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都昌宣傳

都昌宣傳

發布時間:2021-06-25 13:15:06

❶ 老農被洪水沖走,兒女苦找9天的事件經過是怎麼樣的

據媒體報道,66歲的江西農民譚買喜牽牛時被新妙湖突然而至的洪水沖走。譚買喜出事20多天後,他的大女兒譚華英嗓子依然沙啞——此前她和一個弟弟、三個妹妹沿湖哭喊著找了9天

譚買喜出事那天,是7月8日,氣象信息顯示,7月7日至8日,江西省都昌縣普降大到暴雨,24小時內平均降雨量146.9毫米。8日早上6點,他起床後去看過一次牛,牛在堰上吃草。早上8點多,雨越來越大了。他喝下一碗稀飯,套上雨衣、靴子,准備把牛牽回來。

老伴劉蘭花勸他,雨這么大不要去牽牛了,但譚買喜沒同意。譚買喜去布洛堰牽牛時,水已淹沒布洛堰和整個荒洲,以及一條水泥路和一座橋。

目擊者看到,譚買喜在水中掙扎幾下,便消失在渾黃的洪水中。兩頭1000多斤的水牛被沖走,其中一頭溺亡。

譚華英聽到父親被沖走的消息,拿起一把傘跑出家門。譚華英大聲喊著「爸爸、爸爸」,洪水滔滔,無人應答。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尋找和等待。8日當天,嫁到鄰村的二女兒譚銀英、在景德鎮打工的兒子譚盛東和小女兒譚湊英都趕到家裡。離家最遠的三女兒譚小英於次日從寧波趕到家中。

5個人沿著新妙湖兩岸來回找爸爸。大雨稍歇時,在家的村民也幫著一塊找,最遠處找到下游10多公里遠的新妙湖閘,這里已經屬於另一個鄉鎮。

7月16日,下游一位村民在新妙湖閘附近找到譚買喜的遺體。流向鄱陽湖的洪水沖走譚買喜,從鄱陽湖來的洪水把他沖刷出來。村子裡的老人據此認為,譚買喜走得很苦。

(1)都昌宣傳擴展閱讀

都昌縣委宣傳部表示譚買喜認定不算因災死亡人員:

都昌縣委宣傳部稱,經向該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核證,今年洪水發生至今,都昌縣未出現因災死亡人員,「譚買喜自己牽牛跌到池塘淹掉,認定不算因災死亡人員,只是時機很敏感,淹掉以後洪水就來了,沒搜救到」,「出事地點不在村莊受災范圍」,是一起「意外失足、意外事故」。

譚買喜的遺體被找到後,由於當地有死人不能上船的風俗,譚盛東坐在船上用竹竿將遺體推到岸邊,抬上岸。譚買喜依舊穿著落水時的雨衣,雙臂前伸呈游泳狀,一隻腳向後蹬著,「他肯定還在使勁游出去。」譚盛東說。

❷ 都昌在線

邵劍虹 初中文化
其它人員
查代壽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
邵倫秀 縣文化廣播電視局長
邵天喜 深圳都昌經濟促進會會長
邵劍虹 縣電視台長
袁 芳 縣婦聯副主席
向文花 縣婦聯副主席

❸ 都昌老鄉會宣傳語怎麼寫急求!!

古人有詩:故鄉多少佳山水,不似太湖得浪名。親愛的老鄉,飄在四川的您,期盼您的參與!
改一下就可以了,這是我寫江蘇老鄉會的宣傳語~~

❹ 鄱陽湖區幾個縣中,為什麼它是最沒存在感的


梟陽的讀音應該是陰平陽平,符合陰陽交合,水火既濟!

❺ 景德鎮精神照亮「瓷都夢」,多少都昌人在堅守著這個城市

今天,我終於明白了,景德鎮之所以形成「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種精神始終在吸引著「工匠八方來」。 說到「工匠八方來」,在都昌土生土長的我,對此深有感觸:同樣是外出務工,村裡其他的人常常變換工作地點,只有去景德鎮的人大多一直堅守這個城市,許多人甚至舉家搬遷至景德鎮安家落戶。翻看歷史,您不難發現,景德鎮從來都是敞開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迎接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務工者、追夢人。這座城市先後經歷了宋初、元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次移民高峰。 從投窯焚身的童賓身上,到壯志寫藍天的吳希明身上,我看到了「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精神,懂得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緣由。 明代燒瓷技師童賓為了燒制久不成功的御瓷青龍缸,為了眾多瓷工免遭鞭笞、捕殺而投窯焚身。於是,這件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直徑三尺、高二尺多的瓷器問世了,童賓也被後人封為「窯神」。 吳希明,從小就夢想為祖國設計出最先進的直升機。為了夢想,他既沒有留在大城市,也放棄了長期留在英國工作的機會,而是選擇了景德鎮,在中國直升機研究所工作;為了夢想,他勤奮好學、忘我工作,曾整整一年時間把家搬到了工作室;為了夢想,他追求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從不放過一絲隱患。經過這樣不懈的努力,他夢想成真了,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直升機專家。 千百年來,正是「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精神哺育了千千萬萬像童賓一樣勤勞實干、厚德包容的瓷都兒女;正是「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精神吸引了許許多多與吳希明一樣敬業奉獻、創新卓越的務工者、追夢人;正是「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精神讓人人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從而人生出彩、夢想成真。 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精神是享譽世界的瓷都千年窯火不息的奧秘和緣由,是建設繁榮和諧魅力瓷都的動力和支撐,是我們瓷都人奔向小康社會、追尋「中國夢」、「瓷都夢」的坐標和指南。 今天的景德鎮堅持發展第一、人民至上、繼承創新,正向世人展現它無窮的魅力。陶瓷文化創意新區的高位推進,航空科技城的快速建設,5A景區的亮麗打造,就是對「大器成景」精神的生動實踐,必將重現景德鎮這座千年古鎮「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的昔日輝煌;創建文明城市、評選道德模範、開設道德講堂就是對「厚德立鎮」精神的極佳詮釋,必將涌現更多的像吳希明、吳靜鈺、陳偉進一樣的瓷都楷模、瓷都好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城市精神的踐行者,都是美好夢想的追尋者。作為瓷都宣傳文化戰線的一員,我更應該學習好、宣傳好、踐行好景德鎮精神,把個人的夢想融入「瓷都夢」、嵌入「中國夢」,與之同頻、與之共振、與之同步。 夢想凝聚精神,精神照亮夢想。讓我們一起來弘揚「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景德鎮精神,凝聚並傳遞正能量,追尋「中國夢」、照亮「瓷都夢」!

❻ 柳國發的個人履歷

1973年9月至1974年在都昌縣城任小學代課教師。
1975年到1976年10月在都昌縣都昌鎮公社任文書、會計、編播。
1976年11月至1978年2月在江西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機械大隊任修理工。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考入江西大學中文系讀書,任團支部副書記。
1982年2月至1983年8月任中共都昌縣委宣傳部幹部。
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理論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並任校學生會學習部長。
1985年8月至1987年4月歷任中共都昌縣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文聯主席。
1987年5月至1989年12月任都昌縣政府副縣長。
1990年1月至1995年10月歷任中共星子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
1995年11月至1998年10月任中共星子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1
998年11月至2003年5月任中共星子縣委書記、縣人武部第一書記。
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任九江市衛生局局長、黨組書記(期間,2003年至2004年在中央黨校導師制在職研究生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並獲研究生學歷)。
2007年1月任九江市政府黨組成員、市長助理、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廳黨組書記。
2010年1月任九江出口加工區管委會主任、市長助理、市政府秘書長。
2010年4月任中共九江市委秘書長。
二○一一年十月八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免去柳國發的九江出口加工區管委會主任職務。
2011年9月,任九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❼ 傳銷洗腦真的很厲害嗎

在金錢和利益誘惑面前,也正是「腦洞大開」和「異想天開」的時候,傳銷洗腦的就顯示的非常厲害了。

傳銷是指組織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獲得財富的違法行為。傳銷的本質是「龐氏騙局」,即以後來者的錢發前面人的收益。

新型傳銷: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證手機,不集體上大課,而是以資本運作為旗號拉人騙錢,利用開豪車,穿金戴銀等,用金錢吸引,讓你親朋好友加入,最後讓你達到血本無歸的地步。

(7)都昌宣傳擴展閱讀:

傳銷行為方式(洗腦過程):

一、定製目標

傳銷組織通過長期的欺騙實踐,總結出了列名單的技法,就是盤算哪些人是可以騙來的對象。

傳銷人員的筆記中這樣寫道:「在這裡麵包括這樣幾類對象,親戚類:兄弟姐妹;朋友類:五同——同學、同事、同鄉、同宗、同好;鄰居類:前後左右鄰居;其他認識的人,如師徒、戰友等等。

」總之,那些急於改變現狀的人,是傳銷組織網羅的主要人選。

對網羅對象心理的揣度,反映出傳銷組織者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陰暗心理和罪惡本質。

二、巧設騙局

第二步——邀約。通過寫信或打電話等方式,邀請別人加入。因名聲太壞,在教材中就規定了打電話時的「三不談」,即不談公司、不談理念、不談制度。總之,不談傳銷的真相。

只是根據對方的心態、特長、背景等特點,給出一個甜蜜的誘惑。為了提高騙人的成功率,教材上連打電話時的語氣都規定好了。

三、魔鬼辭典

為了鼓動別人加入,傳銷教材中往往充斥著許多邏輯怪異、但具有很強誘惑力和煽動性的言辭,從某種角度講,無異於一本「魔鬼辭典」。

比如,以暴利相誘惑時說:傳銷可以縮短你成功的歷程,可以使你一兩年內,掙到你幾十年掙不到的錢。你說你沒錢,怎麼回答你呢?

因為你沒錢,所以才讓你想辦法賺。再有一個推託,你說你沒時間,正是因為你沒有時間,所以才讓你在很短時間裡面賺到錢,然後濃縮你的生命,擁有更多的時間。

對於欺騙親友的血汗錢這種罪惡行徑,傳銷教材竟拋出這樣的怪論來開脫:這些錢畢竟是自己的親友掏出來的,那麼這個錢該不該賺呢?我看是該賺。因為錢本來就是叫人賺的,具體誰賺本是無多大區別。如果錢印出來都埋入地下,不讓人賺,豈不都成了廢紙。

傳銷教材甚至為謊言這樣辯護:謊言並不一定就是壞的,有時候我們甚至應該說:這個世界因為謊言而美麗。

四、攤牌翻臉

不管前面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美麗的謊言總要被揭穿,傳銷組織把這叫「攤牌」。

教材上把攤牌的時間規定為聽課前的5分鍾。這時候,對方已無法脫身。攤牌後,就有兩種情況了,如果對方去聽了課,迷迷糊糊,將信將疑時,傳銷組織就進入了第3個階段——跟進。跟進的具體方式是把你圍在屋子裡,一大幫人圍著你講他們怎麼發了財。

如果給對方進行了聽課、跟進這種傳銷組織主要的洗腦思想工作後,對方頭腦仍然清楚,看穿騙局,那麼傳銷組織就會變了一副面孔:進行威脅或跟蹤。

有關人士揭露說:對方如果不願加入,傳銷組織就一直跟著他,上廁所跟著,上街也跟著,而且威脅說,不交錢的話,那麼可能出不了這個房子。所以這種手段是很卑鄙的。在這種情況下,受騙上當的人走投無路,就投入傳銷再欺騙,這樣,下一個惡性循環就又開始了。

五、跟進騙局

並說國家要對直銷立法,馬上要合法化或是國家暗中支持已經合法化,沒有學歷的人就不讓做了,要想成功馬上行動加入進來。

還說什麼"能吃苦的人吃一時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輩子苦"!灌輸"新朋友"少量的金錢投入和吃苦受罪、是對美好未來的基礎投資,激起"新朋友"對金錢和成功追求的強烈慾望,以至於加入傳銷組織。

之後還有所謂的「成功者」來解答新朋友的疑惑,在下午還要有一到兩個老朋友帶著"新朋友"到不同的家庭去"轉工作",或者讓一兩個成功朋友到「家」里來串門,這是通過問答形式,主要消除"新朋友"對"行業"一些問題,解決各種思想障礙,主要教你要學會「逆向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

比如說:他們會給你解釋謊言有三種,一種是黑色謊言(坑蒙拐騙,欺詐屬於這類),第二種是白色謊言(醫生對癌症病人說你沒事,多運動,多吃清淡的食物屬於這類),而他們的這種是紅色的謊言,是給你一個機會來賺自己的錢,謊言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他們會告訴你,你身處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像當年深圳一樣,是政府給了很多特殊政策的地方,利用這個所謂的「項目」來吸引外來人口來投資,發展當地經濟。

他們里邊有「生活經營二十條」用來規范裡面人的行為,讓他們像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合法公民,警察就沒有理由、沒有證據去捉他們,而他們會對新人說警察是在保護他們更好的從事這個「項目」。

隨著國家的打擊力度增大,傳銷打著國家,政府的旗號變著法的來欺騙老百姓,大家要小心!

真心提醒,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不要走所謂的「捷徑」、「一夜暴富」的道路。拒絕傳銷,遠離傳銷!

❽ 中都 |中都網 |中國都昌網| 有誰知道

中都,也叫中都網。全稱叫中國都昌網。由中共都昌縣委宣傳部管轄,中都網路傳媒主辦,是都昌地區綜合性門戶網站。網站創始人是都昌IT傑出精英人物胡明通先生。中國都昌網自誕生以來,她就凝結著無數都昌人對家鄉滿腔熱血的戀鄉情懷。經過全體中都人無私不懈的努力,在短短幾年時間的發展,中
國都昌在線會員始終保持全縣網路社區之最,
網站擁有著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創新團隊,上下同心,銳意進取,展現出無限的發展潛力。經過幾年的運行,中國都昌網先後培育出「每月之星」、「同鄉創業」、「中都訪談」等品牌欄目,並在諸多方面處於九江地方傳媒界領先地位:中國都昌網關注民生,重視服務,逐步成為都昌人
民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已成為世界了解都昌、都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❾ 江西都昌的迎親曲 謝謝

歷史淵源
關於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可供佐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鎮.相傳,在我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據傳,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化蝶飛
(2)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 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微山縣)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濟寧市梁祝讀書處鄒縣嶧山上有梁祝石像,陳雲琴游嶧山寫有七絕《萬壽宮梁祝像》雲:「信是榮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雙萬壽宮」,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從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從崔文奎向明朝皇帝「書以奏名」、而至得到當朝皇帝應允「奉敕」到「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揚環書;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額」。可以說重新修繕梁祝墓此事上至當朝皇帝、中央官員,下到江西都昌縣事、鄒縣地方縣事及其他當朝名士都參與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見:梁祝故事發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處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確認並達成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梁祝故事的產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 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目組電視台采訪馬坡梁祝墓的真實現場視頻報道。同時祝英台所在村莊九曲村發現了大量漢代石碑,微山縣馬坡鄉政府黨委宣傳幹事吳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發燒友,一直在當地民間探訪搜集梁祝的有關材料,至今已經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出土後,吳琦又發現了新的重要線索,他從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這塊小碑令他很興奮,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且梁祝傳說早已於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11)其他史籍記載: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金樓子》一書中有記載。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記敘:「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二書已失傳) 3、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4、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寧波)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稱:「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齊武帝時(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記》:「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讀書處』。」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記載:「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皆有詩雲:『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然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於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10、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12)此外,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其他版本傳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於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村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村醫生便上前動問: ' 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因此該文作者將這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上,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內容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不同故事版本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 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 濟寧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篇目及流傳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等43則 浙江(其中寧波22則,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劍英台扇等15則 江蘇 △三蝶奇緣等8則 廣西(其中有壯族、瑤族) △尼山姻緣來世成等6則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則 福建
編輯本段梁祝歌謠及流傳地
△梁祝敘事山歌 2885行 流傳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 2845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結義兄弟攻書傳 250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柳蔭記 676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緣傳 889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還魂團圓記後傳 1865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游地府後生結夫妻 105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獄全歌 40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❿ 百度pp今天晚上九江都昌縣大轉盤母子倆被水淹死是真的嗎

酒精都晏縣。大轉盤處有人溺水。這個視頻是偽造的。拍攝的日期是去年的。嫁接過來的。網路Sean,從來不宣傳這些事情。你可以從其他APP。和其他渠道中可以獲得。網路上多的來傳播正能量的。正義的。不是敏感話題的。

閱讀全文

與都昌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冬季小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96
濟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宣傳推廣先進事跡方案 瀏覽:577
醫院的情人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22
山東好買手電筒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40
3月份餐廳營銷方案 瀏覽:338
電子商務職業培訓班 瀏覽:272
餐廳菜品推廣方案 瀏覽:252
康心葯業電子商務 瀏覽:812
地礦職工培訓方案 瀏覽:294
房地產微信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587
政府福田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 瀏覽:862
海天營銷方案 瀏覽:875
西藏汽車銷售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000
寶馬汽車促銷策劃方案書 瀏覽:617
學院中層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480
幼兒園消防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548
2014年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160
廣東中外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61
建設民生電子商務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