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都洛帶古鎮有什麼好玩的
洛帶是成都東郊有名的客家人聚居的小古鎮,號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古鎮上有著千年老街、諸多精美的古建築群落,比如:有名的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湖廣會館、燃燈古寺、四方塔、五鳳樓、字型檔塔、龍亭、甑子坊牌坊、葯王廟、鳳儀館、基督教堂等。此外,還有煙霞洞、紅豆林、玉帶湖、客家公園、金龍湖及金龍長城等多處古跡勝景,可資遊玩欣賞。 廣東會館位於洛帶古鎮的上街,始建於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整個會館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山門、前中後三庭和左右廂房構成,至今保存完好,是國內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會館中堂懸掛著一幅古香古色的對聯,上書"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顯示著一種文化上的源遠流長。(註:因為客家人原本是來自中原的秦代南征軍將士的後裔)。江西會館位於洛帶古鎮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有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台(萬年台)。是江西贛南移民,在乾隆年間集資修建的,會館的布局小巧玲瓏,有曲徑通幽的意境,雕梁畫棟的迴廊、屏風、戲台等建築讓人嘆為觀止。古鎮上1000多米長的老街上保留著大量客家古民居,大都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的建築,屋頂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蓋,結構多為單進四合院式,正中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鰲尖"等裝飾。 步入洛帶古鎮其間,就會感受到濃郁的客家風情,一家挨一家的小店,擺滿了客家的手工藝品、地方特產。還有好多 客家特色菜,名小吃,如九斗碗,野山菌全席、釀豆腐,鹽焗雞、油燙鵝、大棰酥、高婆麻糖、波絲糖、玫瑰糖、傷心涼粉、艾蒿窩窩等。
Ⅱ 百集紀錄片中國古鎮
麗江、烏鎮、大理、鳳凰、西塘、周庄、平遙、束河、宏村、同里、朱家角、黃龍溪、唐模、木瀆、甪直、平樂、和順、洛帶、喜洲、楓涇。
Ⅲ 洛帶古鎮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有很多小的景點,也不是很特別。從上到下的順序
1、三百梯【就是在矮山上的長長的石梯】
2、牌坊
3、廣東會館【這裡面有傷心涼粉,但有點貴】
4、字型檔塔【字型檔塔對角巷子里有捏泥塑的,這一團賣天鵝蛋的比較多】
5、醒酒樁
6、巫士大夫第【沒什麼好玩的裡面】
7、江西會館,五鳳樓廣場
8、湖廣會館【又叫禹王宮,裡面貌似有博物館】
9、甄子場【這一團有個賣武大郎燒餅的,其實是武太郎,當然你不在乎也沒什麼,自我感覺味道不錯】
Ⅳ 洛帶鎮的鎮情概況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相傳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落帶」,後因「落」「洛」同音,後人取鎮名為洛帶。唐宋時,洛帶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的出名是近年來的事,吸引人之處則是生活在這里的客家人、特色的美食以及濃郁的客家風情。
洛帶鎮俗名甑子場,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這里依山傍水,背靠龍泉山,面臨成都平原。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既成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鎮內黃家河自東向西繞鎮而去,狀如一帶水流洛洛。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至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客家人的勤勞,誠朴的性格在曠無人煙,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墾荒務農,世代創業。使得洛帶古鎮至今保留著客家人的鄉音、鄉貌、鄉情、鄉風。有人把洛帶稱為西蜀客家第一鎮,一點也不為過。
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
如今居住在鎮上的2萬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全鎮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以老街為中心,而洛帶鎮周圍十幾個鄉(鎮、街道辦)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人口數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國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至今仍有150餘萬人能講客家語言,並保持客家的風俗習慣。
這個小鎮的最大特色,就是有成都壩子最大的一方客家文化「碼頭」,來自廣東、湖廣、江西、川北等地的客家人,經過許多代,依然保持各自的傳統、語言、習慣,成為川人中的特色一族,而且,還保存了帶有客家人風格的建築———客家會館。尚保存的會館有:廣東會館、川北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 ,其中廣東會館規模最大,也最能代表會館建築特徵。洛帶鎮的三條街道將小鎮組成一片樹葉狀。客家人講究飲茶,這里喝茶的講究絲毫不遜於成都市區的大茶樓。小天井似的院子,假山、枯石、盆景、植物,古樸的建築,斑駁的樹影,幾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幾張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很是悠閑。
當地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是火龍節,據說其舞龍燒龍的傳統源自江西籍劉姓客家人,定居洛帶之後,將這一傳統引入了洛帶及周邊地區,至今劉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帶鎮寶勝村,以扎龍舞龍為業,最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舞龍程式:接龍、祭祖、迎龍歸巢、殺雞出龍、舞龍點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