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糖耐量宣傳

糖耐量宣傳

發布時間:2021-05-23 10:35:55

Ⅰ 防治糖尿病宣傳知識要點的預防措施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在重點人群中開展2型糖尿病篩查,推薦採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如篩查結果正常,3年後重復檢查;
及早干預糖調節受損(糖耐量受損和空腹血糖受損)。
五、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調節受損史;
年齡≥45歲;
肥胖:體重指數(BMI)≥28;
2型糖尿病者的一級親屬;
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
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壓(血壓≥140/90mmHg);
血脂異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mmol/L)〕;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靜坐生活方式者。

Ⅱ 糖尿病應該怎樣預防

在預防糖尿病發病方面,通過宣傳科學知識,讓人民群眾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發病因素?保持合理的?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促使糖尿病發病的生活方式,如高熱能飲食?非體力勞動?肥胖?吸煙?大量飲酒等,減少糖尿病的發病?每年分別對成人進和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方法包括給糖尿病患者講課,播放糖尿病保健知識教育錄像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對患者進行教育等;進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調查,積極開展預防宣傳;進行原有糖尿病患者並發症的經濟費用的調查?

早診早治?通過對高危人群的調查,發現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阻止和逆轉糖尿病的發生,把糖耐量異常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控制在5%以下?對發現的糖耐量異常者,在飲食?運動干預治療的基礎上用二甲雙胍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更好地預防糖耐量異常者發展為糖尿病患者?

預防或延緩並發症發生?對新老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病情,使血糖基本正常,並控制血壓及血脂,使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達標者佔60%以上?減少致殘及嚴重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避免或減少急性並發症的發生?對患者及其直系親屬進行教育;舉辦糖尿病知識學習班,醫患交流;重視心理教育,具體指導患者,與患者交朋友;鼓勵患者閱讀糖尿病自學手冊;利用報紙?雜志?電視?錄像等宣傳糖尿病知識;搞好糖尿病協會?康復協會及世界糖尿病日活動,患者科學?認真地對待糖尿病,自覺進行合理的治療?醫生只給方法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

Ⅲ 元氣森林因宣傳「0蔗糖」致歉,消費者有買賬嗎

我覺得沒有,這是因為他在宣傳的時候主要打造的就是低脂,而且這也屬於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同時也屬於虛假宣傳。

Ⅳ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宣教

妊娠期間首次發生或發現的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為妊娠期糖尿病,容易導致胎兒發育異常、新生兒畸形、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等風險,必須嚴格控制血糖,以保證胎兒健康的發育。調理方法有:1、合理搭配飲食,少吃多餐,避免油炸、甜膩、刺激性食物,少喝稀飯及帶餡的食物;2、適當增加運動量,每天堅持45-60分鍾且持之以恆,以散步為主,避免劇烈運動;3、定期復查血糖;4、必要時注射胰島素治療。

Ⅳ 有關糖尿病健康宣教的英文資料

http://www.hpb.gov.sg/hpb/default.asp?pg_id=3460 英文版的哦,自己翻譯了要~~~~~ 補充: 還是給你翻譯下啊~~~~ 信息資料 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ody proces little or ineffective insulin, a hormone that helps blood glucose to enter the body cells to be used for energy.糖尿病(DM)是一種狀況,人體會產生很少或無效的胰島素,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以用於能源使用。 This results in high blood glucose level which in turn causes damage to multiple organs in the body such as kidney, heart, eyes resulting in ESR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heart attack, blindness, etc.高血糖水平,這將導致從而引起多臟器損害的機構,如腎臟,心臟,眼睛在終末期腎病(終末期腎病),心臟病,失明等造成的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DM, namely:有三種糖尿病,即主要類型: In Type 1 DM, no insulin is proced e to damaged pancreatic cells.在1型糖尿病,不產生胰島素,由於受損的胰腺細胞。 It is usually diagnosed in children or young alts although it can occur at any age.它通常在診斷兒童或年輕人,但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 In Type 2 DM, insulin proced is not enough or not effective (insulin resistance).在2型糖尿病,胰島素生產是不夠的,或不能有效(胰島素抵抗)。 It occurs more frequently in people over 40 years old, particularly those who are overweight and physically inactive.它發生在人們更加頻繁地40歲以上,特別是誰是超重和體能活動。 Gestational DM occurs in pregnant women, although it usually disappears after delivery but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M in later part of life.發生在妊娠糖尿病孕婦,但交貨後,通常會消失,但會增加發展中國家在生命後期的一部分糖尿病的風險。 In addition, the unborn baby needs specialised obstetric care to rece serious complications.此外,胎兒需要專門的產科護理,以減少嚴重並發症。 People suffering from Diabetes Mellitus may not show any signs and symptoms, especially in early stages.糖尿病人的痛苦可能不會出現,特別是在早期階段,任何症狀和體征。 When present,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clude:當目前的跡象和糖尿病症狀包括: Passing large amount of urine frequently.通過大量的尿液頻繁。 Increased thirst.口渴。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tiredness and weakness.體重下降,疲勞和虛弱。 Blurring of vision.視力模糊。 Dry, itchy skin with poor wound healing.乾燥,傷口癒合不佳皮膚發癢。 Frequent infections especially fungal or yeast infections in the genital areas.頻繁的感染真菌或酵母菌特別是在生殖領域的感染。 Blood tests are readily available at GP clinics to screen for Diabetes Mellitus even if signs and symptoms are not present.血液測試通常可在大獎賽診所為糖尿病屏幕即使症狀和體征不存在。 Early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optimal treatment and lifestyle changes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good control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evention or delay in the onset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ESRD.最佳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相結合是必要的,以實現和預防糖尿病或嚴重並發症的發生延誤,如末期腎病良好的控制。 Information 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grammes to promote healthy lifestyl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Health Promotion Board website ( www.hpb.gov.sg ).對糖尿病和方案的信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從保健促進局的網站獲得( www.hpb.gov.sg )。 Global Impact of Diabetes 全球糖尿病的影響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re than 18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have diabetes and the number is likely to more than double by 2030.據世界衛生組織,超過全球 1.8億人患糖尿病的人數可能在2030年增加兩倍多。 In 2005, 2.9 million deaths per year were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and diabetes deaths will increase by more than 50% in the next 10 years without urgent action. 2005年,290萬人每年死亡可歸因於糖尿病和糖尿病死亡將增加在今後10年內將超過50%,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 Findings about Diabetes from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4 關於糖尿病的調查結果 ,從2004年全國健康調查 In 2006, diabetes was the seven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Singapore with 3.3% of all deaths being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alone. 2006年,糖尿病是第七次在新加坡的首要原因死亡的3.3全是由於糖尿病單獨%的死亡。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4, diabetes prevalence increased sharply with age: 0.5% of alts among those aged 18 – 29 years, 2.4% of those in the 30 – 39 year age group, 7.9% of those in the 40 – 49 year age group, 16.7% of alts in the 50 – 59 year age group, and 28.7% in those aged 60 – 69 years.根據2004年全國健康調查,糖尿病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急劇:0.5%的成年人在18歲- 29歲,2.4%在30歲- 39歲年齡組,7.9%在40歲- 49歲年齡組,16.7%的成年人在50 - 59歲年齡組,28.7%在60歲- 69歲。 Other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4 about this chronic disease are also pertinent:從2004年全國健康調查的其他結果對這種慢性疾病也是相關的: a) A higher proportion of males (8.9%) were diabetic compared to females (7.6%). 1)男性(8.9%)高比例的女性相比,糖尿病(7.6%)。 b) Indians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ethnic groups (15.3% compared to 11.0% in Malays and 7.1% in Chinese).二)印第安人的各民族之間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5.3%比11.0%和7.1%,馬來人在中國)。 c) 49.4% of Singapore residents who had diabetes had not been previously diagnosed.三)49.4%的新加坡居民誰患有糖尿病以前沒有確診。 d) 12.0% of Singapore residents aged 18 – 69 years ha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四)12.0%的新加坡居民年滿18歲- 69歲了糖耐量受損(IGT)。 Persons with IGT are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 and need regular medical follow-up.糖耐量受損的人士,可在患糖尿病的高風險,需要定期接受後續行動。 These persons may develop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such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even before the onset of clinical diabetes.這些人可能與糖尿病有關的發展,如冠心病和中風的並發症,甚至在臨床糖尿病發生。 補充: http://www.healthinfonet.ecu.e.au/chronic-conditions/diabetes/resources/health-promotion 補充: http://www.diabitieslife.com/diabetes/diabetes-basics/overview/diabetes-health-promotion.htm http://www.ohpe.ca/node/8474 http://esango.un.org/innovationfair/?page=viewProject&nr=8

Ⅵ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飲食健康教育

糖尿病(DM)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之後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近年來,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數量普遍呈增加的趨勢。我國糖尿病患者已有4000萬左右,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5年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將達5000萬。我國已成為僅次於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國家。而要全面有效的控制DM並非單純用葯可以達到,其治療有賴於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識是患者進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DM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此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其健康狀況,做出恰當的健康醫療決定,改變不健康行為,真正地實現患者參與疾病的自身護理。

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協和醫院向紅丁教授形象地將它比喻為糖尿病「五駕馬車」綜合療法的「駕轅之馬」!五匹馬拉一輛車,駕轅的當然作用非同小可了。這其中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

  1. 飲食質與量直接對血糖及病體康復產生重大影響。通過合理限制食物來控制血糖是一種直接的方法。

  2. 葯物是通過糖代謝組織介導而間接發揮降糖作用。葯物只有建立在成功的食療基礎上,才能更有效、更安全,並減少其劑量和毒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飲食療法的原則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應為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飲食。所謂「高碳水化合物」系指適當提高多糖含量,並非隨意食用單糖或雙糖類食物。糖尿病食療的主要原則為:

(1)合理節制飲食,攝取必需的最低熱量。在適宜的總熱量范圍內要調節好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以及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平衡。糖尿病患者每日飲食中三大營養素所佔全日總熱量的比例為:蛋白質15%,脂肪20%~ 25%,碳水化合物60%~70%。

(2)只要掌握好規定的熱量,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與健康人相同的食品,沒有必要過分限製糖類。但要避免偏食,不要專吃高營養的食品,這一點應該引起重視。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原則上是保持健康時所必需的理想的飲食內容和質量,肥胖患者要保持標准體重。

(3)為了正確執行飲食治療,患者要有效地利用食品交換表。在食品選擇上要注意多吃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物以及足夠的水分,少吃鹽,減少膽固醇和炮和脂肪酸的攝入。

(4)糖尿病患者除了基礎飲食所需的熱量外,還要考慮勞動和活動量的熱量需要。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老年人、特殊職業者及有並發症的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熱量,確定飲食中對血糖變化有影響的三大營養素數量,即蛋白質每日每公斤體重1~1.2克,脂肪每日每公斤體重1克,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由全日總熱量中減去蛋白質及脂肪的熱量後再除以4 ,即可得出其全日需要量。 總結如下:

  1. 適度控制體重。

  2. 飲食總熱量的25%—30%應來自脂肪和油。

  3. 碳水化合物供應占總熱量的55%—65%,主要應為復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纖維素的碳水化合物,如蔬菜和全麥食品。

  4. 蛋白質不多於總熱量的15%。

  5. 食物的選擇可根據各國的不同食物品種而因地制宜進行指導。

  6. 口服降糖葯或用胰島素的病人應每天平均分配進食量。

  7. 限制飲酒,酒精可引起用磺醯脲類或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出現低血糖。

  8. 可用非熱卡性甜味劑(山梨醇和果糖)。

  9. 食鹽限量在10克/天以內。


⑴、測量身高、體重,確定病人是肥胖、消瘦、還是標准體重:

根據病人的身高,計算出標准體重:標准體重(kg)==身高(cm)- 105

標准體重±10%:屬正常體重; <標准體重20% :為消瘦;>標准體重20% :為肥胖。;

⑵、計算全日總熱量:根據病人的體形和勞動強度計算,確定每日每公斤體重所需熱量,並算出每日所需總熱量:

成人糖尿病每日每公斤體重所需熱量:Kcal / kg /d

總熱量==理想體重×按需熱卡數

⑶、飲食中糖、蛋白質、脂肪的比例

糖類: 占總熱量55%~60%,提倡粗製米、面和一定量雜糧,忌甜食;

蛋白質:占總熱量15%~20%,(0.8~1.2g/kg/d)

脂肪: 占總熱量20%~25%,(0.6~1g/kg)

總熱量減去蛋白質、脂肪所供熱量就是碳水化合物所供熱量。若被4除便是糖需要量。

⑷、根據每日所需糖、蛋白質、脂肪的量安排主副食,結合常見食物營養成分表合理安排食譜。

三餐分配:①、早餐1/5、中晚餐各2/5 ②、早、中、晚各1/3

四餐分配:1/7、2/7、2/7、2/7

糖尿病病人一日進食量如何分配

在安排糖尿病人全日食物分配的時候,首先要根據計算的營養量再計算出食物的數量(主食副食),然後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的比例進行安排,如一個病人每天早晨有喝牛奶的習慣,那麼就可以固定安排早餐牛奶250毫升;如果病人從不喝牛奶可以用豆漿代替,或者安排其它食物。蔬菜每日約500克可固定在午晚兩餐中。剩下的食物如谷類,瘦肉類,油脂類可按營養的比例,根據餐次的分配配備在各餐中。三餐主食量可按1/5,2/5,2/5分配,或按1/3,1/3,1/3量分配。如每日4--5餐可從正餐中均出25克作為加餐。蛋白質食品最好均勻地分配在三餐中,也可留一部分作為加餐。

要做到合理搭配,單純一餐只吃素或只吃蛋白質食品(肉蛋類)的吃法是極不正確的。取消早餐,只吃午晚餐的習慣對病情控制極為不利。最好是主食與蛋白質食品互相搭配才更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哪些食物能調節血糖

番石榴 有一定的調節血糖的作用,而且石榴葉比鮮果更好。動物實驗證明,石榴葉中有效成分為黃酮苷,該物質對胰島素水平無明顯改善。因此,推測它不是通過改善胰島功能,是通過提高機體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來調節血糖的。因此,糖尿病患者長期用石榴葉煎水代茶飲是有益的。

苦瓜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適量地吃一點苦瓜,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但以苦瓜做菜也要因人而異,如有些人本來對苦瓜就比較厭惡,勉強為之,會導致心理、生理上的不適而影響食慾;有些人吃苦瓜後會有腹脹、腹瀉等反應。

鱔魚 黃鱔魚中含有「黃鱔魚素A」和「黃鱔魚素B」,這兩種物質具有恢復調節血糖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實驗證明,黃鱔魚素具有顯著的類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鱔魚(烹調方法不限)是有益的。一般堅持每天食用100~150克,連續3~4周可見空腹血糖下降,尿糖減少。

銀耳 含豐富的膳食纖維,且熱能較低。銀耳含有豐富的鉺耳多糖,它對胰島素降糖活性有明顯影響。動物實驗表明,銀耳多糖可以影響胰島素活性,將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時間從3~4小時延長至8~12小時,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桑葉、桑椹 許多報道稱桑葉、桑椹有輔助治療糖尿病的作用。它含有調節血糖作用的桑葉總多糖,用桑葉泡茶飲用,有條件的糖尿病患者不妨一試。

此外,辣椒、胡蘿卜、大蒜能降低血糖,而茶葉、荷葉、玉米須、鯽魚、鰍魚、綠豆等對改善糖尿病患者多飲、煩渴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麥麩、魔芋精粉、海帶、石花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也有間接調節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能吃糖嗎

糖按分子結構一般分為單糖、雙糖及多糖。單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豐富。甜度大,吸收速度快,食後能迅速進入血液中。雙糖(如蔗糖、麥芽糖)食後也很快進入血液。多糖大多以澱粉形式存在於食物中,還有一種形式為食物纖維,多糖消化吸收過緩,有利於保持血糖平穩,因此,糖尿病病人應食多糖而避免含各種糖果及含糖的點心、小食品、冷飲、果汁。

糖尿病患者可吃水果嗎

水果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果膠等)含量約為4%~20%,因為水果含有葡萄糖,過多食用後會使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對糖尿病不利。然而水果中也含有果糖、果膠、果糖正常代謝開始不需胰島素參與,果膠有延緩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糖尿病人並不是絕對不能食用水果。可以少食水果,但要計算熱能,減少主食。25g大米所產的熱量分別相當於橘子150g、蘋果120g、梨150g 、葡萄180g、桃250g、李200g、柿160g、棗75g、荔枝130g、枇杷260g、香蕉90g、菠蘿200g 、草莓300g、西瓜500g所產的熱量。也就是說,若吃500g西瓜,就減少25g主食。

糖尿病人早餐吃干飯好

吃干飯和吃粥對糖尿病患者的飯後血糖是否有影響?醫學工作者做了一項試驗。結果發現,進食干飯者,飯後血糖較平穩,基本上達到較好的控制水平;吃粥者,飯後血糖有明顯的升高。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不溶於水。但澱粉加熱、加水後,澱粉顆粒就會膨脹膠化,而易被消化吸收。粥加熱時間比干飯長,水分多,比干飯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因而對血糖的影響更大。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早飯後和午飯前的血糖是一天中較難控制的時段。因此,早餐進食干飯更有利於這一時段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人能否吃甜食

糖尿病患者要嚴格限制白糖、紅糖、蜂蜜、果醬、各種甜點心、巧克力、含糖飲料及甜果汁的攝入,因為這些食物大都含有較多的葡萄糖、蔗糖,所含熱量較高,吸收後會明顯升高血糖。例如在夏天的時候,有些糖尿病患者由於口渴進食了大量的可樂或者冰淇淋,會導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危及生命。

但是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少量進食水果的,原則是「用糧食換水果」。例如,每天可以減少半兩主食(生米25克或者米飯60-70克),而進食一定量的水果:鮮棗1兩半、香蕉2兩、山裡紅2兩、柿子2兩半、鮮荔枝2兩半、蘋果3兩、獼猴桃3兩、桃3兩半、鴨梨4兩、菠蘿4兩、柑桔4兩、葡萄4兩、櫻桃4兩、杏5兩、哈密瓜5兩、草莓6兩、西瓜7兩。以上這些水果中所含的大都為果糖,比蔗糖的甜度高,但是吸收卻比葡萄糖慢,升高血糖的作用也很緩慢,同時可以補充食物纖維及維生素,是飲食控制的有益補充。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無糖食品」,大多是添加了甜味劑的食品。市場上常見的甜味劑分為含熱卡的甜味劑和不含熱卡的甜味劑二種。含熱卡的甜味劑包括上面提到的果糖、以及木糖醇和山梨醇等,這些甜味劑都含熱量,但是吸收相對較緩,對血糖的影響較小。不含熱卡的甜味劑包括糖精和阿斯巴甜等人工化合物,不含熱量,不會升高血糖,但是已知有的化合物存在致癌作用,所以不建議大量進食此類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另外,糖尿病患者在進食「無糖食品」之前,一定要注意:食物中的澱粉和油類所含的熱量是同樣可以升高血糖的,所以不要以為是「無糖」的就可以隨便吃了。

糖尿病患者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大部分堅果類的食物熱量都很高,例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每100克中大約含有40-50克的脂肪,進食之後會使血糖升高,所以一定要嚴格控制。

糖尿病患者幾個誤區

誤解一:食療不如吃葯。迷信葯物,忽視食療是根本性錯誤。為了盡早達到標准療效,切實提高糖尿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必須採用綜合療法,其中就包括食療。

誤解二:日常飲食控制食品含糖量最重要。事實上,食品的含糖量是用化學的方法測出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值,無法准確說明和正確描述這種含糖量與人體血糖的關系(即對血糖的影響狀況),能真實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的是「血糖指數」。「血糖指數」概念由Jenkins等在1981年率先提出。當時他們將60餘種常用食物和簡單糖類做人體試驗,以觀察各種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算出各自占等量葡萄糖在2小時時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的百分比,作為各種食物的「血糖指數」。結果顯示塊根類蔬菜的血糖指數最高(如土豆達80%±13%),谷類次之,豆類最低。食物的含糖量與血糖指數未必成正比。顯然,血糖指數比實驗室靜態的化學測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含物的含量更能真實地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根據血糖指數調節糖尿病飲食將會更准確、更科學。可以說,構成糖尿病飲食質量的首要條件是血糖指數,而不單純是食物的含糖量。

誤解三: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食品最好。糖之於人體具有雙重作用,一是過多則對人體發生毒性作用;二則是供給人體生理代謝及病體康復的首要能量來源。對於病體而言,則更需要合理充足的能量供應,在糖尿病人飲食中糖提供的熱量宜占總熱量的60%左右,否則會影響病體生理代謝活動的供能及糖代謝組織、糖耐量的修復,甚至通過引起糖異生過多而產生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並發症。因此以往的「吃糠咽菜」極端限製糖攝入的飢餓療法很快被醫界淘汰,而以真正不含任何碳水化合物的「無糖」食品為主食,更是不可取。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極難找到真正意義的「無糖」食物,因蔬菜及肉類均含有一定量的糖(碳水化合物)!甚至某些標有「無糖」字樣的食品不但含糖,而且可能含糖量、熱量及血糖指數還較高,如「無純糖」的米麵食品含糖量約在60%~70%以上;牛奶粉(全脂)含糖量35%,熱量552千卡;脫脂牛奶粉含糖高達52%,熱量361千卡。故不可盲目地不加限制的食用。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對於「無糖」概念應有清醒的認識,對「無糖」的食品應理智地選擇。「無純糖」不等於「無糖」,市場上食品標示「無糖」是一種極易產生誤導的不科學用語。假如不添加純糖的食品即可稱作「無糖」食品的話,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米、麵食品(米飯、麵粉、掛面等)均可堂而皇之地稱作「無糖」食品!總之,對於糖攝入量的控制要從血糖指數、糖供熱比值、熱量含量、含糖量幾個重要因素全面、科學地把握。從糖供熱比值的角度而言,食品中所含糖提供的熱量宜占總熱量的60%左右。飲食「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更好」的觀念不僅是錯誤的,也是極不科學的。

誤解四:避免缺乏營養、飲食無需控制。不良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體力支出過少,是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因而糖尿病的治療應首先杜絕這種不良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無需控制」的觀念認為,「人是鐵,飯是鋼,」飢餓就是缺乏營養。其實過量進食並未被吸收利用,多餘的糖分停留在血液中,反而加重了病情;還有人認為可採取「血糖高了就加葯」的方法則更是大錯特錯了。熱量超標,血糖過高,最終使血糖難以控制,並發症層出不窮,不斷增加的超劑量葯物發生繼發性失效且毒副作用日顯,嚴重影響了糖尿病人的生命質量及壽命。這種試圖以超大劑量葯物控制高血糖來保證其隨心所欲飲食的做法,是一種極不可取的短期行為。攝入食品量常以總熱量為限,隨意「吃」不是福,只有科學地吃才能保證健康。

誤解五:稀飯可隨意喝。稀飯的固形成份多是米、面為主,並含有大量水分,盡管糖含量不高,但其所含碳水化含物(糖)消化吸收速度較快,常會致餐後血糖升速快、升幅高,這是由於血糖指數較高,故應予限制。這類似於土豆雖然含糖量僅16%,但因其血糖指數(80±13%)最高,比含糖量高達73%以上的米麵食品還要受到更大的限制一樣。推薦以豆漿(煮沸15分鍾以上)取代普通稀飯(粥),間或添加西紅柿(番茄)雞蛋湯、豆腐腦、冬瓜海米(海菜類)湯等。這些湯類不但血糖指數極低,而且營養豐富,更具有改善脂代謝及抗動脈硬化的作用。

誤解六:進食既然少,就要保證精。現代食品加工機械及工藝的改進,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目的本應是為人類提供更為有益健康且感官優良(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其中「有益健康」則是任何食品加工的最重要且是首要的必備條件,它應做到盡量保留原食物的天然營養素質,在此基礎上盡力改善口感。早在1965年美國專家Schroder通過實驗了解到缺鉻對糖代謝及動脈硬化的影響,就已明確提出精製食品對健康的危害,並例舉小麥加工成精製麵粉後除營養素大量丟失外,僅微量元素鉻就減少了2/3,這是對糖、脂代謝調節極為不利的因素之一。但遺憾的是,我國到現在為止,很多地區人群仍習慣並熱衷於食用精製小麥粉及其製品,並以這種不利於健康的不良口感習慣作為最高口感標准。甚至有相當多的糖尿病人寧願犧牲健康以追求這種「精麵粉」感官上的滿足。

誤解七:控制數量最重要。針對糖尿病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為了達到食療的最佳效果,在不超出總熱量限制的前提下,應以改善和提高飲食的質量為主,控制數量為輔。改善糖尿病飲食質量必須掌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血糖指數要低(50%左右),糖供熱比值占食品總熱量的60%左右,熱量含量每百克約300千卡,含糖量約50%,營養素比普通飯更豐富、平衡,在不超出總熱量前提下,主食基本滿足一般食量病人的飽腹需要。這就要求食物品種要盡量多一些,主食主張採用多種谷類與多種豆類的混合成份。由於某一種谷類食物營養單一且血糖指數與含糖量較高,故不提供單獨食用,又因為精製小麥粉血糖指數及含糖量比全麥粉和任何一種谷類食物都明顯增加,而營養素卻大量丟失,不主張單一食用。因此,不但「吃糠咽菜」之飢餓療法和「飲食無需控制」的隨意飲食主張都是錯誤的,而且「六兩米面」之半飢餓主食方法也不完善,理應採用以「質控」為主,「量控」為輔,以提高和改善糖尿病飲食質量為核心的「質量控制」新方法。

Ⅶ 糖尿病有幾級預防

糖尿病一級預防——避免糖尿病發病

(1)目的

通過宣傳科學知識,讓人民群眾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發病因素,宣傳全國糖尿病調查情況,保持合理的、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促使糖尿病發病的生活方式,如高熱能飲食、非體力勞動、肥胖、吸煙、大量飲酒等,減少糖尿病的發病。

(2)任務

每年分別對成人進行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方法包括給糖尿病患者講課,播放糖尿病保健知識教育錄像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對患者進行教育等;其次是進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調查,積極開展預防宣傳;第三是進行原有糖尿病患者並發症的經濟費用的調查。

糖尿病二級預防——早診早治糖尿病

(1)目的

通過對高危人群的調查,發現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阻止和逆轉糖尿病的發生,把糖耐量異常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控制在5%以下。

(2)任務

對新發現的糖耐量異常者,在飲食、運動干預治療的基礎上用二甲雙胍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更好地預防糖耐量異常者發展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三級預防——預防或延緩並發症發生

(1)目的

對新老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使血糖基本正常,並控制血壓及血脂,使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達標者佔60%以上。減少致殘及嚴重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避免或減少急性並發症的發生。

(2)任務

對患者及其直系親屬進行教育;舉辦糖尿病知識學習班,醫患交流;重視心理教育,具體指導患者,與患者交朋友;鼓勵患者閱讀糖尿病自學手冊;利用報紙、雜志、電視、錄像等宣傳糖尿病知識;搞好糖尿病協會、康復協會及世界糖尿病的活動,使患者科學、認真地對待糖尿病,自覺進行合理的治療。醫生只給方案,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

Ⅷ 把82.5g葡萄糖粉放進純凈水裡,但一點都沒融化,會影響糖耐量結果嗎

純凈水是用自來水為原料,通過離子交換、反滲透、蒸餾等工藝製成。硬度低,幾乎不含礦物質,燒開後

無水垢。
礦泉水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或鑽井採集的,對水源地有嚴格要求,需經過地礦部門勘探評價,採取水源

地保護措施。礦泉水的價格相對較高,主要是因為水源成本高,而不是因為其中微量的礦物質真有什麼神

奇的功效。礦泉水中常宣傳含有豐富的「微量營養元素」鍶、硒等。
區別:
1.飲用純凈水是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料,通過電滲析法、離子交換、蒸餾法及其他適當的

加工方法製得的,密封於容器中且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飲用的水。
純凈水工藝流程:原水---原水泵---預處理【石英砂樹脂罐】---預處理【活性炭樹脂罐】---預處理樹脂

罐或者加葯裝置---精密過濾器---高壓泵---反滲透---滅菌系統---純凈水
2..礦泉水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的或經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礦水;含有一定量的礦物鹽、微量

元素或二氧化碳氣體;在通常情況下,其化學成分、流量、水溫等動態在天然波動范圍內相對穩定。礦泉

水工藝流程: 採用機械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中空纖維超濾、殺菌消毒設備等工藝,可去除水中的膠

體、化學有機物、重金屬、細菌等大分子有機物,保留水中有益微量元素。
3、純凈水是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料,採用多種工藝,把水中的重金屬、三鹵甲烷、有機

物、放射性物質、微生物等有害、有毒、有異味物大部分去掉,消除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和潛在危害,然後

以桶裝的形式上市銷售,供給人們飲用。
4.礦泉水的形成是復雜的。它是由地下水流經了含有不同組分的岩層,經溶濾作用、陰陽離子交換吸附、

生物地球化學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使岩石中的微量和常量組分進入了地下水,富集到一定程度而形

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礦泉水。
5.純凈水是通過蒸餾、反滲透等技術來凈化原水的,而在去除有害物質的同時,也除去了幾乎所有對人體

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它是不含任何雜質,無毒無菌,易被人體吸收的含氧活性水。
6. 礦泉水和自來水、純凈水不同,它含有鋰、鍶、鋅、碘、硒等20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有的還含有

比較豐富的宏量元素,如富含Ga、Mg、K、Na等離子。
7. 純凈水是直接可以飲用的水,無所謂加熱或者煮沸,夏天一般涼飲,冬天加熱後飲用的多。
8.礦泉水一般不應加熱,可以稍微加溫,最好不要煮沸。因為礦泉水含有鈣、鎂等宏量元素呈較多,有一

定硬度,在常溫下呈離子狀態,加溫煮沸後鈣、鎂等離子易與碳酸根生成水垢析出,所以礦泉水最佳飲用

方法是在常溫下直接飲用。

Ⅸ 元氣森林因宣傳無蔗糖致歉,廣告宣傳要遵守哪些規定

廣告宣傳要遵守的規定有:一是不能出現我國的國旗、國徽、國歌等,不能利用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的名義進行廣告宣傳;二是不能宣傳含有淫穢、迷信、恐怖、暴力、丑惡等內容;三是不能帶有明顯貶低其他競爭對手的宣傳內容;四是不能宣傳可能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但實際是,元氣森林早在三年前就因包裝標識問題被行政處罰過了,這一封遲來的致歉信大部分消費者均表示不能接受,並要求有關部門嚴肅處罰才能對得起這些年積攢的脂肪。未來元氣森林的發展如何,是繼續“大火”,還是就此“沒落”,全看市場和消費者的決定了。

閱讀全文

與糖耐量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考電子商務概論網上作業答案 瀏覽:941
班級晨會策劃方案 瀏覽:204
高中主題班會策劃方案流程 瀏覽:546
營口家裝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103
東北財經電子商務 瀏覽:484
2018小學寒假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816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
餐廳年夜飯推廣方案 瀏覽:624
微課設計與創作培訓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51
一個醫院衛生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380
上海領秀電子商務 瀏覽:347
飲品促銷活動方案範文 瀏覽:657
超市促銷活動抽獎活動 瀏覽:411
體檢中心策劃方案 瀏覽:952
實驗小學師德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49
2017環境保護培訓方案 瀏覽:571
超市促銷活動策劃方案書 瀏覽:988
電子商務專業一本大學排名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