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門選修課叫心理電影賞析,大家覺得怎樣能把它上好,提點建議!
多看心理電影,比如第六感,通天塔,阿飛正傳,荊棘鳥,捫心問診,這些都不錯。
然後是看看心理學的書籍,總之呢,還是看你有沒有興趣了,有興趣肯定能學好,不太喜歡的話不用急,期末看老師劃的重點而定吧。
Ⅱ 各位高手推薦關於影片分析的書,分析的越詳細越好,最好整本書都是電影分析的
幫你找了半天,就這個靠譜。
希望可以幫到你
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
作者:安東尼奧·梅內蓋蒂
翻譯:艾敏 劉儒庭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本書薈萃了本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梅內蓋蒂教授對世界一百部經典影片的剖析。作者是通過多年實踐,發現了人的本體自在(In se Ontico),突破了佛洛伊德、弗羅姆、容格、馬斯洛等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從本體心理學這個獨特的視點,對影片進行深入剖析的,並將隱藏在畫面背後的無意識動力挖掘出來,進行深層次的生命本體學的分析。人的無意識世界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它是驅動人行為的動力源頭。導演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影片中表現了自己的無意識,自己的夢,所以,一部偉大的影片是導演的一個偉大的夢,也是集體無意識和導演個人無意識的深層反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導演,從西方的伯格曼、費里尼、塔爾可夫斯基到東方的黑澤明、張藝謀……都善於表達人的內心世界。一部優秀影片往往會引起觀眾的截然不同的反映,關鍵在於每個觀眾是從自己的無意識去信同影片,與生命情結獲得同構,觀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測試的過程;既是對集體的也是對個人的測試;既是對社會文化的也是對個體生命世界和文化結構的臨床檢驗。觀眾通過同影片中人物的認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本體心理學是對人的生命結構本質的剖析;是對文化人類的獨特探索。
本書的翻譯出版填補了國內電影本體心理學的空白,它不僅適合電影專業人閱讀研究,也適合各心理學科的教學研究和臨床實驗測試,更適合每個電影觀眾。」
目錄:
致作者的信
作者生平
電影本體心理學介紹
前言
第一部分 電影和無意識
序言
在第九屆國際太體心理學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
一、本體心理學的觀點
二 生存分裂現象
三、電影和無意識
第一章 電影中的無意識
一、有關電影文化的幾點思考
二、電影方法論
三、電影應用論及范疇
四、電影研究概述《朱莉亞·米尼蓋蒂的本段小結》
五、電影心理符號學
六、電影文化的影響
第二章 形象
一、形象的形而上
二、記憶痕跡
三、形象和無意識
四、藝術
五、神話
第三章 戲劇與電影本體心理學
一、戲劇心理學
二、戲劇本體心理學
三、希臘戲劇
四、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五、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分析:《俄狄浦斯王》1967年義大利
第四章 本體心理學與電影特性
一、從本體心理學看電影的特性
二、一種觀點的確認
三、電影中的分裂表現
四、電影創作的動機
五、電影中的象徵和空間
六、音樂
七、一部成功的影片
八、美國電影中的三種超我表現
九、演員
十、導演
第五章 無意識
一、思想的異化
二、社會病理現象:犯罪和吸毒
三、伴侶問的刻板定型
四、「偉大母親」的原型
五、幻想和科學幻想
第二部分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治療作用
第一章 電影本體心理學
一、緒論
二、分析標准
三、認識論
四、方法
第二章 女性負性心理學
一、《鬼婆》1964年日本
二、《朱莉葉塔和精靈》1965年意/法
三、《白日美人》1966年法國
四、《呼喊與細語》1972年瑞典
五、《夜間守門人》1974年義大利
六、《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年中國
七、《懸崖下的野餐》1975年澳大利亞7
八、《傳說》1985年英國
九、《煩惱的愛情》1995年義大利
十、《九周半》1986年美國
十一、《致命的誘惑》1987年美國
十二、《安東妮婭的樹》1995年荷蘭/比利時
第三章 男性負性心理學
一、《8%》1963年義大利
二、《定理》1968年義大利
三、《荊棘鳥》1983年澳大利亞
四、《英雄》2002年中國
第四章 愛情傾斜屏和移情現象
第五章 家庭負性心理學和教育學
第六章 社會分裂和傾斜屏
第三部分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教育和人格確認的作用
第一章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自我確認作用
第二章 教育學和心理軀體現象
第三章 女性本體心理學
第四章 制度和人格
第五章 領導人才心理學
第六章 幻想心理學
本體心理學術語解釋
譯後記
作者著述活動年表
影片目錄(中外文對照)
Ⅲ 求一篇關於心理電影賞析的作文800字以上
到我空間看
Ⅳ 心理學電影賞析能讓我們學到什麼
心理學電影賞析能讓我們學到什麼若拿《長江七號》論述它讓人們認識到「「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
Ⅳ 放牛班的春天心理電影賞析論文
我是星期四晚上的~~~~~陳紅的 心理電影欣賞 貌似不好寫啊
Ⅵ 心理電影賞析怎麼寫
心理電影的賞析,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影里的各個角色心理的變化分析咯~
Ⅶ 有關心理影視作品賞析方面的相關書籍
犯罪心理、美麗心靈、心靈捕手、楚門的世界、海上鋼琴師等這些是電影。
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當下的力量,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重新認識你自己等。
Ⅷ 高分求一篇心理電影鑒賞論文,1500字左右!
已發送!注意查收!
Ⅸ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