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麻醉科講課題目有哪些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科室醫護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保障醫療安全,營造一個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現制定2014年業務學習工作計劃。
對於各種疾病和創傷所致急慢性疼痛,運用麻醉專業所掌握的鎮痛葯物和神經阻滯等技術,設置疼痛治療門診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時還可以診斷和治療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礙為主征的血管疾病和神經麻痹或痙攣性疾病等,在術後鎮痛、無痛分娩和晚期癌痛的治療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臨床工作中逐步開展應用。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包括應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葯理學的理論知識,氣管內插管、人工通氣方法、維護循環功能、恢復心臟活動的各種措施。
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低溫療法,以及對心、肺、肝、腎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監測技術與葯物治療等方面的經驗,在急救復甦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急救與復甦已成為現代麻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麻醉專業的重要任務之一。
㈡ 麻醉性鎮痛葯和解熱鎮痛葯的鎮痛作用有什麼不同
麻醉性鎮痛葯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選擇性抑制痛覺,而對其它感覺無影響,並保持意識清醒的葯物。大多數此類葯物極易成癮,屬麻醉葯品管理范圍。如嗎啡、可待因等。
解熱鎮痛葯是一類解熱、鎮痛作用的葯物。鎮痛作用主要在外周神經,對輕、中度、慢性鈍痛效果顯著,如頭痛、關節痛等。屬此類葯品范圍的有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等
㈢ 麻醉學怎麼樣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說麻醉學專業:
1、麻醉學專業的地位
2、麻醉學專業的就業
3、為什麼有麻醉學專業被取消的傳聞?
1、專業成立時間晚
1986年在徐州醫科院正式招收麻醉學專業學生。1987年列入國家專業目錄,1995年經研究提出,以麻醉學專業(本科)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住院醫師培訓為方向的發展思路,從成立時間算起,到現在不到30年。
2、地位一直不如臨床內、外、婦、兒科,高等醫學教育中,也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在2003年之前,在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課程中,是沒有麻醉學這門課程的。
醫學生在外科學總論中,以6-8個學時學習麻醉學的相關知識,曾經有一段時間,還有過取消麻醉學專業的討論。
直到2003年麻醉學才終於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正式列入《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列入了醫學教育課程體系。
3、麻醉學專業歷史地位一直比較低
在國內,早期沒有專門的麻醉科醫生,所以麻醉科也叫手術麻醉科,現在一些比較基層的醫院也仍然保留這種叫法,當時麻醉方面的工作多是由一些經過培訓的手術室護士來進行,長此以往,導致麻醉科醫生的地位的低下與不受重視。
1、人才需求現狀:人才供不應求。
以下列出一些具體數據,大家可以直觀感受下。
2018年青海全省72萬平方公里,只有414名麻醉醫生。
江蘇省麻醉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2017年最新抽樣調查:全省95所三級醫院接受調查,反饋率100%,主治醫師以上人員與手術麻醉總量的年比例為1:967,按國際標准1:600計算,麻醉科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短缺非常嚴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統計,全國有7.5萬名麻醉師,美國有3萬名,按人口比例,中國缺6萬名。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需要2.4個麻醉醫生的標准,我國也至少應該配備33萬名麻醉醫生,僅從數量上看,我國麻醉醫生只有「標准配置」的五分之一。
2018年中國手術室的手術量將超過6000萬人次,佔全球手術室手術量的七分之一,全國有55所醫學院校,培養麻醉學專業的學生,每年大概輸送5000多名畢業生,麻醉學人才緊缺,人才需求是剛需!
更要命的是:
以前的麻醉,是術中麻醉為主,現在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術前、術中,術後)拓展,術前評估與准備的強化,精細化麻醉的實施,術中生命復甦與重症監測治療,術後鎮痛,加速康復外科,新帳加上舊帳,所需要的麻醉人才會更多。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家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力度培養麻醉師的政策!
2018年在《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政策中明確指出: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6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並保持穩定。麻醉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配比更加合理,崗位職責更加明確,麻醉與鎮痛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加舒適的醫療服務。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探索建立以臨床崗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機制,堅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穩定麻醉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中加強醫學生麻醉學相關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單獨開設麻醉學專業課程。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收力度,合理調控各專業招收比例,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以中西部地區、地市級以下醫療機構在崗麻醉醫師隊伍為重點,加強針對性繼續醫學教育培訓。
2、麻醉醫生負荷重,待遇低!
麻醉醫生猝死的新聞,你在網上搜搜,一大把。
2014年的數據:
「現在上海各大醫院手術量年均增速在20%左右,根據統計,上海10家三級醫院共376名麻醉醫師,全年手術約24萬9千台,平均每人每年需要處理662台手術。在很多三甲醫院,一位麻醉科醫生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已是很平常的事。仁濟醫院麻醉醫生蔣茹說,她作為主治醫師要負責2~3個手術間,一整天都是「泡」在手術室里,吃飯、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按分鍾來算。」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0月24號下午,阜外醫院40多歲的麻醉師昌克勤昏倒在手術室,腦干出血。他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手術室哀鴻遍野!大家落淚,不僅僅是因為他,更多的是為自己!在這條流水線上,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據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支持的調查表明,麻醉科醫師工作壓力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繁重的麻醉工作和超長的勞動時間。其中,大於三分之一的麻醉醫生每天需完成5台以上的麻醉工作,一半以上的麻醉醫生每天工作時間大於10小時,近80%在工作中感到過於疲勞,一半以上經常失眠,三分之一以上患有胃潰瘍或高血壓,對於職業總體狀況基本滿意和滿意的麻醉科醫師不到30%。對於勞累,每一位麻醉科醫生都有很多話可說,有醫生曾無奈地說:最累的時候,連一片葯都掰不開。
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各種外科手術,無痛腔鏡,門診手術,胃腸鏡,小兒CT檢查,MRI鎮靜,無痛操作等,都需要麻醉醫生。
值急診班,麻醉醫生接到的急診手術一半都比較恐怖,宮外孕破裂、車禍、腦出血等等,一個比一個凶險!
你把他們麻掉還得保證他們醒來。這就是他們的工作狀態。壓力太大了!
麻醉科將是「未來醫院里最大的科室」,以上海市手術量最大的仁濟醫院為例,有88個麻醉醫生,已是全院最大的醫生群體。
由於麻醉醫生數量短缺,中國的麻醉醫生幾乎是1人承擔3-4人的工作量,勞動強度大,神經高度緊張。一項調查顯示,47.78%的麻醉醫生,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不含值班時間)。
金羊網-羊城晚報,2017年報道出麻醉學本科專業,被取消的真相!12月底的一天,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的辦公室里,麻醉科主任董慶龍說起最近令他十分擔心的一個「傳聞」:「2016年全國麻醉專業招生人數減少50%,到2020年,麻醉專業本科將徹底消失在教育部招生目錄」。董慶龍的擔心並非毫無根據。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俞衛鋒坦承,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和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確實向教育部提出了這個建議,這是基於當下醫療體系中對麻醉醫生的更高要求。「我們認為麻醉醫生應從臨床系畢業、掌握全面的臨床醫學知識後再進入麻醉專業。」「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8.5萬多名,缺口約有30萬人。」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黃文起向記者如是說。一邊是麻醉醫生短缺,另一邊是取消麻醉本科專業,看似相悖的兩者卻恰巧反映了目前國內麻醉科的尷尬——手術量的劇增但合格麻醉醫生的相對短缺,而社會對麻醉醫生的認知和尊重程度,卻與他們的重要性並不成正比。「願意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這個學科要求很高,卻又很難成名醫 ,因此,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鮮有人願意去做一個麻醉醫生。」董慶龍或許一語道破「天機」。
本科臨床不分專科教育,這應該是所有臨床專科的一個大的趨勢。先在本科統一進行全科教育,到研究生階段才針對專科進行分科教育。這當然有利於醫學人才的培養,比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在本科招生專業中,就不招麻醉學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醫學部2020年北京市招生計劃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官網
2、中華麻醉官網-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官網
3、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4、《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8〕21號
5、北京大學醫學部官網
6、金羊網-羊城晚報
7、麻醉之聲
8、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9、勛哥教你填志願官網
10、中國醫師協會關於公布2020年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西醫)名單的函 醫協函〔2020〕468號
以上文字為本人原創,資料及圖片參考見參考文獻,如有轉載,需經本人同意!特此聲明!
㈣ 鎮痛葯和麻醉葯區別
麻醉葯包括局麻葯和全麻葯,一共有近百種之多。局部麻醉的作用是阻斷神經的傳導,而非止痛。止痛劑是全麻葯物的一部分,包括麻醉性止痛劑和非麻醉性止疼劑,而在全麻葯物中,主要使用麻醉性止痛葯,或所謂的中樞性止疼葯。與非麻醉性鎮痛葯不同,它是在葯房裡可以買到的那種鎮痛葯(一般為外周性鎮痛葯),也就是俗稱的「止痛葯」。就作用機制上的差異而言,如此多種葯物都會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鎮痛葯主要作用於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選擇性抑制和緩解各種疼痛,減輕疼痛而致恐懼緊張和不安情緒疼痛的葯物。包括以嗎啡為代表的麻醉性鎮痛葯和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在解除患者痛苦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有些鎮痛葯反復使用,易產上成癮性。凡易成癮的葯物,通稱「麻醉性鎮痛葯」,在葯政管理上列為「麻醉葯品」,國家頒布《麻醉葯品管理條例》,對生產供應和使用都嚴格加以管理和限制,以保障人民健康。
疼痛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後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常伴有恐懼、緊張、不安等情緒活動。疼痛又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症狀,可使人感到痛苦。劇烈疼痛除反映在感覺上的痛苦和情緒上的不安外,且可導致生理功能紊亂,引起失眠,甚至誘發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臨床上適當使用鎮痛葯以緩解劇痛並預防休克是必要的,在治療疾病和創傷救護中有重要意義。但另一方面,疼痛的部位與性質又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故在疾病未確診前不宜輕易使用鎮痛葯,以免掩蓋病情,延誤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止痛葯是指可部分或完全緩解疼痛的葯物,有非甾體抗炎葯和中樞性止痛葯兩類。常見止痛葯有阿司匹林、去痛片、撲熱息痛、保泰松、羅非昔布等。
服用止痛葯時應有節制,如果盲目過早地服用止痛片,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疼痛,但由於服用止痛葯後掩蓋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質,不利於醫生觀察病情和判斷患病部位,不利於醫生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
㈤ 麻醉葯是什麼原理
你這個問得太籠統了,麻醉葯是個很大的概念,有麻醉鎮痛葯,麻醉鎮靜催眠葯,麻醉輔助用葯等等。如果你說的是鎮痛葯的話就要分全身和局部兩大類。
局麻葯的作用機制簡單說來就是局麻葯阻斷神經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性Na+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使傳導阻滯,產生局麻作用。
而全身性的麻醉鎮痛要主要有阿片類(如嗎啡),主要是通過與阿片受體發生立體專一性結合使其興奮而減輕疼痛或緩解疼痛的。它作用於阿片受體,使其激動性神經末梢膜部分去極化,部分地增加Na+通透,結果,當興奮性沖動來到時,只有部分未被作用的膜發生去極化,末梢介質乙醯膽鹼釋放不多,導致突觸後細胞的去極化發生困難,疼痛沖動傳導受阻,於是產生鎮痛作用。也有人認為疼痛傳導受阻,是因為抑制了致痛因子D-物質的釋放所致。
至於其他還有非甾體抗炎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等。
㈥ 麻醉葯的作用機理
局部麻醉葯是指作用於局部神經末梢或神經干,能暫時阻斷感覺(傳入)神經沖動的傳導,使局部痛覺暫時消失的葯物。神經沖動的產生與傳導有賴於神經細胞膜對離子通透性的一系列變化。在靜止狀態下,鈣離子與膜上磷脂蛋白結合,阻止鈉離子內流。當興奮時鈣離子離開結合點,鈉離子大量內流,產生動作電位,從而產生神經沖動與傳導。局部麻醉葯的作用是牢固地佔據鈣離子結合點,阻止鈉離子內流,導致動作電位不能產生,神經傳導阻斷,產生局部麻醉作用。局部麻醉通常分為以下幾種:
(1)表面麻醉。將麻醉葯點眼或噴霧、塗布於黏膜表面,使黏膜下感覺神經末梢麻醉。
(2)浸潤麻醉。將葯液注入皮下或黏膜下的組織,葯液擴散浸潤術部的感覺神經末梢而產生麻醉。
(3)傳導麻醉。將葯液注入神經干、神經叢或神經節周圍,使該神經支配下的區域產生麻醉。
(4)硬膜外麻醉。將葯液注入硬膜外腔,阻斷由硬膜外出的脊神經,從而可使後軀麻醉。臨床上通常使用的局部麻醉葯有鹽酸普魯卡因(鹽酸奴佛卡因)、利多卡因(昔羅卡因)、丁卡因(地卡因、潘妥卡因)和可卡因(古柯鹼)等。
㈦ 手術後的鎮痛葯會產生依賴性嗎如何鎮痛最好
1.手術後的鎮痛葯會產生依賴性嗎?如何鎮痛最好?會產生依賴性,取決於個人的身體情況,術後鎮痛存在副作用,與鎮痛葯物和鎮痛方法有關。術後鎮痛常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和阿片類鎮痛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等作用的葯物。鎮痛作用的主要機制是抑制環氧化酶和前列腺素合成,其副作用包括凝血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胃腸道出血、支氣管痙攣等。阿片類鎮痛葯又稱麻醉性鎮痛葯,是治療中、重度急慢性疼痛最常用的葯物。鎮痛葯主要有兩種。一般人都會買的止痛葯,有一定的依賴性,但這取決於的程度,一般是身體,不像人們說的成癮。所以真的沒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