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滄州市學吉他的地方
彩虹橋西200米 搖擺琴行 還可以學架子鼓等
B. 我國唐朝時流行什麼音樂
源自網路
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勇於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唐代宮廷宴享的音樂,稱作"燕樂"。隋、唐時期的七步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它們分別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國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清商樂(漢族)、西涼(今甘肅)樂、高昌(今吐魯番)樂、龜茲(今庫車)樂、康國(今俄國薩馬爾漢)樂、安國(今俄國布哈拉)樂、天(今印度)樂、高麗(今朝鮮)樂等。其中龜茲樂、西涼樂更為重要。燕樂還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
風靡一時的唐代歌舞大麴是燕樂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繼承了相和大麴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結構形式。見於《教坊錄》著錄的唐大麴曲名共有46個,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為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麴演出過程的詩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
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快;詩人也以自己的詩作入樂後流傳之廣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水平。
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現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著唐琵琶的某些特點。
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大麴,筒稱「大麴」。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礎上,繼承了漢魏以來清樂大麴的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大型歌舞曲。
唐代大麴之所以興盛,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唐代各族音樂的進一步交融為唐代大麴的發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條件。前面已經提到,南北朝以來屬於清樂系統的漢族民間音樂與各少數民族音樂經過長期交流與融合,在隋唐時代已產生稱為「曲子」的新民歌。唐代大麴,實際上就是用這些「曲子」組合而成的一種大型套曲。與此同時,西涼、龜茲、疏勒、高昌等少數民族音樂,吸收了漢族音樂的養料,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在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已普遍突破了原有的歌曲、舞曲、解曲的簡單形式,創造了本民族的「大麴」。其中一部分、曾以「胡部新聲」的名義,在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從河西(今甘肅)地區傳入長安一帶,受到時人極大的重視。唐玄宗為此還公布了「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的詔令(《新唐書·禮樂志》)。因此,當時大麴中的《胡旋》、《胡騰》等所謂「胡部新聲」在社會上風靡一時(圖57)。
此外,地處祖國東南、西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音樂,如琉球(今台灣)的一種「一人唱,眾人和」(《隋書》)的歌舞音樂與南詔(今雲南大理)、吐蕃(今西藏)的民間音樂,都陸續傳入內地,對以「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為特點的唐代大麴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祖國內地盛行的《破陣樂》、《六么》、《涼州》等大麴,也在這時傳入吐蕃與南詔,對當地音樂在藝術上的提高,起了有益的影響。
第二,唐代統治者歷來重視大麴。早在建國初期,即依隋制在宮廷里設置了?樂、清商、西涼、龜茲、疏勒、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安國(今中亞布哈拉)、扶南(柬埔寨)、高麗等「九部樂」,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又增入高昌一部,改為「十部樂」,在宮廷舉辦的重要慶典或宴會上進行演出。九、十部樂演奏的樂曲,有一部分是唐初在漢族清樂基礎上吸收西涼或龜茲等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大麴。如貞觀年間張文收作的?樂——《景雲河清歌》等。其餘則是各民族或各國的傳統樂曲,其中不少是大麴。唐玄宗時,根據表演方式立奏或坐奏,稱為「立部伎」或「坐部伎」。其曲目大都是唐初及唐玄宗時大麴的新作。屬於前者的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八曲;屬於後者的有《?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等六曲。唐玄宗時,適應朝野盡情享樂的需要,還設立了「千秋節」等節日。屆時從中央到地方文武百官放假三日,歡宴歌舞。這也是促使唐代大麴興盛的一個原因。
第三,從漢末以來,隨著正統儒學的崩潰,道教和從西域傳入的佛教日益受到統治者重視。唐代統治者鑒於隋代復亡的教訓,實行佛、道、儒三教並重的方針,把它們作為思想上統治人民的工具。在三教中,尤以佛、道兩教為重要。唐太宗本人並不信佛,他在《貶蕭瑀手詔》中說:「至於佛教,非意所遵。」但是他卻大力提倡佛教,優禮僧人。例如他為了剃度當時最有名的僧人玄奘,在長安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儀式。據《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剃度之日,由太常卿率太常寺的九部樂,萬年縣令和長安縣令各率「縣內音聲」,分乘一千五百多輛「音聲車」,隨在玄奘、諸寺僧眾及文武百官之後,作為儀仗,場面十分壯觀。一路上樂聲震天,沿街觀眾達數萬人。到達大慈恩寺後,在大殿佛像前演出了九部樂及大麴《破陣樂》還有百戲等。
當時除用世俗大麴在佛前供養外,不少寺院都培養了一批以奏樂歌舞為業的僧眾。他們主要演奏用大麴的曲調或形式編成的宣傳佛經教義的「法樂」與一部分稱為「法曲」的世俗大麴。例如唐初長安的清禪寺,水陸庄園、府庫充溢,是長安所有寺院中最富的一個寺院。該寺就有二十個專學「鼓舞」的「凈人」。每逢節日,即在佛前演奏。由於該寺「聲伎之最,高於俗里」(唐道宣《續高僧傳》),所以觀看如雲,熱鬧非凡。唐代著名高僧少康曾經說過:佛經好比是苦口的良葯,「鄭衛之聲」好比是蜜糖。要使人相信佛經的教義,只有用蜜糖塗口,才能使人易於接受(《續高僧傳》)。他的話,可能說出了唐代「法樂」(包括「法曲」)何以特別興盛的原因所在。
唐代佛前演奏大麴「供養」的具體情景,現在敦煌佛教壁畫中還可見到。例如敦煌220窟,北壁初唐「東方葯師凈土變」中的歌舞圖,即其典型的一例(圖58)。
圖中兩邊是伴奏樂隊,中間有四個女性舞者,分為兩組,各在一個小圓毯子上翩然起舞。伴奏樂隊共28人。右側上席有箏、排簫、尺八、方響(十六板)、篳篥、琵琶(形制特異:曲項、槽近圓形、五弦、五柱、手彈);下席有笛(二人)、杖鼓(三人)、拍板、鈸、一人似在歌唱。左側上席有拍板、篳篥、尺八、笙、豎箜篌、銅鈸,一人情況不明;下席有拍板、貝、鼓三種、笛、一人似在歌唱、一人情況不明。這個樂隊,從其樂器來看,似為清樂、西涼、龜茲的混合樂隊。從樂人的服飾、形貌來看,除部分漢族樂人外,不少是西域的樂人。中間的舞者,有兩人上身赤裸,頭戴寶石冠,頭發散開,下身穿寬大的長裙,雙臂挽著飄帶,在作大幅度的旋轉動作。據《維摩詰經講經文》「蕭笛弦管,螺鈸鉑銅,齊聲而竟演官商,合韻而皆吟法曲,」「紫雲樓上排絲竹,皇國庭前舞《柘枝》」的話來看,此圖在佛前表演的有可能就是《柘枝》這類來自西域的大麴。
在唐初,由於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大麴創作最為突出主要有《破陣樂》、《慶善樂》、《景雲河清歌》與《鳥歌萬歲樂》。《破陣樂》又名《秦王破陣樂》或《七德舞》,它原是武德初年唐太宗軍中創作的。其聲調「粗和嘽發」(唐杜佑《通典》),描寫了唐太宗四處征討,建立唐帝國的功績。白居易《七德舞》詩說:「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舞時擂動大鼓,「聲振百里,動盪山谷」,確實能激昂志氣,振奮精神。
開元天寶時期,一方面社會經濟繁榮,國勢強盛;一方面朝廷縱情聲色,追求神仙,社會矛盾在醞釀、發展,所以大麴創作的思想內容也較為復雜。有歌頌唐玄宗自潞州夜半入京,誅韋後,舉兵奪取政權的《夜半樂》,有描寫唐玄宗游月宮見到仙女嫦娥的神話故事的《霓裳羽衣曲》;有《胡旋》、《胡騰》等大量專供娛樂或脂香粉氣、敵作媚態的作品,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對唐玄宗窮兵贖武不滿的《伊州》,或描寫滄州樂工何滿子「憤懣」之情的《何滿子》等作品。
中唐以後,國勢日漸衰微,地方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宮廷創作除《中和樂》等少數作品外,其餘如《定難樂》、《越古長年樂》、《繼天誕聖樂》等,幾乎都是各地節度使命令當地「衙前樂」里的樂工創作的。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中,《南詔奉聖樂》和《蔥嶺西曲》是比較突出的作品。前者是南詔王異牟尋(今雲南白族)令人用南詔民間樂曲為素材創作的。此曲皮映了南詔地區人民渴望「內附」,即歸順唐朝、實現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後者是宣宗(847—859年)時的創作。當時西域河、湟地區人民,不堪忍受吐蕃奴隸主貴族的野蠻統治,在張議潮領導下舉行起義。公元八五一年,唐宣宗正式任命張議潮為節度使。公元八五七年,吐善將軍尚延心以河湟二州降唐。這首樂曲反映了這一歷史事件,表現了蔥嶺人民「樂河湟故地歸唐」的願望(《玉海》引《志》)。
唐代大麴的藝術性,以清樂大麴為最高。唐大樂署規定,樂工學一曲清樂大麴要六十天,而學習張文收作的「?樂、或西涼、龜茲、疏勒、高昌與安國、天竺等大麴,只要學三十天。大麴中的「法曲」,因為接近清樂的傳統,其藝術性也很高。
大麴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組成。「散序」是一種散板的引子,以器樂演奏為主。「歌」又稱「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為主,並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為主,有時也配有歌唱。這三部分各由若干「疊」(樂段)組成。一般「散序」中有一稱為「靸」的過渡段;在「歌」中則有「歌頭」、「�」、「正�」;在「破」中又有「入破」、「虛催」、「滾遍」、「實催」、「歇拍」、「煞滾」等區分。其內部結構與節奏、速度變化,要比六朝時期的清樂大麴復雜得多。唐代大麴典型曲式的實例有《霓裳羽衣曲》(介紹見後)等。但是也有大量作品,在曲式上育各種變化,有的只有「歌」與「破」兩部分,如《水調》、《胡渭州》等等。而且不同樂曲各部分「疊」數也可多可少,如《伊州》歌三疊,「排遍」二疊。各疊所配歌辭,有的全為五言詩,如《陸州》:有的則五言、七言並用,如《伊州》歌的前二疊為七言詩,後三疊全為五言詩(《樂府詩集》)。各疊曲調,有的是原曲重復;有的是換頭重復;有的是同一曲調的變奏;有的可能男換新調。如《武媚娘》的「歌」共四疊,一至三疊為同一曲調重復;「破」共兩疊,是另一曲調重復(《五弦譜》)。與《武媚娘》情況大致相同的還有《胡渭州》,此曲「歌」為《胡渭州》調,「破」為《回紇》調(《太平廣記》引《廣神異錄》)。又如《秦王破陣樂》前後兩疊,是換頭重復。《韋卿堂堂》共六疊,可能是同一曲調的變奏(均見《五弦譜》)。此外唐代大麴各個樂段還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個相同的疊句構成尾聲。
唐代大麴主要是用同一宮調貫穿到底,但也較普遍地使用了「犯調」(即轉調)的手法。早在隋代初年,音樂家萬寶常就已提出「八十四調」的理論,即十二個半音,每個半音都可當作調首,每調可構成七種調式,共為分屬十二個宮的八十四種調式。但是除宮廷雅樂外,一般歌舞大麴實際運用的,最多不過屬於四個宮的二十八種調式。即「燕樂二十八調」或「俗樂二十八調。」它與南北朝以來清樂大麴所用「清商三調」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唐代大麴使用轉調的樂曲有唐初武則天時期宮調轉接角調的《劍器》大麴。
唐代大麴的伴奏樂隊形式多樣。清樂樂隊所用樂器主要有編鍾、編磬、琴、瑟、擊琴、琵琶(阮)、箜篌、築、箏、節鼓、笙、笛、蕭、篪、塤等十五種樂器。這些樂器里的擊琴是南齊時創制的新樂器,其形狀與琴相似,但以管承弦,用竹片敲擊發聲,其他都是漢族的傳統樂器。西涼樂隊所用樂器有編鍾、編磬、彈箏、搊箏、卧箜篌、豎箜篌、琵琶(曲項)、五弦琵琶、笙、蕭(排蕭)、大篳篥、長笛(蕭)、橫笛、腰鼓、齊鼓、檐鼓、銅拔、貝等十九種樂器。其中,卧箜篌的形制似瑟,七弦,用撥子彈奏。豎箜篌有二十二根弦,豎抱於懷,其形制與希臘等地的豎琴(哈鋪)相似,漢代已流行於中原地區。琵琶即曲項琵琶。篳篥有大篳篥和豎小篳篥兩種不同的形制,是一種口上插有蘆哨的管樂器。腰鼓是一種兩頭粗、中間細的鼓,用手拍擊。齊鼓狀如漆桶,鼓面如麝臍。檐鼓狀如小瓮。銅鈸又名銅盤,以皮繩連接相擊發聲,即今天的鈸。貝即法螺,是一種吹樂器。這些樂器中,如琵琶、五弦琵琶、大小篳篥、腰鼓、銅鈸等都是龜茲樂隊的特性樂器,它們組合起來接近一個完整的龜茲樂隊。鍾、磬、彈箏、搊箏、笙、蕭、長笛等又都是漢族傳統樂器,可以說,西涼樂隊是漢族與龜茲的混合樂隊。龜茲樂隊所用樂器有豎箜篌、琵琶(曲項)、五弦琵琶、笙、橫笛、蕭(排蕭)、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十五種樂器。羯鼓一般橫放在木座上,用兩根鼓杖敲擊,可敲擊得速度很快,有所謂「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的對敲擊者的贊語(唐南卓《羯鼓錄》)。它也是龜茲樂隊的特性樂器之一,在樂隊中可起指揮的作用。都曇鼓的形制與腰鼓相似而略小,用鼓槌敲擊。毛員鼓的形制像都曇鼓而略大。答臘鼓的鼓面比羯鼓大,而鼓框較羯鼓短,用手指敲擊,又名楷鼓。
此外,還有一種規模很大的?樂樂隊,所用樂器有編磬、大方響、搊箏、築、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大笙、小笙、大篳篥、小篳篥、大蕭、小蕭、正銅鈸、和銅鈸、長笛、短笛、尺八、楷鼓、連鼓、鞉鼓、捊鼓、貝、吹葉、毛員鼓等二十九種樂器。有的時候,貝、吹葉、毛員鼓、尺八、楷鼓、築等樂器可省去不用。這個樂隊是從當時流行的各種樂隊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部分樂器,配成高音、中音、低音(如小箜篌、卧箜篌、大箜篌與短笛、尺八、長笛等)或高低音的(如大小琵琶、大小五弦琵琶、大小笙,正、和銅鈸等)樂器組,編成一個綜合性的樂隊。這個樂隊在音色與音量的變化方面,比之其他樂隊有相應的長處。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傳說它是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的創作。
它的內容描寫了唐玄宗響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所以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見到當時宮廷里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儼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抑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來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是吻合的。
《霓裳羽衣曲》樂譜早已散失,只有個別片斷還保存在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據中唐詩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記載,全曲共分三十六徧(段),由散序(六徧)、中序(十八徧)、曲破(十二徧)三部分組成。散序的六徧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蕭、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所謂「磬、蕭、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台宿雲慵不飛」。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它可能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但中間可能還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它有歌有舞,也有器樂伴奏,所謂「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曲破又名舞遍,以舞為主,可能只有樂器伴奏而沒有歌唱。開始時,有散板的引起,稱為「入破」。白居易的《卧聽法曲〈霓裳〉》詩稱:「朦朧閑夢初成後,婉轉柔聲入破時」,可見其曲調是相當抒清的,不過很快就轉入「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的快板部分。這一部分在轉入快板前可能有一個由散板入快板的過渡段「虛催」,中間也可能還有由快轉更快的幾次變化。此曲結尾時節奏再次放慢,然後拖長一音作結,白居易自注雲:「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可見《霓裳羽農曲》由於曲情的要求結尾處沒有像別的大麴那樣採用極快的「煞袞」作結。
此曲的伴奏樂隊,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蕭、箏、笛以外,白居易還提到「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篳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說還用到箜篌、篳篥、笙等樂器。而唐文宗在宮廷里表演時,卻用了玉磬四簴(架)與琴、瑟、築、蕭、跋膝管、笙、芋各一件。看來其樂隊編制比較接近清樂的系統,這一點可能與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關。
此曲的音樂,據《碧雞漫志》引唐鄭嵎《津陽門詩注》的記載,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回宮之後依據他對女兒山的神奇想像寫成的。這一部分白居易認為相當精彩,所以他在《重題別東樓之一》詩中說「宴宜雲髻新梳後,曲愛《霓裳》未拍時」。歌與破則是在涼州進天竺的《婆羅門》曲以後,吸收它的曲調續寫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國的創作曲調,又有外來音樂的改編曲調。而外來音樂則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來表現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見,《霓裳羽衣曲》對於外來音樂的吸取,目的是為了引起人們新奇的感覺,表現作者所追求的那種神幻莫測的境界,在藝術上是有獨創性的。
《霓裳羽衣曲》的例子,說明唐代大麴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它的藝術表現、意境創造以及對外來音樂的吸收與融化都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成就。
教坊、梨園及其他
唐代的音樂機構很龐大。唐初,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都設有太常寺、大樂署和教坊等中央音樂機構,但當時教坊的地位並不重要。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組了大樂署,將其中唱奏民間音樂的樂工分出來,單獨成立了四個外教坊和三個梨園。從此以後,教坊與梨園逐漸受到重視。地方府、縣在唐初已有「縣內音聲」,盛唐以後已普遍建立了「衙前樂」的音樂機構,規模比以前有所擴充。
唐玄宗時原有的一個內教坊設在禁苑內的蓬萊宮側。新設的外教坊,兩個在長安,兩個在洛陽。長安的外教坊,一個設在延政坊,名為左教坊,以工舞見長;一個設在光宅坊,名為右教坊,以善歌取勝。洛陽的兩個教坊,都設在明義坊。這些教坊與大樂署不同,它們都直屬宮廷,由宮廷派中宮(宦官)為教坊使管理全教坊的事務。
唐玄宗時的三個梨園,一個設在長安宮中,主要表演法曲,並擔任唐玄宗新作的試奏任務;一個設在長安的太常寺里,稱為「太常梨園別教院」,主要試奏藝人們創作的法曲;一個設在洛陽的太常寺里,稱為「梨園新院」,主要演奏各種民間音樂。
在這些音樂機構中,宮中的梨園有從坐部伎里選出的優秀男樂工三百人;還有女樂工幾百人,住在宮中的宜春院。他們全由唐玄宗親自指導,稱為「皇帝梨園弟子」,藝術水平最高。稍次,則是宮中的內教坊,其樂工有男有女,女樂工依色藝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等級。最高的稱為「內人」,住在宮里的宜春院,人數最少,她們每逢表演大型的、藝術性很高的歌舞時總站在舞隊首尾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又稱「前頭人」。其次則稱「宮人」,人數較多。再次稱為「�彈家」,她們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姑娘因容貌秀麗被強征入宮為奴的。她們以彈奏琵琶、五弦、箜篌、箏等樂器擅名,歌舞則不精。所以唐崔令欽的《教坊記》說她們練習一個多月還不一定能演出的歌舞,內人只要練一天就行了。藝術水平次於內教坊的則有長安的外教坊與太常梨園別教院,它們約有樂工幾幹人。藝術水平最低的當推洛陽的梨園新院與教坊,前者有樂工一千五百人。在這些樂工中,只有技藝優秀者才有資格選進長安的教坊(《樂府雜錄》)。此外,宮中的梨園還附設有一個「小部音聲」。它由三十幾個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組成,曾在天寶十四載因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的稱贊,可見它也有一定的藝術水平。
至於府、縣所屬的「衙前樂」,在盛唐時期主要演出各地的民間音樂和散樂、百戲等。中唐以後,地方藩鎮割據勢力加強,一些重要府治所在地的「衙前樂」,也承擔了創作演出歌舞大麴的任務。
唐代這些音樂機構中的樂工,總數大約在萬人以上,其來源一部分是世世代代都是社會地位低下的樂工,或是因犯罪而淪為「工樂」的良民(普通百姓)和少數官宦家屬。工樂的地位比官奴婢稍高。他們除了只能與同等級的人通婚和官奴婢相同外,稍有不同的就是他們都按「番上」制度服役,就是說每年按一定的時間到所屬為機構去服役,服役的時間是一年四個月。此外,唐代統治者還從各個州縣征調近萬的藝入進京服役。這些藝人稱為「音聲人」。他們的社會地位較高,可以與良人通婚,可以與良人一樣「受田進丁」,其賦稅及徭役則以其地之遠近按一年四、五、六番,即一年三個月,二個月另十二天或二個月的辦法進京服役來代替。
唐代樂工的社會地位和處境都是相當壞的,他們的生死實際上完全沒有保障,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統治階級打死或處以各種刑罰,例如梨園笛工尤承恩,因為得罪了洛陽令崔隱甫,被唐玄宗命令打死(宋·王讜《大唐新語》)。又如中唐貞元年間,有個官吏叫宋沉,他耳聾,根本聽不到聲音,也不懂節拍,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是卻要冒充內行。有一次,皇帝召見他,讓他當場對教坊樂工演奏的樂曲的得失發表評論。他遲疑半天沒說出話來,旁邊站著的樂工都笑他。他為了在皇帝面前逞能,忽然指著一個樂工,說他大逆不道,說他的靈魂已經不在自己身上。於是這個樂工被皇帝當場殺害,另一樂工也被迫自殺(唐·南卓《羯鼓錄》)。
唐代的統治著為了自己音樂享樂的需要,規定從各地征調來的樂工必須在長安或洛陽的大樂署中進修。他們學習的課程依難易的程度有明確的規定:一般清樂大麴六十日成,大文曲三十日,小曲二十日。?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天竺、高麗等大麴各三十日成,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散樂、雅樂大麴各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唐六典》)。而且他們起碼要學會難曲五十曲以上,並能參加演出者才能畢業(《新唐書》)。一般說來,學最難的大部伎要學三年,次難的部伎要學二年,最容易的小部伎只學一年。大樂署對擔任教學的大樂博士,音聲博士,助教博士等較高級的樂工還規定了每年要根據學生的質量來考核成績,一般可分上第、中第、下第三等。成績卓著者可得官職,但樂工的身份是不變的;成績拙劣者則要降低或除名。學生在學期間,一切費用都由自己負責,學習期滿以後每年仍要有幾個月的時間無償地去長安或洛陽服役,不願服役者必須交納實物或貨幣代役。進修的樂工中成績優秀者,假如政府要他充當大樂署的助教博士或者征入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長期服役的,可以由政府付給一定的報酬。教坊一般也設有專掌教學的音聲博士、曹第一博士、曹第二博士等。這種藝術教育制度,在當時條件下對藝術質量的提高是有積極作用的。
唐代音樂機構中的優秀音樂家為數甚多,例如開元年間許和子的歌唱,李謨的笛、李龜年的歌唱、觱篥、羯鼓,賀懷智、裴興奴的琵琶,張野狐的箜篌、篳篥及作曲技巧,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許和子,原是吉州永新縣(今江西吉安)的民間歌手。其家世世代代都是樂工。開元末年,她被征入宮中為內人,改名「水新」。她不但長得漂亮,人也聰明,而且很會唱歌,「能變新聲」。如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虛,她囀喉一唱,能「響傳九陌」。唐玄宗曾經叫李謨吹笛,為永新伴奏,結果歌唱完了,笛身也裂開了。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大酺」———種表示與民同樂的宴會。群眾聚觀者甚多,喧曄之聲使伴奏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唐玄宗大為憤怒,高力士馬上獻策說:只要讓永新出來唱一曲,一定可以制止喧嘩。唐玄宗同意了,於是永新就撩鬢舉袂,唱了一曲,這時廣場上寂寂無聲,好像沒有人一樣。永新的歌唱,何以會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樂府雜錄》認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就是說已經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方法。永新的故事,僅是唐代無數藝人中的一個事例。唐代大麴,正由於這些樂工的努力,在聲樂、器樂、舞蹈各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們和當時所有樂工對唐代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C. 北京市金霸打火機的地址是什麼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為今年的兩會帶來了17條建議和一個議案,內容涉及國家經濟發展、擴大分配、三農、稅收、轉變政府職能、教育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
一、關於採取措施,把擴大分配落到實處的建議
發展經濟,要依靠內需;拉動內需,前提是擴大分配,提高國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這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對此,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兩個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是中央擴大收入分配的決策,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為此,宗慶後建議:相關部門要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認真貫徹中央精神,認真落實減稅費、讓利給企業、老百姓的問題,把擴大分配落到實處;建議把個人收入調節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5000元以下的不收稅,5000元以上的分級收稅;要轉變政府職能,縮減政府開支與投資,為減稅打好基礎。【詳細內容】
二、關於國有企業全員持股的建議
我們雖然一直強調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一直強調企業員工是企業的主人,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員工會把自己看作國有企業的所有人與主人,國有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也沒有真正影響其切身利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實際上是許多國有企業員工的真實想法。因此,在當前的國有企業改革重組中,打破這種僵局、實現全員持股,讓普通老百姓真正成為國有企業的股東和主人,是值得我們主管部門應當著重考慮的一個思路。
為此,宗慶後建議:全員持股應當做到一視同仁,讓全體員工均有機會成為其會員,從而盡可能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充分考慮持股員工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對於暫時持股存在困難的員工,應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真正實現員工持股的公平性;適當引入競爭和退出機制。員工持股不應成為另一種新的「大鍋飯」,因此員工持股不僅要將持股與其對企業的貢獻大小相掛鉤,並定期對員工持股額進行調整,還要引入退股機制。【詳細內容】
三、關於上市公司每年要有一定分紅比例的建議
中國的A股市場誕生約20年,A股市場正健康穩步的發展。由於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尚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只知道圈錢,不考慮對股東的回報,長期不分紅,有違了老百姓投資股市希望能得到資產性投資收入的願望。上市公司不分紅導致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得不到保障,投資收益不能從企業內部的利潤分配獲得,而需要靠市場上對股價的炒作引起的價差、增發新股、期權兌現等方式而獲得。這些方式容易引起短線操作,加劇投資風險,上市公司淪為資本市場的炒作工具,社會公眾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後不光享受不到企業獲利後帶來的資產增值,甚至造成投資損失。
為此,宗慶後建議:參照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中對再融資公司的分紅要求,明確所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在持續盈利的情況下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分紅;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避免重復征稅和稅負不均的問題。建議對個人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同時建議適時修訂《個人所得稅法》,降低紅利稅稅率。【詳細內容】
四、關於加大學前、高等教育投入,降低收費的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公平的基礎。自城鄉全面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和20個百分點。但教育的兩頭——學前和高等教育,卻由於不重視、投入少,教育資源不足、效率低等原因,導致收費過高。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是最高的,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老百姓面臨「上不起學」的尷尬境地。
為此,宗慶後建議: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公共財政在學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的比例;辦學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透明化;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詳細內容】
五、關於降低稅費、減輕企業負擔的建議
在我國當前的稅費徵收體制下,企業的稅費負擔普遍相對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影響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在當前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下,降低稅費、減輕企業負擔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發展,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優化分配結構,提高職工收入,真正拉動內需,提振民眾消費信心,反過來,內需拉動後也可以促進企業發展,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為此,宗慶後建議:進一步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減少並規范各類收費行為,減輕企業負擔。【詳細內容】
六、關於控制房價應從控制地價、降低稅費、控制開發商利潤率三管齊下才能真正控制房價的建議
當前,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一些大中型城市,住房價格的高漲已經日益成為一個普通百姓的沉重負擔,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老百姓對降低房價的呼聲由來已久。雖然這些年來政府採取了一些調控措施,但是收效並不明顯,房價依然在以超出百姓承受能力的速度快速上漲。
為此,宗慶後建議:降低房價首先要控制地價;需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項稅費;要控房價還得控制開發商的利潤率,出售房價應該根據成本加合理的利潤予以核定,不得任意漲價。【詳細內容】
七、關於改革現行土地使用權出讓「招拍掛」制度的建議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對城鎮土地使用制度進行了改革,逐步建立起土地有償、有限期、可依法進行交易的有償使用制度,土地「招拍掛」制度更是成為主流的土地供應政策,而且實行的是誰價高誰得的政策。我們也應當看到,現行的土地「招拍掛」制度造成了房價猛漲,工業實體經濟投資減少等問題,有必要加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
為此,宗慶後建議:應當在堅持「招拍掛」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不應片面地強調「價高者得」的標准;要進一步加大土地「招拍掛」過程中的公開化力度,確保公平公正;對於違反投標承諾,未按約開發土地的行為,應當加大處罰力度。【詳細內容】
八、關於改變扶持「三農」政策的建議
實現全面小康,是今後十年我國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佔大多數的農民不能富起來,全面小康就難以真正實現。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採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生活水平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城鄉之間的距離還在拉大,大多數農民還比較貧困,離小康社會還有不少差距。
為此,宗慶後建議: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強農民種地積極性;改變 「普惠制」的補貼方式;限制農用物資漲價,規范農產品流通環節;轉變「救窮」觀念,創造條件幫助農民致富。【詳細內容】
九、關於規范零售商超業收費行為、加強行政執法的建議
近年來,零售商超與供應商兩方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一直接連不斷,特別是零售商超向供應商不規范收費行為成為兩者之間的主要矛盾,而2010年末「康師傅斷供家樂福」事件則是這一矛盾的集中爆發。如果對零售商超的收費行為不加以規范管理和嚴格執法,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流通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亦嚴重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為此,宗慶後建議:建議規范零售商超的市場准入條件,將零售商超的經營規模與其注冊資本掛鉤,減少其行業經營風險;統一零售商超亂收費行為的執法主體,提高執法力度。【詳細內容】
十、關於減少政府投資行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建議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各級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預算外收入也隨之快速增長,這使得各級地方政府能夠支配和使用的資金較之以往顯著充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加上各地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熱度不減,許多地方政府往往熱衷於「出大手筆」,大量的政府公用資金投向營利性的能源、交通、公用設施等建設項目。應當肯定的是,政府投資於這些項目,確實能夠起到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優化經濟發展條件、創造就業機會等眾多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資金所不可替代的。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過度的政府投資行為也會造成許多弊端,長遠來看甚至會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負面效應。
為此,宗慶後建議: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參與營利性投資項目,讓利於民;各級政府應當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進一步轉變職能,改變對官員政績考核的「唯GDP論」;對於確實需要政府投資或政府資金加以鼓勵、帶動的項目,要加強決策和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強化和規范項目實施管理和資金管理,減少浪費、杜絕腐敗。【詳細內容】
十一、關於科學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建議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2010年作為「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作為各省份接受國家「大考」的關鍵一年,為了全力推進節能降耗指標如期完成,一些省份對工業企業採取限電、停產等措施,更有個別地區限制居民生活用電,為了達到減排指標進行「一刀切」地限電、停產,出現了「拉閘式」、「運動式」這種絕對行政干預的結果,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為此,宗慶後建議:根據各行業企業的產值情況確定合理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取消「一刀切」的降耗考核指標;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節能減排設備采購和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環保效率;嚴格把控環保收費方式及收費標准,加強對環保費用收支的審計。【詳細內容】
十二、關於重點發展中小城市,適當限制大城市發展的建議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當前,我國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而城市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必然要求。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方政府脫離實際「經營城市」,一味以發展大城市為目標的傾向日益嚴重,交通堵塞、教育醫療等各種公共資源短缺、房價居高不下、環境惡化、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種種大城市病也表現得越來越嚴重。
為此,宗慶後建議:加強規劃引導,重點發展小城鎮、中小城市;調整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適當限制大城市發展。【詳細內容】
十三、關於制止惡意搶注和傍名牌行為的建議
近年來,相關執法部門對侵犯知識產權、傍名牌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特別是從2010年國務院頒布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之後,國家工商總局以及各地工商機關採取了一系列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專項行動,針對一些不法分子惡意搶注、傍名牌行為採取了相應的制裁措施,有力打擊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但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目前商標法律制度中的一些漏洞,從事惡意搶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妨礙了民族品牌的健康發展。
為此,宗慶後建議:通過立法擴大馳名商標保護的范圍,針對不法分子搶注行為採取更有力的制裁措施;加大對馳、著名商標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對已經有過保護記錄的馳、著名商標主動進行跨類保護。【詳細內容】
十四、關於進一步採取措施鼓勵擴大進口、消化外匯儲備的建議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西方國家又逼著我國人民幣升值,導致大量的外匯儲備面臨大幅縮水,造成我國人民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勞動成果被人掠奪,造成巨大損失。
為此,宗慶後建議:出台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擴大進口先進的裝備與技術、擴大引進設備進口免稅的目錄,引進裝備和技術推動重點行業的發展;降低進口關稅,例如進一步降低部分我們緊缺的大宗原材料進口關稅,對於部分緊急資源在國際市場價格便宜時國家大量進口進行資源儲備,並出台相關的鼓勵擴大進口政策;進一步實施進口貿易便利化,簡化與放寬部分進口管理措施;進一步提供進口企業貿易融資政策與財政專項資助;進一步加強對進口企業的服務水平。【詳細內容】
十五、關於進一步規范評比培訓行為,減輕企業負擔的建議
2006年來,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發改委、民政部等9部門組成的清理和規范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領導下,自上而下對各類評比表彰活動進行清理喊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受利益驅動,各種打著「中國」字頭聽起來與國家某主管部門有關業務相關的行業協會或所屬機構的名義組織的以收費為目的亂評比、亂培訓活動,並未因此在社會上銷聲匿跡。
為此,宗慶後建議:必須進一步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規范評比、培訓行為,減輕企業負擔。具體措施為,在嚴格執行現有評比活動審批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可供企業便捷查找評比活動審批情況的公開信息平台,增強信息透明度;發現類似亂評比、亂培訓活動應嚴肅查處;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特別是健全公布舉報渠道,方便企業群眾投訴和查詢。【詳細內容】
十六、關於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充分實行人大代表質詢制度的建議
人大代表具有質詢權,質詢是人大對「一府兩院」實施監督的法定形式。一方面,質詢制度是我國人大會議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以及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來自中國各個階層,具有最廣泛的代表意義,也對基層現狀具有最現實的了解和理解。如果能讓他們直接面對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對時事熱點陳述利弊,提出意見,將使各部委的決策更加符合基層實情,對我國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為此,宗慶後建議:建議全國人大召開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動安排參與決策的部門,輪流到各代表團聽取代表意見,接受代表質詢;全國人大代表應該認真履行職權、提高履職水平,實事求是地反映基層實際情況與意見,在國家大計、政府行使職權、維護百姓利益等方面認真履行人民賦予的權利,當好老百姓的代言人。【詳細內容】
十七、關於在教育領域取消戶籍限制、按居住地原則就近接受教育的建議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的流動性也在不斷加大,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這些流動人口,不僅承擔大量工業、服務業領域繁重的勞動,支撐了我國經濟幾十年來的飛速增長,同時也顯著增強了城市的活力,極大便利了城市居民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但在另一方面,這些為我國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流動人口卻長期處於事實上的「二等公民」狀態,無法真正融入其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中,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流動人口的子女受教育問題。
為此,宗慶後建議:取消城市學校對就讀學生的戶籍要求;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在外來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繼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與之相適應的,應當盡快改變一些大中城市教育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而高考錄取分數線卻明顯偏低的不公平狀況。【詳細內容】
議案:關於明確有關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期滿後處置辦法的法律規定的議案
根據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令第55號《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2條規定,我國現行的居住用地使用權最高出讓年限為七十年。而自2007年7月1日施行的《物權法》第149條又進一步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但《物權法》關於「自動續期」的規定僅僅是籠統而原則的,並未涉及廣大群眾關心的在續期時使用權人是否再需要支付費用這一問題,目前也沒有其他法律法規對這一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
為此,宗慶後提出相關議案:建議盡快對有關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期滿後處置辦法的法律進行修訂,予以明確。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建議在明確這一問題時,應當以「到期後自動無償續期」為原則,確系由於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收回的情況亦要按當時的市場價予以補償。同時法律應當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范圍作出明確的界定。【詳細內容】
D. 如何看待《漢人的音樂能力是文明民族中最低的,至今依然》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先秦樂器,以磬和鍾最有特色。磬用石磨製而成,鍾用青銅鑄造而成,有鈕鍾、甬鍾、鉦等形式。磬有特磬(單磬)與編磬(組磬),鍾亦有特鍾(單鍾),各懸於木架上,用木槌擊之發聲。又有琴、瑟,傳說為伏羲氏發明,以桐木作體,繩絲為弦,瑟弦數25,琴弦數10或5。秦人損瑟弦之半,造為秦箏,流傳至今。又有築,是用竹尺敲擊發音的弦樂器。青銅樂器還有商代銅鼓(湖北崇陽出土)、鐸、鐃、鈴為擊樂器。又有塤,用陶土燒制而成,吹奏樂器還有排簫、笙、笛等。樂律的制定,傳說在黃帝之世,傳說不可盡信。但至公元前7世紀,漢族已制定樂律,其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 載於《管子·地員篇》。音樂家們還認為,三分損益制定樂津,實行應依弦長而非依管長。古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周代出現七聲音階(加變宮、變徵相當於47),戰國時已有旋宮的理論,調式運用也很普遍。漢族音樂先秦樂曲分類(1)大型古典樂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樂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謠曲,如《詩經》、《楚辭》,每首詩當時都有曲譜,可合弦而歌之。漢唐音樂編輯 漢族音樂概括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曲調可歌。漢族音樂漢代漢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幫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節拍的樂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為歌舞大麴,稱為《相和大麴》,由多節歌舞及插曲《艷》、《趨》、《亂》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統稱為《清商樂》或《清樂》,含民歌和舞曲,是燕樂(宴會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有宮廷雅樂(禮儀音樂),還有吸收兄弟民族音樂創作的鼓吹曲,如《戰城南》;橫吹曲,如《紫騮馬歌》等。這一時期著名琴曲有《廣陵散》和參與胡笳而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漢族音樂唐代唐代民歌稱為「曲子」,見於敦煌資料,如《菩薩蠻》、《劍器詞》等,都有音樂曲調,以後發展為文學形式詞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長達幾十段,如《綠腰》,大麴中接近漢族《清樂》系統較為幽雅的部分,稱為《法曲》。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時,依表演方式,分音樂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為八部:(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8)《光聖樂》;室內表演為六部:(1)《樂》,包括《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壽樂》、(5)《龍池樂》、(6)《小破陣樂》。此期歌舞音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漢族音樂漢唐樂器漢唐時期新創或引進的樂器有:漢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和六孔尺八(都是簫的前身)、篳篥、方響、鑼、達卜(單面鼓)、節鼓、軌箏、奚琴、齊鼓、羯鼓、檐鼓、都曇鼓、毛員彭、簽臘鼓、雞婁鼓、王鼓、連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這一時期各類樂器總數達300多種。樂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應用純律音階。隋朝立八聲音階。隋唐燕樂用28調。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84調的理論,並在隋唐宮廷雅樂中應用。這一時期,出現「犯調」和「移調」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樂的表達性能,還出現以減字譜記琴樂譜的方法,又在敦煌發現用工尺譜記唐樂譜,便於樂譜的保存和傳授。漢族音樂宋代音樂編輯 宋代戲曲音樂主要有雜劇音樂和南戲音樂。雜音樂吸收了歌舞大麴、北方說唱音樂、民間小唱等音樂因素形成。南戲音樂則以當時南方民間流行的小曲、歌謠為主,吸收流行詞調和歌舞大麴的音樂形成。此外,還有民間「路歧人」表演的說唱音樂《陶真》(農村)、《崖詞》(都市)。宋代樂器,笙和琴有較大發展。有竽笙、和笙、鳳笙及葫蘆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軌箏、雙韻等。其它引進或新制的樂器還有:五孔尺八、叉手笛、鷓鴣、扈聖、倍四、銀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樂器。拉弦樂器馬尾胡琴也在11世紀由西北傳入。用三分損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決了轉調問題,是這一時期樂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音樂史4.元、明、清音樂與戲劇漢族音樂概括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麴、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干同一宮調七聲音階北曲的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漢族音樂明代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等四大聲腔。其名聲顯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則在宋、元兩朝。北方有《秦腔》,起於陝西,以棗樹梆子為板,因稱為《椰子腔》,音樂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於甘肅,音樂蒼涼深沉,後演變為《西皮調》。《西秦腔》與陝西民間音樂結合,分別形成《西路梆子》和《東路梆子》。《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調》,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種歌唱的曲調,明初起於中州。傳到江南,發展為太倉、蘇州、嘉定三派。漢族音樂清朝清初,有《二簧腔》,起於江西,傳到安徽、湖北、廣西。又稱為《湖廣調》,或說因湖北黃岡、黃陂得名「二黃」,《西皮調》與《二簧腔》結合,形成《皮黃腔》,是徽劇與漢劇的戲曲音樂基礎。1870年,《皮黃腔》進入北京,形成《京劇》。此後,以崑腔、高腔、梆子、皮黃、弦索等五大聲腔系統為基礎,結合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一些劇種音樂。如《昆劇》、《徽劇》、《漢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粵劇》、《川劇》、《閩劇》、《滇劇》、《湘劇》、《贛劇》等劇種。漢族音樂總結說唱音樂以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最引人注目。彈詞用彈弦樂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蘇州彈詞》為代表。清中葉,蘇州彈詞依曲調風格不同而分為陳調、俞調、馬調。著名藝人有陶貞懷、丘心如、陳瑞生、梁德繩、王周士、陳遇乾、俞秀生、馬如飛、陸士珍、姚似璋、趙湘舟、王石泉等。《鼓詞》由演員,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樂器伴奏。《鼓詞》又稱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滄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藝人有郝老鳳、王小玉、馬三峰等。近代以來,漢族音樂的走向,表現為三個方面:(1)隨著封建統治被推翻,被清王族所繼承的、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意識、政治上僵化腐朽、藝術上干癟空虛的宮廷雅樂迅速被人們遺忘。(2)民間地方戲、器樂曲和曲藝如繁花盛開,得到空前發展,同時人們的藝術審美也大不如前。(3)西方音樂的基本樂理、西方歌曲及演唱形式、西洋樂器、新的記譜法等傳入中國,從音樂教育家們利用外國曲調填寫新詞,到創作學堂樂歌及群眾歌曲,從編排兒童歌劇舞劇到創作大型歌劇,漢族音樂逐步採用現代西方音樂的某些形式,失去了自己的中心與個性,缺乏自己的特色。代表民族音樂正確方向的偉大變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運動中以及革命根據地發生的。變革的一方面表現為利用傳統的民歌、小調、戲曲、器樂曲和曲藝的形式來表達新的革命內容;另一方面表現為創作新的歌曲、歌劇時充分吸收民間傳統的曲調,使這些新作歌曲歌劇具有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而最根本的是,從革命時代的主題出發,譜寫了民族音樂的最強音。近代以來,引進西方音樂理論和樂器,創作新的樂曲,是漢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最早的新樂曲是在新辦的學堂里教唱的新歌曲,稱為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產生,起初是一些留學生用日本或歐美流行的某一曲調填詞編成的新歌,後來也有用民間小調填詞,或創作新曲的。著名的學堂樂歌如《中國男兒》、《何日醒》、《蘇武牧羊》、《木蘭辭》等。早期的音樂家教育家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之後,音樂家們努力探索創立民族音樂的道路,並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創作新的樂曲,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有王光祈、青主、豐子愷等,著名的新樂曲有歌曲《國民革命歌》(肖友梅曲)等,還有鋼琴獨奏曲《新霓裳羽衣舞》(肖友梅曲),以及大型聲樂套曲《長恨歌》(黃自曲)。在革命根據地和工農革命運動中,群眾所唱的革命歌曲較多的用民歌、小調的曲調填詞。如《八月桂花遍地開》、《春耕歌》、《打破舊世界》、《婚姻自由歌》、《工農革命歌》、《劉志丹》、《送郎當紅軍》、《十送紅軍》、《吃牛肉歌》、《紅軍紀律歌》、《打開米脂城》、《紀念列寧》、《五三運動》、《十把扇子》等。著名革命家瞿秋白除了翻譯介紹《國際歌》之外,還親自譜寫了《赤潮歌》,彭湃同志也曾用當地民歌、童謠寫了許多革命歌曲,如《工農齊奮起》、《田仔罵田公》等,在群眾中傳唱。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漢族首當其沖。一批傑出的音樂家精英曾經寫出大量歌頌人民力量、呼籲抗日救亡的群眾歌曲,如聶耳的《大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打磚歌》、《碼頭工人歌》、《賣報歌》、《畢業歌》、《新女性》等,任光的《漁光曲》、《打回老家去》等、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熱血歌》、《九一八》等、閻述詩的《五月的鮮花》,冼星海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以及組歌《黃河大合唱》、麥新的《大刀進行曲》等、劉雪庵的《長城謠》、孫慎的《救亡進行曲》等,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等,孟波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張曙的《壯丁上前線》、《丈夫去當兵》等,呂驥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向隅的《紅纓槍》等,賀綠汀的《游擊隊歌》等,鄭律成(朝鮮族)的《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延安頌》等,何士德的《新四軍軍歌》等。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又有一批音樂家創作了許多革命群眾歌曲,如《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跌倒算什麼》、《茶館小調》、《古怪歌》、《翻身道情》、《南泥灣》、《民主建國進行曲》、《解放區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還有民間歌手創作的新民歌,如李有源的《東方紅》等。創作富於漢民族音樂特點,用西洋樂器演奏樂曲,是近代漢族音樂的內容之一。著名的如鋼琴曲《牧童短篇》(賀綠汀)、《花鼓》(瞿維)、《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丁善德)、《鋼琴弦樂五重奏》(馬思聰)等,管弦樂曲《民族解放交響樂》、《中國狂想曲》(冼星海)、《晚會》(賀綠汀)、《陝北組曲》(馬可)等。編演新歌劇是近代漢族音樂發展的又一方面。最初是編兒童歌舞劇,如黎錦暉《小小畫家》,以後有獨幕歌劇如《揚子江暴風雨》(田漢編劇、聶耳作曲),還有如向隅等寫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任光的《洪波曲》、王洛賓的《沙漠之歌》、鄭志聲的《鄭成功》等。解放區的大型歌劇,如《白毛女》(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王秀鸞》(小流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等。國人深感中國音樂進度緩慢而落後,主要原因是國家不重視中國的音樂發展,使中國音樂處於一種不尷不尬沒有什麼特色的地步。我國古代的宮廷樂曲與古曲也沒能得以重視,反倒被日本、韓國等小國傳承,使人生嘆。華夏復興必須要復興漢族樂器與古曲,這是走向復興的關鍵之一,只有從內而外的完善自己才能使民族得以蛻變。民族樂器編輯 漢族音樂吹奏樂器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招軍(漢族) 、口笛(漢族) 、簫(北簫、南簫)(漢族) 、尺八 、笛(傳統笛、加鍵笛、新笛)(漢族) 、排笛(漢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篪(漢族) 、塤(漢族) 、嗩吶(傳統嗩吶、加鍵嗩吶)(漢族) 、管子(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傳統喉管、加鍵喉管)(漢族) 、笙(傳統笙、加鍵高音笙、抱笙、排笙)(漢族)、篌、低音管漢族音樂彈撥樂器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餘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於轉調。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全部樂器: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箏(轉調箏、新箏、蝶式箏、多弦制箏)(漢族) 、古琴(漢族)、豎箜篌、雁柱箜篌、雙清、揚琴(律呂揚琴、變碼揚琴)。漢族音樂打擊樂器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梨花片(漢族) 、編磬(漢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花盆鼓(漢族) 、漁鼓(漢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漢族音樂拉弦樂器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全部樂器: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 、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軋箏(漢族)。請採納
E. 曲藝是什麼
曲藝是說唱藝術的統稱
單弦 岔曲 評書 評詞 相聲 南口 笑格 滑稽
滬書 弦詞 評彈 啷當 杭曲 杭灘 花調 門歌
南詞 錦歌 南曲 俚歌 小鼓 彈詞 槐書 大鐃
說鼓 歌腔 粵曲 南音 龍舟 木魚 摸魚 粵謳
文場 末倫 莫倫 唱師 竹琴 車燈 荷葉 盤子
相書 諧劇 贊哈 嘎錦 析尕 越弦 念說 雙黃
快板 暗春 落子 析(口弋)
八角鼓 數來寶 子弟書 十不閑 快板書 西城板
怯大鼓 好來寶 岱日查 二人轉 單出頭 太平鼓
獨腳戲 鈸子書 鑼鼓書 太保書 小熱昏 唱新聞
四股弦 竹板歌 梆鼓咚 答嘴鼓 武老二 四平調
漁鼓墜 三弦書 鼓兒詞 跳三鼓 三棒鼓 三才板
蓮花鬧 沐浴歌 竹板歌 琵琶歌 麒麟調 堂煌調
金錢板 大本曲 喊伴光 河州調 觸嘴古 順口溜
練子嘴 對口詞 隔壁戲 帳子戲 打連廂 霸王鞭
繞口令 拉洋片 西洋鏡
京韻大鼓 滑稽大鼓 梅花大鼓 北京琴書 單琴大鼓
聯珠快書 太平歌詞 京東大鼓 天津快板 天津時調
木板大鼓 西河大鼓 樂亭大鼓 唐山大鼓 太原大鼓
翼城琴書 烏利格兒 內蒙道情 東北大鼓 遼寧大鼓
昆高笛曲 浦東說書 上海說唱 蘇州評話 揚州評話
南京評話 蘇州彈詞 揚州彈詞 無錫評曲 南京白局
徐州琴書 揚州清曲 淮海鑼鼓 杭州評話 杭州評詞
杭州灘簧 四明南祠 四明文書 寧波走書 蓮花文書
溫州蓮花 溫州鼓詞 永康鼓詞 浙江道情 義烏道情
金華道情 義烏花鼓 鳳陽花鼓 安徽大鼓 安徽琴書
四句推子 福州評話 薌曲說唱 十音八樂 江西道情
波陽漁鼓 湖口漁鼓 南昌道情 寧都道情 於都古文
吉安道情 萍鄉春鑼 南豐香鈸 永新小鼓 宜春評話
江西清音 南昌清音 九江清音 瑞昌船鼓 山東大鼓
梨花大鼓 犁鏵大鼓 山東琴書 改良洋琴 山東快書
山東漁鼓 山東洛子 膠東大鼓 山東柳琴 東路大鼓
三弦平調 毛竹板書 大調曲子 河南墜子 河洛大鼓
鶯歌柳書 湖北評書 湖北大鼓 湖北漁鼓 湖北道情
湖北小曲 天沔小曲 漢灘小曲 文曲坐唱 鄖西三弦
襄陽小曲 利川小曲 長陽南曲 恩施揚琴 宜都梆鼓
湖南漁鼓 衡陽漁鼓 湖南絲弦 常德絲弦 長沙彈詞
長沙大鼓 祁陽小調 單人鑼鼓 益陽圍鼓 潮州歌冊
粵東漁歌 廣西漁鼓 南寧春鑼 四川揚琴 成都揚琴
四川清音 四川評書 阿蘇巴底 貴州燈詞 貴州文琴
嘎百福歌 布依彈唱 雲南揚琴 騰沖揚琴 昆明揚琴
哈尼哈巴 喇嘛馬尼 陝北說書 陝南漁鼓 陝西書書
商雒說書 蘭州鼓子 青海平弦 青海賢孝 青海道情
寧夏數花 福州(亻尺)唱
鹽山竹板書 任丘竹板書 沁縣三弦調 紹興蓮花落
紹興平胡調 閩東蓮花落 江西蓮花落 贛州南北詞
山東八角鼓 東山蕃邦鼓 廣西零零落 姚安蓮花落
北京時調小曲 滄州木板大鼓 山東木板大鼓
侗族琵琶彈唱
F. 木板大鼓的傳承意義
滄州木板大鼓是全國獨有的藝術曲種,由於演唱它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後繼無人,這種藝術形式已瀕臨滅絕。據有關部門調查,還能堅持演出的木板大鼓老藝人不過10名,年長者近70歲,年小者56歲。當地文化部門雖然舉辦過幾次培訓班,以求傳承此門藝術,但是收效甚微。
為了保護搶救滄州木板大鼓藝術,河北省將之列入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試點,滄州市文化局專門成立了拯救小組,整合全市的力量,共同拯救木板大鼓。當地宣傳文化部門組織木板藝人對部分唱段進行了錄音錄像整理,並針對滄州木板採用口傳心授教徒,沒有文字記載的不利因素,加大木板大鼓文字整理工作,根據木板大鼓藝人唐貴峰口述整理了7萬多字的長篇木板大鼓《回龍傳》,還開辦書場以留住觀眾。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