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關於麻風病的問題,請專業人士回答!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 ,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聖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者多處發生潰瘍,並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後要過2---7年才會發病。
附圖: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癒的原因主是沒錢或缺乏葯物。
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
麻風病村的設立是因為麻風病具傳染性。但經幾個月的治療,病人應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據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漢森尋找麻風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桿菌,並確認是它導致了麻風病。盡管他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他還是說服了政府:因為麻風病是傳染性的,應該將麻風病人隔離起來。
直到發現了磺胺,才有了治癒麻風病的方法。麻風桿菌很難被殺死,需要箕服用幾種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
麻風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診斷】
麻風病的診斷必須細致耐心,爭取早期確診、不漏診、不誤診。早治早愈,不致時機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殘廢,或使擴大傳染。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細菌檢查和組織病理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個別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可以定期復診和隨訪,或請有關科會診,給予排除或確診。
一、病史詢問必須著重了解與麻風病有關的項目,如是否來自流行區、家族、親友和鄰居有無同樣的病人,有無接觸史等。
二、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乾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
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後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後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後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後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後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
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鍾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鍾,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
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最後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於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②毛果芸香鹼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塗上碘酒,待干後,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芸香鹼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澱粉,約經3~5分鍾後,正常皮膚出汗,澱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澱粉不變色。③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鹼液0.1毫升,分別注射於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 ,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三、麻風桿菌檢查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後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塗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四、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
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治療措施】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開始劑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連續服用。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連服3個月後停葯2周。副作用有貧血、葯疹、粒性
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碸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採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
--200mg/日,口服。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神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450~600mg/日,口服。
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數BT),初診時有一個以上部位皮膚塗片細菌指數BI≥2:
葯物
>15歲
10~14歲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 1/月
看服
氯苯吩嗪
300mg× 1/月
或50mg/日
200mg× 1/月
50mg/隔日
氨苯碸
100mg/日
50mg/日
看服
連續用葯2年以上,或細菌轉移為止。
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類),BI>2:
葯物
>15歲
10 ~14歲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1/月
著服
氨苯碸
100mg/日
50mg/日
自服
連續用葯6個月。
2、免疫療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麻風反應的治療
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物物等。
4、並發症的處理
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為預止愈者後復發,常採用氨苯碸作鞏固治療,LL及BB,需長期甚至終身用葯;對TT,需3年以上。
㈡ 麻風病知識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麻風病的臨床主要特徵之一是侵犯周圍神經,導致周圍神經的功能損傷,往往表現為肢體畸形,畸形的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畸形是由於麻風桿菌感染直接導致組織反應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護性感覺喪失,脫眉、和睫毛脫落,爪型指、垂腕等。繼發性畸形是由於身體麻木部位的損傷而引起的,如手足皺裂和潰瘍,手足指趾缺損、角膜潰瘍和足骨破壞的等。
麻風病的治療: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麻風病傳播的途徑是什麼呢?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皮膚病,它對患者的健康的損害是很大的,而且很容易發生傳染,那麼麻風病傳播的途徑是什麼呢?
1、間接接觸:如果健康者的皮膚受到了損傷,而此時又接觸了麻風病患者使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帶有麻風桿菌的物品,則很容易因感染麻風桿菌而致病。
2、直接接觸:健康者如果與傳染性麻風患者進行直接接觸,也容易使麻風桿菌入侵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中,從而被傳染麻風病。
3、其它傳染:麻風桿菌還容易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侵入人體,這些也是常見的麻風病傳染的途徑。
㈢ 小題1: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病情嚴重者可致殘致死。為了給病人更好的治療,也防止病原體的擴散傳染,
小題1:按中考評分標准給分 小題2:按中考評分標准給分 ㈣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長期以來,麻風病給流行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㈤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
【答案】C ㈥ 有關下鄉宣傳麻風病知識怎麼寫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那麼他的傳染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我們為你介紹了三種麻風病的傳染方式。一、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 ㈦ 53.麻風病被稱為世界第幾大傳染病 A 第一 4 ㈧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內容是什麼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內容: 一、傳染病的概念 傳染病,也就是傳染性疾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所謂潛伏期,是指人們體內進入了各種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到出現症狀的這段時間。 二、傳染病的特點 1、有病原性(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例如手足口病就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 2、有傳染性(乙肝、肺結核等疾病都傳染)。 3、有流行性、季節性、地方性。 1)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病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散發、流行、大流行和暴發。 2)季節性: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有季節性升高。此與溫度、濕度的改變有關。 3)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其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於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發生。如蟲媒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4、有免疫性。(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不同的傳染病,病後免疫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感染)。 三、傳染病的分類(甲乙丙類39種) (一)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二)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26種: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結核、血吸蟲病、瘧疾、登革熱、甲型H1N1流感。 (三)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11種: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四、傳染病的報告時限 責任疫情報告人(首診醫生)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上報醫院感染監控科,專職疫情管理員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上級。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其他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要求報告。 五、傳染病的常見症狀和體征 1、發熱。 2、發疹:(皮疹和粘膜疹)。 3、毒血症狀。 4、單核-巨噬細胞增生反應。 六、傳染病的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1、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 2、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 3、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 1、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2、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3、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免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規預防措施。 1、定時打開門窗自然通風。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調節居室微小氣候,是最簡單、行之有效的室內空氣消毒方法。學校也會有計劃的實施紫外線燈照射及葯物噴灑等空氣消毒措施。 2、接種疫苗。常見的傳染病現在一般都有疫苗,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春季傳染病的關鍵。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不要堆放垃圾。飯前便後、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應用衛生紙掩蓋,用過的衛生紙不要隨地亂仍,勤換、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隨地吐痰,個人衛生用品切勿混用。 ㈨ 傳染病法律法規知識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㈩ 怎樣做可以避免麻風病被傳染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 ,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葯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葯物。 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葯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1.對重型患者,必須實行隔離治療。 2.在流行地區,普遍進行卡介苗接種,增加易感人群對麻風的抵抗力。 3.加強宣教工作,早發現,早防治。 4.患者應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忌房事。並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 的相關知識,希望文中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發現病情後還應及時就醫,以免傳染與他人,讓家人一起遭殃。 與麻風病知識培訓試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合肥市白馬電子商務產業園
瀏覽:98
銀行營銷社區活動方案
瀏覽:249
公安培訓方案
瀏覽:104
曼蒂廣場市場營銷
瀏覽:571
名人活動策劃方案ppt
瀏覽:599
網路營銷思想的內涵
瀏覽:506
營銷方案裝修
瀏覽:262
電子商務項目管理概念
瀏覽:590
樂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979
娃哈哈新品營銷方案
瀏覽:922
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之研究
瀏覽:495
華潤萬家五折促銷活動是幾天
瀏覽:975
618拼多多的網路營銷方式
瀏覽:719
三名詞解釋題3網路營銷
瀏覽:789
當前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瀏覽:346
楊凌電子商務孵化中心
瀏覽:233
鹵肉店微信營銷
瀏覽:186
區域環境創設培訓方案
瀏覽:329
大連招聘策劃方案
瀏覽:498
給教師培訓作文的講座方案
瀏覽: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