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最美的18個古鎮村落,你最想住哪兒
大概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古村或老城,寧靜、質朴、美麗。
『貳』 對古村落的贊美懷舊
1.農奴小屋都顯著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蟲蛀,而且舊到灰色的。許多屋頂好像一面篩。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見屋蓋,其間有幾枝橫檔,彷彿骨架上的肋骨一樣。到處沒有窗玻璃。間或用布片或破衣塞著窗洞。檐下的帶著欄桿的小曬台,不知道為什麼緣故,卻都已傾斜,陳舊了,連油漆也剝落得乾乾凈凈。
2.出婺源縣城北行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谷平川里。南北兩面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谷。
3.是一個大型的四方形露天演出場,四周是新建的苗寨吊腳樓,遊人亦站亦坐已經圍了幾圈,表演的正是苗寨板凳舞,歡快的節奏,奔放的舞蹈,伴隨著時而敲擊的板凳聲讓人沉醉在粗狂豪放熱情淳樸的苗族風情中。接著是苗寨歌謠的表演唱,(歡迎登陸 )這是一群不需要任何伴奏的原生態歌手,其中,年齡最大的有八十多歲,最小的也有六十。那嗓音有時如山泉一樣清澈,輕悠悠,似山谷中溢出;有時又像濤聲一般低沉,朦朧朧,如海天處飄來。遊人聽得如痴如醉,樂不思歸。
4.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
5.夜,躺在苗家獨有的吊腳樓里的木板床上,遠離城市的喧囂,西江淙淙的流水聲漫過枕邊,恍惚中有種夢回故園的感受。第二天清晨,我們起了個大早,收拾妥當出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遠處,濃烈的霧靄把周圍的山頂掩蓋得朦朧迷離;近處,裊裊的炊煙在苗家吊腳樓上舒捲懶腰;因為晚上下了雨,路上有些濕,濕漉漉的小街上,遊客們撐著各種各樣的雨傘,好一幅濕潤清新的風景。
『叄』 求論文高手,急需一篇名為【中國古鎮古村落的發展模式】的1000字左右的論文
悠悠中華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而隨著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不是正在被人們漸漸遺忘,就是主動的被拆除而向現代城鎮發展。
目前,中國幾乎所有城鎮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長,而舍棄了文化DNA的保護,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應該值得深刻反思的。一個城鎮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然因素,火山噴發或者是沙漠侵蝕;二是人為因素的破壞,拆遷和所謂的現代化進程。近些年,古鎮保護非常熱,其內在的動因是開發旅遊,追求經濟價值。但是遺憾的是,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度的問題,而導致實際上對古鎮帶來了很多的破壞。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追求GDP和保護文化DNA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探索出古城鎮發展的新路徑。
合理追求GDP的增長,重視教育與醫療的公平,搞好能源和環境治理,走出片面追求 GDP增長的誤區,不能單單為了經濟的增長,而忽視資源的浪費和以環境的惡化為代價。保護文化DNA,切實保護傳統文化的靈魂核心,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經典的精髓,並使之有所再現和展示。
保存我們的歷史文化遺存,就像保存人類的DNA一樣。文化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文化的發展是人類演進和發展的縮影。變異使文化具有了新的更強的生命力,但不能突變,突變會使文化走向歧途,最終走向滅亡。傳統文化只有不斷改進,不斷吸收現代文明的精髓,不斷創新,才能夠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肆』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該如何進行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指出,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遊開發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開發處於初級階段:古村落的旅遊開發相對較晚,除少數幾個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順應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而得到開發的,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古村落的民居旅遊點往往都是只經過簡單處理後就開門接客,旅遊經濟效益在部分古村落雖然初見成效,但旅遊開發的帶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總體來說對飲食、住宿、購物等的發展未帶來很大影響,門票收入是其旅遊收入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開發獲得收益的也還只是極少數的村民。
2、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我們目前所見的古村落跟遺址不同,它是農村鄉土環境的重要活見證,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古村落可以使人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走出來,進入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淳樸、和諧的自然情調,領略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濃厚的鄉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築特色交織在一起,使古村落旅遊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4、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伍』 古鎮,古村落被旅遊開發破壞的例子
烏鎮就是典型
『陸』 起一個關於古村落新葉古村的論文題目
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後面都有幾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例緊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來闡發,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各行各業的人為了接受或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和寫作這種文體。
一篇議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論點是議論文所闡發的思想觀點;論據是文中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論證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揭示。這三者的緊密關系,構成了一篇議論文的主體。
『柒』 古村落,古民居旅遊開發的幾種模式
古村落的商業價值直接體現在旅遊價值上,旅遊開發被認為是當前保護古村落兼具經濟效應、社會效應與文化效應的有效方式。前瞻產業研究院梳理當前古村落與古民居保護的模式,常見的有以下五種,各有利弊,也就各有適應的空間條件。
第一種:「畫地為牢」——文物建築就地保護。對一些具備了極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文物古建築,列入區、縣、省、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少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種:「異地再生」——瀕危建築易地保護。易地保護是指將具有突出價值的鄉土建築遺產因客觀的、非遷建無以就地的種種原因,通過拆解重裝的方式,嚴格按原樣另選他處建造。
第三種:「靜態定格」——居民外遷式古村落保護。由於易地保護從某種程度上喪失建築遺產「原真性」,喪失歷史信息「完整」性,全面保護作為另一種古村落保護模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實踐。
第四種:「舊瓶新酒」——功能更新式古建築保護。對古建築單體內部進行改造和建築外環境改造。內部改造一般包括對廚房的現代化改造,整治給排水系統,添置浴室衛生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風貌。
『捌』 皖南古村落導游詞
中文導游詞: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安徽西遞古鎮導游詞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博物館。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宏村導游詞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宏村建於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廣發達之意。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村子始建於宋代,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朴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盪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際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旅遊業,喬石、朱鎔基等先後來宏村旅遊考察,陳復禮、瓊瑤、陳凱歌等先後來宏村進行藝術創作。進入九十年代,宏村入境遊客人數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長,其中又以港台及海外遊客為多。去年共接待中外遊客4萬人次,門票收入60.8萬元,比上年增長8%。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導游詞資料
西遞的明清古建築群是我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完好保存著120幢明清邸宅。西遞有著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生態環境和風情,該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譽。
西遞以其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朴實純美的民俗風情,以及高超精巧的徽派木雕、磚雕、石雕,聞名於全國。最有特色的民宅有大夫第、膺福堂、敦仁堂、西園、瑞玉庭等。「胡文光牌坊」又稱「西遞牌樓」,是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是西遞的標志。西遞村人傑地靈,培養出了明代荊藩首相胡文光、清代二品官胡尚贈、巨富豪商胡貫三等一批國家棟梁之材和儒商。
西遞被專家、學者稱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宏村為依山傍水的牛形古水系建築村落,圍繞水系而建的100多幢水榭民居,保存完好,古樸典雅,各具特色。月沼形如「牛胃」、南湖酷似「牛肚」,水清澈甘甜,九曲十八彎的水圳如「牛腸」穿庭入院。 人們在水圳濯洗菜蔬、衣裳是宏村特有的生活風景線。
宏村的古水系牛形村落堪稱「中華一絕」,開《仿生學》之先河。有「民間故宮」佳譽的清代民居「承志堂」是宏村古村落代表性建築,巧奪天工的「百子鬧元宵」、「唐肅宗宴官」等木雕群及漏窗石雕《四喜圖》奇美絕倫。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曾贊嘆道:「黟縣宏村建築文物是國家的瑰寶」。
宏村有「中國畫里的鄉村」的美名。古宅老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受到中外遊客、影視、美術、攝影藝術家們的高度贊揚。
在西遞、宏村馬頭高牆、石雕漏窗、門罩門額是常景;民宅廳堂內懸掛字畫、楹聯,擺設鏡鍾瓶是家家的習俗。西遞還有著「拋綵球,選佳婿」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