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食物中毒怎麼解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於人體健康的物品而導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細菌污染。據我國近五年食物中毒統計資料表明,細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總數的50%左右,而動物性食品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類及熟肉製品居首位,其次有變質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魚、奶、剩飯等。
食物被細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禽畜在宰殺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潔,生熟交叉感染;
3、衛生狀況差,蚊蠅滋生;
4、食品從業人員帶菌污染食物。
並不是人吃了細菌污染的食物就馬上會發生食物中毒,細菌污染了食物並在食物上大量繁殖達到可致病的數量或繁殖產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這種食物才會發生食物中毒。因此,發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貯存方式不當或在較高溫度下存放較長時間。食品中的水分及營養條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徹底加熱,殺死病原菌的話,也不會發生食物中毒。那麼,最後一個重要原因為食前未充分加熱,未充分煮熟。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美國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多年來一直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門茵、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肝炎病毒等。這些細菌、病毒可直接生長在食物當中,也可經過食品操作人員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當人們食用這些被污染過的食物,有害菌所產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細菌數量較多,加速了其腐敗變質;加之人們貪涼,常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穀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長繁殖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人和動物食人這種毒性物質發生的中毒,稱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三、動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動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動物性食物中毒。動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兩種;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做食品,誤食引起中毒反應;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動物性食品,如食用鮐魚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國發生的動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魚中毒,其次是魚膽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種。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製品當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將未能破壞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當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條件下,不當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鮮黃花菜、發芽馬鈴薯、未腌制好的鹹菜或未燒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誤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種子,或烹調加工方法不當,沒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質去掉而引起。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物中毒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馬鈴薯、曼陀羅、銀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數沒有特效療法,對一些能引起死亡的嚴重中毒,盡早排除毒物對中毒者的預後非常重要。
五、化學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①誤食被有毒害的化學物質污染的食品;②因添加非食品級的或偽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導致的食物中毒;③因貯藏等原因,造成營養素發生化學變化的食品,如油脂酸敗造成中毒。食入化學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化學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發病特點是: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一般進食後不久發病,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測出有關化學毒物。在處理化學性食物中毒時應突出一個「快」字!及時處理不但對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時對控制事態發展,特別是群體中毒和一時尚未明化學毒物時更為重要。
食物中毒是由於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含有毒素的動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變質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傳染源,不潔手、餐具和帶菌蒼蠅是主要傳播途徑。
此病的潛伏期短,可集體發病。表現為起病急驟,伴有腹痛、腹瀉、嘔吐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常有畏寒、發熱,嚴重吐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和休克。本病處理主要是對症和支持治療,重症可用抗生素。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肉毒中毒者可及早給於肉毒抗毒血清。
【處方】
1.搞好食品衛生監督和食堂衛生,禁止食用病死禽畜肉或其他變質肉類。醉蝦、腌蟹等最好不吃。
2.冷藏食品應保質、保鮮,動物食品食前應徹底加熱煮透,隔餐剩萊食前也應充分加熱。
3.烹調時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4.腌臘罐頭食品,食前應煮沸6~10分鍾。
5.禁止食用毒蕈、河豚等有毒動植物。
6.炊事員、保育員有沙門菌感染或帶菌者,應調離工作,待3次大便培養陰性後才可返回原工作崗位。
(上海醫科大學蔡則驥教授)
食物中毒是指在正常進食狀態下,食入正常數量、可食狀態,但具有毒性的食物而發生感染或中毒的疾病,屬食源性疾病的范疇。因此,食物中毒不包括因暴飲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食源性腸道傳染病等。
除了細菌性食物中毒外,還有有毒食物如誤食河脈魚,有毒植物如毒蘑菇、四季豆中毒,還有農葯污染、霉變甘蔗中毒等等。與細菌性食物中毒相比,這類發病雖少,胃腸炎症狀輕,但神經系統症狀明顯,有的中毒如河脈魚中毒,病死率達50%,即使不死,也會留下終生殘疾,因此,也需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
食物中毒是可以防治的。首先要防止細菌污染。購買生肉時,要注意識別有衛生檢疫部門的檢疫圖章。作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炊具分開使用,改善衛生狀況。食品監督部門要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定期體檢,有上呼吸道感染及化膿性疾患的患者,在治癒前不應參與食品操作。第二,食品要低溫貯藏,一般低溫就能控制一般細菌的繁殖,肉及熟肉食品應貯存於10℃以下的低溫條件,但對存在於海產品上的副溶血性弧菌無效,它耐低溫,在低溫冰箱中能存活幾個月,因此,在吃涼拌海蟄時,用醋泡或用100攝氏度沸水漂燙數分鍾。最後一個措施就是徹底加熱,殺滅病原體及破壞毒素。肉類食品必須煮熟、煮透,肉塊不宜過大,並保證加熱時間,熟食品應及時食用,剩飯剩菜要加熱後再存放,食前再重新加熱。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四季豆中毒、農葯中毒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四季豆烹調加熱時要徹底,蔬菜水果上有殘留的農葯,食前要用清水多清洗或浸泡一段時間。
食物中毒分類 姚永青 穆麗苑
食物中毒指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的食品,或者把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非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疾病。有害的微生物一般嘴都很「刁」,喜歡聚集在營養價值高的食品中繁衍。比如放置時間較長而未經充分加熱的熟肉、魚、奶製品中,往往會有沙門菌;用蛋黃醬制備的飯菜是細菌最愛的「溫床」。貯藏不當的罐頭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肉毒桿菌,危害較大,所以千萬不要食用已變形的罐頭食品,一旦發現有肉毒桿菌中毒應立即住院治療。水產品,尤其是被污染的貝類,最易導致病毒性食物中毒,80年代上海甲肝流行的罪魁禍首就是毛蚶。
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
通常,食物中毒可同時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或伴有其他症狀。一般餐後少則半小時、多則48小時就可發病。其症狀因進食的食物種類不同而異,總的來說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一天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個別的便中有膿血、粘液等。患者除有上述急性胃腸炎症狀外,還有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怕冷、發熱、乏力、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吞咽及呼吸困難等,中毒嚴重者可因腹瀉造成脫水性休克或因衰竭而死亡。
臨床上常見一些食物中毒的患者,開始就醫時,胃腸症狀不很明顯,主訴的症狀都是:自冷、發熱、頭疼、乏力等,易與普通感冒相混淆,所以一定要注意鑒別。如果症狀持續超過2天,不妨化驗一下大便、血或嘔吐物以明確病因。對於先後發病,症狀大體相同,又曾食用過同一種食品的人群,應高度懷疑是食物中毒,尤其是在夏季高發季節。如沙門茵中毒常在餐後8—48小時發病,表現為水瀉、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病程一般2—5天。
如何確診食物中毒
我國對食物中毒制定了詳細診斷標准,主要是以病人的潛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現為依據。最明顯的特徵有: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時間內均食用過某種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在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後,發病很快停止;潛伏期較短,發病急劇,病程亦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一般無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食物中毒不可小窺,它不僅危害個體,還常常危害在集體食堂(廠礦、機關、幼兒園、學校)就餐的人群,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發現食物中毒,如何急救
發現食物中毒的情況,切莫慌張。首先,應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對病人採取催吐、洗胃、清腸等急救治療措施。由於反復嘔吐和腹瀉是機體排泄毒物的途徑,所以在出現食物中毒症狀24小時內,不要擅用止吐葯或止瀉葯。需值得注意的是,人體水分大量散失可造成脫水,尤其是兒童及青年患者,必須及時補充丟失的液體,如喝水或通過靜脈補液。第二,應及時報告當地的食品衛生監督檢驗部門,採取病人標本,以備送檢。第三,要保護現場,封存中毒的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對已售出的應即時追回,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第四,根據不同的中毒食品,對中毒場所採取相應的消毒處理,以免擴大中毒范圍。
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是生產經營者疏於食品衛生管理,對食品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環節中的衛生安全問題注意不夠。此類中毒發生率最高,出現在學校食堂和飲食服務單位的食物中毒多屬此類。1999年9月11日發生在西安市勝利飯店的城運會部分運動員食物中毒、1999年9月15日西安市十餘所中小學的食物中毒事件,均是由於食品生產、加工環境受到細菌污染而引起的。
二是濫用食品添加劑或使用非食品原料。繼1997年山西朔州發生甲醇中毒、1998年江西毒豬油中毒事件後,1999年8月9日。廣東省肇慶市又發生因食用摻雜液體石蠟的食用油引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多達681人,這是1999年9月底之前中毒人數最多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三是誤食。主要是食用亞硝酸鹽、河豚魚、毒蘑菇和農葯、鼠葯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這類中毒發生的數量較多,且中毒者病情危重,死亡率極高。3月3日,廣西忻城縣3名兒童因撿食被鼠葯污染的紅薯片,食後3人均中毒,l人死亡。5月11日,廣東省汕頭市一外地打工夫婦誤食河豚魚中毒,1人死亡。9月18~21日,重慶市石柱縣黃鶴鄉3戶農民誤採食毒蘑菇,9人食用後全部中毒,其中2人死亡。
四是群眾食品衛生知識匱乏,食品加工、貯存不當,濫用農葯。去年細菌性食物中毒導致死亡的7人中。有6人是由於食用加工、製作不當的酵米面引起的。99年3月11曰,河南省周口地區478人食物中毒事件就是由於四季豆加工處理和烹調不當所致。衛生部門在對貴州省安順市發生的鼠葯中毒事件調查中發現,由於該村長期使用氟乙醯胺滅鼠,鼠葯和沾有鼠葯的食餌到處丟棄,環境已受到嚴重污染,村裡無雞、狗、貓存活,說明當地農民對急性劇毒鼠葯和科學滅鼠知識一無所知。
五是投毒。近年來,衛生部已收到多起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報告,投毒物質常為劇毒鼠葯或亞硝酸鹽。2月2曰發生在重慶市彭水縣6人中毒、l人死亡的亞硝酸鹽中毒事件,7月5日重慶市南川2名兒童飲用注人「毒鼠強」的飲料後引起的死亡事件等,均屬犯罪分子故意投毒殺人。這些案例提示我們,目前對劇毒品的管理仍有疏漏。
六是農葯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不完善。截至9月底。衛生部共收到由農葯引起的食物中毒報告31起,中毒1108人,死亡59人,超過了總死亡人數的70%。這些中毒事件均是由氟乙醯胺、毒鼠強、「1605」、「1059」等國家已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的鼠葯、農葯引起的。可見,這些早該絕跡的東西仍在某些地區生產、銷售和使用。此外,因農葯使用不當造成上市農作物農葯殘留超過國家標准,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個重要原因。
怪病原來是中毒
明明是中了毒,可本人及家屬卻全然不知,還以為是得了什麼怪病,結果常常失去救治良機,甚至導致二次中毒或多次中毒。近來媒體多有類似報道。為了幫助大家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以下介紹幾種食物中毒的識別和救治常識。
廚房裡的提示
不吃病死牲畜肉,加工肉製品和海鮮時應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低溫冷藏,方可有效防止沙門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細菌性食物中毒。
引起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肉類、魚、禽、奶、蛋類,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了病死牲畜肉或在宰後被污染的牲畜肉,加工食品用具、容器或食品儲存場所生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前未加熱處理或加熱不徹底。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海洋細菌,主要來源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中毒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其次為鹹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約有半數為腌製品。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調時未燒熟、煮透,或熟製品污染後未再徹底加熱。因此,加工海產品一定要燒熟煮透;烹調或調制海產品、拼盤時可加適量食醋;加工過程中生熟用具要分開,宜在低溫下儲藏。
自製發酵食品要保持衛生,防止霉變,以杜絕椰毒假單胞菌、肉霉梭苗等中毒。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是我國發現的一種病死率很高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毒食品主要為發酵玉米面製品,如糯米面湯圓、吊槳粑、小米或高粱米面製品。病死率高達40%-100%。所以,家庭制備發酵谷類食品時要勤換水,磨漿後要及時晾曬或烘乾成粉;貯藏要通風、防潮,不要直接接觸土壤,以防污染。
肉毒梭菌中毒食品與飲食習慣有關,主要為家庭自製的發酵豆、谷類製品(面醬、臭豆腐。中毒原因主要是被污染了肉毒毒素的食品在食用前未進行徹底的加熱處理。家庭自製發酵醬類時,應注意鹽量要達到14%以上,並提高發酵溫度,要經常日曬,充分攪拌,使氧氣供應充足。不吃生醬。
嚴禁採摘和食用剛噴灑過農葯的瓜、果、蔬萊。
有機磷農葯是當前使用最廣、品種最多的農葯之一,國內每年因此發生中毒和死亡者居各種化學物中毒之首。食用噴灑有機磷農葯不久的水果、蔬菜,用裝過有機磷農葯的容器「盛裝食品,食用了有機磷拌過的種子,用受到有機磷污染的車輛、倉庫運儲糧食等都可造成中毒。
加工菜豆、豆漿等豆類食品時,一定要充分加熱,以防其中的有害物造成食物中霉。
菜豆又叫扁豆、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菜豆中毒致病物質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甙有關。一般認為菜豆烹調加工方法不當,加熱不透,毒素不能被破壞,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加工菜豆要注意翻炒均勻、煮熟燜透,使菜豆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和豆腥味。
豆漿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是胰蛋白酶抑制素、皂甙。當豆漿加熱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泡沫,此時豆漿還未煮開,應繼續加熱至泡沫消失,豆漿沸騰,再持續加熱數分鍾。當豆漿量大或較稠時,一定把豆漿攪拌均勻,防止燒糊鍋底,影響熱力穿透。
不隨便吃不認識的魚和蘑菇。
食用了含有河豚毒素的魚類可引起食物中毒。河豚魚的卵巢和肝臟毒性最強,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毒素。河豚魚中毒的病死率為40%-60%,死亡通常發生在發病後4-6小時,最快的可在發病後10分鍾死亡。漁民捕撈時必須將河豚魚剔除,不得流入市場銷售。消費者也應注意不擅自吃沿海地區捕撈或撿拾的不認識或未吃過的魚。
我國毒蘑菇約有100種,據資料記載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種。毒蘑菇中毒多發生在夏秋陰雨季節,以家庭散發為主。由於辨別毒蘑菇非常困難,所以在採集野生鮮蘑菇時,一定要掌握相關知識,避免誤采毒蘑菇食用而中毒。食入干毒蘑菇也可中毒。
鯖魚中毒||甲醇中毒
何謂食物中毒?�
凡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入含有毒性物質(如升汞、砷劑及有機磷等)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蕈、有毒魚類等)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均屬於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特徵是突然暴發、潛伏期短、易集體發病以及發病者均與毒性食物有明確的聯系等。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可分為兩大類。
(1)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於下列疾病:
①沙門氏菌屬性食物中毒;②金黃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③變形桿菌性食物中毒;④嗜鹽菌性食物中毒;⑤肉毒中毒;⑥致病性大腸桿菌性食物中毒;⑦綠膿桿菌性食物中毒;⑧韋氏桿菌(耐熱型)性食物中毒;⑨真菌性食物中毒。
(2)非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於以下疾病:
①植物類急性食物中毒:a.「臭米面」食物中毒;b.發芽馬鈴薯中毒;c.白果中毒;d.火麻仁中毒;e.毒蕈中毒(毒蘑菇中毒);f.桐油中毒;g.蒼耳子中毒;h.烏桕中毒。
②動物類急性中毒:a.河豚魚中毒;b.動物肝中毒;c.魚膽中毒。
③化學毒劑急性中毒:a.急性有機磷農葯中毒;b.急性氟矽酸鈉中毒;c.急性鋅中毒;d.急性砷中毒;e.急性銻中毒;f.急性重鉻酸鉀中毒。
食物中毒防制
提要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徵及分類。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臨床特徵、處理原則和預防措施。非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臨床特徵、治療和預防。
案例 某日下午4點起,某縣中心醫院附近居民數人先後因胃腸疾病症狀來院就醫,患者發病急驟,惡心、嘔吐,腹瀉呈水樣便,無里急後重。體溫38℃左右。到夜間10點前後,共診治96例病人,醫考慮可能是食物中毒。詢問48小時內所吃食物,發現在上午7~10點都習了某飯店的豬血食用。當即報告縣衛生防疫站。經調查縣肉聯廠於前一天加工豬血800餘斤,煮後置熱水中浸泡,次日出售。用盆接豬血時,豬體上泥土、糞便也滴落盆內。加工豬血的炊具、容器均未加洗刷或消毒,當天室溫35~36℃。無菌操作采患者糞便8份,嘔吐物4份,吃剩的豬血5份,進行病原菌分離培養。所有標本均檢出沙門菌,未發現其他病原菌。未吃豬血的無一人發病。
我國建國四十多年來,對預防食物中毒做了大量工作,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建立了食物中毒調查和報告制度,特別是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以來使食物中毒發病率明顯下降,但目前仍時有發生。
我國各類食物中毒中,以細菌性食物中毒佔多數,約占食物中毒總起數的58.6%,其中又以沙門菌食物中毒占首位。
食物中毒有明顯的地區性,肉毒中毒90%以上發生在新疆;河豚魚中毒多發生在沿海與長江下游;農村多見農葯中毒與粗製棉籽油中毒和桐油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高,除肉毒中毒外病死率低,多由受污染的動物性食品所致。其他食物中毒發病率低,但病死率高,發病分布較分散。
第一節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凡健康人經口攝入正常數量、可食狀態的「有毒食物」(指被致病菌及其毒素、化學毒物污染或含有毒素的動植物食物)後所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疾病。統稱為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凡食入非可食狀態(未成熟水果等)食物、暴飲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因攝入食物而感染的傳染病、寄生蟲病、人畜共患傳染病等食源性疾病、或攝食者本身有胃腸道疾病、過敏體質者食入某食物後發生的疾病,均不屬於此范疇。不論是一次性還是長期連續攝入「有毒食物」,凡是以慢性毒害為主要特徵的也不是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特徵
雖然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症狀各異,但一般都具有如下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①潛伏期短,一般由幾分鍾到幾小時,食入「有毒食物」後於短時間內幾乎同時出現一批病人,來勢兇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發流行;②病人臨床表現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腸道症狀為主;③發病與食入某種食物有關。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時間內都食用過同一種「有毒食物」,發病范圍與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發病,停止食用該種食物後很快不再有新病例;④一般人與人之間不傳染。發病曲線呈驟升驟降的趨勢,沒有傳染病流行時發病曲線的餘波;⑤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多發生細菌性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發生肉毒中毒和亞硝酸鹽中毒等。
三、食物中毒的分類
通常按病原學將食物中毒分為: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1.感染型食物中毒 包括沙門菌屬、變形桿菌屬、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腸菌屬、韋氏梭狀芽胞桿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2.毒素型食物中毒 包括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
1.有毒動物中毒 如河豚魚、有毒貝類、魚類組胺、動物內臟(過冬的狼和狗肝臟)、腺體(甲狀腺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2.有毒植物中毒 如毒蕈、木薯、四季豆、發芽馬鈴薯、新鮮黃花菜、生豆漿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三)化學性食物中毒
食物被某些金屬、類金屬及其化合物、亞硝酸鹽、農葯等污染,或因誤食引起食物中毒。
(四)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食入含有被大量黴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麥、霉變甘蔗等。
四、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
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原料選擇不嚴格,可能食品本身有毒,或受到大量活菌及其毒素污染,或食品已經腐敗變質;②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銷售等過程中不注意衛生、生熟不分造成食品污染,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熱處理;③食品保藏不當,致使馬鈴薯發芽、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增高、糧食霉變等都可造成食物中毒;④加工烹調不當,如肉塊太大,內部溫度不夠,細菌未被殺死;⑤食品從業人員本身帶菌,個人衛生不好,造成對食品的污染;⑥有毒化學物質混入食品中並達到中毒劑量。
食物中毒調查處理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應及時進行認真調查,查明原因,提出改進措施,以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一、明確診斷和搶救病人
醫生通過詢問病史和體檢,初步確定是否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種食物引起,並將情況及時向衛生防疫站報告,通知有關食堂、餐館暫時封存可疑食物,保護好現場。同時,盡早及時就地搶救病人,重點是老人、兒童和重症患者。對已攝入可疑食物而無症狀者也應嚴密觀察。
二、現場調查
(一)中毒情況調查
當地衛生防疫站和有關部門接到報案後立即組織人中到現場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發病經過、主要臨床表現、發生中毒的地點、單位、時間、中毒人數、重病人數及死亡人數、可疑食物、進食范圍及發病趨勢、已採取的措施和待解決的問題等。
(二)現場一般衛生情況調查
了解餐具、炊具、用具、設備是否符合衛生要求,炊事人員個人衛生習慣和健康狀況,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和條件。
(三)確定中毒食物
1.詳細了解病人發病前24~48小時內進食的各餐食譜,找出可疑食物。
2.進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來源、運輸、貯存情況、製作過程及出售中有無污染的可能。
(四)采樣檢驗
對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塗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員的手部等進行檢驗,查明病原。
三、現場處理
確定食中毒類型後,針對原因立即對現場進行處理,以防止事件擴大蔓延:①銷毀引起中毒的食物;②針對污染原因及時督促改進;有傳染病的炊事人員應暫時調離飲食服務工作,制定和完善衛生管理制度;③指導現場消毒。
四、認真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
加強衛生宣教工作,增強個人衛生意識,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和食品衛生標准,搞好食品衛生工作。
其他食物中毒及防治要點見表5-1。
表5-1其他常見食物中毒防治要點
⑵ 簡答題:食物中毒有關知識,如急救處理、預防等
食物中毒一般可分為細菌性(如大腸桿菌)、化學性(如農葯)、
動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既有個人中毒,也有群體中毒。其症狀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
主,往往伴有發燒。吐瀉嚴重的還能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昏迷等症狀。
一旦有人出現上吐、下瀉、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狀,首先應立即停
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時,立即撥打中心120呼救。在急救車來到之前,
可以採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對中毒不久而無明顯嘔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
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並反復自行催吐,以減
少毒素的吸收。如經大量溫水催吐後,嘔吐物已為較澄清液體時,可
適量飲用牛奶以保護胃黏膜。如在嘔吐物中發現血性液體,則提示可
能出現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應暫時停止催吐。
導瀉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時間較長(如超過兩小時),而
且精神較好,可採用服用瀉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體外。用大
黃、番瀉葉煎服或用開水沖服,都能達到導瀉的目的。
保留食物樣本由於確定中毒物質對治療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
發生食物中毒後,要保存導致中毒的食物樣本,以提供給醫院進行檢
測。如果身邊沒有食物樣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泄物,以方
便醫生確診和救治。
武警總醫院急診科主任王潔(靳曉方劉亞華整理)
//-->
食物中毒一般可分為細菌性(如大腸桿菌)、化學性(如農葯)、
動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既有個人中毒,也有群體中毒。其症狀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
主,往往伴有發燒。吐瀉嚴重的還能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昏迷等症狀。
一旦有人出現上吐、下瀉、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狀,首先應立即停
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時,立即撥打中心120呼救。在急救車來到之前,
可以採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對中毒不久而無明顯嘔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
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並反復自行催吐,以減
少毒素的吸收。如經大量溫水催吐後,嘔吐物已為較澄清液體時,可
適量飲用牛奶以保護胃黏膜。如在嘔吐物中發現血性液體,則提示可
能出現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應暫時停止催吐。
導瀉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時間較長(如超過兩小時),而
且精神較好,可採用服用瀉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體外。用大
黃、番瀉葉煎服或用開水沖服,都能達到導瀉的目的。
保留食物樣本由於確定中毒物質對治療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
發生食物中毒後,要保存導致中毒的食物樣本,以提供給醫院進行檢
測。如果身邊沒有食物樣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泄物,以方
便醫生確診和救治。
⑶ 食品衛生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有哪些大全 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和収展的前提和基礎,食品安全關繫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關繫到市場秩序的健康収展,關繫到社會秩序的穩定。 一、食品安全常識 1、購買食物時,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是否過保質期,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標明,有無 QS 標識,丌能購買三無產品。 2、打開食品包裝,檢查食品是否具有它應有的感官性狀。丌能食用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丌潔、混有異物戒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若蛋白質類食品収粘,漬脂類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吅物有収酵的氣味戒飲料有異常沉澱物等等均丌能食用。 3、丌到無證攤販處購買盒飯戒食物,減少食物中毒的隱患。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凈消毒,丌用丌潔容器盛裝食品,丌亂扔垃圾防止蚊蠅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二、什麼是食品摻假、摻雜和偽造? (1)「摻假」是指食品中添加了廉價戒沒有營養價值的物品,戒從食品中抽去了有營養的物質戒替換迚次等物質,從而降低了質量,如蜂蜜中加入轉化糖,巧兊力餅干加入了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⑷ 如何加強收費站現場安全管理
為您粘貼以下內容:
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是職工的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收費站的基礎,因此要一手抓職工素質、管理制度,一手抓好硬體的管理,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全方位消除安全隱患,使高速公路事業安全、穩定、快速發展,收費站的安全可以說主要包括人、財、物三方面的安全。
人即人身安全:
做為收費人員,應當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做好自身防護工作,在橫穿收費現場時,收費人員應當按照安全管理有關規定:一看二停三通過,寧等一分不搶一秒,防止意外的發生,這是對工作負責的表現,也是對自己、對家庭負責的表現。
財即是錢票卡安全:
我們應當切合實際,按照有關規定做好通行費收入、票據、通行卡 「三專」「六防」,即專人、專房、專櫃、防火、防盜、防水、防霉、防鼠、防丟失。上崗期間更應做好防搶等安全措施,例如經常檢查消防器材、安防器材是否能正常使用,亭門是否反鎖,做好突發事件預案,應急演習,時刻緊綳安全弦,這樣才能做到遇事不慌,妥善處理。
物即是物品的安全:
主要表現在物品的防火、防盜,食用品的衛生上,夏天由於天氣炎熱容易發生不安全事故,這就特別要求我們用心做好安全生產的各項檢查工作,防患於未然。同時夏天也是疾病較多的季節,俗話說病從口入,關注伙房衛生應當做好伙房衛生的監督檢查工作,清除衛生死角,防止食物中毒現象的發生。
做為一個收費人員,我對安全有著深刻的理解,安全以人為本,就是愛護和保護人的生命財產,把人看作世間最寶貴的。作為收費站的職工一定要遵守收費站的規章制度,立足崗位,愛崗敬業,在安全生產工作中切實際做到「嚴、細、實」,提高安全意識。
所以我們要時時講安全,日日講安全,一點小小疏忽或許會對我們生命帶來致命的危害,不要等事情發生了才去補救。隨意亂穿車道,有些車輛或是因為沒有注意車道有人或是因為剎車失靈,進入車道並不會減速,令人猝不及防,甚至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同時,在處理問題過程中不要站在車道裡面,司機不會料見你會躲,就在這沒料到當中,事故發生了,所以我們更應該謹慎,應該關注安全,珍惜生命,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人傷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再小的細節不能放過,因為忽視了細節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
態度決定一切,我想我們的安全管理也是一樣的,必須做到用認真的態度對待安全問題,抓好了安全意識這個源頭,安全事故就會少發生或不發生。如何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行動上注意安全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職工的思想覺悟,增強職工安全生產意識:
安全是常抓不懈的主題,個別人總是認為這是老生常談,耳朵都磨出繭子。「我知道該怎麼去做!」。說這句話的人往往思想上沒有對安全引起足夠重視,出事的往往也是這些人,等到真出了安全事故,悔之晚矣!安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它需要我們全員參與認真對待,所以說安全必須是常抓不懈的,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須是常抓不懈的。
二、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杜絕安全事故出現:
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這不僅僅是一個愛崗敬業的問題,它更像是一個安全問題。例如由於長時間的封道造成收費廣場大量車輛滯留,這時你要有禮貌同司機解釋。開道時司機往往比較急,這樣的結果必然造成收費站秩序混亂,形成車輛阻塞車道,誰也走不了的局面。如果你做不出正確疏導,就會有事故發生,如果你思想上安全不重視,自身業務技能差,收費廣場秩序就會大亂,交通事故就會頻發。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才能夠有效地杜絕安全事故的出現。
三、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與安全管理創新:
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分工,做到工作安全有章可詢,責任到人,杜絕違章操作。誰出了安全問題就由誰負責,並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排除,防止更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對於一些不符合安全規定的條款及時修改,真正做到安全管理創新,以此增加職工的責任心與危機感。
四、定期組織安全生產知識學習與培訓:
除了日常的管理和考核嚴格要求外,還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業務知識進行培訓、考試。安全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通過學習、互相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吸取別人的教訓,嚴格把關,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五、加強收費站安全管理:
嚴格落實上下崗、交接班措施,明確人員落實責任,嚴格執行落實進入收費亭反鎖門制度。下一級的工作要對上一級負責,做到層層落實,重視防患於未然,每季度組織至少一次觀看安全教育系列片,強化安全防範意識。
⑸ 企業食堂食物中毒應急預案
1目的
本預案設定於員工食物中毒後的緊急處置,要求相關部門在一旦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時,要沉著對應,要在保護自身的前提下,協助防疫部門做好查清毒源工作,防止二次中毒污染,同時要求穩定員工情緒,保障正常運行。
2適用范圍
當員工食物中毒時,啟用本預案。
3職責
3.1分管安全的副處長負責員工食物中毒事故的領導。
3.2站領導、總值班負責現場搶救指揮。
3.3當班班長、稽查員負責現場控制。
3.4辦公室、監控室負責通訊聯系(市、區防疫疾病急救中心:***)
3.5辦公室負責控制現場的後勤保障,並封閉食品毒源,協助防疫中心查清食品中毒源,防止二次中毒。
4工作程序
4.1報警
當中毒事故發生(非)當事人應立即向當班領班匯報。當班領班發現當事人有嘔吐症狀,疑似食物中毒,立即向站領導、總值班報警。站領導、總值班立即趕到現場,掌握現場情況,首先查明是否食物中毒、發生時間、中毒人數,掌握第一手資料。
4.2當班領班指揮稽查人員控制現場,嚴禁人員接觸食物毒源。
4.3根據中毒情況由站領導、總值班撥打(市、區防疫疾病急救中心)請求支援,進行搶救。
4.4核實上報,根據事故發展情況核實清楚由站領導、總值班向管理處負責安全的副處長匯報。管理處分管副處長接報後,根據情況作出決策,布置各有關部門,有關單位進行搶救,根據《江蘇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定》和搶救需要向公司領導匯報,必要時趕往現場或在管理處或以其它適當方式領導搶救工作。
4.5在控制中毒現場的同時,封閉食品毒源,協助防疫中心查明食品中毒源,防止二次中毒。
5指揮
5.1站領導、總值班在接報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趕赴現場指揮,必要時可成立臨時指揮小組,由現場最高領導任指揮長。
5.2發生重大食品中毒事件時,管理處分管領導接報後應趕往現場協助現場指揮。
5.3首先組織人員隔離、封閉食品中毒源。做好通風工作,確保現場人員安全,穩定收費人員情緒,阻止事態進一步擴展。
5.4根據事故嚴重程度,要求交警配合疏通道路,進行搶救。
5.5根據事件發展的性質,配合協助公安、防疫部門採取相應的處理辦法進行搶救,盡量減輕損失。
6搶救結束後的處置
6.1對製作現場及餐具、灶具、櫥具進行清洗、消毒、通風,防止二次污染中毒。由辦公室將善後處理結果向站領導、總值班報告。
6.2對冷藏、冷凍食品經防疫部門檢驗後方可食用。
6.3事故處理完畢後,由現場總指揮總結應急搶救工作的經驗教訓,同時提出改進意見,完善預案,並報管理處安全生產辦公室。
⑹ 收費站如何做好夏季食品安全工作
嚴把安全思想關。充分利用宣傳欄、板報等形式,進一步提高職工日常防病知識,定期組織食堂工作人員學習《食品衛生法》,明確食堂安全責任人,把食堂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嚴把食品采購關。實行專職食堂管理員管理制度,嚴把食品的采購、加工、儲存等環節,做到生熟隔離,分類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同時定期對廚具按規定及時消毒,確保食品安全衛生。
嚴把衛生消毒關。加強站區衛生管理,對宿舍區域、廚房、餐廳等易滋生蚊蠅處定期噴灑滅蚊蠅葯品,組織人員定期清除院內雜草、雜物和垃圾。 針對夏季高溫儲存難的問題,盡量少存食品,確保食品新鮮、衛生。
嚴把就餐環境關。定期對食堂及工作人員的衛生進行全面檢查,監督他們是否嚴格按照規定和標准程序進行操作,對空調做到定期檢修、清洗、保養。良好的後勤保障工作,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熱愛本職的工作積極性。
嚴把科學膳食關。每天根據實際用餐人數合理安排,確保飯菜的數量和質量,盡量爭取做到每餐無剩餘飯菜,防止引發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有效保證全站職工的飲食安全。
⑺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是什麼意思主要內容是什麼做些什麼
百分網>知識>實用知識>安全知識>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正文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百分網【安全知識】編輯:良羨發布時間:2017-08-09 08:30:41
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食品安全關繫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關繫到市場秩序的健康發展,關繫到社會秩序的穩定。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一、食品安全常識
1、購買食物時,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是否過保質期,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標明,有無QS標識,不能購買三無產品。
2、打開食品包裝,檢查食品是否具有它應有的感官性狀。不能食用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若蛋白質類食品發粘,漬脂類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發酵的氣味或飲料有異常沉澱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無證攤販處購買盒飯或食物,減少食物中毒的隱患。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凈消毒,不用不潔容器盛裝食品,不亂扔垃圾防止蚊蠅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二、什麼是食品摻假、摻雜和偽造?
(1)「摻假」是指食品中添加了廉價或沒有營養價值的物品,或從食品中抽去了有營養的物質或替換進次等物質,從而降低了質量,如蜂蜜中加入轉化糖,巧克力餅干加入了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2)「摻雜」即在食品中加入一些雜物,如腐竹中加入硅酸鈉或硼砂;辣椒粉中加入了紅磚木等。
(3)「偽造」是指包裝標識或產品說明與內容物不符。
摻假、摻雜、偽造的食品,一般應由工商行政部門處理。對影響營養衛生的,應由衛生行政部門依法進行處理。
三、如何判別偽劣食品?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偽劣食品防範「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強化食品安全自我防範,以期使偽劣食品因缺乏市場而退出市場。防範「七字法」:即防「艷、白、反、長、散、低、小」。
一防「艷」。對顏色過分艷麗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蠟果一樣又大又紅又亮、鹹菜梗亮黃誘人、瓶裝的蕨菜鮮綠不褪色等,要留個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問題?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麵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
三防「長」。盡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採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六防「低」。「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七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四、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項建議
1、不買不食腐敗變質、污穢不潔及其它含有害物質的食品;
2、不食用來歷不明的食品;不購買無廠名廠址和保質期等標識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顧無證無照的流動攤檔和衛生條件不佳的飲食店;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會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溫條件下放置超過2小時的熟食和剩餘食品;
5、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凈。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葯、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干凈,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葯中毒。
7、不飲用不潔凈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來水;水是否干凈,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應用潔凈的水徹底清洗並盡可能去皮;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9、進食前或便後應將雙手洗凈;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干這干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凈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10、在進食的過程中如發現感官性狀異常,應立即停止進食。
五、八種常見的飲食衛生誤區如下:
1 、好熱鬧喜聚餐:每當節假日,人們大多喜歡三三兩兩到餐館「撮一頓」,或是親朋好友在家聚餐,又熱鬧又便於交流感情。這樣做不利於健康,不符合飲食衛生,特別是當前這一非常時期,最好實行分餐制。分餐的做法是對別人和自己生命健康的負責和尊重。
2 、用白紙包食物:有些人喜歡用白紙包食品,因為白紙看上去好像乾乾凈凈的。可事實上,白紙在生產過程中,會加用許多漂白劑及帶有腐蝕作用的化工原料,紙漿雖然經過沖洗過濾,仍含有不少化學成分,會污染食物。至於用報紙來包食品,則更不可取,因為印刷報紙時,會用許多油墨或其他有毒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
3 、用酒消毒碗筷:一些人常用白酒來擦拭碗筷,以為這樣可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醫學上用於消毒的酒精度數為 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 56°以下,並且白酒畢竟不同於醫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達不到消毒的目的。
4 、抹布清洗不及時:實驗顯示,在家裡使用一周後的全新抹布,滋生的細菌數會讓你大吃一驚;如果在餐館或大排檔,情況會更差。因此,在用抹布擦飯桌之前,應當先充分清洗。抹布每隔三四天應該用開水煮沸消毒一下,以避免因抹布使用不當而給健康帶來危害。
5 、用衛生紙擦拭餐具:化驗證明,許多衛生紙(尤其是非正規廠家生產的衛生紙)消毒狀況並不好,這些衛生紙因消毒不徹底而含有大量細菌;即使消毒較好,衛生紙也會在擺放的過程中被污染。因此,用普通的衛生紙擦拭碗筷或水果,不但不能將食物擦拭乾凈,反而會在擦拭的過程中,給食品帶來更多的污染機會。
6 、用毛巾擦乾餐具或水果:人們往往認為自來水是生水、不衛生,因此在用自來水沖洗過餐具或水果之後,常常再用毛巾擦乾。這樣做看似衛生細心,實則反之。須知,干毛巾上常常會存活著許多病菌。目前,我國城市自來水大都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所以說用洗潔劑和自來水徹底沖洗過的食品基本上是潔凈的,可以放心食用,無須再用干毛巾擦拭。
7 、將變質食物煮沸後再吃:有些家庭主婦比較節儉,有時將輕微變質的食物經高溫煮過後再吃,以為這樣就可以徹底消滅細菌。醫學實驗證明,細菌在進入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溫的,不易被破壞分解。因此,這種用加熱方法處理剩餘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8 、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剜掉再吃:有些人吃水果時,習慣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削了再吃,以為這樣就比較衛生了。然而,微生物學專家認為:即使把水果上面已爛掉的部分削去,剩餘的部分也已通過果汁傳入了細菌的代謝物,甚至還有微生物開始繁殖,其中的黴菌可導致人體細胞突變而致癌。因此,水果只要是已經爛了一部分,就不宜吃,還是扔掉為好。
幼兒園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一、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目的:
1、加強本園員工的食品安全培訓,強化員工的食品安全意識,增強職業素養,提升食品安排管理技能。
2、通過對食品安排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本園員工要明確自身的安全責任。特別要明確幼兒園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
3、 積極開展對本園員工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確保本園食品經營安全。
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三、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方式: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以定期組織集中學習和員工自學方式為主,以外部培訓為輔,任何人無正當理由,均不得缺席培訓,並自覺完成學習計劃。
四、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時間:
本園規定員工每月組織一次集中學習,每季度組織員工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並制定年度員工培訓計劃。按照培訓計劃合理安排全年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五、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要求:
本園員工要端正態度、明確目的,認真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不僅要了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還要掌握與本崗位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標準的具體規定。對新錄用員工為轉崗員工上崗前須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對本園食品安排知識培訓及學習情況建立培訓檔案。對組織和參與情況、學習情況進行匯總、歸納、整理並進行歸檔。檔案保存期限不低於兩年。
預防幼兒食品安全事故培訓
為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保障公眾餐飲安全,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食品經營者應依法制定並落實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關注社會食品安全預警提示,積極預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
二、製作冷盤、燒鹵熟肉、生食海產品、西式糕點、裱花蛋糕等直接入口的較高風險食品,必須有相應許可類別、備注項目,並應嚴格按照專間要求進行操作。禁止超許可范圍經營和超出供餐能力承接大規模聚餐活動。
三、在製作加工過程中應當檢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發現有腐敗變質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食品原料應保證來源合法安全,禁止加工經營《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食品。
四、加工經營過程避免生熟交叉、混放。避免生食品與熟食品接觸,成品、半成品、原料應分開加工、存放;員工要經常洗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應消毒手部,發現有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及化膿性皮膚病者,應立即暫停其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場所清潔,避免昆蟲、鼠類等動物接觸食品。
五、凡是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應進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應對其表皮進行清洗消毒,或剝去果皮後食用。蔬菜烹調程序:一洗二浸三燙四炒。使用禽蛋前應先清洗、消毒外殼。
六、熟制食物應燒熟煮透,尤其是肉、奶、蛋及其製品以及海產品,外購熟食和隔餐冷藏食品食用前均須徹底加熱,中心溫度應高於70℃。 貯存熟食品,要及時熱藏(60℃以上)或冷藏(10℃以下),如在常溫下保存,應於出品後2小時內食用。
七、禁止使用河豚魚、毒蘑菇、發芽馬鈴薯等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及原料,餐飲服務單位禁止使用亞硝酸鹽。
八、豆漿、四季豆等生食有毒食物,應按要求煮熟燜透,謹慎提供貝類、海螺類以及深海魚的內臟,有效預防豆漿、四季豆、瘦肉精等中毒。
九、外部人員不得隨意進入食品加工及售賣間,加強員工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員工職業道德素質。
十、如有疑似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時,應迅速組織患者到正規醫療機構救治,同時於2小時內上報主管部門,停止生產銷售可疑食品,保留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和現場,積極配合監管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
一、什麼是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及有機食品?
綠色食品並非特指那些「綠顏色」的食品,而是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它可以是蔬菜、水果,也可以是水產、肉類。綠色食品分AA級和A級:
AA級綠色食品標准要求: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准》,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肥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獸葯及有害於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生產資料,而是通過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術,培肥土壤、控制病蟲草害、保護或提高產品品質,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准要求。
A級綠色食品標准要求: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准》,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准則和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並積極採用生物學技術和物理方法,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准要求。
有機食品是一種國際通稱,是指採取一種有機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機食品是指按照這種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產品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准;並通過國家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無公害食品是按照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技術標准和要求生產的、符合通用衛生標准並經有關部門認定的安全食品。嚴格來講,無公害食品應當是普通食品都應當達到的一種基本要求。
二、食品保質期和保存期有什麼區別?
保質期(最佳食用期)是指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保持食品質量(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食品完全適於銷售,並符合標簽上或產品標准中所規定的質量(品質);超過此期限,在一定時間內食品仍然是可以食用的。
保存期(推薦的最終食用期)是指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終日期;超過此期限,產品質量(品質)可能發生變化,食品不再適於銷售和食用。
千萬不要購買超過保存期的預包裝食品: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未必不能吃,但過了保存期的食品就一定不能吃了!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要特別注意食品標簽上的保質期或保存期。
⑻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是什麼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如下: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東西時不要狼吞虎咽;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2、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干這干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凈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3、生吃瓜果要洗凈。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葯、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干凈,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葯中毒。
4、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5、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6、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飲用會危害健康。
⑼ 餐飲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有哪些
餐飲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如下:
1、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盡量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品牌。
2、盡量少吃或不吃剩飯菜,如果吃剩飯菜,一定要徹底加熱,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
3、不吃無衛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魚片、生荸薺。
4、煮熟後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以上再食用。
5、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防止食品變質,保持或增強食品的營養,改善或豐富食物的色,香,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