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防手足口病,你如何做到注意有哪些
一、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二、疫情概況及趨勢預測 (一) 國際疫情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二) 我國疫情概況。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三) 疫情趨勢預測。 由於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國法定傳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數據多來源於監測或暴發疫情調查資料,難以對疫情的流行態勢做出准確全面判斷。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 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傳染病預檢分診和診治。 1.根據病例臨床特徵,結合流行病學史,對手足口病病例進行臨床診斷。 臨床特徵: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了解流行病學接觸史有助於病例診斷,包括:當地幼托機構或學校有類似疫情,或病例與類似患者有接觸史等。發病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2. 輕症病例以門診對症治療為主。對重症病例(出現神經症狀或心血管症狀等)應收住院,重點救治。 3. 強化醫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內交叉感染。醫院要落實預診制度,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重點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後果。 (二)開展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掌握流行動態。 1.加強對托幼機構、學校等重點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深入醫療機構及時了解疫情,並鼓勵醫療機構主動報告疫情。 2.注意區別手足口病與病毒性腦炎,開展病毒性腦炎等相關疾病的監測與調查,確保流行病學調查的准確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區要在托幼機構及小學加強晨檢工作,及時發現病例。發現患有皰疹的患兒,應立即動員家長對其進行家庭隔離治療,直至病癒方可返校。 4.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5.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監督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公共場所傳播。 6.對新發病人應及時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診斷。 (三)開展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在托幼機構、中小學、醫院等場所,開展飯前便後洗手、促進房間通風等相關內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關宣傳品,對群眾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倡導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出現發熱、出疹等症狀及時就診,及時隔離。 (四)做好專業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 各地應對醫療機構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手足口病防治技術培訓。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依法開展對轄區內醫療機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導和考核。
求採納
Ⅱ 預防水痘、麻疹、流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開放分類: 醫療、疾病、中醫、免疫、傳染病
目錄• 概述
• 潛伏期
• 傳染源
• 傳播方式
• 易感人群
• 流行方式
• 臨床特徵
• 診斷
• 主要診斷依據
• 預防原則
• 國際疫情:
• 我國疫情:
• 中醫治療:
• 預防:
•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
• 手足口病熱點問答
• 主要診斷依據
• 預防原則
• 國際疫情:
• 我國疫情:
• 中醫治療:
• 預防:
•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
• 手足口病熱點問答
Ⅲ 水痘疫苗和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接種嗎
水痘疫苗和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接種。
人們通常認為水痘是兒童期的一種傳染病,而且很少被認為是一類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但若處理不當,水痘會並發一些嚴重的疾病,如肺炎或腦炎,甚至於死亡。皰疹破損也常會導致繼發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
手足口病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
Ⅳ 秋季幼兒手足口病及水痘的預防培訓心得
一般這主要是避免在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勤消毒,多喝水,
Ⅳ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較急,患兒常有發熱 ,體溫38℃~40℃,熱程多為4~7天,7天以上者少見。
病初部分患兒多伴有流涕、咽痛、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手足遠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現紅色小丘疹,並迅速轉為小皰疹,直徑2-4mm,如米粒大小,呈圓形、橢圓形,周圍有紅暈,疼痛明顯。此種皮疹有時在患兒臀部及肛周也可見到。在臨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皰疹為主要特徵,故通稱為手足口病。口腔皰疹多分布在舌、頰黏膜、口唇、硬齶、咽、扁桃體等處,並很快變成小潰瘍,患兒流涎(流口水)吃東西時痛,甚至影響進食。
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1.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2.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
3.是要做好疫情報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疫點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4.預防手足口病15字方針:勤洗手,喝開水,吃熟食,多通風,曬衣被。
Ⅵ 學校手足口水痘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臨床有皮疹、發燒、口腔潰瘍、食慾差等。
一般要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葯物,如熱毒寧、痰熱青等;
抗病毒葯物,樂意使用利巴韋林等;
如果合並有細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
同時可以口服一些中成葯,清熱解毒。
Ⅶ 春天到了怎樣預防手足口病…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疾病傳染性最旺盛的季節,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也逐漸增多,而手足口病就是這樣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手足口病又叫發疹性口腔炎,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也可通過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間接感染。此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尤其以1-2歲的幼兒較多。該病發疹前常有低熱、頭痛、食慾減退等症狀。主要表現為手、足的指(趾)甲周圍及足跟的側緣出現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皰。幾乎在皮疹出現的同時,在口腔也出現一些疼痛性水皰,並迅速破潰呈灰白色糜爛或淺潰瘍,周圍繞以紅暈。
手足口病,作為一種嬰幼兒傳染性疾病,當然應以預防為主。其主要措施有: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治療至皮疹消退;在疾病高發的季節,可肌肉注射r-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增強肌體抗病能力;教育孩子勤洗手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若已經發病,應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患兒易消化的飲食和充足的水分。皮膚瘙癢可外用爐甘石洗劑。口腔潰瘍可用金黴素軟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另選用中葯夏枯草、板藍根、金銀花或甘草煎服,也有較好效果。
Ⅷ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
衛發明電〔2010〕3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指導醫療機構做好手足口病診療工作,我部手足口病臨床專家組結合我國手足口病診療實際經驗,借鑒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地區相關資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現印發給你們,以指導醫療機構科學、有效地開展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衛辦醫政發〔2008〕197號)同時廢止。
衛生部辦公廳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
一、臨床表現
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二、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二)血生化檢查。
部分病例可有輕度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鈣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應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酸中毒。
(四)腦脊液檢查。
神經系統受累時可表現為: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多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學檢查。
CoxA16 、EV71等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咽、氣道分泌物、皰疹液、糞便陽性率較高。
(六)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等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學檢查
(一)胸X線檢查。
可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網格狀、斑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著。
(二)磁共振。
神經系統受累者可有異常改變,以腦干、脊髓灰質損害為主。
(三)腦電圖。
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四)心電圖。
無特異性改變。少數病例可見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Q-T間期延長,ST-T改變。
四、診斷標准
(一)臨床診斷病例。
1.在流行季節發病,常見於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
2.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無發熱。
極少數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臨床診斷困難,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做出診斷。
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
(二)確診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1.腸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
2.分離出腸道病毒,並鑒定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3.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臨床分類。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熱。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體征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
②呼吸困難、紫紺、血性泡沫痰、肺部羅音等。
③休克等循環功能不全表現。
五、鑒別診斷
(一)其他兒童發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與丘疹性蕁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兒急疹、帶狀皰疹以及風疹等鑒別。可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皮疹形態、部位、出疹時間、有無淋巴結腫大以及伴隨症狀等進行鑒別,以皮疹形態及部位最為重要。最終可依據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進行鑒別。
(二)其他病毒所致腦炎或腦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腦炎或腦膜炎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臨床表現與手足口病合並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重症病例表現相似,對皮疹不典型者,應根據流行病學史盡快留取標本進行腸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學檢查,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做出診斷。
(三)脊髓灰質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並急性弛緩性癱瘓(AFP)時需與脊髓灰質炎鑒別。後者主要表現為雙峰熱,病程第2周退熱前或退熱過程中出現弛緩性癱瘓,病情多在熱退後到達頂點,無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發生神經源性肺水腫,應與肺炎鑒別。肺炎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狀,一般無皮疹,無粉紅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減輕均呈逐漸演變,可見肺實變病灶、肺不張及胸腔積液等。
(五)暴發性心肌炎。
以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與暴發性心肌炎鑒別。暴發性心肌炎無皮疹,有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綜合征發作表現;心肌酶譜多有明顯升高;胸片或心臟彩超提示心臟擴大,心功能異常恢復較慢。最終可依據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進行鑒別。
六、重症病例早期識別
具有以下特徵,尤其3歲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危重病例,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有針對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續高熱不退。
(二)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
(五)高血壓。
(六)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七)高血糖。
七、處置流程
門診醫師在接診中要仔細詢問病史,著重詢問周邊有無類似病例以及接觸史、治療經過;體檢時注意皮疹、生命體征、神經系統及肺部體征。
(一)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中丙類傳染病要求進行報告。
(二)普通病例可門診治療,並告知患者及家屬在病情變化時隨診。
3歲以下患兒,持續發熱、精神差、嘔吐,病程在5天以內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心、肺、腦等重要臟器功能,根據病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三)重症病例應住院治療。危重病例及時收入重症醫學科(ICU)救治。
八、治療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2.對症治療:發熱等症狀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二)重症病例。
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
(1)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每次0.5-1.0g/kg,每4-8小時一次,20-30分鍾快速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葯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呋噻米。
(2)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甲基潑尼松龍1mg-2mg/kg·d;氫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穩定後,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凶險可考慮加大劑量,如在2-3天內給予甲基潑尼松龍10mg-20mg/kg·d(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
(4)其他對症治療:降溫、鎮靜、止驚。
(5)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
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
(1)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
(2)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3)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建議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氣量6-8ml/kg左右。根據血氣、X線胸片結果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如有肺水腫、肺出血表現,應增加PEEP,不宜進行頻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壓力的護理操作。
(4)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有條件者根據中心靜脈壓、心功能、有創動脈壓監測調整液量)。
(5)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
(6)葯物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葯物;酌情應用利尿葯物治療。
(7)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8)監測血糖變化,嚴重高血糖時可應用胰島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胃粘膜保護劑及抑酸劑等。
(10)繼發感染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3.恢復期治療。
(1)促進各臟器功能恢復。
(2)功能康復治療
(3)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中醫治療。
1.普通病例:肺脾濕熱證
主症:發熱,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咽紅、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基本方葯:甘露消毒丹加減
連翹、金銀花、黃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蘭、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減:
(1)便秘加大黃;
(2)咽喉腫痛加元參、板藍根;
中成葯: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金蓮清熱泡騰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濕熱鬱蒸證
主症:高熱,疹色不澤,口腔潰瘍,精神萎頓,舌紅或絳、少津,苔黃膩,脈細數,指紋紫暗。
治法:清氣涼營、解毒化濕
基本方葯: 清瘟敗毒飲加減
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熱毒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熱動風證
主症:高熱不退,易驚,嘔吐,肌肉瞤動,或見肢體痿軟,甚則昏蒙,舌暗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數,指紋紫滯。
治法:解毒清熱、熄風定驚
基本方葯:羚羊鉤藤湯加減
羚羊角粉(沖服)、鉤藤、天麻、生石膏、黃連、生梔子、大黃、菊花、生薏米、全蠍、白僵蠶、生牡蠣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陽式微 肺氣欲脫證
主症:壯熱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蒼白晦暗,口唇紫紺,可見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質紫暗,脈細數或沉遲,或脈微欲絕,指紋紫暗。
治法:回陽救逆
基本方葯:參附湯加味
人參、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濃煎鼻飼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等
5.恢復期:氣陰不足 余邪未盡
主症:低熱,乏力,或伴肢體痿軟,納差,舌淡紅,苔薄膩,脈細。
治法:益氣養陰,化濕通絡
基本方葯:生脈散加味
人參、五味子、麥冬、玉竹、青蒿、木瓜、威靈仙、當歸、絲瓜絡、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分3-4次口服。
針灸按摩:手足口病合並弛緩型癱瘓者,進入恢復期應盡早開展針灸、按摩等康復治療。
6.外治法
口咽部皰疹:可選用青黛散、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
曾在2008、2009年兩度兇猛來襲的手足口病,正再度攻擊中國。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4月13日稱,截至到4月11日,2010年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26%,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他援引專家評估說:「目前我國手足口病已經進入了流行期,今後一段時間疫情將進一步上升,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河南省手足口病的發病人數現居全國第二。據河南省衛生廳統計,截至4月15日,該省累計報告病例24001例,重症1478例,死亡12人。
而2009年,該省亦為疫情高發區,全省報告病例31774人,死亡32人,其下轄的民權縣,更因疫情致縣衛生局長、縣人民醫院院長免職。
河南省衛生廳一位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其實,河南是全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開展最好的省份。針對去年河南手足口病疫情高發,我們在2010年衛生工作中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分片包干,加強督導,進行疫點和疫區的消殺處理,並確定了5個省級監測點。」
手足口病,本是一種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基於近年來手足口病在中國的發生明顯增加,2008年,衛生部決定將該病「升格」,納入法定傳染病丙類管理。
在更為嚴格的管理下,河南的手足口病疫情為何繼2009年暴發後,再次大面積蔓延?
「連鄭州來的專家也說不清楚」
平頂山市是今年河南省手足口病集中暴發的地區。截至4月15日,該市共報告病例4171例,佔全省報告病例總數的17.4%。
2009年,平頂山市共有手足口病重症患者283人。今年,截至4月22日,僅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就已經接收重症患者569人。該市下轄的汝州市,已報告病例1247例,占平頂山市的29.9%,是河南手足口病疫情最嚴重的縣區。
平頂山市疾控中心主任侯激流,分包負責汝州市的疫情防控。他對本刊記者說,今年,按照平頂山市衛生局的安排,市疾控中心已多次開會部署疫情防控,要求各縣、市、區衛生系統和黨政機關逐級傳達,高度重視。「疫情有自身的傳播規律,汝州疫情高發,連鄭州來的專家也說不清楚。」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告訴本刊記者,2008、2009兩年,手足口病在安徽、河南等地暴發,中央抓得緊,各地對手足口病的防控也非常重視。今年,他到河南各地巡查,發現一些地方對手足口病的防治不像前兩年那麼重視,一些地方領導覺得這病不像想像中那麼可怕。今年,特別是3月份以來,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上升較快,豫中、豫東地區更為突出,整體表現為高度散發,個別縣區呈現聚集性發病。
平頂山市某一線醫務工作者表示,疫情應以預防為主,而不是救治。平頂山市疾控中心的消極怠慢,導致手足口病疫情高發,把醫院這道最後關卡推向最前沿。
被推向最前沿的醫院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是指定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兒的醫院。
本刊記者獲悉,3月17日,寶豐縣李店鄉龍池村1歲零2個月幼兒朱康嘉到該院就診,雖然患兒有發燒、皮疹等手足口病典型症狀,但副主任醫師楊星雲的診斷結論是「上呼吸道感染」,次日,患兒病情轉重,再送往這家醫院,當天搶救無效死亡。
該院副院長高克毅告訴本刊,該院由於接收能力有限,一些輕症患兒在門診就醫後,雖然家長要求住院,仍被醫生安排回家進一步觀察。但部分患兒回家後病情迅速加重,再重返醫院時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或留下終生殘疾,或死亡,導致家屬極為不滿,還有一些患者被誤診。
衛生部官網提供了一份名為「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視頻會議課件」。其中,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治中心李興旺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修訂說明》里寫道:「手足口病——仍有臨床醫師對其缺乏必要的認識!」
據了解,該病急性起病,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患者無發熱,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倘若接診醫生查體不細致,或缺乏相關知識經驗,比較容易誤診導致死亡等後果,同時也可能造成疫情擴散。
2009年,河南民權縣在疫情初期,也曾暴露過基層醫護人員誤診的問題。而早在2008年,鑒於安徽省暴發的手足口病疫情,衛生部等機構就下發過《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等文件。
該院副院長李智偉向本刊表示,他們早已根據省衛生廳的安排,進行了手足口病全員培訓,楊星雲則是該院經驗豐富的兒科專家。此次醫療事故,醫院向朱康嘉患者家屬賠付6萬元人民幣。
3月22日,記者看到,原來用於收治腫瘤患者的三層小樓,現已經全部開辟成手足口病病區,擠滿了患兒和陪護的家長。由於是傳染病區,走廊大門和病房窗戶紛紛緊閉,空氣中充斥異味。
高克毅說,該病區自去年開辟以來,陸續接收患兒。約從今年2月起,患兒開始增多,3月7日以後激增,11日達到高峰,當日發病超過120例。目前,發病人數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位運行,並不斷有新的重症病例從基層醫院轉來。
高克毅說,該病區共有96張床位,當日通過加床等方式已接收118名患兒。病區現有9台呼吸機,但最多時有13名患兒需要使用。醫護力量也顯不足,他們不得不從兄弟醫院抽調專業人員增援。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告訴本刊,由於無力承擔醫葯費,一些患兒提前出院。他們出院後,無人跟蹤隨訪,存在繼續傳播的可能。
「一場最嚴格的督導責任制」
汝州市陵頭鄉西街村耿松芬有2個雙胞胎兒子。說起手足口病,她表示「聽說過」,但被問到該病有何症狀,是大人易得,還是小孩易得等問題時,她則回答「不知道」。
4月19日,記者在鄭州市金水區某小學采訪時亦發現,這所鄭州市重點小學仍沒有落實消殺制度,而該校的平均班額超過70人。
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發後,社會對疫情防控的一個重要經驗是,提高疫情知曉率、落實疾病防護措施。
據了解,手足口病患者一旦住院治療,費用在萬元以上,而醫保對該病的報銷比例較低,不超過10%。同時,該病的主要用葯「丙種球蛋白」價格昂貴,每支627元(規格25克),且不在醫保范圍內,更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汝州市陵口鄉葉寨村村民邢團結告訴記者,他4歲的女兒邢妙珂2010年3月3日因手足口病入院,現在已經花去3.76萬元醫療費,女兒的病也沒有治好,左半身沒有知覺,不會說話。醫生建議他帶女兒到鄭州進行康復治療,還要花多少錢,他不得而知。
針對近幾年我國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發展,且致病源中EV17病菌表現明顯偏重的特殊疫情,河南省的一些醫療專家和患者家屬呼籲,國家能像重視甲流疫情那樣,重視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研發能應用於臨床的手足口病疫苗,減少群眾患病尤其是致死、致殘幾率。同時,他們希望各級政府加大對重症患兒的救治力度,提高對傳染性疾病的報銷比例。
李學旺在前述診療指南中表示,手足口病仍為近年需要重點對待的傳染病。
許汴利說,3月底,他參加了衛生部召開的手足口病會議,此次會議將疫苗研發提上日程。蘭州、上海等地的一些科研機構和企業也正在嘗試研製疫苗。但疫苗從研製到應用於臨床,至少需要6至7年。
3月25日,在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副省長宋璇濤提出,要不斷探索創新切實有效的防控救治辦法,在提高重症發現率、治癒率和降低死亡率上下功夫。「凡因領導不重視、經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主觀因素,造成疫情暴發流行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本刊記者獲悉,「一場最嚴格的督導責任制」將在此次河南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實行。該制度能否從病魔張開的大口中,挽救更多年幼的生命?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段若蘭
-----------------------------------------
手足口病的控制應該從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消除易感人群3個方面入手。
1 照顧好患兒,其產生的生活和醫療垃圾妥善處理;
2 加強衛生工作,勤洗手,是典型的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水煮熟,水果洗凈,凡經口的東西,小心;
3 加強疫苗研製,已經提到日程了。疫苗是防控傳染病的最優途徑。
關於疫苗研製,重點解決:
1.敏感動物模型,人源化小鼠,轉基因小鼠,猴子;只有模型,才能解決致病和免疫的基礎問題,為疫苗評價提供基礎;
2、滅活疫苗、VLP疫苗為解決問題的初始步驟,加大投入;重組活載體疫苗(痢疾載體)等是解決貧困地區疫情防控難題的金鑰匙,易於國家投資,收效大。滅活的成本高,活載體便宜,國家不投資,群眾也容易接受。
3、必須馬上行動,拿出防控h1n1的魄力來。
---------------------------------------
Ⅸ 手足口病與水痘的鑒別診斷
手足口病的症狀: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不結痂。
水痘:初期症狀是發熱、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咳嗽等},以後身上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它們的辨別在於:手足口病的皮疹不結痂,水痘結痂。且手足口病的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都有,而水痘這些部位沒有。手足口病的患兒不發燒,水痘初期患兒有發燒症狀。
Ⅹ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1、口腔內的粘膜或舌頭伴有一處或多處糜爛或潰瘍;2、雙手掌側麵包括邊緣,(不包括背面)有紅疹或紅疹上面起白皰疹,皰疹周圍有紅暈;3、雙足掌側麵包括邊緣,(不包括背面)有紅疹或紅疹上面起白皰疹,皰疹周圍有紅暈;(雙手足皮疹初起時是紅疹,約過半天或一夜才開始在紅疹上起白皰疹這是順序)4、可以伴有雙側膝蓋及周圍或臀部伴有紅疹。(類似大痱子樣的紅疹)上面4個條件前3條都有可以確診為手足口病。如果有2條即使是同一個病毒感染也可以不叫手足口病。但治療是一樣的。手足口病並不可怕,和感冒一樣有輕重之分,輕症不治療也可以自愈,包括手足口病中的輕症腦炎也可以自愈的。重症腦炎引起的死亡意見分歧不一,我的觀點是進入四期的病人是使用葯物不當引起的,目前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近3年來我在科室對比了一下各種方法的治療情況,感覺葯物使用的越少效果越好,尤其是不用激素,少用甘露醇,我所管理的病人中沒有一例進入所謂的四期(即神經源性肺水腫),而使用激素和重用甘露醇的病人中就有很多病人進入重病而且死亡率也明顯提高。另外還觀察到,尤其在晚上入院的病人如果使用激素特別是大劑量使用時,如果葯物(的作用)是在夜裡11:00~3:00之間應用的病人必死無疑,大部分在次日(上午)死亡。這個病有一個和麻疹一樣的特點,就是越用退熱葯尤其是加用激素去退熱效果越不好,當你這樣用過葯後你會發現你的病人熱是讓你給退下來了,可是病人的病情卻讓你給治加重了,甚至離死亡不遠了,等著收屍吧。
由於這個病是病毒感染所致(無特效葯),不是葯物所能控制的,全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各種治療太過分對機體干擾太多會加重身體負擔,所以就會加重病情。
飲食要清淡,治療要簡單,僅用抗病毒的葯即可(其實也是掩耳盜鈴自我安慰)。
目前這個病在臨床上發現一個特點,就是皮疹出的越多越輕,越少越重,這就符合中醫上的排毒反應這個理論,其實人體各種皮膚病都是人體的一種排毒反應,既然是排毒反應當然是出的越多越好,越少越壞。麻疹和水痘就符合這個特點。而麻疹和水痘在中醫上有一種叫發疹療法也叫透疹療法,民間用的較多,效果很好,發過後病人皮疹迅速增多,發透後病人好的比較快,抵抗力也比其它方法強。
手足口病和麻疹、水痘很類似都是不可以用激素的病,其實治療方法應該是一樣的,現在的醫療舍近求遠,寧可信西醫而不信中醫和民間療法,其實這是誤區。但這個病目前的治療方法其實是在現代的經濟模式下形成的不良的治療方法。一切為了經濟利益。這個世上一切事物只要一和經濟利益掛上鉤,就會失去本質上的東西,就會上偏差,走歪路,繞圈圈。我一直是這個看法。醫生只要是一心為了賺錢就會失去了他的本質,就會喪失他的醫德,就不可能找到真正治療疾病正確而簡單的路。盲從者太多了……