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的一切營銷活動都是以銷售商品為中心
營銷的核心是創造,這一點在互聯網時代更加明顯。與市場環境一樣,營銷同樣在不斷演進變化,這種變化是跟隨著用戶的腳步向互聯網遷移。
從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1.0時代,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2.0時代,如今互聯網正在把營銷推向以價值為中心的3.0時代。
科特勒把營銷3.0時代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吸引用戶的思維、心靈和精神,並與之建立聯系;第二個階段是幫助用戶意識到他們的預期,讓他們購買產品;第三個階段,與用戶形成同感、共鳴,使之具有可持續性。而能否成為「可持續性企業」,其核心是企業能否給用戶的生活帶來獨特的價值。
科特勒認為,營銷是為了給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因此,3.0時代營銷是以人為核心的營銷,關注的不僅是用戶,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人,帶有人本主義的色彩。企業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做出貢獻。
企業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做的事情?科特勒說:「比如有兩個農民,你問他們在做什麼,一個說種地,另一個說他是為了減少世界飢餓而工作。企業社會責任與此類似。」
科特勒強調,企業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可以從基礎的事情做起,比如選擇注重環保、有社會責任感的供應商,沃爾瑪和寶潔都做得很好。也可以根據企業的特點,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貢獻,比如雅芳為女性預防乳腺癌籌款,通用汽車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科特勒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營銷很難完全分割。企業可以從人們的情感滿足中獲利,比如亞馬遜、蘋果、谷歌等企業,它們受到人們喜愛,同時從用戶的青睞中獲利。
「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投資是有原因的,這可以讓你的企業與其他企業區分開來,形成差異化。如果競爭者都做得差不多,你的企業比其他企業更關注社會,就會贏得更多好感。比如麥當勞,它為消費者提供便宜、快捷的食品,但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可是沒有人就這一點攻擊麥當勞,因為它做了很多工作。從營銷的角度看,這些做法都是有效的。」
然而,價值驅動的3.0時代是營銷的終極階段嗎?會不會有4.0時代?對此,科特勒現在無法回答,他只能想像是否還有比精神更高的境界。但是,談人本主義、社會福祉等形而上的話題畢竟不是商業化市場的主題。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企業稍微動作遲緩就有可能被捲入淘汰的洪流中,對更多的企業來說,在談論社會責任之前,首要的是生存。
科特勒認為,每個企業都要考慮自己的弱點是什麼。企業面臨很多挑戰,應該設想一下,假如發生突變會在哪裡出現嚴重問題,這樣也許可以自己顛覆自己,生存下去。如果有弱點卻不能自己解決,就會被顛覆,柯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客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一些傳統的東西企業不得不放棄,這是顛覆的變化,你不能保持不變,否則就會被顛覆!」科特勒說。
⑵ 市場營銷怎麼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
市場營銷抄做到以消費者為重心,首先將過去以產品為導向轉變為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其次,價格從產品成本為定價依據,轉變為以消費者可接受的價位為依據,再去找合適的材料成本來滿足;再次,將廣告變為與消費者的溝通;最後是打破傳統渠道以方便消費者購買來選擇渠道或者創建銷售渠道。以上是最主要的體現,其他比如創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團隊建設、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總之以消費者為中心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全面的滲透到每一個環節。
⑶ 「以產品為中心」和「以客戶為中心」兩種管理理念主要區別是什麼會對企業的管理及其效果產生怎樣不同的
以產品為中心就是產品觀念,以客戶為中心就是市場營銷觀念。
科特勒提出了營銷哲學歷史發展中出現過了五種市場經營觀念: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和社會營銷觀念
上述五種市場經營觀可以歸並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經營觀念,包括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一類是新型經營觀念,包括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
這兩類經營觀念在內容上存在著質的區別;前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產品,是以賣方(企業)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將產品銷售出去以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生產者為導向」的經營觀念;後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消費需求,是以買方(顧客群)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從顧客的滿足之中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消費者(用戶)為導向 」 或稱「市場導向」的經營觀念。
正因為如此,兩者實現目的的方法或途徑也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依靠增加生產或加強推銷,企業重點考慮的是「我擅長於生產什麼」;後者則是組織以產品適銷對路為軸心的整體市場營銷活動,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消費者(用戶)需要什麼」。
附:市場經營觀念的演變
(一)生產觀念
1. 內容 認為消費者都喜愛那些隨處得到的,價格低廉的產品。
2. 產生的條件 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就會產生這種思想,在此觀念下,只要有生產,必要有銷路。以量取勝。
3.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以改進增加生產為中心,生產什麼產品就銷售什麼產品。企業的中心任務就是組織所有資源,集中一切力量,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沒必要考慮不同的市場需求,因而也談不上開展市場調研活動。
4. 產生時期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內,由於物資短缺,需求旺盛,許多產品供不應求,因而生產觀念在企業界非常流行。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此種觀念盛行。
(二)產品觀念
1. 內容 消費者喜歡那些高質量、性能好、有特色、價合理的產品,只要做到提高產品質量、做到物美價廉,就一定會產生良好的市場反應,顧客會自動找上門來,無需花大力氣開展推銷活動。以質、廉取勝。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核心在於產品,而非消費需求。容易產生產品自戀症,即營銷近視症,陷入最好的捕鼠器的陷阱。質量並不是越高越好。經久而耐用,貨真價實的產品並不一定會(永遠)暢銷。
3. 產生條件 它比生產觀念多了一層竟爭色彩。在供給不太緊缺或稍寬的條件下易產生次觀念。
(三)推銷觀念
1. 內容 企業認為如果任其自然,消費者一般不會主動購買本企業太多的產品,因此,企業十分注意運用推銷和廣告術,大力展開推銷和促銷工作,以期望壓倒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佔有率,來取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中心在於在於推銷和促銷,而非消費需求。推銷是指賣那些生產出來的東西,營銷是指生產那些能夠賣得出去的產品。
3. 產生條件 它是在企業不擔心不能大量生產,而是擔心不能全部銷售出去的情況下產生的。但依然從既有產品出發,本質上依然是生產什麼銷售什麼。
(四)市場營銷觀念(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企業就應當生產銷售什麼產品。企業考慮的邏輯順序不是從既有的生產出發,不是以現有的產品去吸引顧客,而是正好顛倒過來,從反應的市場上 消費需求出發,按照目標顧客的需要與慾望去 組織生產和銷售。
2. 兩個導向 消費者導向和競爭者導向。
3. 經營中心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企業十分重視市場調研,在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中不斷發現那些尚未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並集中一切資源和力量,千方百計地去適應和滿足這種需求,以能在顧客滿意之中不斷擴大市場銷售,長久地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4. 產生條件 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 50 年代以來,西方先進企業的經營思想由推銷觀念發展成為市場營銷觀念。這種革命性的演變,一方面是由於買方市場形勢的出現;許多產品供過於求進一步發展,需求變化頻率進一步加快,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企業不得不改弦易轍;另一方面,也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的結果。由於這種經營觀念符合生產是為了消費的基本原理,有助於緩解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一旦提出就引起主廣泛的注意,並成為當代市場營銷學研究中的主線。
(五)社會營銷觀念( 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企業提供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與慾望,而且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企業要關心與增進社會福利。它強調,要將企業利潤、消費需要、社會利益三者統一起來。
2. 產生原因 社會營銷觀念出現於 70 年代。在西方,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基於「在一個環境惡化、爆炸性人口增長、全球性通貨膨脹和忽視社會服務的時代,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是否合適」這樣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對廣泛興起的、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宗旨的消費者主義運動的反思。有人認為,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提高了人們對需求滿足的期望和敏感,加劇了滿足眼前消費需要與長遠的社會福利之間的矛盾,導致產品過早陳舊,環境污染更加嚴重,也損害或浪費了一部分物質根源;有人則指出,「消費者主權」、「顧客至上」之類的口號對許多企業來說不過是騙人的漂亮話,它們在「為消費者謀利益」的堂皇旗號下干著種種欺騙顧客的勾當,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廣告欺騙等。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社會營銷觀念。應當說,這種經營思想的正確性無可置疑,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很難得到真正徹底的貫徹。
⑷ 電子商務中,以客戶為中心和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方式分別有什麼優缺點
你不會是政法的吧。。。。
⑸ (電子商務)以客戶、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模式的優缺點
覆蓋面廣,信息靈敏,但是這也是用戶的優點,有多種選擇
⑹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促使企業營銷重心由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什麼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促使企業營銷重心由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
⑺ 以產品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區別
(一)從注重產品的差異化轉向注重顧客差異化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由於產品的極大豐富,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客戶擁有了很大的自主選擇權。因此,為了實現和客戶之間的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必須通過實施客戶關系管理,轉變觀念,整合業務流程。建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經營理念。
(二)二者管理模式的注重點不同以產品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更注重的是自己的產品是否能滿足顧客的需求,即更注重的是產品的價值。而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注重的是客戶的價值。的經營早已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移到以客戶為中心了。
(三)營銷目標由提高市場份額轉向關注客戶忠誠。一個客戶的獲取成本往往是保持成本的6-10倍,而客戶的保持一般能帶來穩定的收入流。據IBM的調查,客戶留置率上升5%,的利潤就能增加25%-85%.在定製營銷方式下,隨著市場細分終極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的營銷目標不再單純是在某一目標市場上佔有率的多少,而是逐漸轉向鞏固和提升客戶服務的深度,通過對客戶需求的了解,使其盡可能多地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四)營銷組織管理由產品管理型演變為客戶管理型。在傳統的營銷管理體制下,一般根據產品的功能特徵設定營銷體系,而定製營銷則要求根據不同客戶類型,建立專門負責某類客戶關系和營銷管理的部門。客戶管理的目的是增強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要以客戶關系為先導,對重要客戶市場進行分類,實行集中、重點營銷。
⑻ 製造企業是以產品為中心還是以營銷為中心
最近國外提出工業4.0概念,國內也提出互聯網加思路,通過大數據來研究客戶需求,創造符合客戶需要的產品。但企業具體要以產品為中心還是營銷為中心要看長期策略和短期形勢了,產品是基礎,營銷是放大器,缺一不可。
⑼ 以產品為中心和以客戶為中心有何區別
http://www.scude.cc/kejian/longchanpinyxx/clip_image001.gif
以產品為中心就是產品觀念,以客戶為中心就是市場營銷觀念。
科特勒提出了營銷哲學歷史發展中出現過了五種市場經營觀念: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和社會營銷觀念
上述五種市場經營觀可以歸並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經營觀念,包括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一類是新型經營觀念,包括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
這兩類經營觀念在內容上存在著質的區別;前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產品,是以賣方(企業)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將產品銷售出去以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生產者為導向」的經營觀念;後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消費需求,是以買方(顧客群)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從顧客的滿足之中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消費者(用戶)為導向 」 或稱「市場導向」的經營觀念。
正因為如此,兩者實現目的的方法或途徑也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依靠增加生產或加強推銷,企業重點考慮的是「我擅長於生產什麼」;後者則是組織以產品適銷對路為軸心的整體市場營銷活動,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消費者(用戶)需要什麼」。
附:市場經營觀念的演變
(一)生產觀念
1. 內容 認為消費者都喜愛那些隨處得到的,價格低廉的產品。
2. 產生的條件 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就會產生這種思想,在此觀念下,只要有生產,必要有銷路。以量取勝。
3.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以改進增加生產為中心,生產什麼產品就銷售什麼產品。企業的中心任務就是組織所有資源,集中一切力量,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沒必要考慮不同的市場需求,因而也談不上開展市場調研活動。
4. 產生時期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內,由於物資短缺,需求旺盛,許多產品供不應求,因而生產觀念在企業界非常流行。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此種觀念盛行。
(二)產品觀念
1. 內容 消費者喜歡那些高質量、性能好、有特色、價合理的產品,只要做到提高產品質量、做到物美價廉,就一定會產生良好的市場反應,顧客會自動找上門來,無需花大力氣開展推銷活動。以質、廉取勝。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核心在於產品,而非消費需求。容易產生產品自戀症,即營銷近視症,陷入最好的捕鼠器的陷阱。質量並不是越高越好。經久而耐用,貨真價實的產品並不一定會(永遠)暢銷。
3. 產生條件 它比生產觀念多了一層竟爭色彩。在供給不太緊缺或稍寬的條件下易產生次觀念。
(三)推銷觀念
1. 內容 企業認為如果任其自然,消費者一般不會主動購買本企業太多的產品,因此,企業十分注意運用推銷和廣告術,大力展開推銷和促銷工作,以期望壓倒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佔有率,來取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中心在於在於推銷和促銷,而非消費需求。推銷是指賣那些生產出來的東西,營銷是指生產那些能夠賣得出去的產品。
3. 產生條件 它是在企業不擔心不能大量生產,而是擔心不能全部銷售出去的情況下產生的。但依然從既有產品出發,本質上依然是生產什麼銷售什麼。
(四)市場營銷觀念(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企業就應當生產銷售什麼產品。企業考慮的邏輯順序不是從既有的生產出發,不是以現有的產品去吸引顧客,而是正好顛倒過來,從反應的市場上 消費需求出發,按照目標顧客的需要與慾望去 組織生產和銷售。
2. 兩個導向 消費者導向和競爭者導向。
3. 經營中心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企業十分重視市場調研,在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中不斷發現那些尚未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並集中一切資源和力量,千方百計地去適應和滿足這種需求,以能在顧客滿意之中不斷擴大市場銷售,長久地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4. 產生條件 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 50 年代以來,西方先進企業的經營思想由推銷觀念發展成為市場營銷觀念。這種革命性的演變,一方面是由於買方市場形勢的出現;許多產品供過於求進一步發展,需求變化頻率進一步加快,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企業不得不改弦易轍;另一方面,也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的結果。由於這種經營觀念符合生產是為了消費的基本原理,有助於緩解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一旦提出就引起主廣泛的注意,並成為當代市場營銷學研究中的主線。
(五)社會營銷觀念( 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企業提供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與慾望,而且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企業要關心與增進社會福利。它強調,要將企業利潤、消費需要、社會利益三者統一起來。
2. 產生原因 社會營銷觀念出現於 70 年代。在西方,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基於「在一個環境惡化、爆炸性人口增長、全球性通貨膨脹和忽視社會服務的時代,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是否合適」這樣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對廣泛興起的、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宗旨的消費者主義運動的反思。有人認為,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提高了人們對需求滿足的期望和敏感,加劇了滿足眼前消費需要與長遠的社會福利之間的矛盾,導致產品過早陳舊,環境污染更加嚴重,也損害或浪費了一部分物質根源;有人則指出,「消費者主權」、「顧客至上」之類的口號對許多企業來說不過是騙人的漂亮話,它們在「為消費者謀利益」的堂皇旗號下干著種種欺騙顧客的勾當,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廣告欺騙等。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社會營銷觀念。應當說,這種經營思想的正確性無可置疑,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很難得到真正徹底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