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微生物基礎知識培訓百度文庫

微生物基礎知識培訓百度文庫

發布時間:2022-06-09 21:06:54

A. 微生物常識

微生物的定義
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1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進化地位低。
2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微生物;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編輯本段]微生物的類群
種類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核質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2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較豐富的,呈微鹼性的土壤中
(3)形態構造:主要由菌絲組成,包括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部分氣生菌絲可以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孢子)
(4)繁殖:通過形成無性孢子的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彩色乾粉
3 病毒
(1) 定義: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2)結構:蛋白質衣殼以及核酸(核酸為DNA或RNA)
(3)大小:一般直徑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徑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徑為28nm的脊髓灰質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動中一個顯著的特點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種特定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並利用會宿主細胞內的環境及原料快速復制增值。在非寄生狀態時呈結晶狀,不能進行獨立的代謝活動。以 噬菌體為例: 吸附→DNA注入→復制、合成→組裝→釋放
[編輯本段]微生物的特點
一、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1 水和無機鹽
2 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物
4 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最初能源來源的營養物質或輻射能
根據碳源和能源分類: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編輯本段]微生物在整個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當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在圖示「生物的系統進化樹」中,左側的黃色分枝是細菌域;中間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側的綠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除動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絕大多數生物都屬微生物范疇。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物界級分類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進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Brown等依據平行同源基因構建的「Cenancestor」生命進化樹,認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個原生物。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兩個分支,一個是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一個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後的進化過程中細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進化,然後原真核生物經吞食一個古菌,並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組而產生真核生物。
從進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的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則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下午7時許出現在地球上。

B. 微生物小知識

20
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
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
1897
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
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
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
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
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
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
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
20
世紀
30
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
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
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
發現了青黴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
鏈黴素。
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
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
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
X
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
陷型。
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
而且為分子遺傳學
打下了基礎。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
脫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
-
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遺傳信息的載
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機
制、
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
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
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
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
DNA
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
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
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
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

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
微生物分類學、
微生物生理學、
微生
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
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
真菌學、
藻類學、
原生動物學、
病毒學等;
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
工業微生物學、
農業微生物學、

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
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進,
以及與生物化學、
生物物理學、
分子
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C. 微生物知識專業培訓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現代定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微生物 - 發現歷史

形態學時期

微生物的形態觀察是從安東·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開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生理學時期

繼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世界以後的200年間,微生物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態描述和分門別類階段。直到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柯赫為代表的科學家才將微生物的研究從形態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階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並建立了分離、培養、接種和滅菌等一系列獨特的微生物技術。從而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同時開辟了醫學和工業微生物等分支學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和柯赫的傑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並出現以他們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學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J. Lister),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展更加迅速。

現代微生物學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微生物學被牢固地建立起來。其後,它的主要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傳染病和免疫學,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學治療劑的功效;另一方面是和遺傳學的結合。

原核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指核質和細胞質之間不存在明顯核膜,其染色體由單一核酸組成的一類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發育不全,只是DNA鏈高度折疊形成的一個核區,沒有核膜,核質裸露,與細胞質沒有明顯界線,叫擬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沒有細胞器,只有由細胞質膜內陷形成的不規則的泡沫結構體系,如間體和光合作用層片及其他內折。也不進行有絲分裂。原核微生物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細菌)、真細菌、放線菌、藍細菌、粘細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

微生物群

種類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

球菌、藻類(部分)、原生動物(部分)。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廣義上屬於細菌的一種)、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核質。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重要的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

D. 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

請在此輸質量中心微生物檢驗員統一考試題答案部門: 姓名: 得分:一、填空題:(50分,每空1分)1、無菌生理鹽水滅菌條件為(121)℃高壓滅菌(15)分鍾。2、 牛奶菌落總數檢測方法中,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36±1)℃培養(48±2)小時。3、根據對樣品污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個-3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倍遞增稀釋時,每個稀釋度分別吸取(1ml)樣品勻液加入兩個無菌平皿內。4、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在(36)℃條件下培養48小時,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大腸菌的MPN是指(基於泊松分布)的一種間接方法。5、大腸菌群的證實試驗中,凡(BGLB肉湯管產氣),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6、糞大腸桿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7. 膽鹽可抑制(革蘭氏陽性菌),湟綠是(抑菌抗腐劑),可增強隊革蘭氏陽性菌的抑製作用。8.大腸桿菌平板計數選擇菌落數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長紫外燈照射下,計數平板上發(淺藍色)熒光的菌落。7、夾膜對於細菌來說的功能是起(保護)作用,鞭毛的功能是(藉助鞭毛的轉動而運動)。8、金黃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徑為(2mm—3mm),顏色呈(灰色到褐色),邊緣為(淡色),周圍為一(混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明圈)。一般認為(血漿凝固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9、甲基紅試驗方法,取適量瓊脂培養物接種於緩沖葡萄糖蛋白腖水,36℃±1℃培養2d—5d。滴加甲基紅一滴,立即觀察節ugo。(鮮紅色)為陽性,(黃色)為陰性。10、沙門氏菌生化試驗中,自選擇性瓊脂平板上挑取 兩個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別接種(三糖鐵瓊脂)、(賴氨酸 脫羧酶試驗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11、用於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劑主要有三種:(酸性染色劑)(鹼性染色劑)(復合染色劑)。12、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物理因素( 溫度)、( 輻射)、(超聲波 )、(過濾 )、(滲透壓)等。13、假單胞桿菌主要污染源為(水源)、(再污染)。14、葯品按純度分為(優級純)(分析純)(化學純)(實驗試劑)(生物試劑)。15、嗜冷菌計數培養基的保質期是(三年)。16、微生物的分類依據主要是(形態特徵)、培養特徵、(生理特徵)及(血清反應)等。二、選擇題(30分,每題2分)1、球菌可分為( ABCDE )。A、微球菌 B、八迭菌 C、雙球菌 D四聯球菌 E、鏈球菌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A、蠟樣芽孢桿菌 B、枯草桿菌 C、大腸桿菌 D微球菌3、酸敗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A.(6.2以下) B.(6.3以下) C.(6.4以下) D.(6.5以下)4、液體奶壞包產品中微生物可能有那些( A )A、革蘭氏陰性桿菌B、乳酸桿菌 C、放線菌D、乳酸鏈球菌5、細菌個體的基本形態分別為( AC )A、球菌 桿菌 B、雙球菌 螺旋菌C、弧菌 螺旋菌 D、桿菌 單球菌6、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革蘭氏陽性菌為( A )色。A.紫 B.藍 C.紅 D.無7、下列不屬於乳品中沙門氏菌可疑菌落特徵的是( A )。A.無色透明或透明,乾燥B.光滑,中間突起C.邊緣整齊,直徑2~3mmD.有的菌落中央有黑色硫化鐵沉澱8、菌株復壯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D)。A.分離純化 B.寄主復壯 C.雜交育種 D.基因自發突變9、下列關於乳脂類的物理化學性質說法不正確的是(B)A、乳中的脂類是指脂肪和類脂兩類化合物B、脂類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醚、丙酮、苯等無機溶劑中C、乳脂肪具有補充消耗了的脂肪和構成脂肪組織的作用D、乳中的類脂主要有磷脂、膽固醇等10、細菌性食物中毒中下列哪些菌是主要引起神經症狀(D)A、福氏志賀氏菌B、副溶血弧菌C、葡萄球菌D、肉毒桿菌11、下列屬於乳品中志賀氏菌屬陰性反應的是( ABCD )。A.VP試驗 B.葡萄糖銨試驗 C.苯丙氨酸脫氨酶 D.西蒙氏檸檬酸鹽12、對乳品中的溶血性鏈球菌進行染色鏡檢,其菌體特徵為( ABCD )A.革蘭氏陽性球菌 B.排列呈長短不等鏈條狀 C.無芽孢,無鞭毛 D.不能運動13、關於我國GB6914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的規定說法不正確的是( AD )。A.原料乳中的滴滴涕≤0.5mg/kgB.雜質度≤4.0mg/kgC.每毫升Ⅰ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50萬個D.每毫升Ⅱ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200萬個14、常用測定酸乳發酵劑乳酸菌活力的方法包括( AB )。A.刃天青還原試驗 B.酸度測定 C.過氧化氫酶試驗 D.磷酸酶試驗15、影響細菌染色的因素有( ABCD )。A.細菌細胞壁、細胞膜的通透性 B.膜孔的大小 C.菌齡 D.染色液中電解質含量三、判斷對錯(10分,每題2分)1、平板計數瓊脂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胰蛋白腖、酵母浸膏、葡萄糖、瓊脂。(對)2、國標法檢測菌落總數的報告中,若空白對照上有菌落生長,則此次檢測結果無效。(對)3、EC肉湯管在接種前要預熱到37℃,因為這個溫度是選擇性生長條件之一。(錯,正確是45℃)4、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錯)。5、芽胞與細菌有關的特性是耐熱性。(對)四、名詞解釋及簡答題(10分)1、菌落總數(GT/T4789.2-2008):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如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和時間、PH、需氧性質等),所得1ml(或1g)檢樣中形成菌落的總數。本標准所規定的培養條件下所得結果,只包括一群在平板計數瓊脂上生長發育的嗜中溫需氧或兼性厭氧的菌落總數。解答:N=∑C/(n1+0.1n2)d=(232+244+33+35)/(2+(0.1*2))*10-2 =544/0.022=24727 經四捨五入後表示為25000或2.5*104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潔凈作業等方面的培訓考核試題一、填空1、細菌培養溫度為( ~ ),黴菌、酵母菌培養溫度為( ~ ),控制菌培養溫度為( ~ )。2、供試液從制備至加入檢驗用培養基,不得超過( )小時。3、方法驗證試驗所用的菌株傳代次數不得超過( )代,從菌種保存中獲得的冷凍乾燥菌種為( )代4、供試品檢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時,按( )次檢出結果為准,不再復試。5、潔凈車間(30萬級)潔凈要求:懸浮粒子濃度(≥0.5μm,個/m3):( ),沉降菌(個/皿):≤( ), 換氣次數(次/h):( ),壓差(Pa)≥( ),溫度(℃):( ),濕度(%):( ),照度(勒克斯)≥( )6、菌種由生側室置於冰箱保存,並備有2套,一套作( )專用,另一套供( )使用。7、培養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時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內保存,一般在( ~ )℃,普通瓊脂或肉湯培養基一般不超過( )8、任何培養基都必須按照規定的條件制備使用,不得隨意改變( )方法。 9、取樣室或取樣車必須裝有紫外燈,抽樣前紫外燈消毒( )分鍾。10、盛裝做微生物限度檢查的樣品的容器應( )消毒。11、取樣應做到快速,取完樣馬上封好樣品,防止樣品( )。12、取與葯品直接接觸的葯包材樣品時,取樣人員須 在( )內取樣,樣品放入潔凈容器內( )。13、水樣須在取樣後( )測定,否則應浸於冰水內於( )處保存,以防止細菌繁殖或驟減,切勿將冷水冷至結冰。14、生產車間所退物料必須經質管員確認無( )、無混雜、數量准確、生產上可繼續使用後,才能辦理退料手續。15、潔凈區內操作時,動作要( ) ;不做與操作無關的動作和不必要的交談。16、潔凈區內使用的設備、容器、管道在進行清潔以後,還必須用( )水沖洗干凈。17、當用75%乙醇或0.1%新潔爾滅溶液消毒手時,將手放入其中浸泡約( )分鍾,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18、與葯品直接接觸的壓縮空氣必須經( )進行處理,符合生產要求方可使用。19、物料從一般生產區進入潔凈區,必須經物料凈化系統,(包括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和氣閘)在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對其外包裝進行( )後經氣閘進入潔凈區。20、三十萬級區域潔凈工作服可與一般生產區工作服合用一台洗衣機,但必須( )洗滌,而且需在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環境下進行整理。二、選擇1、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系檢查非規定滅菌制劑及其原料、輔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檢查項目包括( )檢查①細菌數和黴菌數 ②細菌數、黴菌數及酵母菌數 ③細菌數、黴菌數、酵母菌數及控制菌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E. 微生物的小知識

微生物以驚人的速度「生兒育女」。例如大腸桿菌在合適的生長條件下,12.5-20分鍾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時可分裂3次,由1個變成8個。每晝夜可繁殖72代,由1個細菌變成4722366500萬億個(重約4722噸);經48小時後,則可產生2.2×1043個後代,如此多的細菌的重量約等於4000個地球之重。當然,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這種瘋狂的繁殖是不可能實現的。細菌數量的翻番只能維持幾個小時,不可能無限制地繁殖。因而在培養液中繁殖細菌,它們的數量一般僅能達到每毫升1-10億個,最多達到100億。盡管如此,它的繁殖速度仍比高等生物高出千萬倍。

此外還有青黴素的發現,
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說」
微生物的絕對可靠性
微生物無處不在

F.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微生物學習中有以下幾個方面:1、用途:農業微生物如食用菌;食品方面的如酵母菌;發酵方面的啤酒酵母什麼的;醫學方面生物制葯;生物工程,環境保護。
你如果查找某一種菌類。可以先查一下他屬於哪個范疇,命名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
工具書: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技術、食品微生物學、農業

G. 微生物學知識點

簡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後,常見的幾種類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敗血症④內毒素血症⑤膿毒血症

試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①莢膜②黏附素③侵襲性物質

簡述病原菌感染機體後,機體如何發揮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皮膚與粘膜構成的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及吞噬細胞對細菌的非特異性的吞噬和體液中殺菌抑菌物質對細菌的攻擊。7-10天後,機體產生特異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一起殺滅病原菌

簡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主要機制。

答:①鈍化酶的產生②葯物作用靶位發生改變③胞壁通透性的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④抗菌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葯物的選擇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原來只佔很少比例的耐葯菌株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擴大。

舉例說明細菌命名的原則。

答:細菌的命名一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一個細菌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屬名在前,用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形容詞,首字母小寫;兩者均用斜體字。中文譯名種名在前,屬名在後。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屬名亦可不將全文寫出,只用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確定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為葡萄球菌?並確定其有無致病性。

答:①直接鏡檢,經革蘭染色後鏡檢發現革蘭染色陽性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可初步報告疑為葡萄球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鑒定。②分離培養:血培養需經增菌後轉種血平板進一步鑒定,若無細菌生長,需連續觀察7天,並以血平板確定有無細菌的生長。膿液、尿道分泌物、腦脊液沉澱物可直接接種血平板,37℃過夜,可形成直徑約2-3mm、產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③試驗鑒定:血漿凝固酶試驗,甘露醇發酵試驗,耐熱核酸酶試驗,腸毒素測定,SPA檢測。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酵試驗陽性,耐熱核酸酶試驗陽性,SPA檢測有A蛋白的存在。

什麼是不耐熱腸毒素(LT)?它的物理性質、基本結構、致病機理及與霍亂毒素(CT)的關系如何。

答:LT是腸產毒型大腸桿菌產生的致病物質,因對熱不穩定,故稱為不耐熱腸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壞。LT分為LT-Ⅰ和LT-Ⅱ,LT-Ⅱ與人類疾病無關,LT-Ⅰ是引起人來胃腸炎的致病物質。其結構包括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其中A亞單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後,使A亞單位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化酶作用,令胞內ATP轉變為cAMP。胞質內cAMP水平增高後,導致腸粘膜細胞內的水、氯和碳酸氫鉀等過度分泌到腸腔,同時鈉的吸收減少,導致可持續幾天的腹瀉。LT-Ⅰ與霍亂腸毒素兩者間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達75%,他們的抗原高度交叉。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基礎知識培訓百度文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團隊聚會游戲策劃方案 瀏覽:507
運營市場營銷的區別與聯系 瀏覽:359
市場營銷就業前景怎麼樣 瀏覽:24
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179
中小學音樂培訓機構管理方案 瀏覽:698
教育咨詢策劃方案 瀏覽:570
幼兒英語dm推廣方案 瀏覽:304
畫畫培訓機構聖誕節策劃方案 瀏覽:877
夢芭莎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975
市商務局業務知識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98
汽車市場營銷觀念 瀏覽:258
培訓學校課外活動課策劃方案 瀏覽:142
聚美優品促銷活動 瀏覽:658
村電子商務發展方案 瀏覽:747
浙大市場營銷畢業自我鑒定 瀏覽:168
梨城電子商務 瀏覽:129
農信社貴金屬營銷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960
服裝尾部質檢培訓方案 瀏覽:24
白酒品牌營銷計劃 瀏覽:905
安全生產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