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汕頭市高中地理
地理必修Ⅲ筆記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熱點問題:
1、工程建設: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杭州灣大橋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為太陽系大行星,降等為太陽系矮行星
3、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4、全球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厄爾尼諾
5、環境問題:西南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與沙塵暴、太湖藍藻暴發
6、重點區域: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導航系統
8、珠穆朗瑪峰測高
9、國家或地區:美國、德國、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
浙江省情: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位於東經118°01'—123°08',北緯27°01'—31°10',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人口4679萬,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5%。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海之濱,北與上海、江蘇相連,西 與安微、江西接壤,南鄰福建,東臨東海。山多島多,是我國島嶼最多的省。境內地形起伏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區群山峻嶺,中部、東南地區以丘陵和盆地為主,東北地區地勢較低,以平原為主。丘陵山地廣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梅雨),7、8月常出現伏旱天氣。各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是我國受台風、暴雨、乾旱、寒潮、大風、冰雹、凍害、龍卷風等災害影響最嚴重地區之一。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土壤為紅壤,耕作土壤為水稻土。農牧林漁業發達,主要農產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葉、蠶絲、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浙江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前景良好。
現代化交通網路發達,以省會杭州為樞紐,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南昌)、蕭甬(杭州蕭山—寧波)、金溫(金華—溫州)等鐵路構成了浙江鐵路運輸網路。重要港口有寧波北侖港。
產業結構多年來以輕型工業為主,目前重化工產業開始成為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浙江經濟的主體是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眾多。全省的區域性塊狀經濟頗具特色,浙江海寧的皮革,桐鄉的羊毛衫,嵊縣的領帶,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浙江專業市場繁榮,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城是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
旅遊資源豐富,有雁盪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寧波東錢湖等名湖,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湖——千島湖水庫。京杭大運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與錢塘江匯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華三洞、廬瑤琳仙境令人嘆為觀止。全省旅遊重點則為杭州,素以「人間天堂」馳譽世界,文物古跡遍布城內外,因此成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遊熱點之一。
Ⅱ 汕頭市濠江區有多少個枝工學院
二十多個職業技工學校
汕頭市濠江區的技工學校分別是:
汕頭市濠江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傳沛職業技術學校, 旭陽職業技術學校濠江分校, 傳沛職業技術學校, 旭陽職業技術學校潮陽總校, 旭陽職業技術學校, 汕頭市體育局武術隊, 中訓職業學校, 汕頭市科技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汕頭校區駐市區招生辦公室, 旭陽職業技術學校, 摩登美容美發技能培訓中心, 中訓職業學校華星分校, 龍湖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 yoyo專業化妝培訓, 汕頭市東芳安麗美容培訓學校, 秀豐美容培訓學校, 金霞街道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絲卡美發技術學校, 傳沛職業技術學校 等職業教育。
上面技校中,公立學校是免學費的,但要求是農村戶口才免學費!城市戶口要交學費。
Ⅲ 中國有名的健美運動員有哪些人
1、張萍
女,健美運動員,1958年10月出生於上海,1976年高中畢業,1978年進入上海自行車三廠做檢修工。1983年12月,張萍與空軍某部連職幹部吳康祥喜結連理。
30歲開始練健美,是中國第一位走向世界健美舞台的選手,曾11次摘取亞洲女子健美比賽桂冠,在世界女子健美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幾乎包攬了國內女子健美比賽52公斤級的所有金牌,施瓦辛格稱她是「中國的簡·方達。」
2、劉興剛
男,1976年出生,遼寧沈陽人,中國健美錦標賽全場冠軍,「中國健美先生」稱號。1997年,劉興剛開始健美訓練,他憑借對健美運動的執著、艱苦的訓練和勤於鑽研的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就取得很大進步,後來在國家隊總教練楊敬民老師的悉心培養下成為中國健壇最年輕的冠軍之一。
3、陳康
男,1988年出生,湖北荊州人,中國健美運動員,IFBB職業聯盟職業運動員。
4、李剛
2018年9月,獲得「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2018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表彰決定,根據《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的規定,按照《運動員技術等級標准》,經審核,授予健美運動員李剛「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Ⅳ 饒平在哪裡
饒平縣位潮汕平原邊端,與福建省接壤,是廣東山區縣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勢北高南低,有島嶼13個,其中海山島最大,面積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黃岡河是饒平縣內最大的河流,全長87.2公里,途經12個鄉鎮,注入南海。饒平縣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其中柘林灣最大,面積68平方公里。饒平海岸線長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門海港。
1907年4月11日,孫中山率領的黃岡丁未革命爆發。由於起義軍寡不敵眾,糧械缺乏,戰敗,慘斃多命。此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之第三次,由於該年為農歷丁未年,因而稱之為「黃岡丁未革命」。
饒平有特色的是圍屋,是中國五大建築風格標志之一。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國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圍樓。土樓鼎盛時可容納600多客家人居住,現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土樓曾經被官府收編的土匪包圍三個月而攻不破,土樓里的數百居民利用儲糧和井水以供自己飲食,利用土樓上面的內溝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過劫難。據居住在土樓的當地老人介紹,土樓修建成八卦形是機緣巧合,當初設計的是圓形的圍樓,不料三建三倒,後來才建成全國少見的大型八卦形圍樓。
Ⅳ 《水滸傳》中揭陽鎮是今天的哪裡
在廣東揭陽市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發祥地,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陽拆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揭陽市(地級)。
Ⅵ 誰能介紹關於揭西的一些風土人情,還有它的具體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處東經115『36,至116『18,,北緯23』18,至23『41,。東面與揭東縣相連,西南與陸河縣、普寧市接壤,西北與豐順、五華縣毗鄰。
政區沿革 1965年從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和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置揭西縣。1975年將普寧縣的3個大隊劃歸揭西縣管轄。原隸屬汕頭專(地)區,後隸屬汕頭市,1992年汕頭市劃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市,揭西縣隸屬揭陽市管轄。縣政府駐河婆鎮。
政區劃分 全縣轄16個鎮、4個鄉、6個國營農林場,有2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1641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全縣總人口8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47萬人,農業人口70.18萬人。旅居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約54.6萬人。 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還有壯、回、苗、滿、畲、黎等12個少數民族。客家話和潮州話為地方語言。全縣東西長51公里,南北寬36.6公里,總面積1365.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26.7萬畝,耕地面積29.76 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42畝,人均山地1.78畝
自然地理條件
地貌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山區縣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內)佔全縣總面積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東南平原。 以全縣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為主峰的大北山區,山巒疊嶂,形成一個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為開闊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貢山洋)。
氣候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21.1°C,1月份為12.7°C,7月份為28.1°C,極端高溫是1982年7月28日為37.3°C,極端低溫是1976年1月17日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時,最多的1971年達2262小時,最少的1975年僅1576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數出現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較多的坪上蓮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 境內97.4%的面積屬榕江水系。全縣河流總長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縣境內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境內11個鎮。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為0.219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資源 揭西縣水力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21.6 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龍 頸、北山、橫江等大中小型水庫63座,建成中小型水電 站75座,裝機容量9.34 55-千瓦,年發電量3.75億千瓦 時,其中揭陽市屬4座電站,裝機容量4.03萬千瓦,年 發電量1.4億千瓦時。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多,流量大, 溫度高,主要溫泉12處, 自然湧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溫58°C至84°C,為水產養殖提供得天獨厚的條。 山地廣闊,主要樹種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欖、龍眼、荔枝、無核黃皮、彌猴桃等。金屬礦產種類較多,主要有鎢、錫、 銅、鉛、鋅等。非金屬礦種主要有優質礦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長石等。稀土、瓷土儲量尤為豐富,品質 優良,稀土儲量約20萬噸,瓷土儲量在5億噸以上。還有豐富的中草葯和野生動物資源。
自然災害 揭西縣地近沿海,台風較多,平均每年4.8次,多發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溫陰雨,晚秋寒露風,冬季輕霜有時冰凍,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
經濟發展概況
建縣以來,揭西縣經濟有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44.53億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長7.3%;工農業總產值64.83億元, 比增12%。
農業 揭西縣歷來以農為主。盛產水稻、小麥、甘薯、糖蔗、花生、黃紅麻,還有馬鈴薯、蘑菇、生薑、蔬菜等。耕作制度多為稻、稻、麥(蔬菜)。1988年揭西縣被列為廣東省唯一的小麥生產基地縣, 1997年被列入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縣。糧食生產連年獲得豐收,2001年糧食總產19.73萬噸。近幾年來,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欖青梅、茶葉、蔬菜和珍禽五大龍頭企業建設。目前,全縣累計創辦甜玉米基地1.1萬畝、青欖基地9萬畝、青梅基地3,5萬畝、茶葉基地4.3萬畝、蔬菜基地11萬畝,珍禽年飼養量150萬只,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200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1.05億元,農村人平年純收入達3100元。
工業 建縣之初, 以小手工業為主,經過30多年的努力,現已擁有醫療器械、汽車配件、摩托車製造、塑料、紡織、陶瓷、印刷、稀土、電器、五金、建材、食品等20多個門類,形成了比較完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200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3.78億元。主要的工業產品有系列的高新技術醫療器械、汽車配件、摩托車、變壓器、電子計量器、軸承、 日用陶瓷、建築瓷、小五金工具、電纜、電線、硅鐵、毛巾、塑料製品、電子琴、石板材、餅干、礦泉水等。近幾年來,個體私營企業迅猛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棉湖的五金、 電線、 電纜、塑料、彩印,河婆的摩托車、汽車配件、 電子琴,灰寨的紡織,鳳江的涼果加工等特色行業和特色產品。「三資」和「三來一補」企業逐年增加,目前已發展到236家。
商業外貿 全縣擁有綜合、專業市場31個,總面積達17.3萬平方米。在實行市場規范化管理工作中,棉湖中心市場被評為國家級文明市場。從事商品流通的零售網點9161個,從業人員1.6萬人。200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32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7.35元。
2001年,外貿出口總值1155萬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抽紗、服裝、毛巾、醫療器械、化工機械、陶瓷、電子玩具、打包機、五金製品等,遠銷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際利用外資948萬美元。
財稅金融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2001年,全年工商各稅收入10205.9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53萬元,其中地方工商各稅收入3483萬元。財政總收入3.10億元,財政總支出3.09億元。金融安全平穩運作。2001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款31.9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4.45億元,現金累計凈投放12.24億元。社會保障體系
逐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全社會,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面實現社會化發放。
基礎設施概況
交通運輸 全縣境內有公路總長74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54.8公里,20個鄉鎮和280個行政村可通汽車。全縣擁有機動車16872輛,全年總貨運量487.6噸。特別是1992年以來,全面進行公路升級改造,水泥公路由1992年的10.4公里增至現在的280.3公里,實現了鄉鎮公路水泥化,被評為廣東省「八五」期間交通建設先進單位。全縣有出境公路6條,連接國道和省道,縣城至國道324線38公里,棉湖鎮至省道1930線8公里。
郵政通信 1980年9月縣城開始使用程式控制電話,至2001年,全縣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12.5萬門,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10部,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全縣程式控制電話網路和6蕊光纜480路數字微波通訊可直撥全國各地和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通訊覆蓋全縣;開設3個尋呼台,開辦了DDN專線、網際網路、視聆通、 圖文傳真、郵政特快專遞等郵電業務。 1992年列為全國郵電業務收入百強縣之一。
電力建設 全縣擁有22萬伏輸變電站1座、11萬伏 輸變電站4座,3.5萬伏輸變電站6座,5000千瓦火力發 電廠1座, 與省電網聯結形成了水電、火電和省市電網三 位一體的供電系統,2001年基本完成農村電網第一、二期 改造任務,農村到戶電價降至每千瓦時0.89元,為發展 工業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了較好的條件。用電價 格分類計算,對「三資」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用電給予優惠。
供水設施 揭西縣淡水資源奉富,縣城供水系統日供 水可達4萬噸,棉湖自來水廠日供水可達2萬噸,能給生產 和生活用水提供足夠保證。
旅遊業概況
揭西縣奇山秀水,爭妍斗勝。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有大小景點188個,名勝古跡48處,其中主要景點35個。 霖田祖店、天竺古岩、廣德洞天、寶塔飛渡、龍潭飛瀑、 轟鳴仙石、雲湖兩月、石靈古剎等稱為揭西八景。近年又 新開發了大洋旅遊度假村、龍山風景區、黃滿礤瀑布、棉 湖古打鐵街等景點。還有周恩末、蔣介石、廖仲愷東征時駐足過的棉湖興道書院、河婆大光學校、大同醫院、 中華醫院等重要歷史紀念地。
霖田祖廟 相傳建於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貺廟,又名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河婆鎮之西2公里的玉峰東麓。廟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是大院,有正殿、後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廣東、福建、台灣三省及東南亞各國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都源於此廟。八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500多萬元,將祖廟修茸一新。三山祖廟現正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港澳台同胞、海外僑
胞和潮汕地區的遊人香客前末觀光瞻拜的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天竺岩 座落河婆鎮西南4公里處的銀山山腰中,寺內一天然石洞,上為巨石覆蓋,刻「天竺岩」三字。岩內後殿供奉如來佛祖、十八羅漢、四大金剛神像。據《廣東通志》記載,此岩建於宋嘉定中期,1981年被縣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庵 位於河婆鎮之東2公里的老虎竦山腰。此庵建於清初,庵堂建築在一個完整的大石上面,庵下奇石如林,前後古木參天。在庵前懸崖之下,有一洞口,叫「別洞天」, 沿洞內迂迴步級而上, 可直達庵門, 坐在庵門,可鳥瞰河婆全景。庵內供奉佛祖、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庵的左側有一註生娘娘廟,離庵百餘米有一個石窟供奉「羅福山』』神位,又叫「下庵」。庵後還有多外石窟,內寬百米,迂迴曲折,深不可測。該庵經過重修更為壯觀。1981年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飛瀑 在南山鎮之西北,有兩個龍潭:一是上龍潭, 又稱條河龍潭;二是下龍潭,又稱田心龍潭。上龍潭位於龍潭河上游,流水湍急,飛下高岩。此岩高達50米,上有巨石聳立兩旁,酷似石門。下插深潭,飛流直下,激起狂波,沖成深潭,石潭廣敞,深不見底,潭水發黑,望之心悸。古昔之時,如逢春旱,則有潭邊求雨的祭禮,世稱「打龍潭」。下龍潭位於灰寨河上游,流至田心村之北,結成龍瀑深潭。下龍潭上游,興建了北山水庫和電站,其水管長達1200米,落差達500米,為潮汕落差最高之電站。
大洋旅遊度假區 大洋鄉地處揭西縣城東北30公裏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上。高海拔與亞熱帶氣候相互作用的特點,使該地山清水秀,雲霧繚繞,盛夏亦如涼秋,是避暑度假的勝地。二十年代即有英、美、法、德的傳教士、商人在此建別墅山莊、教堂、學校。1994年,旅居馬來西亞的鄒順達先生投巨資興建大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的項目有: 國際高爾夫球場、度假村、會議中心、直升飛機場等。 目前,三十六洞國際高爾夫球場首期十八洞已竣工,大洋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正式開業。度假村、會議中心、娛樂城等配套設施也已逐步完善。
近幾年來,揭西縣旅遊業發展很快,打出「韻味獨特潮客風,綠色生態揭西遊」的品牌,旅遊觀光者逐年增加。1990年以來,到揭西縣旅遊、訪問、尋根探祖、從事各項活動的外國、港澳台同胞、僑胞和國內旅遊者日益增多,2001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6.2 萬人次。揭西已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之一。
社會發展概況
文化藝術 在縣城有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設文化站20個。縣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縣博物館收藏有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文物428件。全縣有影劇院14座,潮劇團1個演職員38人,業余劇團2個。還出版《揭嶺》、《鄉情》、《北山文藝》等刊物和《揭西民間故事》。
教育 2001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08所,在職教師7546人,在校學生171576人。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全民增強了教育意識,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使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5年通過省、市「普九」達標驗收,1996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2001年認真做好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
階段免收書雜費工作,解決了15033名學生入學難問題,有效控制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流失。
科技 1976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協會,1978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94年成立「揭西縣科技進步基金會」1999年建成「揭西縣科技信息網路中心」。全縣有科研機構2個,科研團體10個,科技人員13642人,其中高級職稱273人,中級職稱2197人,初級職稱11172人,農民技術員84人。
醫療衛生 設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棉湖華僑醫院、骨傷科醫院、慢性病防治站、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葯品檢驗所、衛生技術培訓中心等醫療防疫單位, 鄉鎮設中心衛生院6所、衛生院14所,鄉村衛生室357個。全縣擁有病床694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86人。1999年建成投資1000多萬元的棉湖華僑醫院,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住院樓已投入使用,醫療衛生事業實現初級衛生保健
目標。
廣播電視 全縣有縣級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揭西電視台」於1994年國慶節正式開播。各鄉鎮有調頻台10個,電視差轉台14座,安裝有線電視7.7萬戶,電視覆蓋率達到90%。
體育 全縣有400米標准田徑運動場、燈光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等級裁判員92人,其中一級裁判員4人;等級運動員107人,其中運動健將3人。1976年建縣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分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班,向上級輸送運動員129名。2001年揭西籍體育健兒在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上獲得了2項冠軍。
環境保護 把環境保護與創建國家生態示範縣結合起來,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2001年我縣把生態縣建設列入「十五」規劃綱要,並全面啟動項目建設。全面落實環保目標任期責任制,加大環保投入,強化環境管理和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目前,我縣已建成新的環保中心大樓,並配備一批環境監理、監測儀器
設備。組織對榕江南河進行綜合整治,大大減少了水質污染。大北山森林公園也著手進行開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