用采訪的方式到要訪問的人的家裡或工作場所,向他們提出問題。盧什,J.曾於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用真人在實地即興演出的方法拍攝《我是一個黑人》,描寫一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碼頭工人的貧窮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攝《人類之塔》,表現一個中學里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的友誼。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個夏天的故事》,用訪問的方式表現巴黎市民對自己的生活,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剛果獨立等問題的看法。馬爾凱,C.模仿盧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麗的五月》,用訪問和插入新聞片鏡頭的方法表現阿爾及利亞停戰協定簽字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面貌。這兩部影片被譽為「真實電影」的代表作。還有一些導演用「真實電影」的方法拍攝故事片,如F.雷興巴什導演的表現拳擊手阿伯杜拉葉‧法耶艱難經歷和孤獨生活的《傷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讓‧埃爾芒的《邪路》(1962年)、J.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年)。「真實電影」由於故事簡單、製作粗糙,商業上不成功,1966年後就趨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卻為很多導演所採用,1968年「五月風暴」中興起的「戰斗電影」實際上就是「真實電影」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在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潮中出現了一些製片小組拍攝群眾遊行示威、學生罷課佔領學校、工人罷工佔領工廠的紀錄片。戈達爾在「五月風暴」中提出一套「電影革命的理論」,宣稱他信奉「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維爾托夫,他提出「為了攝製革命的電影,首先應對電影進行革命」的口號,認為革命的電影應同資產階級的藝術觀念徹底決裂。創造新的表現方法來喚起觀眾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從1958年到1972年,他的製片小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順利》(1972年)外,其餘都沒有故事情節。對戈達爾的這些影片和理論,影評界褒貶不一。
上述這些電影藝術家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和電影理論,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嚴重脫離廣大觀眾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敗。與此同時,一些老導演雖然在新的觀念的影響下也拍了一部分難以理解的影片,但還是創作了一些手法新穎、頗受觀眾和評論界好評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謙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靈》(1974年)、《慾望的隱晦目標》(1977年),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國叔叔》(1980年)等。
5. 《英雄聯盟》宇宙中實力最弱的英雄是誰,為什麼
《英雄聯盟》宇宙中實力最弱的英雄是提莫,約德爾人身材矮小,但總是一臉賤兮兮的模樣,讓人不由得想把他暴揍一頓的沖動。提莫的實力真的不怎麼樣,就是一名跑得快的斥候,在箭上抹了一些毒葯,但這毒性估計是比不過煉金和老鼠的。在各種宣傳片動畫里,提莫都是被人一腳踢開的存在,連技能名稱都是「小莫快跑」,可見提莫正面戰鬥力有多弱了,只會逃跑。特別是提莫的大招,居然是種蘑菇,完全沒有牌面,提莫打架是不可能打架的,只能偷塔。
女槍掀翻了普朗克,成為了新船長,是比爾吉沃特勢力的代表,但她的實力卻是全英雄聯盟背景最弱的。比爾吉沃特的海盜說白了都是烏合之眾,即使女槍在其中當首領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6. 關於奧運的影片(最好是中國的,國外也可以,但是要求是近15年以內的)或是2008年有關的電影,
影片名:《慕尼黑》
劇情: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1972年9月5號凌晨,幾聲槍響打破了這份表面的寧靜——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組織成員,闖入慕尼黑奧運村的以色列代表團駐地,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最終,營救人質行動失敗,11名以色列運動員死亡。
由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的特工阿維納(艾里克·巴納)領導的暗殺小組,開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復仇式追殺。目標是與運動員被害事件有關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們不用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單上的人從何來的,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殺掉目標。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影片名:《北京奧運會》
版權方:國際奧委會
出品方:北京奧組委
承製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運營單位:北京喜地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總監制:高峰
總製片人:郭本敏
製片人:顧筠、吳琦、陶立保、孫立
總導演:顧筠
總撰稿:吳琦
總顧問:巴德-格林斯潘
攝影顧問:顧長衛
藝術總監:王競
攝影:朱奕
7. lol龍王索爾屬於哪個勢力
我覺的嚴格來說索爾不屬於任何勢力,因為他是神。
雖然曙光女神皎月女神之類的好像也是,其實不是,他們只是神使或者說半神。
不過,索爾屬於巨神峰陣營,但是這很蛋疼。。
根據背景故事索爾是被巨神峰的巨神抓住然後奴役的,後來巨神隕落,巨神峰的半神限制不住他了。所以索爾宣傳片中潘森(潘森是一個稱號不是人名)獨自面對重獲自由的索爾。可是龍王人家他媽是回來復仇的,為毛他會屬於巨神峰陣營。。
8. 93年播放的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宣傳片的導演是誰
就是張藝謀啊@#¥%&*……
9. 有哪些推薦的印度電影
推薦《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調音師》、《超齡少女》、《最初的夢想》、《摔跤吧!爸爸》這五部電影,這五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頗受廣大影迷歡迎。
1、《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萬(薩爾曼·汗 飾)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與母親走失並有語言障礙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達(哈爾莎莉·馬爾霍特 飾)。
在得知沙希達是巴基斯坦人後,帕萬決定幫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卻四處碰壁,遭遇領事館沖突、被旅遊局欺騙之後,帕萬立志將不惜一切代價盡其所能帶沙希達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2、《調音師》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
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兇案。
3、《超齡少女》
正值妙齡的Swati(薩曼莎·魯斯·帕布飾)擁有令人聞之即醉的歌聲,一次在外演唱 時被音樂製作人Vikram發現,後參加當地的歌唱比賽一舉成名,但是年輕貌美的 Swati總是會做出一些不符年齡的舉動:岔開腿坐著、教訓年輕人、說自己早已結婚 生子、摳腳、指導人做菜……種種怪異的舉動背後,實則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夢想》
被帕塔克(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飾)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簽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施拉達·卡普爾 飾),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他們會實現最初的夢想嗎?
5、《摔跤吧!爸爸》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
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 ,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准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
10. 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電影美學風格的共同點
發展歷程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藝術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經濟蕭條時,電影陷入第二次危機。為了擺脫這次危機,電影必須從改進質量著手。此時,電影技術已具備了放映長片的條件,可以用「高尚的」題材來吸引上流社會有錢的觀眾。於是拉菲特兄弟在財團的支持下,組建了藝術影片公司。藝術影片公司請著名的作家寫劇本,重金聘請著名的戲劇導演擔任導演,請法蘭西喜劇院的著名演員當演員。1908年12月第一部藝術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獲得法國文藝界的廣泛好評。這一成功立即引起國內外的競爭。百代公司除了買下這家公司28部影片的發行權之外,自己又組織了作家與文學家電影協會。由A.卡普拉尼擔任導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藝題材影片。如《阿爾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聖母院》(1911年)、《悲慘世界》(1912年)等。雖然藝術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擠垮,但它在法國以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法國,從此開始了拍攝文藝題材影片的時期,故事片長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時;從此影片被劃分為長片、短片兩類。為使觀眾了解故事情節,影片中開始穿插一些字幕說明,過去放映影片時專人在幕後解說的作法逐漸被淘汰。美國、義大利、丹麥和英國採取同樣的作法,競相拍攝「藝術影片」;「藝術影片」被認為是無聲電影藝術的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電影除了藝術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劇片和偵探故事片是另兩種主要樣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導演的系列喜劇片,形成一個獨特的法國喜劇流派;V.H.雅塞導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齊哥馬爾》(1911年),L.費雅德導演的《芳托馬斯》(1913年)等偵探片風行一時。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制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制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產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影片生產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第一次大戰期間,為了宣傳的需要,法國陸軍部成立了陸軍電影處。調集一批攝影師,拍攝戰爭新聞片和紀錄片,發行電影新聞周報《戰爭紀事》。1915年後,西線戰局比較穩定。一部分電影工作者復員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復了生產,拍了一些戰爭宣傳片,其中有L.梅爾康東與R.埃爾維勒合導的《法蘭西的母親們》(1917年)、萊皮埃,M.導演的《法蘭西的玫瑰》(1919年)等。這些影片由於製作粗糙,情節簡單,受觀眾歡迎的時間不長。因此,兩公司恢復了戰前的作法。L.費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鳩台克斯》(1917年),L.A.安東尼拍了《海上勞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岡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氣概》(1915年)、《廢墟之花》(1915年)。這些影片大多是在攝影棚外拍攝的,限於戰時條件,質量不高,不能和美國影片相抗衡。
電影中的現代主義流派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這種電影常由達達主義者拍攝或參加演出,如達達派美國攝影師M.雷伊在法國拍攝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拍攝的表現物體和齒輪運動的《機器舞蹈》(1924年),克萊爾,R.導演的插在F.皮卡比亞編寫的一出芭蕾舞劇內、在演出幕間休息時放映的《幕間節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亞這些達達主義者的演出。此外,還有H.修梅特拍攝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萊米永,J.拍攝的《機械照相機》(1924年),因為他們都是表現抽象的物體,因此達達主義電影也被叫做「抽象電影」或「純電影」。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為超現實主義電影所代替。超現實主義電影強調潛意識和心理分析,表現夢幻世界,追求詩意和強烈的效果。它和達達主義的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處是超現實主義表現的對象由物轉向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有《貝殼與僧侶》(1927年,杜拉克導演),《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布努艾爾,L.導演)、《一個詩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導演)、《黃金時代》(1930年,布努艾爾導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維果,J.導演)、《諾讓——星期天的樂園》(1929年,卡爾內,M.導演)、《無糧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爾導演)。後 3部影片是超現實主義電影轉向紀錄電影的作品。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沒有巨額資金,根本不可能攝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為放映先鋒派電影而開設的專門性影院也由於經濟危機、觀眾稀少而停業或改映有藝術性或有歷史趣味的外國影片。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終於不得不宣告結束。印象派,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產生並非偶然,它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席捲整個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潮在電影藝術上的反映,表現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1918~1930年間法國電影的主流是商業性影片,有很多是從文學名著改編而成,文學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觀眾,所以製片商競相攝制。被改編的作品不僅有法國本國的文學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此時期最活躍的製片公司之一是電影故事公司,它專門攝制分集的古裝片(如《三劍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後有一批俄國的電影導演和演員流亡到巴黎,組織製片公司,攝制了一些異國情調的俄國故事片。德、法合作製片也有很大發展。德國資本家用來自柏林、羅馬、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的演員拍片,企圖以所謂「歐洲電影」來征服法國市場和歐洲市場;法國製片商則企圖用合資製片方式拍攝一些豪華的大場面影片,和好萊塢影片競爭。由於這些原因,在無聲電影的末期,法國電影愈來愈帶有世界主義的色彩。
有聲電影的發展 由於法國製片商對新興的有聲電影估計不足,使法國電影業受到有聲電影的沉重打擊。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和德國的托比斯公司乘虛而入,在巴黎設立了製片廠。派拉蒙公司先是製作由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出的不同語言版本的故事片,後來又研製成功譯制對白的辦法,從而攫取高額的利潤。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較慎重,它聘請法國的導演和演員來演出法國的劇本或改編的德國戲劇。它生產的影片數量雖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質量超過了派拉蒙。面對這一局面,法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向民族製片業投下大量資本,終於迫使派拉蒙公司結束了在法國的業務。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另外,由於聲音和對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時錄在膠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電影藝術倒退了20年。所以許多影片導演起先都反對有聲電影。1930年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片《巴黎屋檐下》一反常規,用了移動攝影、「音響運動」、「音畫分離」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國內雖未引起注意,在國外卻備受推崇。克萊爾繼此片之後又攝制了通俗笑劇《百萬法郎》(1931年)、諷刺劇《自由屬於我們》(1933年)和表現法國國慶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製片廠拍攝的。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維果的另一部有聲片《駁船阿塔蘭特號》(1934年)描寫駁船上一對夫妻的糾紛,被稱為是一部復活通俗性題材的影片。除克萊爾和維果的作品之外,在有聲片出現的最初 5年中攝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藝術價值。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剛剛興旺起來的法國影片生產又趨衰落。1934年,百代-納登公司宣告破產,高蒙公司也債台高築,搖搖欲墜。
壟斷製片公司的垮台使獨立製片人獲得機會,導演在選擇題材和演員上享有較多的自由。1934年後,由於對電影劇本的注意,產生了一系列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在人民陣線運動興起後,又開始出現以工人和普通人為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諾阿,J.導演)、《蘭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萊衛,J.編劇,雷諾阿導演)、《同心協力》(1936年,C.斯派克編劇,J.杜維威爾導演),這一切促成了法國電影的復興。1935年,以貝蓋爾,J.、克萊爾,R.、維果,J.、費代爾,J.、雷諾阿,J.,卡爾內,M.為代表,形成了一個稱為「詩意現實主義」的流派,在他們的影片中,夢或幻想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自然主義的文學傳統與浪漫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充滿詩意的畫面(特別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現實生活的景象或社會底層的生活情景結合在一起。對影片主題的重視,對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畫,使他們的影片常帶有深刻的社會含意。在技巧上,雷諾阿拍的《幻滅》(1937年)用了長焦距鏡頭。使遠景和近景同樣清楚,為以後景深鏡頭的流行開了先河。「詩意現實主義」一直延續到1945年。從1937年起,隨著戰爭陰雲的迫近,悲觀主義成為這一流派的特徵。如杜維威爾的《逃犯貝貝》(1937年)、《窮途末路》(1939年)、卡爾內的《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館》(1939年)、《太陽升起》(1939年),費戴爾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們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殺告終,就是陷入可悲的失敗與絕望之中。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影片中充滿一種宿命論的沮喪氣氛,但有些影片也帶有揭露資產階級腐朽生活的意義,如雷諾阿的名作《游戲的規則》(1939年)。
1939年法國淪陷後,戈培爾在巴黎設立了「宣傳總部」,創辦了「大陸製片公司」,控制了法國的影片生產。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與演員,如克萊爾、費戴爾、雷諾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國外,維希政府想要控制電影的企圖未能得逞,絕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拒絕與佔領者合作。演員P.白朗恰爾,導演格萊米永、達更,L.、J.班勒維、貝蓋爾等秘密組織的「法國電影解放委員會」,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留在法國的電影工作者採取迴避現實,轉而從神話、偵探故事或歷史中尋找題材,迂迴曲折地表達愛國抗敵思想,如德蘭諾瓦的《帝國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爾內的《夜間來客》(1942年)、格萊米永的《天空屬於你們》(1944年)。1941~1944年拍攝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敵影片僅10餘部。
大戰結束以後,好萊塢影片大量湧入法國,法國製片業又面臨危機。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籲議會採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眾壓力下,1948年末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復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並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為資助法國影片生產的一部分基金。議會在1953年 4月又通過另一個法令,授權全國電影中心建立「電影基金」(從徵收電影票附加稅籌得),用以資助本國影片的生產和電影院更新設備或擴建。在創作上,由於資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襲戰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戰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萊塢樣式的影片。如卡爾內的《夜之門》(1946年),Y.阿萊格雷的《昂維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麗的小海濱》(1949年)、H.- G.克魯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奧當-拉哈,C.的《魔鬼附體》(1947年)等。戰後 5年間法國生產的影片絕大部分是一些脫離現實生活、描寫過去時代的虛構故事片,但製作精美,富於詩意。
1950年以後由於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電影資助法的實施,製片業漸趨興旺,長片的年產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國際合製片(主要是和義大利合制的影片)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在創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片日漸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戲》(1952年,R.克雷芒導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諾阿導演)、《橫越巴黎》(1956年,奧當-拉哈導演)、《死刑犯的越獄》(1956年,R.布萊松導演)等。此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批判性的社會片,如卡葉特,A.導演的《伸張正義》(1950年)、《黑色檔案》(1955年)、《我們都是殺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還有勒‧夏諾阿的《沒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萊格雷的《中堅力量》(1956年)。根據法國著名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改編的影片有克里斯興-雅克的《鬱金香方方》(1952年,中國上映時譯《勇士的奇遇》)、奧當-拉哈的《紅與黑》(1954年)、德蘭諾瓦的《巴黎聖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謝爾蕙斯》(1956年)。此外還有克萊爾,R.回國後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來香》(1952年)、《大演習》(1955年)、《百合門》(1957年),雷諾阿,J.回國後拍的《法國康康舞》(1955年)、《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年),卡爾內的《海港的瑪麗》(1950年)、《朱麗葉或夢的關鍵》(1951年)、《梯麗莎‧拉更》(1953年)。喜劇片有J.塔蒂自編自導自演的《於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時間,法國的故事片,大多質量平庸。製片商固守商業片的老套作法。導演常常被迫接受他們不想拍攝的題材,結果是大導演、名編劇、大演員,卻很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年輕一代,要想在電影界有所作為更難。這時,法國影壇上出現的「新浪潮」沖擊了這種局面,並對世界影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浪潮及其餘波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作家電影」是「新浪潮」中產生的一個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導演和文藝作家組成,其成員有雷乃,A.、A.瓦爾達、馬爾凱,C.、羅伯-格里耶,A.(「新小說」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說」派作家、戲劇作家)、A.迦蒂(新聞記者、戲劇作家)、H.科爾比(戲劇與散文作家、音樂家)。他們的共同點是把電影看作為一種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他們在製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爾達的《短岬村》(1955年)剪輯,馬爾凱參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編劇工作,杜拉斯為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比的《長別離》(1961年)寫作劇本,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伯-格里耶編劇、科爾比剪輯。除上舉影片之外,「作家電影」的作品還有杜拉斯編劇並導演的《她說要摧毀》(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羅伯-格里耶編導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橫越歐洲的快車》(1966年)。「作家電影」的導演們重視劇本和導演手法,注重細節的描寫,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在人們對戰爭的災難、原子彈的威脅和對世界的荒謬反應中尋找題材。在表現方法上他們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經常用大特寫和閃回打亂時間順序,把過去和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滲合在一起,沒有敘事的邏輯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節撲朔迷離,意義曖昧不明,讓觀眾置身於觀察員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斷。
「真實電影」是紀錄電影的一個流派,創始者是人種學家盧什,J.,成員主要是一些紀錄片導演。他們繼承美國弗拉哈迪,R.和蘇聯維爾托夫,.的傳統,主張電影應表現處於社會中間的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真實的社會現象,抓住生活的瞬間。他們採用輕便的攝影機,微型錄音機,到街頭或事件發生地點拍攝影片,或者用采訪的方式到要訪問的人的家裡或工作場所,向他們提出問題。盧什,J.曾於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用真人在實地即興演出的方法拍攝《我是一個黑人》,描寫一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碼頭工人的貧窮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攝《人類之塔》,表現一個中學里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的友誼。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個夏天的故事》,用訪問的方式表現巴黎市民對自己的生活,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剛果獨立等問題的看法。馬爾凱,C.模仿盧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麗的五月》,用訪問和插入新聞片鏡頭的方法表現阿爾及利亞停戰協定簽字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面貌。這兩部影片被譽為「真實電影」的代表作。還有一些導演用「真實電影」的方法拍攝故事片,如F.雷興巴什導演的表現拳擊手阿伯杜拉葉‧法耶艱難經歷和孤獨生活的《傷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讓‧埃爾芒的《邪路》(1962年)、J.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年)。「真實電影」由於故事簡單、製作粗糙,商業上不成功,1966年後就趨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卻為很多導演所採用,1968年「五月風暴」中興起的「戰斗電影」實際上就是「真實電影」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在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潮中出現了一些製片小組拍攝群眾遊行示威、學生罷課佔領學校、工人罷工佔領工廠的紀錄片。戈達爾在「五月風暴」中提出一套「電影革命的理論」,宣稱他信奉「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維爾托夫,他提出「為了攝製革命的電影,首先應對電影進行革命」的口號,認為革命的電影應同資產階級的藝術觀念徹底決裂。創造新的表現方法來喚起觀眾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從1958年到1972年,他的製片小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順利》(1972年)外,其餘都沒有故事情節。對戈達爾的這些影片和理論,影評界褒貶不一。
上述這些電影藝術家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和電影理論,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嚴重脫離廣大觀眾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敗。與此同時,一些老導演雖然在新的觀念的影響下也拍了一部分難以理解的影片,但還是創作了一些手法新穎、頗受觀眾和評論界好評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謙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靈》(1974年)、《慾望的隱晦目標》(1977年),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國叔叔》(198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