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贛南旅遊宣傳語

贛南旅遊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1-05-14 10:31:48

① 贛州名人事跡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鄭獬上書進言,他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贊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他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鄭獬對新法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罷官。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開土代知府。

在開封府任上,鄭獬與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開封府,降為侍讀,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調任青州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鄭獬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於是,以有病為由而辭官退隱。

鄭獬為官清廉,家貧子弱,死後竟無力安葬,靈柩停於寺廟長達10年,直到周守騰任安州知府時才出面為其落葬。又數年後,鄭獬之子鄭宣義帶領全家從安陸返回寧都,並扶其先人靈櫬歸葬在縣城西郊蔚背嶺。

鄭獬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位於大余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丫山,雄峰凝翠,雲遮霧繞。山上有座靈岩寺,始建於南唐,興盛於明代,是贛、粵、湘邊界上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

1528年,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正在南安總督軍務,積勞成疾,經奏請朝廷核准,暫回浙江餘姚老家養病。當他乘舟行至青龍鎮時,病情加重,遂客死於舟中,享年五十七歲。

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則神奇的傳說。1528年,當王陽明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靈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王陽明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王陽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幾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王陽明當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轉重,客死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民間傳說固然虛妄,但它能從某一角度反映人們的心理走向。

為什麼王陽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贛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是明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明正德年間,他以右僉都御史身份任南贛巡撫,治理動亂之中的贛南。他率領軍隊在贛南境內及其周邊的閩、粵、湘邊境各地作戰,打過許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橫水(崇義)、桶崗(即南康市唐江鎮。客家話的「桶崗」與「唐江」音相近)等地創造過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戰例,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贛南在全國經濟文化方面相對落後,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廣為傳播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獨創見解,促進了贛南文化的發展。歷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贛州話是王陽明教出來的」,是否確實,已無從查考。按理,靠一個人教出一個城市數萬人日常使用的方言來似乎不可能,但王陽明確實採取各種措施在贛州城區推廣「官話」,使語音極靠近普通話的贛州方言統一起來、普及開來,令其成為贛州城區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語。陽明先生其人雖早在五百年前已經作古,但他在贛州市民經常使用的口語中為自己保留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歷史上,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譽。為何有此盛譽?因自唐宋以來,寧都文人學士眾多。據史料記載,在唐至清末的科舉考試中,共考取進士125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但寧都「文鄉詩國」的「詩國」真正由來,卻和南宋著名詩人曾原一是分不開的。史載,曾原一有「詩人宗之」之譽。

曾原一,字子實,寧都梅江鎮人,是南宋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介紹。

曾原一系曾興宗之孫。曾興宗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特奏進士,後授廣東肇慶推官,他自幼篤志理學,師事著名理學家朱熹,朱熹極看重他的才學,曾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後來,他因朱熹遭貶謫而受株連,丟官職回歸寧都,率家隱居於金精山西邊的篔簹谷。在篔簹谷,他結廬講學,授徒傳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學者雲集而來。

曾原一自幼聰慧伶俐,好學善思,長大後便顯出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很受祖父曾興宗喜愛,更受曾興宗弟子們推崇。後因避亂鍾陵,結識了戴復古。戴復古系浙江紹興人氏,一生忠於古學,曾從當時名人林敬思學習,又拜在著名詩人陸游門下,因而以詩聞名於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來往於金精山篔簹谷。曾原一與他結識後,兩人談古論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因此結為知己。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吟詩作文,專心研究詩作,後又一同組建了「江湖吟社」,影響極大,寧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詩吟詩高潮,人人都以作詩吟詩為驕傲,詩作盛極一時,並有大批詩集問世,名傳海內外。這也是寧都被譽為「詩國」的最早由來,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人宗之」。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舉人。但他為人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無意官場進取。回邑後,曾同叔父曾益之傾囊集資修築縣城梅江鎮城牆,保土安民,此舉在當時頗使群眾感恩戴德。其時他家住梅江鎮南阜民內巷(今按門牌統稱小東門,縣工商局斜對面,東口連七仙廟,西口接中山街,是條狹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從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詩友常在巷內構思作文,吟詩放歌,故此小巷被後人稱為構思巷,亦稱斗詩巷。

宋寶佑年間,曾原一攜家眷離開縣城梅江鎮,隱居蒼山,自築「萬松亭」居住,與家人自耕其食,雖窮老蹭蹬,但潛心著述,一生詩著頗豐,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問世,海內詩人都極崇敬他,一直把他當成寧都地方詩歌界盛行的開創人。

客家人羅牧,字飯牛,號雲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明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於寧都縣釣峰鄉,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歲。他不僅是清代著名畫家,還是江西頗有盛譽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曾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江西畫派英才」。他的畫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系農家子弟,父親羅必遠,是貧苦農民。明末清初,釣峰有「富翁商賈、伏釣州縣」(因富翁、商賈較多,當地不少人都稱釣峰為釣州縣)之稱。羅牧雖然出身貧窮,但艱苦的家境沒能難倒他,反而激發了他從小樹立起改變自己境遇的雄心壯志。由於他自幼聰穎,刻苦好學,並尊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敦古道,重友誼」,奉行始終,後來,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

羅牧十多歲時從釣峰來到縣城梅江鎮,尋師習藝。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魏書,字石床,梅江鎮人,工詩詞,善書畫,真草隸篆運筆如神,畫山水、竹木、鳥獸,窮態盡妍,是當時寧都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羅牧投其門下後,刻苦認真,深得其法,常受魏書誇贊。由於魏書性情放浪不羈,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論古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羅牧深受其影響,導致他後來性情慷慨,不拘小節,一生好雲游和交友。

順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佔南昌時,羅牧24歲。當時,他已結婚成家,習畫也已有七八年,畫技日臻成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常與魏禧、林時益等談古論今,吟詩作對,藉以提高自己。並拜林時益為師,學習制茶技術。因他喜好飲茶,對學制茶技術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便學會製作茶葉,可供自飲和出售。這為他後來的游歷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順治八年(1652年),他為了謀生和游學,攜家眷遷居南昌。在南昌,接觸面廣了,他結識了不少明遺民中的文人、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徐世溥等,獲益匪淺,畫技長進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羅牧44歲,又舉家遷居揚州,在那裡,又結識了許多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惲壽平等。他們技藝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於時局動盪,羅牧很快又遷回南昌居住。這段時間,他常去北蘭寺與一個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談經論畫,並在和尚引見下,開始同一些官場文人來往,當時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畫,他們便常在一起談經論畫,或賦詩唱和。就在這個時期,他經江西巡撫推舉,獲皇帝授予的「御旌逸處士」封號。

羅牧的繪畫活動,主要在順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師從魏書學習畫技,後又自學繼承名畫家黃公望、董其昌的畫法,所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畫的花卉、人物、山水畫造詣很高。據後來專家論定,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具有煙雨迷濛的「米氏雲山」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盡管羅牧其時繪畫造詣很高,對藝術態度嚴謹,同時也通曉詩文,但他一生為人謙虛,並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貧寒,有時也繪制一些屏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今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以及日本等國內外不少團體和個人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羅牧寓居南昌時,住在風景優美秀麗的東湖百花洲,亦畫亦制茶,並常與一些南昌文人畫家相邀聚會,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雲山本是無常主,更寫雲山賣與誰?」後來,隨著年事漸高,羅牧對山水畫的創作越來越痴迷。為使當時的畫壇能夠發揚光大,他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因他當時「頗為名流稱重」,許多人推崇他,所以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畫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釒監、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交遊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追求和藝術水平,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

羅牧在畫壇的成就和地位影響極大,除江西省外,還有江淮一帶的畫家,畫技畫風頗受其影響,因此形成了羅牧山水畫的傳派……對羅牧的畫績,今《中國繪畫史》、《中國畫家大辭典》均辟有條目記載和介紹。

羅牧,江西畫派的開派英才,客家人的驕傲!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琳池人,唐由隴西遷徙入贛,李姓先祖李子魚的裔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為客家之先賢,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灣,時任江南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到任後他首先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人民清除了禍害。接著他革除弊政,實行減租、減息和免賦,減少了人民負擔。同時,倡導為官要清正廉潔,台灣政風為之一新。

在巡察台灣期間,他不僅力主整肅吏治、振興教育、發展農業,而且還會同督軍、總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為中心據點,加強海防建設,提高防禦外患能力。

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兩紋銀,建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從識字教育開始,到詩書禮儀、農耕紡織,實行學以致用的教育方針,史料上載譽他「士皆感奮」。

他不僅從家鄉寧都聘請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能工巧匠,還從外地引進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優良品種至台灣,全面深入地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方法,也改變了台灣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灣人對甲魚敬若「神明」,任其糟蹋莊稼而不管不問。自從他親手抓捕甲魚令廚師精心煎炒蒸炸,擺設「甲魚宴」款待客人後,爬禾害蟲才成了台灣人的美味佳餚。

他愛民如子,對臨海次次嚴重的颶風災害均能如實向上級稟報,並力陳減賦,均得到恩准,因此台灣人民還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荊山祠」,讓他享受四時祭祀,至今香火不絕。他的精神和功德將永遠留在台灣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黃陂楊依的「文昌閣」教過書。

李宜青與謝氏夤緣深長,有一件事可說明。謝氏先祖謝明河家住釣峰貴富坪,是李宜青在楊依教書往返琳池的必經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過年,經過謝明河的門口時日已西下。謝明河看見天色已晚,就主動提出把毛驢借給他,好讓他早點回去趕上年夜飯。

雖然有點熟悉了,但李宜青總覺得不好意思,更擔心的是,如不能及時歸還耽誤人家的農活。謝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告訴他:「這不要緊,到家後你只要放開韁繩,毛驢識路就會自己回家。」李宜青見說得實在,就騎上毛驢趕團圓飯去了。

到家後,李宜青總是怕毛驢丟失,並沒有放開韁繩讓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驢養得肥肥壯壯,吃完「七種羹」回私塾時才把毛驢送回。從此兩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與一位農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進士後,李宜青並沒有忘記這位田舍翁,送給謝明河一把寶刀作紀念。

後來,謝明河把兒子謝經國過繼給其兄謝明江,這把寶刀就跟著到了楊依。民國時期有人在族人謝瑞文家中看到過,寶刀非常鋒利,刀柄鑲嵌了很多寶石,閃閃發光。因此村人訛傳這是把「上方寶劍」,所向披靡。遇上孕婦難產,常請去鎮邪。開頭似乎有效果,後來卻是不靈了,據說是因為進了血間被污所致。

謝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卻是個不幸之人,他的獨生子早夭。夫婦去世後,寶刀就不見了。後來曾有人尋找過寶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長滿鐵銹的鈍刀,沒有刀鞘,乃無用廢鐵。

寶刀雖然遺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義,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譜序》將永世流傳。

他在序中稱:「於今,為烈而門戶迭起,尤莫司馬代之王謝。」他盛贊:「監川內史(謝)靈運高文偉績,史不勝書。」「瓜瓞綿綿、星羅棋布,此亦如昆侖之水,九曲入中國,支分派衍,紛綸四布,應天星而遍地軸,烏能量其所至哉!」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百姓的真實寫照。

同為客家人,四海一家親。那對來自台灣的石獅,至今還踞守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它們是台灣人民的忠實使者,永遠也不會離開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處?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議不休的問題。最近新發現的清光緒《府江戚氏族譜》(以下簡稱《戚氏族譜》)以及圍繞著此問題展開的調查,揭開了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之謎:戚繼光的祖居地原為江西省贛州市贛縣湖江鄉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遷往山東,戚繼光是贛南客家的後裔。

據山東《戚繼光志》,戚繼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東蓬萊的前六代,即戚詳——戚斌——戚桂——戚諫——戚寧——戚景通(戚繼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則為空白。據《戚氏族譜》所載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禮、仲賢、仲開(無後);三世:元海、元達;四世:均福(元達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處族譜注曰:「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

我們認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根據有四,其一,兩地世系相接,蓬萊戚繼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詳」之前祖先世系不詳,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後記載中斷,前後恰恰相銜接;其二,徙居時間相同,戚明德「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戚詳「從戎」時間,一般也認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點相同,據《明史·戚繼光傳》:戚繼光祖先「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祖先遷徙之後的定居點為山東登州,亦即蓬萊。《戚氏族譜》記載明德「徙居山東登州」,兩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關戚繼光祖先遷居山東的記載都認為,遷居原因是戚詳立有戰功,《戚氏族譜》記載是「從戎立功」,完全一致。

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偶然的巧合。

另,調查獲得的資料還可直接證明戚繼光與夏府戚氏的血緣關系。茲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

第一,族譜資料之證。證一,據戚斌《戚氏族譜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長者,長者說:「幼時,戚將軍繼光來京,寓我家,語我父曰:『吾祖世職登州,爾祖戎定邊衛,今雖異處,原同一家。』」因此,他斷定戚繼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證二,據《戚氏族譜》所錄熊秉哲《太學戚君傳》:「與遇老人字光乾者,敘及原系贛州戚氏……又雲,少時會見戚宮保,亦雲是同祖所分。」證三,魏禮《戚氏族譜序》:「明嘉隆間有太保繼光者,所至立勛,庸著戚氏《新書》,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這些記載可知,戚繼光自己也認為他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學者魏禮則明確指出戚繼光是「府江之苗裔」,這都證明了戚繼光與夏府戚氏存在著血緣關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對聯之證。祠堂前廳儀門兩邊牆面向中堂聯:太保新書捍衛家國,西江問鼎光耀中華。祠堂中廳石柱對聯:聯血族崇尚武精神實紀新書勿忘祖烈,承先志輔佑文治理儒行經籍蔚為國光。

第一聯的「太保」是指戚繼光所任的官名,《新書》是戚繼光撰寫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第二聯的《實紀》和《新書》分別指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該祠堂修建於元明之際,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遙,上述對聯被鄭重其事地刻於祠堂的牆面和石柱上,說明夏府戚氏對此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共識,即戚繼光為夏府戚氏的後裔。

第三,調查口碑資料之證。最近,由江西省贛縣政協牽頭組成的「戚繼光祖籍考證工作小組」前往山東省蓬萊市進行調查考證,調查工作不僅得到當地政協以及戚繼光後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的第十一代後裔戚兆華談到,小時候其先人曾對他說過: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遙遠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贛州的古稱)——這是戚繼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極為重要的口碑資料,它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當源自祖傳的說法。這有力地說明,《戚氏族譜》所載戚繼光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之言並非虛擬,說明夏府是戚繼光的祖居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山東戚繼光後裔與夏府戚氏雙方的認同。在戚繼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兩地資料相互印證,兩地有關戚繼光祖先的世系實現對接,填補了「戚繼光遠祖活動情況不詳」這一空白。

戚繼光祖居地研究的這一新進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歷史研究方面,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祖居地的新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傑出歷史人物的研究來說,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歷史人物(包括客家後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祖居地及客家後裔身份的確定,無疑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第三,在促進贛南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方面,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先賢過化之地」,贛州市還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戚繼光祖居地考證的新成果,將大大提高贛南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同時,通過宣傳推介,還可能掀起「戚繼光祖居地旅遊」熱,從而促進贛南旅遊業的發展。

② 旅遊宣傳標語

圓明園:

傷痕


看望
2.
城:保護
華巨龍
宏揚民族驕傲
3.桂林山水:真靜真清真綠灕江水


險桂林山水
4.泰山:
華民族5000
崇拜
神山

世界遺產

③ 江西省的旅遊宣傳口號是什麼

宜春是一個叫春的城市

④ 旅遊宣傳廣告詞 急急!!!

旅遊也一樣可以通來過宣傳單源的方式打廣告,讓更多人了解旅遊的地點價格,吸引遊客去旅遊

古城 旅遊宣傳廣告詞:

1、山水古生態,魅力新長興。

2、山水景,太湖情,生態韻。

3、山水聚秀,古今長興。

4、山水人文古跡,古韻生態長興。

5、山水人文經典,帝國佛鄉長興。

6、山水人文經典,古韻生態長興。

7、山水鑲古城,水墨畫鎮遠。

8、山水鎮遠美,古城天下絕。

9、山與水相宜,古與今相融。

10、賞長興古生態,游覽天下奇觀。

11、賞長興古韻,覽天下奇觀。

12、賞長興生態古韻,覽地球滄海桑田。

13、賞古邑風情,游生態高郵。

14、賞年畫逛古宅走進歷史,進氧吧觀綠柳回歸自然。

15、賞遠古風光,品魅力長興。

城市宣傳廣告語:

  1. 青島(帆船之都):心隨帆動,駛向成功

  2. 麗江:七彩雲南 ,夢幻麗江

  3. 沈陽:新沈陽,新環境

  4. 日照:黃金海岸,激情日照

  5. 佛山:和諧佛山,綠化家園

⑤ 贛南的旅遊

贛南旅遊資源豐富。有以宋代「四古」(古石窟、古城牆、古浮橋、古瓷窟)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遊區;還有被譽為水上絲綢之路的梅關古驛道旅遊區;有道教第35福地翠徽峰金精洞;還有傳說中漢鍾離得道成仙的漢仙岩;有天然氧吧陽嶺,人間仙境小武當山,水上明珠陡水湖,還有東江源頭椏髻缽山……。 贛南推出有「紅色故都、江南宋城、東江源頭」三個旅遊品牌,並整合包裝了三條獨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線可供旅遊者選擇。
贛江是江西的母親河。贛江(東江)的源頭在贛南。到贛南去,走進贛江(東江)源,探尋客家源,追溯共和國之源。您收獲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與美麗的風景,更有這里悠揚的風韻和純朴的民情。 瑞金市 瑞金市境內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有傳統的九堡密溪客家圍屋(瑞金密溪古村)景點。也有太平天國時留下的舊址、風景秀麗、自然風光絕佳的羅漢岩風景區。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建立時所留下的紅色舊居舊址獲得國家級保護文物、景(區)點更是全國之最。瑞金境內共和革命舊居舊址180多處,擁有紅軍廣場、「一蘇大」會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紅井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這些都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寶貴資源;同時,自1995年新華社在瑞金修建革命舊址、續寫「紅色家譜」以來,修建革命舊址,在葉坪鄉、沙洲壩鎮已經成規模較大的國家部委舊群,成為瑞金紅色旅遊的一大景觀。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於2015年7月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成為贛南首個5A級旅遊景區。
通天岩 風景名勝區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素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緻宜人,文物遺跡豐厚,石窟藝術寶庫」之稱謂。通天岩之名源於「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是一座開鑿於晚唐,興盛於北宋晚期的石窟寺,至盡保留自唐代以來較完整的摩崖造像359尊,題刻128品。這里,林木蒼翠,景緻獨特,是一處發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風景區,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歷史景區主要由忘歸岩、觀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個岩洞構成。忘歸岩是丹霞地貌發育最好,景緻最獨特的岩洞。1996年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為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的專題節目專程來此地拍攝取景。通天岩是整個景區的中心,內有古老的廣福禪寺院,蔣介石企圖囚禁張學良將軍的雙桂堂、蘇東坡拜訪陽孝本的陽公祠。蔣經國先生避暑之所、玉水池、一滴泉等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整個山岩絕壁環繞,頗具佛國氣象,山岩上還保留有北宋中期所雕刻的拱衛毗羅遮那佛及五百弟子聽佛講經群像,氣勢雄偉壯觀。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景區由原來的0.5平方公里擴展到6平方公里。逐步完善了基礎設施,綠化美化了景區;同時為遊客提供了商品購物一條街,開放了蔣經國舞廳和怡心閣竹樓住宿,一個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綜合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 郁孤台 建在贛州市區北部的賀蘭山頂,以山勢高埠、郁然孤峙而得名,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郁孤台坐落在城區西北部的賀蘭山上,海拔131米,是城區的制高點。以其地山勢高埠、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在唐代宗時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其中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成為千古絕唱。景因文傳,郁孤台也隨之名揚四海。原台已毀,但有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所建的全木結構的樓台一座,1982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仍為3層、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鳥瞰古城全景。
【宋】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簡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於南宋小朝廷腐敗無能,准備不足,金兵趁機大舉南侵,如入無人之境。金兵兵分兩路,一路下建康,陷臨安,猛追高宗,直搗福建。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緊追隆祐太後,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直到贛州才得到喘息機會。當時,贛西一帶遭受金兵的侵擾,人民的損失極其慘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主管司法與監察並兼管農桑)時所寫。作者路過皂口,見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八境台 建於北宋嘉氈年間(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築台後繪制《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在這里的題詠甚多。八境台依城牆建造,台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新建的八境台為歇山重檐,朱樓碧瓦、飛檐書棟,雄麗壯觀,屹立在章貢兩江匯合處的古城牆上,大有控三江之勢。登台遠眺,碧波白帆、綠樹紅樓,歷歷在目;江風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 贛州古城牆 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修建於北宋年間,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牆、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
說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里長城,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著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贛州宋城牆,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五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明代洪五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游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上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窯燒造等。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嬗變,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州古浮橋 環繞贛州市的章貢兩江上,原有浮橋3座,既市區西北部章江上的浮橋,俗稱西河浮橋; 市區東部貢江上的浮橋,俗稱東河浮橋;市區南部章江上的浮橋,俗稱南河浮橋。贛州其他地區章江、貢江流經處也分布很多浮橋,如贛州市南康鳳崗鎮碼頭古浮橋。分別始建於北宋寧熙年間(1068—1077年)、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和淳熙年間(1174—1189年)。 3處浮橋都採用篾纜聯舟結構。3舟用橫梁固定為1節,樑上鋪以板,每節長10米,寬4米。 西河浮橋長252米,東河浮橋長500米,南河浮橋長300米。 1986年新建西河大人行橋通行後,南河浮橋也拆除。1990年南河大橋建成通行後,南河浮橋也拆除。現僅存市區東部建春門外東河浮橋1座。遊人行走浮橋,目睹碧波粼粼,耳聞江濤聲聲,別有一番情趣上心頭。
現存的東河浮橋始建於南宋時期,始建者叫洪邁,江西鄱陽人,在贛州當過知軍。著有《容齋隨筆》,是唐宋筆記中規模最大、影響甚深的一部筆記。古浮橋全長400米,用了100隻小船拼接而成,每三隻為一組,整座浮橋分為33組,用纜繩把它們連接起來,然後用鋼纜、鐵錨固定在江面之上。贛江水運繁忙的時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開啟一次,讓船隻通過。過去在很多臨江的城市都有浮橋,在贛州已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歷史景觀。 南遷紀念壇 位於龜角尾公園內。客家人南遷紀念壇分基座、銅鼎二個部分,基座借鑒北京地壇的建築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同時體現了客家人以農為本的特色,基座分為三層,象徵著客家民系形成的三個階段,即形成於贛南、發展於閩西、成熟於粵東。基座的踏步分為五級,象徵客家人的歷史進程中,共有五次大遷移。在基座上安放一個高達5米的三足大銅鼎,象徵客家人在通過五次大遷移、完成了三個發展階段之後,以一種成熟的文化形態,紮根在相毗鄰閩粵贛三省的大地之上,在紀念壇上安置銅鼎,一則有定鼎之意,二則銅鼎之足,又寓意客家人的大本營,立足於閩粵贛三省;三則銅鼎為古代祭祀之重器,有插置香燭的實用功能,同時還可將紀念文字銘鑄在鼎身之上。紀念壇按120度分為三個面,各個面又分別代表贛南、閩西和粵東,寓意三地在歷史上對客家文化的貢獻不分伯仲,在當代客家社會相互依存,今後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紀念壇相對應的三組踏步,則象徵著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條生命之源——贛江、汀江和梅江。紀念鼎銘文是由華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先生所題,銘文文體為志銘體,文稿分為紀和頌兩大部分。銘文說明了鑄鼎的緣由、時間、地點及其意義,記載了客家發展的歷史,頌揚了客家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篇寓意深遠、文辭優秀的佳作。 客家文化城 位於贛縣縣城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佔地600畝,總投資6000萬元。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即秉承了客家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客家文化城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重要參觀點之一,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主會場,中國客屬第三屆懇親聯誼大會主會場。城內包括客家宗祠、太極廣場、楊公祠、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風情街等主要景點。 將軍園 位於興國縣將軍大道南端,佔地300畝,是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弘揚蘇區革命傳統,緬懷將軍位的豐功偉績,充分利用好興國紅色旅遊資源而建。將軍園由將軍廣場、將軍紀念館、大型群雕、休閑廣場、將軍湖、將軍島等組成。將軍廣場正中安放由漢白玉石雕刻的5.2米高的毛澤東主席巨型雕像,園內按長征路線進行規劃,安放陳毅元帥和興國籍54位共和國將軍的雕像,並利用12塊奇石分別雕刻肖華上將所作的12首長征組歌;大型群雕由「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警衛師」三百軍旗及69位沖鋒陷陣組成的戰斗場面群雕環繞組成。將軍紀念館位於將軍園內,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屋頂是紅軍八角帽造型,展廳和大門由鐮刀、斧頭形狀構成,突出興國紅軍縣的特色,它將利用圖片、實物、文字等形式,再現將軍位和省部級領導幹部的英勇事跡。 生態保健度假村 明駿九麴生態保健度假村為中國首席生態保健景區。位於定南縣天九鎮九曲河畔,九曲河位於為東江之源,九曲度假村依山傍水,距離深圳只有320公里,是依據原有地理風貌投巨資建成的集休閑、度假、旅遊、保健於一體的生態景區,那裡山清水秀、竹海片片、古樸深幽,充分體現著濃郁的客家民俗文化和革命老區的古樸民風,客人可在景區內泛舟、騎馬(自費)、射箭(自費),行吟山水間,漫步竹林里,暢游九曲河。
「南武當山」位於龍南武當橫崗村。此處以山峰奇險壯美為風景名勝,諸山四面峭壁如削。叢山雲霧繞繞似仙境佳地,99座石峰齊聳立,「排如直戟」,直刺穹天,且形似奇異,有「金龜望遠」、「巨象凌雲」、「五女拜壽「眾僧朝聖」、「神女靜坐」、「情侶攜手」、「玉柱擎天」、「天馬躍空」等百姿千態,巍巍壯觀。上南武當廣東省只有一條九曲盤腸山道。因山勢陡峭,有「按胸石」之險,故置鐵索供攀援。山上有數百年的兩副石刻楹聯,皆取「武當」兩面三刀字作聯首,歷來為遊人稱道。此山明代始建佛堂,清代重修且有「重建武當新碑」。首建佛堂開山祖師鍾點有能,法名映蓮。傳說他一生習武研佛,布善施醫,有頂天之力。圓寂葬西岩崖。此後,夕照西岩,常出現「佛光映蓮」的奇觀。南武當山風景點甚多,除清風關、絕壁天門、寒谷飛虹、空中走廊、「一線天」,尚有松坡、觀音井、寒谷、後山等。 關西新圍 位於龍南縣關西鎮新圍村,是贛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與燕翼圍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關西新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圍牆高約9米,牆厚2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關西圍整體結構如巨大的「回」字,圍屋的核心建築就在中間的「口」字部位,其構造如同烏石圍,是在客家民居「三進三開」特徵基礎上擴大為「三進六開」,從而形成「九棟十八廳」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築,共有主房124間。關西新圍開基祖徐老四,名名均,字韻彬,號渠園。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圍,常到姐姐家做客,時常為燕翼圍的雄偉高大所神迷,內心暗藏競爭意識。姐夫賴世樟資助精明肯乾的徐老四做木頭生意,他天生聰慧,生意竟漸漸做大。有一回,他從贛州發排往南昌時,順路搭了省府稅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親有感於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給了他一塊免稅牌。從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魚得水,呼風有風,喚雨有雨,一時間,許多排販紛紛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給打上其「西昌」火印商號,徐老四則收商號費,從而盈利滾滾。 贛南森林小鐵路 於1964年竣工,全線長65公里,途經原贛州市、南康區、上猶縣,因生態保護的需要,輝煌一時用於運輸沿線地區木材的贛南森林鐵路於1998年停用。曾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 的小蒸汽機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2005年,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贛南森林鐵路被改造成森林鐵 路旅遊專線,通過把鐵路沿線上猶五指峰和陡水湖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第一座壩內式廠房上猶江水電站、國家A4級景區通天岩、宋城古牆、明代譚邦古城、唐代客家圍屋群盧屋村、陽嶺森林公園、聶都溶洞群等旅遊「珍珠」串聯起來,使這條「退役」了6年的森林鐵路重現生機。 陡水湖森林公園 位於江西省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凈,全長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家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龍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線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高峽平湖,百里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龍,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遠眺陡水湖,但見湖水環抱群山,疊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近看湖水如綢如緞、恬靜無痕,偶爾風生斜波、漪漣萬頃、襲人芳心。由於環湖植被綠化狀態極佳,加之湖水靠近源頭,陡水湖的水體更顯翠綠清澈。奇峰、異樹、石林、飛瀑、漂流、溫泉、古廟共同納入陡水湖綠色生態旅遊圈。 陽嶺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江西崇義縣距離贛州市77公里,是集原始森林、天然飛瀑、溪湖山寺為一體的3A級自然風景區。方圓五十平方公里,有秀峰三十六座,飛流瀑布九處。公園內峰巒疊障,古木參天,泉甘溪曲,藤古樹珍,四時花木廣布,珍禽異獸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亞熱帶原始森林風貌。蒼山翠竹間有雲隱寺、觀音廟等古跡。由於擁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空氣負離子含量特別高,平均值達每立方厘米9.2萬單位,最高處為14萬個單位,基尼斯總部曾向崇義縣陽嶺國家森林公園頒發了「空氣負離子濃度值最高的風景旅遊區」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被稱為天然氧吧。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主要景點有:
雲隱寺位於兩座高聳入雲山窩中。寺廟種了許多花草,到這里猶如進入世外桃源。聽說雲隱寺求神拜佛很靈驗,信者信之,不信者游之,大家可以進去看看。
陽峰景區陽峰海拔1295米,相對高差1022米。陽峰之趣,在於高、在於險、在於雲、在於石、在於杜鵑,登陽嶺之巔,經838級台階,有「直入雲天」之感。從齊雲閣東行至天竹亭,盡可體驗其高——群山皆俯伏,一覽眾山小;其險——蜿蜓曲折,壁立峭絕。陽嶺是陽明湖、西湖水源發源地,相對高差超千米,加上森林茂密,湖水蒸騰作用,常年雲霧縹緲,雲蒸霞蔚,非常壯觀。秋日午後,雨過天晴,有「佛光」現象。陽嶺山石屬丹霞石質,似大佛、似鯉魚、似神犬、似金龜……極具神韻。陽峰四周遍布杜鵑矮林,「人間四月芳菲盡,此處杜鵑始盛開」。每年四、五月間,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奼紫嫣紅,或紅、或白、或紫、或紅白相間,品種繁多。
瀑布景區在陽嶺森林深處,有眾多的瀑布,以龍吐水瀑布和蘭溪瀑布名氣最大。龍吐水瀑布出水處似卧龍吐水,所以得名。瀑布落差18.6米。緊隨其後,又一落差15.8米的蘭溪瀑布。這里蘭溪蜿蜒,遍生蘭草,夏秋之交,竟相綻放,幽香縈繞,沁人心脾。所以稱蘭溪。在瀑布下的這個亭子,叫蘭溪亭,是供遊人觀景休憩的。水出瀑布,兩岸山峰聳立,形成了蘭溪峽谷。水在峽谷中穿行,迎風搖曳,幽香陣陣,蘭溪瀑布及蘭溪峽谷區是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區域。在蘭溪亭憩息,或在蘭溪峽谷中漫步,勝過氧吧吸氧,令人精神倍增。
雨林景區海拔700米以下的陽嶺山林主要為原始闊葉林。蘭溪瀑布以下都是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指人跡罕至,或沒有遭受人為破壞的森林群落,其主要標志為倒伏木多。雨林則另有概念,它有三個特點:一是絞殺,二是寄生,三是常綠。陽嶺溝穀雨林,既是原始林,又是雨林。溝谷兩岸林木挺拔,藤林粗壯。在這一帶還有亞熱帶極為珍貴的生物基因。據初步調查有木本植物87科371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樹種有水杉、禿杉(又稱台灣杉)等12種,省級保護樹種63種;野生脊椎動物135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珍稀動物有黃腹角雉、白鷳、娃娃魚等32種。 白鷺古村 位於贛縣北面,距縣城60餘公里,是贛南客家的原始村落。該村的開基人是唐代宰相鍾紹京第16代孫--鍾輿。傳說他當年放鴨從興國來到此地,天晚露宿河邊,夜夢白鷺棲息於此,受點化而定居此地,村莊也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毗鄰興國和萬安,是以又有一腳踏三縣之稱。這里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築,以及濃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村內古建築,大多為雕花門樓,前後三進的天井式民居,用料講究,構造精細,設計精巧,古樸典雅.白鷺古村還是贛州東河戲的發源地。
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
主要景點:
恢烈公祠:又被人們稱為「山溝里的大觀園」,前後三棟,為白鷺最大的的聯體建築,屋內僅大小天井就16個,與「九井十八廳」相當。大堂內還有前面說到的金磚,這塊金磚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側刻有印記。據說是故宮里流落到人間的唯一一塊金磚。在大堂的天井內,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其中有雌雄兩株,彼此廝守了近三百年的羅漢松,雄樹只開花不結果,雌樹只結果不開花,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雌樹婀娜多姿,雄樹則粗壯挺拔。
王太夫人祠:這是說到白鷺不得不提的一個祠堂。在封建社會,由於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也許除了貞潔牌坊,極少有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建築物,尤其是祠堂。王太夫人的樂行善施一直為當地百姓所傳頌。臨終前,王太夫人還念念不忘建立義倉的事,並叮囑其兒子義倉的規模每年不得小於1000擔,存放於二樓,用於賑災濟貧,是以當時有白鷺無叫花子之說,據說還有不少窮人慕名遠道而來。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樓還成了赤貧子弟的私塾,理所當然,這里成了白鷺人心中物質和精神上的救濟聖地。所以,祠堂的門樓也比白鷺的其他門樓更寬闊,恢弘。
越國世家宗祠
《越國世家》宗祠,位於安遠縣長沙鄉篔簹村,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宣統和民國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由門樓和三幢廳組成,門樓為硬山頂單昂建築。底平面長8.9米。寬3.8米。三幢廳由前、中、後三幢廳堂組成。縱深43.3米,內寬9.4米。前幢廳內有木匾二塊,一是清道光三十年立的「聖旨」匾,二是清代詩人鍾元弦手書「畫獲遺輝」匾,門樓左側7米處有一建於乾隆五年的二柱,無樓式石牌坊,高4.68米,24米,2004年4月有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位於興國縣東部,距梅窖鎮6公里,距興國縣67公里,距南昌400公里、贛州機場、井岡山機場分別150公里,處在興國、寧都、於都三縣邊界。景區鄰近319國道和泉(州)南(寧)高速公路,距興國東出口為13公里,交通便利。始建於唐朝末年,由中國風水江西形勢派創始人楊筠松和首座弟子曾文辿選址,距今已有1200餘年,是中國風水文化始祖地。

⑥ 旅遊宣傳語大全 導游

千年古遺高家堰,美麗清純洪澤湖.倒了高家堰,兩淮不見面。

⑦ 想要10個城市的旅遊宣傳標語 先謝謝能手們

上海——精彩每一天 ;
西藏----尋夢者的樂園
新疆 ——掀起你的蓋頭來 ;
北京——不到長版城非好漢 北京——東方古都權,長城故鄉
澳門——中西交匯,文化傳承
香港 ——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天津——敞開天津門,笑迎八方客
重慶——永遠的三峽,世界的重慶
內蒙古——美麗青城,天堂草原
呼和浩特——天堂草原 魅力青城
寧夏——雄渾西部風光,秀美塞上江南

⑧ 旅遊景點的宣傳語

漫步此復地,假山堆砌,花果飄香制,神遊其中,頹然碧窈,給人以碧綠幽深舒坦的感覺,牡丹,富貴者也,宜乎眾矣。采一朵,聞一聞,腳下花堆遍地,真個賽天堂;久之,累了,坐於假山石上,休息一陣,真個渾身愜意。來到這里,心曠神怡。統統飛去的是煩惱;幽幽飄來的是花香,人們怎能心感不滿?

閱讀全文

與贛南旅遊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魅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5
幼兒園市場推廣方案 瀏覽:770
文成電子商務 瀏覽:770
無錫電子商務賽 瀏覽:441
三八婦女節活動方案策劃戶外 瀏覽:965
煙市場推廣方案 瀏覽:776
副校長培訓班方案 瀏覽:558
昆明旅遊推廣方案 瀏覽:337
上海布魯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6
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754
葯店五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3
酒店會員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752
ppt辦公軟體培訓方案 瀏覽:500
老年人金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44
安全培訓教育小組方案 瀏覽:742
旅遊的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204
電子商務師考試資料網 瀏覽:592
中山佛山網路推廣方案 瀏覽:819
崗位培訓技能大賽活動方案 瀏覽:407
企業負責人培訓方案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